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这么好的事
查看话题 >我是怎样咀嚼人生的
理想的人生,应该通过咀嚼来实行。咀嚼,本意为撕咬,比喻义为品味。维基百科其学理解释为咀嚼肌群依次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活动。用大众的语言说,其实也就是高逼格的人生,应该学会品味和享受。
台湾哲学教授张起钧先生,写了一本《烹饪原理》,曾在内地很畅销。书的《自序》说:“古书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开了大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生活中的第一要事本就是吃喝。
食者把吃饭看作一种享受,即使普通的日常饭菜也能体会到无穷乐趣。
郑燮在其家书中描写了一种更为简朴的南方人寒士的早餐:“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开水泡炒米、煮糊涂粥是再寒酸不过的早餐,可是却又如此富于情趣和具有人情味,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其感动力也最大。
杜甫在贫病之中受到穷朋友王倚并不丰盛的酒食款待后兴奋写道:“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兼求畜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故人情谊晚谁似,令我手足轻欲旋。”其实吃的不过是“泡菜”(冬菹)、萝卜(土酥)、猪肉(畜豪)之类,便令老杜如此快活,手脚轻便,简直翩翩起舞,以致从中感受到生活的趣味和美好。
此时若有了点较为罕见的食品,那便会带来更无穷的乐趣。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道:
在我们得到某种特殊的食品之前,便早就在想念它,在心里盘算个不停,盼望着同我们最亲近的朋友一起享受这种神秘的食品。我们这样写请柬:“我侄子从镇江带来了一些香醋和一只老尤家的正宗南京板鸭。”或者这样写:“已是六月底了,如果你不来,那就要等明年五月才能吃到另一条鲱鱼了。”秋月远未升起之前,像李笠翁这样的风雅之士,就会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开始节省开支,准备选择一个名胜古迹,邀请几个友人在中秋朗月之下,或菊花丛中持蟹对饮。他将与知友商讨如何弄到端方太守窖藏之酒。他将细细琢磨这些事情,好像英国人琢磨中彩的号码一样。
“细细琢磨”用的真实传神。那时,文人聚会许多都是得到某种食品为由头的。《红楼梦》中写的几次小型宴集的起因都是得到了奇异食品。以这种审美的态度对待饮食生活便是生活的艺术了。
所谓在极普通的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我现在同居的室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一天到晚,喜欢系着小丸子的围兜儿嘴里叼着根蟹爪儿在厨房煎羊排,然后感叹如果我的灵魂能够分裂出个汉子,一定会爱上现在的自己。我打趣她,那你家陈先生非伤心至死不可。她美滋滋道,让他吃一碗面好了,食物都是最好的治愈。胃充实了,身体有力气了,心就暖和了。
她认真地跟我讲起自己做饭的美好,然后真诚地总结道,其实对自己好很简单哒,最基本的只要满足两个条件你也可以做到。
什么条件,我问。
首先,你要有泡方便面也要给自己整三俩菜的心态。
然后呢?
