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见
备注:这是都市时报15年报庆时见报的,但也是我工作和学习以来对自己对摄影和编辑一些心得积累而成。
我们看见
我们都喜欢用不朽的东西来比附自己的情感,比如钻石,比如星辰。
渴求永恒,却永远只能拥有瞬间。很多当下看似实在普通,只在隐秘的时光背后才吐露出它的价值,当你多年后回首人生重大决定的那刻,或许只是你日记本里平凡的一天。
所以,拥有一张当下的照片是幸福的,它证实你的经历,凝固易逝的情感,深藏我们与过去的联系。但我们回首都市时报15年历程,再见到这些新闻照片时,即使某些东西失去了,某些东西仍在温暖。
15年前,我们看见一份报纸的诞生,怀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和每一颗充满活力的心,时报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从初生的无邪到年少的热血。
回顾15年来的影像,看见的是每个人的成长,也看见这份报纸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我们用镜头安静地观察这个世界,并试图把“热爱、寒冷、恐惧、明亮、悲欢……”捕捉在影像里。
15年来,我们奔波在每一个现场,用照片记录每一次看见。
15年来,我们在变迁中一起前行,唯一不变的就是摄影,正在或曾经在时报共同见证的摄影记者们,不管我们战斗在哪里,我们永远站在镜头后。
一.无限的靠近
我在现场
古人没有相机,历史都在文字里。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拔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司马迁用短短60个字刻画了荆轲刺秦的精彩瞬间。也是因为没有相机,东汉时的豪强地主武氏祠耗费时费力将这一画面刻于祠中石上。
而相机出现以后,所有的瞬间却沉淀在脑海里。手机、微单、微博、微信,每个人都在现场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传播。这十五年光阴变迁,精彩瞬间沉沉浮浮,唯有无限接近的、直逼每个现场的影像不被人遗忘。靠着它记录的每一个“过去的现场”,我们才走入了回忆。
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些照片时,除了看到偷衣党被捕获时惊恐的表情和略带凶横的眼神,还看到了记者直面现场的勇气。15年来前后数十名记者卧底、暗访,乔装成乞丐、流浪汉、商贩,或到居民家设伏长达数月。靠一张照片、一篇报道就想改变一个行业的现状,无疑是痴人说梦。但这些有分量的报道,却足以成为吸引来整个行情关注的“导火索”。
无限接近的勇气最终促使这些照片为警方一锅端掉这些团伙提供了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也推动着各个行业的规范。这一切充分显示了“我在现场”的舆论监督功效。
但如果把行业的改变寄希望于媒体之上,那这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看似管得无限宽的媒体实际很无力,我们能拍下小庄立交桥倒塌的瞬间,能记录下劫持人质的惊险场景,能特写公交爆炸后的惨状,却无法探究人性的丑恶,也不能保证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快门声里,我们记录的不是将来、不是过去,是每个摄人心魄的现场,是每张脸上一闪而过的表情。愿你看到现场、看到眼神,去思索、去行动、去改变。
二.变形的关系
尴尬不堪
现场给予我们感受,在对外传达时,又得产生了误读。
一张以“城管抓小姐”为题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已快10年。尽管照片的拍摄者以及媒体都多次澄清,照片其实是联防队员救下一位自杀女孩,但一再澄清并未让这则“流言”消失。
照片被粗暴地解读,一方面源于大家难以相信,一场生命的营救,怎么能野蛮到用这样的方式提着被救的少女?另一方面城管沦为是中国最负面的一个舆论群体,没有之一。
照片虽然被误读,但对于照片背后更广阔的社会生态并没有半点误读。被救者、救援者、城管、观看者,都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我们还没有开始如《变形记》里那样异化成虫,而两个心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早已开始变形。
