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那年,奈何匆匆
“我们以后会在一起吗?”
“会。”
“我们会结婚吗?”
“会。”
“我们会有小孩吗?”
“会。”
高中毕业时的那个拥抱,那些问句,方茴对陈寻说的那一声声“我爱你”,让我流下眼泪。敏感害羞的女孩,却用激烈爆发的方式扑向她的男孩,也许真的应了“平时沉默的人感情一旦爆发会更强烈”那句话,这姿态本来就异常动人。
倪妮的气质太高中女生了,敏感而倔强的样子,让人侧目;遇到心仪男生时表露出的那一点会心一笑和略显矜持,似乎总能想到校园里的相似容颜;在发作业时小心机地留下了字条、从男孩后面故意超过他,最后走在一起,相视羞涩地笑。彭于晏本人非常阳光大男孩的样子,扮演的陈寻反穿校服只为方茴能够在经过操场时惊鸿一瞥认出他。只是在那个年纪,才能演绎出这种“你知我知”的默契和小小暧昧啊。只在那年,奈何匆匆。
八零后的青春里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或者滚滚洪流之下的大命运、大变故。不像七零后的《致青春》和六零后的《中国合伙人》,即使都涉及出国的情节,但后两者显然是由时代的脉搏带动人物命运的转折。而八零后的故事,整段整段地复刻朋友之间相聚、相爱、纠结与错过的时光,并没有太关照周遭的大背景。让情节走下去的是人和人的相处和抉择,何等任性、自我。如果前辈们的青春里还有命运弄人的成分,则《匆匆那年》里,人与人的伤害与错过完全是自己作的,导演也借90后的七七之口表达了:“你们都是活该!”
不过,恰恰是由于这种只注重人与人之间情感和互动的故事,没有涉及太多社会对少年的影响,让我从银幕里看到了世纪之交时节最后的理想主义,也只有那时候的青春,没有什么宝马里哭自行车上笑,土豪做朋友,以及自嘲式的矮穷挫、土肥圆。对青春电影的认同,无非寻求“共鸣”二字,痴痴地瞪大眼睛,看故事里的事,是不是自己那年经历的事。《匆匆》的主人公,比我要大四岁,应该是八五前,但和我那时候的生活,基调近乎一致。
99年底高一的陈寻和方茴在迎接千禧年的夜晚,献上了美好的初吻。那时候我六年级,在长江边上参加一个类似的庆典,是中小学生火炬接力迎新千年。一群笑闹的孩子们戴着同样的红帽子,穿着白衣、黑裤,在游园会上猜谜、赢奖品。于是电影就像我自己回忆的索引,引我一点点翻回前页,并且时不时穿插一些小玩笑:
陈寻一记三分球投出全场焦点的篮球赛上,场边的教练刚一现身,就知道他要唤起关于《灌篮高手》的记忆了。那眼镜光芒一闪,无疑是樱木花道最爱的安西“老爹”,而《直到世界尽头》的音乐那么自然地响起。
2001年7月13日的日期一打出来,就回到申奥成功的日子;听到“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对酒当歌共享人世繁华”就想起守着电视盼《还珠格格》,乖到每天自觉七点半以前弹完钢琴的时光;乔燃出国以后和方茴聊QQ(那时还叫OICQ),原始的紫色背景和灰色边框一下让人回到刚刚有QQ,期盼每周末回家上网留言的住校生活;而方茴在大二时打手机掏出的Nokia平板手机,绝对是当年爆款,流星花园里的“土豪”F4用的就是那一款;赵烨卖衣服时挂的H.O.T海报,那火得要命的五个“孩子”的舞蹈,曾经是初中时光我们班的文化标志。
之所以能眼尖地在看到画面的一刹那,最快速地感应到大荧幕上的各种符号,是因为我真实地从那年走来。散场时旁边有人说,她不喜欢这片,《致青春》那些她也不喜欢,青春电影她都看不上。这想必是没有找到她青春的共鸣吧。
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这代人进入怀旧的速度如此之快,不过十来年就踏入与校园时光格格不入的社会,一切美好只能回望。成年后的主人公选择回到校园找那棵刻有“永远在一起”字样的树,和他们一样,我的同学们从大学时期就总是相约回到中学聚会,尽管因为大家出国的出国、外地的外地,越来越不能成行,但重聚的记忆最不可少,总归萦绕心头。《匆匆那年》在我并没有准备悼怀青春时到来,猝不及防地拉我,念了一把最美好的时光。匆匆那年
“会。”
“我们会结婚吗?”
