读四书笔记之《论语》八
15.卫灵公第十五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穷时有命,君子不能避,但能持志守德,有所不为。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可与前章“吾道一以贯之”对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德从于义理;知德者鲜,盖义理之不著也。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能无为而治者,盖有一以贯之之道也。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忠信笃敬,皆能普遍之德也。此为人处世之德,不因时因地而易,故曰“虽蛮貊之邦行矣”。立与在舆,皆能不忘,则是能在事事上守持磨练。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知者言必有中。其为言也,于人也则有德,于时也则有谦。其言也重。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生固为重,然有仁重于生之时;死固为重,然有义重于死之时。苟志于仁者,当有存仁就义之心。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为仁之道,盖有里仁思贤之义。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善于作长远考虑的人,大多心思细密;而无长远考虑的人,盖大意粗惰,在近处亦常会有失。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可见人从其本能之易,从其德性之难。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在位者如不能举直举贤,则与窃位无异。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责己厚而人薄,固难矣。盖能责人责己,一视同仁,亦为不易。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他人指点固然重要,自己的秉性更是关键。若不能自强不息,则亦是药石不灵。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群居终日,盖无外境之善也;言不及义,盖其德之未立也;好行小慧,盖有自得之心也。如此,则难以教化。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以义为本,则礼、孙、信皆有所本,亦一而贯之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名不称焉,盖其德有所不配也。今人求名而不必称名,盖亦有殆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言语可以独立于行动,而必须加以判别。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见“恕”乃是德性的底线。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名称其实,责抵其非,评价之系统正义,则道直而无所不通。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不实,不实则不能养德,而有轻率之害。大谋者,复杂多节,有小不忍则易坏其局势。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可见人的本体性及自由意志之地位。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然今世风之虚,人谋食而后学道,脱贫而后失道。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从仁到庄,则是个人从内至外。从庄到礼,则是从个人到群体。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人而不仁,则生不如死。杀身成仁,杀身不为成仁之果。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师犹人也。人以仁为据,不以他人为据。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而不谅,可作为“信”之阐述。
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可见对于人的乐观和信心。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见凡事考量,均据于道。道不同,不可谋,但能交流。
子曰:“辞达而已矣。”
辞达而已,则言能中的,不增不减。
16.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直谅为质,多闻以文之,益也。不能真诚直率又不能劝,损也。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乐节礼乐,是能自制;乐道人之善,是能坦荡;乐多贤友,是能辨别。此三乐者亦不易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从言观行,从言行观德。于君子旁,德称焉,名符焉。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岁渐长,血气渐移,,人不可不知,亦不可不有所戒备。盖修德之业,不在朝夕,而贵不怠,不绝如缕。时过境迁,人也处在不同阶段,有其长,亦有其短,故宜彰其长而修其短。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所敬畏,故有所为,有所不为。敬畏之事,天命曰常,大人曰制,圣人之言曰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人皆有生而知之者,人之所贵也。然或学而知之,或困而不学,则其上下有别可知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九思,智达礼至。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知行善避恶,则能进益,然未必知其所止,未必能持。知其所止,则其道一而贯之,执志而不坠。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穷时有命,君子不能避,但能持志守德,有所不为。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可与前章“吾道一以贯之”对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德从于义理;知德者鲜,盖义理之不著也。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能无为而治者,盖有一以贯之之道也。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忠信笃敬,皆能普遍之德也。此为人处世之德,不因时因地而易,故曰“虽蛮貊之邦行矣”。立与在舆,皆能不忘,则是能在事事上守持磨练。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知者言必有中。其为言也,于人也则有德,于时也则有谦。其言也重。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生固为重,然有仁重于生之时;死固为重,然有义重于死之时。苟志于仁者,当有存仁就义之心。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为仁之道,盖有里仁思贤之义。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善于作长远考虑的人,大多心思细密;而无长远考虑的人,盖大意粗惰,在近处亦常会有失。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可见人从其本能之易,从其德性之难。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在位者如不能举直举贤,则与窃位无异。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责己厚而人薄,固难矣。盖能责人责己,一视同仁,亦为不易。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他人指点固然重要,自己的秉性更是关键。若不能自强不息,则亦是药石不灵。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群居终日,盖无外境之善也;言不及义,盖其德之未立也;好行小慧,盖有自得之心也。如此,则难以教化。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以义为本,则礼、孙、信皆有所本,亦一而贯之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名不称焉,盖其德有所不配也。今人求名而不必称名,盖亦有殆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言语可以独立于行动,而必须加以判别。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见“恕”乃是德性的底线。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名称其实,责抵其非,评价之系统正义,则道直而无所不通。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不实,不实则不能养德,而有轻率之害。大谋者,复杂多节,有小不忍则易坏其局势。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可见人的本体性及自由意志之地位。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里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然今世风之虚,人谋食而后学道,脱贫而后失道。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从仁到庄,则是个人从内至外。从庄到礼,则是从个人到群体。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人而不仁,则生不如死。杀身成仁,杀身不为成仁之果。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师犹人也。人以仁为据,不以他人为据。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而不谅,可作为“信”之阐述。
子曰:“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可见对于人的乐观和信心。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可见凡事考量,均据于道。道不同,不可谋,但能交流。
子曰:“辞达而已矣。”
辞达而已,则言能中的,不增不减。
16.季氏第十六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直谅为质,多闻以文之,益也。不能真诚直率又不能劝,损也。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乐节礼乐,是能自制;乐道人之善,是能坦荡;乐多贤友,是能辨别。此三乐者亦不易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从言观行,从言行观德。于君子旁,德称焉,名符焉。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年岁渐长,血气渐移,,人不可不知,亦不可不有所戒备。盖修德之业,不在朝夕,而贵不怠,不绝如缕。时过境迁,人也处在不同阶段,有其长,亦有其短,故宜彰其长而修其短。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君子有所敬畏,故有所为,有所不为。敬畏之事,天命曰常,大人曰制,圣人之言曰理。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人皆有生而知之者,人之所贵也。然或学而知之,或困而不学,则其上下有别可知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君子九思,智达礼至。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知行善避恶,则能进益,然未必知其所止,未必能持。知其所止,则其道一而贯之,执志而不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