这样的变形让人恐惧。本该克制,我们却看见了对欲望无力抵抗的艾滋女;本该内疚,我们却看见了理直气壮拖欠债款的老赖;本该母慈子孝,却看见一个老母亲怒踢亲儿。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心悸的故事,我们无法将这些变形划分等级,它们一定都是潘多拉盒子里的那些恶行。而这样的行为源于我们自己,只要不停止,下一个变形的亲历者,或许就是你我。
所以,真正变形的,不是照片,是不知道敬畏的心,是失控的行为,是两颗心的距离。
三.个体的呼喊
内心渴望
一定是内心的呐喊不够大声,不能相互听见,心与心之间才产生了距离。
学者崔卫平曾说:“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便是中国,你是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1999年1月18日,在那个好、坏交杂的时代中,《都市时报》含着自己的爱憎诞生了,每天为全云南的读者献上鲜活的新闻现场,发人深省的影像和报道,守候着昆明这方土地。
个体是这个社会最不该忽视的,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从1999年到2014年,从黑白胶卷到彩色数码,15年来,我们拿着相机从每个宏观历史里捕捉到了这些极具代表性的个人,他们渴望的是生命、是金钱、是爱情、是房子是名誉。看着照片里的一双双眼神,我们就能读懂以这个小人物背后的那群群体,他们的渴望,也就是这个社会当下的渴望。
这十五年,我们经历了大起大落,天灾人祸,民心焦虑。当用影像来回顾这段时光,面对这些百里挑一的影像和繁杂的世事时,我感受到的却是那些现实中稀缺的情感,比如,渴望、勇气、坚持。十五年来,我们走得太快,城市不断加高,却越发怀念老街的韵味,情感越繁杂,累觉不爱,不明觉厉,而真正陪伴我们度过每一天的,却是这些人类最古老朴素的情感。它们看似微小,一闪而过,却是一束束光芒,划破黑暗,照亮世界。所以,我们试图用这些关键词句来勾勒这十五年。可能惟有这些朴实情感和影像,才能喊出我们的渴望,击中我们浮躁的内心。
四.人生的选择
勇敢的心
因为饱含渴望,我们才坚持,即使遇到困难,都勇敢面对。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开篇,就描述了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细小的生命如火花乍现,随即在宇宙漫漫长夜里消逝。即便再短暂,我们的一生一直都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与唯一,所有的故事就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
我们看见带着生命的小缺憾,篮球女孩钱红艳更自强不息。通过体育运动,在水里翱翔的她,如蝴蝶轻盈的地舞动在蓝色的世界里。心中坚持的念想和迸发的勇气直面存在的缺陷,感知痛苦过后,少女战胜了这异乎常人的困难。
向内的勇气微小难以发觉,却是支撑人走过困境的支柱。尽管15年来的变迁和涤荡,让老祖宗千百年推崇的优良品德、人生信条充满了质疑和挑战。可我们与生俱来的悲悯感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困境前,任何一次危险的出现,一定会有人拿出勇气挺身而出。
我们看见平凡而又熟悉的日常生活里的勇气。被爱心接力救援的王强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还是有救助他人的愿望、有向善的动力。80后小伙周鑫跳水救人不幸丧命,在这个悲剧故事里,是他的勇气撕下了人们对80后带有偏见的标签,也撕开了一个伪命题——面对自己的勇气,个体的善行终会走到我们眼前,被社会认可。
《左传》言“慎守其一”。和自己独处时最难,是否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的坚守?每一个个体的抉择都告诉我们,早在人们关注之前,他已经自己肯定了自己,默默坚持了几十年;在被关注之后,依旧继续,不要勋章也不在乎金钱,只要你心里为我点个赞。
五.无私的给予
关乎于爱