哦,然后,你还得像我一样,怎么吃都不胖。
我莞尔一笑。
我想到古之圣贤指导人们生活与思想,教导人们以微小的现实满足为追求目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简单的、粗糙的食品就是道德高尚的象征。虽然这些都打着“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的幌子,但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呢?把它放大到最高倍数,也不过就是实现“大同社会”。而大同社会的标志仍是人人吃饱穿暖,所以后世有些道学家把“道”解释为“穿衣吃饭”,也无大谬。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了一个文艺活动,是个读诗会,参加者大多数是某个专门读诗歌的公共微信账号的声优和听众。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如此文艺的活动,有些捉摸不透怎样的着装才算得体又大众,索性本着自我舒适的原则,一点点淡妆一件套头毛衣便了事。
陌生读者聚在一起去分享一个作品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部作品一旦面世,就成了读者的精神财产,可以由着他们自己的意愿去理解去感受。甚至有些读者会认为自己的灵魂和作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
我边上坐着一位可爱的女士,她生活中是一个热爱烹饪的全职太太。她有一个自己关于厨房的微信公众号,在豆瓣上也小有名气。
她说,某段时间曾经很郁闷,和自己懊恼了很久。看到自己在小组连载的厨房故事帖子被人旗帜鲜明地命名为“素材库”,不禁郁闷这真是个连偷都偷得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时代。
后来呢。
后来又觉得自己真是钻牛角尖,连载的初衷本就是想和大家分享快乐的故事和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心态方是全身心的享受。细细咀嚼缓缓下咽至胃道的个中滋味本就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享受,一个人理解,与他人分享的终究只是皮毛而已。
这世上怎会有人与你感同身受。
她抿嘴一笑,正是这个理。
论这世上怎会有人与你感同身受。
我们总认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苦一个人熬不过,其实还不是熬过来了。有些路啊,要一个人走,这便是生活。就像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很久以前,曾近有个人问我,你对冬天的夜晚,有什么理想。
那时我说,如果可以。在冬天,理想的晚上,有赖消使在理想的地方,和理想的人一起。要有理想的阵雪。霎时雪点倾落,人竟然措手不及,不知所是。最好还有一碗热茶,驱一驱浮汗,抹一抹鼻尖浮油。若有翡冷翠的甜点蛋糕更佳,鲜润振人心神,口齿留香。台北的葱油饼,员林的肉圆,王功的米糕,北京的烤红薯,也是极好的。最要者,是催宣身上的潮腻。可惜在随处可见的冬日夜晚却未必见得着太多正在享用的人。只有远远传来的隔壁人家墙内的麻将声,划过巷子的“大饼——馒头——豆沙包”叫卖声,修理皮鞋雨伞的铁击声等。微微地骚拨寒夜之人的欲睡又欲依偎,缓缓悠悠不知怎么将息。俄顷雪停,一洗天净,悠然如你我,何其美好。
说是行为的解释,可它也就是这份心情的动因。现在才明白,只是为时已晚。
我们总认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苦,其实只要你认真去咀嚼,苦非苦,甜亦非甜,满足即可。一蔬一菜,一鼎一镬,一朝一幕,疲惫生活梦。理想的人生,本该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细水而流长。
回到话题,关于我是怎样咀嚼人生的?
我想说,在嘈杂如斯人来人往的办公环境下生成此文,这便是咀嚼人生。
真的,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
台湾哲学教授张起钧先生,写了一本《烹饪原理》,曾在内地很畅销。书的《自序》说:“古书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开了大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生活中的第一要事本就是吃喝。
食者把吃饭看作一种享受,即使普通的日常饭菜也能体会到无穷乐趣。
郑燮在其家书中描写了一种更为简朴的南方人寒士的早餐:“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开水泡炒米、煮糊涂粥是再寒酸不过的早餐,可是却又如此富于情趣和具有人情味,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最接近,其感动力也最大。
杜甫在贫病之中受到穷朋友王倚并不丰盛的酒食款待后兴奋写道:“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静如练。兼求畜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故人情谊晚谁似,令我手足轻欲旋。”其实吃的不过是“泡菜”(冬菹)、萝卜(土酥)、猪肉(畜豪)之类,便令老杜如此快活,手脚轻便,简直翩翩起舞,以致从中感受到生活的趣味和美好。
此时若有了点较为罕见的食品,那便会带来更无穷的乐趣。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道:
在我们得到某种特殊的食品之前,便早就在想念它,在心里盘算个不停,盼望着同我们最亲近的朋友一起享受这种神秘的食品。我们这样写请柬:“我侄子从镇江带来了一些香醋和一只老尤家的正宗南京板鸭。”或者这样写:“已是六月底了,如果你不来,那就要等明年五月才能吃到另一条鲱鱼了。”秋月远未升起之前,像李笠翁这样的风雅之士,就会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开始节省开支,准备选择一个名胜古迹,邀请几个友人在中秋朗月之下,或菊花丛中持蟹对饮。他将与知友商讨如何弄到端方太守窖藏之酒。他将细细琢磨这些事情,好像英国人琢磨中彩的号码一样。
“细细琢磨”用的真实传神。那时,文人聚会许多都是得到某种食品为由头的。《红楼梦》中写的几次小型宴集的起因都是得到了奇异食品。以这种审美的态度对待饮食生活便是生活的艺术了。
所谓在极普通的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
我现在同居的室友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一天到晚,喜欢系着小丸子的围兜儿嘴里叼着根蟹爪儿在厨房煎羊排,然后感叹如果我的灵魂能够分裂出个汉子,一定会爱上现在的自己。我打趣她,那你家陈先生非伤心至死不可。她美滋滋道,让他吃一碗面好了,食物都是最好的治愈。胃充实了,身体有力气了,心就暖和了。
她认真地跟我讲起自己做饭的美好,然后真诚地总结道,其实对自己好很简单哒,最基本的只要满足两个条件你也可以做到。
什么条件,我问。
首先,你要有泡方便面也要给自己整三俩菜的心态。
然后呢?