“会。”
“我们会有小孩吗?”
“会。”
高中毕业时的那个拥抱,那些问句,方茴对陈寻说的那一声声“我爱你”,让我流下眼泪。敏感害羞的女孩,却用激烈爆发的方式扑向她的男孩,也许真的应了“平时沉默的人感情一旦爆发会更强烈”那句话,这姿态本来就异常动人。
倪妮的气质太高中女生了,敏感而倔强的样子,让人侧目;遇到心仪男生时表露出的那一点会心一笑和略显矜持,似乎总能想到校园里的相似容颜;在发作业时小心机地留下了字条、从男孩后面故意超过他,最后走在一起,相视羞涩地笑。彭于晏本人非常阳光大男孩的样子,扮演的陈寻反穿校服只为方茴能够在经过操场时惊鸿一瞥认出他。只是在那个年纪,才能演绎出这种“你知我知”的默契和小小暧昧啊。只在那年,奈何匆匆。
八零后的青春里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或者滚滚洪流之下的大命运、大变故。不像七零后的《致青春》和六零后的《中国合伙人》,即使都涉及出国的情节,但后两者显然是由时代的脉搏带动人物命运的转折。而八零后的故事,整段整段地复刻朋友之间相聚、相爱、纠结与错过的时光,并没有太关照周遭的大背景。让情节走下去的是人和人的相处和抉择,何等任性、自我。如果前辈们的青春里还有命运弄人的成分,则《匆匆那年》里,人与人的伤害与错过完全是自己作的,导演也借90后的七七之口表达了:“你们都是活该!”
不过,恰恰是由于这种只注重人与人之间情感和互动的故事,没有涉及太多社会对少年的影响,让我从银幕里看到了世纪之交时节最后的理想主义,也只有那时候的青春,没有什么宝马里哭自行车上笑,土豪做朋友,以及自嘲式的矮穷挫、土肥圆。对青春电影的认同,无非寻求“共鸣”二字,痴痴地瞪大眼睛,看故事里的事,是不是自己那年经历的事。《匆匆》的主人公,比我要大四岁,应该是八五前,但和我那时候的生活,基调近乎一致。
99年底高一的陈寻和方茴在迎接千禧年的夜晚,献上了美好的初吻。那时候我六年级,在长江边上参加一个类似的庆典,是中小学生火炬接力迎新千年。一群笑闹的孩子们戴着同样的红帽子,穿着白衣、黑裤,在游园会上猜谜、赢奖品。于是电影就像我自己回忆的索引,引我一点点翻回前页,并且时不时穿插一些小玩笑:
陈寻一记三分球投出全场焦点的篮球赛上,场边的教练刚一现身,就知道他要唤起关于《灌篮高手》的记忆了。那眼镜光芒一闪,无疑是樱木花道最爱的安西“老爹”,而《直到世界尽头》的音乐那么自然地响起。
2001年7月13日的日期一打出来,就回到申奥成功的日子;听到“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对酒当歌共享人世繁华”就想起守着电视盼《还珠格格》,乖到每天自觉七点半以前弹完钢琴的时光;乔燃出国以后和方茴聊QQ(那时还叫OICQ),原始的紫色背景和灰色边框一下让人回到刚刚有QQ,期盼每周末回家上网留言的住校生活;而方茴在大二时打手机掏出的Nokia平板手机,绝对是当年爆款,流星花园里的“土豪”F4用的就是那一款;赵烨卖衣服时挂的H.O.T海报,那火得要命的五个“孩子”的舞蹈,曾经是初中时光我们班的文化标志。
之所以能眼尖地在看到画面的一刹那,最快速地感应到大荧幕上的各种符号,是因为我真实地从那年走来。散场时旁边有人说,她不喜欢这片,《致青春》那些她也不喜欢,青春电影她都看不上。这想必是没有找到她青春的共鸣吧。
我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这代人进入怀旧的速度如此之快,不过十来年就踏入与校园时光格格不入的社会,一切美好只能回望。成年后的主人公选择回到校园找那棵刻有“永远在一起”字样的树,和他们一样,我的同学们从大学时期就总是相约回到中学聚会,尽管因为大家出国的出国、外地的外地,越来越不能成行,但重聚的记忆最不可少,总归萦绕心头。《匆匆那年》在我并没有准备悼怀青春时到来,猝不及防地拉我,念了一把最美好的时光。匆匆那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