勇敢的去给予是一种幸福,因为你富有,这富有,无关钱财,只在内心。
镜头框住了现场,获得一个有限的画面,而画面背后的故事给予我们更多。
车祸后醒来的妈妈,在垂危的生命中也要坚持为孩子喂上一口奶。无私的母爱是人类最可敬的本能。孩子睁着眼睛,吸吮着母亲甘甜的乳汁,盯着未知的世界,一分一秒地成长着延续着母亲给予的生命。
徒手行走在悬崖峭壁中采药的丈夫,在绝望中依旧给予妻子生活的希望,不放弃,是他给予妻子最温柔的爱。
断臂教师江声发对学生的给予,是双向的。他为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讲授知识,带去希望。而孩子们对他的需要,也让这个曾经连生活都难以自理的人再次感受到社会的需要,重焕新生。
八位陆良老人的给予,是对自然的回馈,在接受了绿色山林多年的馈赠后,三十年来坚持植树造林,留下了13.6万亩的树林。
这些给予,都源于爱。从原始的自保自爱到血亲之爱、国家之爱再到无私大爱。爱或许是自私的,可他们的爱 ,他们的给予是完全无私的。
就像我们用镜头给予的,是事件的主角,是背后的故事,也是你我血液里流淌的体温,汇聚到最后,就是点滴相聚而成的这个城市奔流不息的情感和温度。
六.人类与自然
敬畏之心
有了爱,人和人的距离便不再遥远,就像人和宇宙之间,只隔着一颗好奇心的距离。
在人类视角伸向宇宙之前,地球上的密林河流,海洋土地,是我们探秘的起点。我们在这片起点的大地上寻找,索取。成群的拾磷人,依靠大自然多年的宝藏度日,长达两千多年的采铜史,在昆明市东川区185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留下了大量采空区、塌陷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
人类有多久的自然保护史,就有多久的自然毁坏史。
森林被毁,资源过度开采,对于自然,我们的掠取从满足自己的需求到填充后天的欲望,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环境便不可避免地向人类实施报复了,百年大旱,暴雨淹城,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阅遍宇宙,再次回到这片赖以生存的故土,我们是否还能安生,需要在暴雨淹城的城市里寻找一条坦途?还是在祖辈生活的村庄中的寻觅一口救命的清泉?
为何要让这场漫长的寻找从高处堕落?不仅让人心中存疑:为何我们将异地刻画成心灵上安慰的归处,却把故土推向险恶之地生?
回首这一路所见的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或是关乎神给予的力量大小,或是科学庇护的多少,但最终,都取决于我们本身。
七.发现的旅程
云上颂歌
2012年3月至6月,90多个日夜里,都市时报“云南再发现”采访组行走昆滇9000公里,见证诸神回归,重走银通古道,微光彩云之南,用真诚和光影书写了一部现实和历史梦幻交融的壮丽云上颂歌。
这一路,我们发现了文明的苏醒,在大理,我们发现了洱海边的时光舞步,沙溪的民间韵律,我们发现了历史的从容,鸡足山金顶的神山光芒,隐秘的魅力,喜洲斑驳的门神,我们也发现了东竹林寺的新衣,信仰的泪光和宽容,我们发现了昭通江河的年轮,逝去的驼铃,渡口石椿的眺望,我们发现了建水传统的升腾。
这一路,走得是如此缓慢而极富戏剧性。我们发现云南高原,执拗地延续着自己的信仰和诗意,也在现代文明的城市化进程中矛盾前行。
坚定的转山藏民用经幡装点着神山梅里,也被日渐通达的“旅游经济”刺激着每一寸精神之地;古铜道的“绝壁之路”早已让树藤遮蔽得无法前行,金沙水岸的湍流古镇也将永久尘封江底;“滇越米轨”昔日的火车轰鸣在“驴友”的快门声中悄无声迹。
每一个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沉重的历史,愿你打开全身毛孔,沉浸其中,去感受,去发现。
八.生活的另一面
释放欢乐
2011年都市时报改版后推出口号,让生活更有意思。两年来,拿起这份报纸,你是否在阅读的这段时间感受到了生活趣味的不同。
15年持续不断的建城过程,为昆明带来了多元、兼容、开放的文化,也使昆明形成了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无限,是生活最大的乐趣。天马行空,是思维最佳的住所,我们用光影记录生活的另一面,在这一个世界,喜悦被释放。