哦,然后,你还得像我一样,怎么吃都不胖。
我莞尔一笑。
我想到古之圣贤指导人们生活与思想,教导人们以微小的现实满足为追求目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简单的、粗糙的食品就是道德高尚的象征。虽然这些都打着“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的幌子,但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呢?把它放大到最高倍数,也不过就是实现“大同社会”。而大同社会的标志仍是人人吃饱穿暖,所以后世有些道学家把“道”解释为“穿衣吃饭”,也无大谬。
前段时间我去参加了一个文艺活动,是个读诗会,参加者大多数是某个专门读诗歌的公共微信账号的声优和听众。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如此文艺的活动,有些捉摸不透怎样的着装才算得体又大众,索性本着自我舒适的原则,一点点淡妆一件套头毛衣便了事。
陌生读者聚在一起去分享一个作品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部作品一旦面世,就成了读者的精神财产,可以由着他们自己的意愿去理解去感受。甚至有些读者会认为自己的灵魂和作品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神秘联系。
我边上坐着一位可爱的女士,她生活中是一个热爱烹饪的全职太太。她有一个自己关于厨房的微信公众号,在豆瓣上也小有名气。
她说,某段时间曾经很郁闷,和自己懊恼了很久。看到自己在小组连载的厨房故事帖子被人旗帜鲜明地命名为“素材库”,不禁郁闷这真是个连偷都偷得光明正大、理直气壮的时代。
后来呢。
后来又觉得自己真是钻牛角尖,连载的初衷本就是想和大家分享快乐的故事和自己的人生,这样的心态方是全身心的享受。细细咀嚼缓缓下咽至胃道的个中滋味本就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享受,一个人理解,与他人分享的终究只是皮毛而已。
这世上怎会有人与你感同身受。
她抿嘴一笑,正是这个理。
论这世上怎会有人与你感同身受。
我们总认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苦一个人熬不过,其实还不是熬过来了。有些路啊,要一个人走,这便是生活。就像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
很久以前,曾近有个人问我,你对冬天的夜晚,有什么理想。
那时我说,如果可以。在冬天,理想的晚上,有赖消使在理想的地方,和理想的人一起。要有理想的阵雪。霎时雪点倾落,人竟然措手不及,不知所是。最好还有一碗热茶,驱一驱浮汗,抹一抹鼻尖浮油。若有翡冷翠的甜点蛋糕更佳,鲜润振人心神,口齿留香。台北的葱油饼,员林的肉圆,王功的米糕,北京的烤红薯,也是极好的。最要者,是催宣身上的潮腻。可惜在随处可见的冬日夜晚却未必见得着太多正在享用的人。只有远远传来的隔壁人家墙内的麻将声,划过巷子的“大饼——馒头——豆沙包”叫卖声,修理皮鞋雨伞的铁击声等。微微地骚拨寒夜之人的欲睡又欲依偎,缓缓悠悠不知怎么将息。俄顷雪停,一洗天净,悠然如你我,何其美好。
说是行为的解释,可它也就是这份心情的动因。现在才明白,只是为时已晚。
我们总认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苦,其实只要你认真去咀嚼,苦非苦,甜亦非甜,满足即可。一蔬一菜,一鼎一镬,一朝一幕,疲惫生活梦。理想的人生,本该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细水而流长。
回到话题,关于我是怎样咀嚼人生的?
我想说,在嘈杂如斯人来人往的办公环境下生成此文,这便是咀嚼人生。
真的,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