打破经济古板和枯燥的数字,照片里陈光标拿着一摞摞红色百元大钞走到地震现场。有人质疑他的暴力慈善,随后的裸捐、售卖新鲜空气、收购纽约时报等一系列行为都将陈光标一次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质疑声和支持声不断。而似乎没有人懂得,在慈善注水的当今,这个苦出身富豪的真正的行事逻辑。
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人群中,年轻人像追星一样举起了温家宝和胡锦涛的牌子,随后网络上热传的八宝饭即是温家宝的粉丝团。它们如先锋一样出现,既是这个年代政治亲民的表现,也是对领袖既尊重又民主的深情。这个时代真诚的情感,就像多年前的那条标语“小平你好”。
因为无限,所以我们奇招百出,爱人们以各种姿势轻吻,僧人用各种招式表达自己,我们用相片展现欢乐。如果这些还不够,别着急,作为快乐生活的倡导者,我们不仅是口头上言语,还身体力行展现着生活如何有趣味,骑行台北,拍拍呈贡新区,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从单纯的报道者转为活动的主导者,用行动让你看见生活更有意思。
九.成长的变迁
城市记忆
除了宅男宅女,大多数人只有少数时间会待在居所这样的私密空间里,更多时候,我们都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交流和分享。
工人文化宫、东风广场、巫家坝机场,这些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不仅是昆明的象征,更是这个城市文化交流的节点。这些空间属于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储存了市民的共同记忆。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老建筑被拆除,被新的地标取代。只有一幅幅照片,记录了那个时间和空间的切片,靠着照片,我们再次看见每一个“过去的现场”,那些念念不忘的情愫又被勾起,我们才走入了回忆。
照片记录下了每个瞬间,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这件事,更多的是同样存在已久的老建筑的怀念。每栋楼每条街都是市民和这个城市的纽带,他们的消失和改变伴随着城市的新生,当你对那些建筑还能念念不忘,这座城市也必然有某些回响,正是与新旧公共空间的共鸣,产生了我们对城市的爱。
我们看见
我们都喜欢用不朽的东西来比附自己的情感,比如钻石,比如星辰。
渴求永恒,却永远只能拥有瞬间。很多当下看似实在普通,只在隐秘的时光背后才吐露出它的价值,当你多年后回首人生重大决定的那刻,或许只是你日记本里平凡的一天。
所以,拥有一张当下的照片是幸福的,它证实你的经历,凝固易逝的情感,深藏我们与过去的联系。但我们回首都市时报15年历程,再见到这些新闻照片时,即使某些东西失去了,某些东西仍在温暖。
15年前,我们看见一份报纸的诞生,怀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和每一颗充满活力的心,时报一步步走到了今天,从初生的无邪到年少的热血。
回顾15年来的影像,看见的是每个人的成长,也看见这份报纸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我们用镜头安静地观察这个世界,并试图把“热爱、寒冷、恐惧、明亮、悲欢……”捕捉在影像里。
15年来,我们奔波在每一个现场,用照片记录每一次看见。
15年来,我们在变迁中一起前行,唯一不变的就是摄影,正在或曾经在时报共同见证的摄影记者们,不管我们战斗在哪里,我们永远站在镜头后。
一.无限的靠近
我在现场
古人没有相机,历史都在文字里。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拔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掺其室。时怨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司马迁用短短60个字刻画了荆轲刺秦的精彩瞬间。也是因为没有相机,东汉时的豪强地主武氏祠耗费时费力将这一画面刻于祠中石上。
而相机出现以后,所有的瞬间却沉淀在脑海里。手机、微单、微博、微信,每个人都在现场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传播。这十五年光阴变迁,精彩瞬间沉沉浮浮,唯有无限接近的、直逼每个现场的影像不被人遗忘。靠着它记录的每一个“过去的现场”,我们才走入了回忆。
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些照片时,除了看到偷衣党被捕获时惊恐的表情和略带凶横的眼神,还看到了记者直面现场的勇气。15年来前后数十名记者卧底、暗访,乔装成乞丐、流浪汉、商贩,或到居民家设伏长达数月。靠一张照片、一篇报道就想改变一个行业的现状,无疑是痴人说梦。但这些有分量的报道,却足以成为吸引来整个行情关注的“导火索”。
无限接近的勇气最终促使这些照片为警方一锅端掉这些团伙提供了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也推动着各个行业的规范。这一切充分显示了“我在现场”的舆论监督功效。
但如果把行业的改变寄希望于媒体之上,那这就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看似管得无限宽的媒体实际很无力,我们能拍下小庄立交桥倒塌的瞬间,能记录下劫持人质的惊险场景,能特写公交爆炸后的惨状,却无法探究人性的丑恶,也不能保证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快门声里,我们记录的不是将来、不是过去,是每个摄人心魄的现场,是每张脸上一闪而过的表情。愿你看到现场、看到眼神,去思索、去行动、去改变。
二.变形的关系
尴尬不堪
现场给予我们感受,在对外传达时,又得产生了误读。
一张以“城管抓小姐”为题的照片在网上流传已快10年。尽管照片的拍摄者以及媒体都多次澄清,照片其实是联防队员救下一位自杀女孩,但一再澄清并未让这则“流言”消失。
照片被粗暴地解读,一方面源于大家难以相信,一场生命的营救,怎么能野蛮到用这样的方式提着被救的少女?另一方面城管沦为是中国最负面的一个舆论群体,没有之一。
照片虽然被误读,但对于照片背后更广阔的社会生态并没有半点误读。被救者、救援者、城管、观看者,都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我们还没有开始如《变形记》里那样异化成虫,而两个心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早已开始变形。
这样的变形让人恐惧。本该克制,我们却看见了对欲望无力抵抗的艾滋女;本该内疚,我们却看见了理直气壮拖欠债款的老赖;本该母慈子孝,却看见一个老母亲怒踢亲儿。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让人心悸的故事,我们无法将这些变形划分等级,它们一定都是潘多拉盒子里的那些恶行。而这样的行为源于我们自己,只要不停止,下一个变形的亲历者,或许就是你我。
所以,真正变形的,不是照片,是不知道敬畏的心,是失控的行为,是两颗心的距离。
三.个体的呼喊
内心渴望
一定是内心的呐喊不够大声,不能相互听见,心与心之间才产生了距离。
学者崔卫平曾说:“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便是中国,你是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1999年1月18日,在那个好、坏交杂的时代中,《都市时报》含着自己的爱憎诞生了,每天为全云南的读者献上鲜活的新闻现场,发人深省的影像和报道,守候着昆明这方土地。
个体是这个社会最不该忽视的,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从1999年到2014年,从黑白胶卷到彩色数码,15年来,我们拿着相机从每个宏观历史里捕捉到了这些极具代表性的个人,他们渴望的是生命、是金钱、是爱情、是房子是名誉。看着照片里的一双双眼神,我们就能读懂以这个小人物背后的那群群体,他们的渴望,也就是这个社会当下的渴望。
这十五年,我们经历了大起大落,天灾人祸,民心焦虑。当用影像来回顾这段时光,面对这些百里挑一的影像和繁杂的世事时,我感受到的却是那些现实中稀缺的情感,比如,渴望、勇气、坚持。十五年来,我们走得太快,城市不断加高,却越发怀念老街的韵味,情感越繁杂,累觉不爱,不明觉厉,而真正陪伴我们度过每一天的,却是这些人类最古老朴素的情感。它们看似微小,一闪而过,却是一束束光芒,划破黑暗,照亮世界。所以,我们试图用这些关键词句来勾勒这十五年。可能惟有这些朴实情感和影像,才能喊出我们的渴望,击中我们浮躁的内心。
四.人生的选择
勇敢的心
因为饱含渴望,我们才坚持,即使遇到困难,都勇敢面对。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开篇,就描述了一个没有存在感的痛苦的空间。细小的生命如火花乍现,随即在宇宙漫漫长夜里消逝。即便再短暂,我们的一生一直都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存在,不断希望得到肯定与唯一,所有的故事就在这种徘徊、挣扎中拉开序幕。
我们看见带着生命的小缺憾,篮球女孩钱红艳更自强不息。通过体育运动,在水里翱翔的她,如蝴蝶轻盈的地舞动在蓝色的世界里。心中坚持的念想和迸发的勇气直面存在的缺陷,感知痛苦过后,少女战胜了这异乎常人的困难。
向内的勇气微小难以发觉,却是支撑人走过困境的支柱。尽管15年来的变迁和涤荡,让老祖宗千百年推崇的优良品德、人生信条充满了质疑和挑战。可我们与生俱来的悲悯感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困境前,任何一次危险的出现,一定会有人拿出勇气挺身而出。
我们看见平凡而又熟悉的日常生活里的勇气。被爱心接力救援的王强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还是有救助他人的愿望、有向善的动力。80后小伙周鑫跳水救人不幸丧命,在这个悲剧故事里,是他的勇气撕下了人们对80后带有偏见的标签,也撕开了一个伪命题——面对自己的勇气,个体的善行终会走到我们眼前,被社会认可。
《左传》言“慎守其一”。和自己独处时最难,是否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的坚守?每一个个体的抉择都告诉我们,早在人们关注之前,他已经自己肯定了自己,默默坚持了几十年;在被关注之后,依旧继续,不要勋章也不在乎金钱,只要你心里为我点个赞。
五.无私的给予
关乎于爱
勇敢的去给予是一种幸福,因为你富有,这富有,无关钱财,只在内心。
镜头框住了现场,获得一个有限的画面,而画面背后的故事给予我们更多。
车祸后醒来的妈妈,在垂危的生命中也要坚持为孩子喂上一口奶。无私的母爱是人类最可敬的本能。孩子睁着眼睛,吸吮着母亲甘甜的乳汁,盯着未知的世界,一分一秒地成长着延续着母亲给予的生命。
徒手行走在悬崖峭壁中采药的丈夫,在绝望中依旧给予妻子生活的希望,不放弃,是他给予妻子最温柔的爱。
断臂教师江声发对学生的给予,是双向的。他为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讲授知识,带去希望。而孩子们对他的需要,也让这个曾经连生活都难以自理的人再次感受到社会的需要,重焕新生。
八位陆良老人的给予,是对自然的回馈,在接受了绿色山林多年的馈赠后,三十年来坚持植树造林,留下了13.6万亩的树林。
这些给予,都源于爱。从原始的自保自爱到血亲之爱、国家之爱再到无私大爱。爱或许是自私的,可他们的爱 ,他们的给予是完全无私的。
就像我们用镜头给予的,是事件的主角,是背后的故事,也是你我血液里流淌的体温,汇聚到最后,就是点滴相聚而成的这个城市奔流不息的情感和温度。
六.人类与自然
敬畏之心
有了爱,人和人的距离便不再遥远,就像人和宇宙之间,只隔着一颗好奇心的距离。
在人类视角伸向宇宙之前,地球上的密林河流,海洋土地,是我们探秘的起点。我们在这片起点的大地上寻找,索取。成群的拾磷人,依靠大自然多年的宝藏度日,长达两千多年的采铜史,在昆明市东川区1859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留下了大量采空区、塌陷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
人类有多久的自然保护史,就有多久的自然毁坏史。
森林被毁,资源过度开采,对于自然,我们的掠取从满足自己的需求到填充后天的欲望,无节制地向大自然贪婪地索取,环境便不可避免地向人类实施报复了,百年大旱,暴雨淹城,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阅遍宇宙,再次回到这片赖以生存的故土,我们是否还能安生,需要在暴雨淹城的城市里寻找一条坦途?还是在祖辈生活的村庄中的寻觅一口救命的清泉?
为何要让这场漫长的寻找从高处堕落?不仅让人心中存疑:为何我们将异地刻画成心灵上安慰的归处,却把故土推向险恶之地生?
回首这一路所见的人与自然,两者的关系或是关乎神给予的力量大小,或是科学庇护的多少,但最终,都取决于我们本身。
七.发现的旅程
云上颂歌
2012年3月至6月,90多个日夜里,都市时报“云南再发现”采访组行走昆滇9000公里,见证诸神回归,重走银通古道,微光彩云之南,用真诚和光影书写了一部现实和历史梦幻交融的壮丽云上颂歌。
这一路,我们发现了文明的苏醒,在大理,我们发现了洱海边的时光舞步,沙溪的民间韵律,我们发现了历史的从容,鸡足山金顶的神山光芒,隐秘的魅力,喜洲斑驳的门神,我们也发现了东竹林寺的新衣,信仰的泪光和宽容,我们发现了昭通江河的年轮,逝去的驼铃,渡口石椿的眺望,我们发现了建水传统的升腾。
这一路,走得是如此缓慢而极富戏剧性。我们发现云南高原,执拗地延续着自己的信仰和诗意,也在现代文明的城市化进程中矛盾前行。
坚定的转山藏民用经幡装点着神山梅里,也被日渐通达的“旅游经济”刺激着每一寸精神之地;古铜道的“绝壁之路”早已让树藤遮蔽得无法前行,金沙水岸的湍流古镇也将永久尘封江底;“滇越米轨”昔日的火车轰鸣在“驴友”的快门声中悄无声迹。
每一个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沉重的历史,愿你打开全身毛孔,沉浸其中,去感受,去发现。
八.生活的另一面
释放欢乐
2011年都市时报改版后推出口号,让生活更有意思。两年来,拿起这份报纸,你是否在阅读的这段时间感受到了生活趣味的不同。
15年持续不断的建城过程,为昆明带来了多元、兼容、开放的文化,也使昆明形成了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无限,是生活最大的乐趣。天马行空,是思维最佳的住所,我们用光影记录生活的另一面,在这一个世界,喜悦被释放。
打破经济古板和枯燥的数字,照片里陈光标拿着一摞摞红色百元大钞走到地震现场。有人质疑他的暴力慈善,随后的裸捐、售卖新鲜空气、收购纽约时报等一系列行为都将陈光标一次次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质疑声和支持声不断。而似乎没有人懂得,在慈善注水的当今,这个苦出身富豪的真正的行事逻辑。
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人群中,年轻人像追星一样举起了温家宝和胡锦涛的牌子,随后网络上热传的八宝饭即是温家宝的粉丝团。它们如先锋一样出现,既是这个年代政治亲民的表现,也是对领袖既尊重又民主的深情。这个时代真诚的情感,就像多年前的那条标语“小平你好”。
因为无限,所以我们奇招百出,爱人们以各种姿势轻吻,僧人用各种招式表达自己,我们用相片展现欢乐。如果这些还不够,别着急,作为快乐生活的倡导者,我们不仅是口头上言语,还身体力行展现着生活如何有趣味,骑行台北,拍拍呈贡新区,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从单纯的报道者转为活动的主导者,用行动让你看见生活更有意思。
九.成长的变迁
城市记忆
除了宅男宅女,大多数人只有少数时间会待在居所这样的私密空间里,更多时候,我们都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交流和分享。
工人文化宫、东风广场、巫家坝机场,这些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不仅是昆明的象征,更是这个城市文化交流的节点。这些空间属于城市里的大多数人,储存了市民的共同记忆。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老建筑被拆除,被新的地标取代。只有一幅幅照片,记录了那个时间和空间的切片,靠着照片,我们再次看见每一个“过去的现场”,那些念念不忘的情愫又被勾起,我们才走入了回忆。
照片记录下了每个瞬间,我们看见的不仅是这件事,更多的是同样存在已久的老建筑的怀念。每栋楼每条街都是市民和这个城市的纽带,他们的消失和改变伴随着城市的新生,当你对那些建筑还能念念不忘,这座城市也必然有某些回响,正是与新旧公共空间的共鸣,产生了我们对城市的爱。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