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摘抄)
首先,人生逐渐变得忙碌,日常生活中无法自由地抽出时间了。并不是说在年轻的时候,时间要多少有多少,但至少没有如此繁多的琐事。不知何故,琐事这玩意儿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
算起来,迄今共跑了二十三次,还在世界各地参加参加过无数次长短距离的比赛。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乐。
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不过不知何故,跟别人一决雌雄,我自小就不甚在乎胜负成败。这一性格在长大成人后也大致未变。无论何事,赢了别人也罢输给别人也罢,都不太计较,倒是更为关心能否达到为自己设定的标准。
在比赛中胜过或负于某个特定的人,对跑者来说并不特别重要。
普通跑步者中,许多人都事先设定个人目标——这一次我要在多少多少时间之内跑完全程——然后再去挑战赛事。
即便未能在预想的时间内跑完全程,只要有了业已尽力的满足感,或是为下次比赛奠定了些基础,抑或有了某种类似重大发现的东西,大约也算大功告成吧。
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的好坏,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在这层意义上,写小说很像跑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寻求形式与标准。
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艺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
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
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即便在这样的空白当中,也有片时片刻的思绪潜入。
心灵所受的伤,便是人为这种自立性而不得不支付给世界的代价。
发怒的话,就将那份怒气冲着自己发好了。感到懊悔的话,就用那份懊悔来磨炼自己好了。能够默默吞咽下去的东西,就一星不剩的吞咽进体内,说这一容器中,尽力改变其姿态形状,将它作为故事的一部分释放出去。
然而,如果因为模棱两可、半心半意以失败告终,懊悔之情只怕久久无法拂去。
只不过觉得一旦失败了便是穷途末路,才不顾一切拼命努力。勤勉、耐劳、不惜体力,从前也罢现在也罢,都是我仅有的可取之处。
反之,倘若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自己想做的时间,爱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会比别人做得更加卖力。
无论做什么事儿,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得安心。
我明白,对感兴趣的领域和相关的事物,按照与自己相配的节奏,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追求,就能极其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比如翻译技能,也是这么无师自通的,说来就是自掏腰包,一点一滴地学了来。花费了许多时间,技艺才得以成熟,还反复出现过错误,可正因如此,学到的东西才更加扎实。
只是我想,年轻的时候姑且不论,人生之中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如何安排时间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订好这样的规划,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
天生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哪怕什么都不做,或者不管做什么,都能自由自在地写出小说来。
任凭我如何在周遭苦苦寻觅,也不见泉眼的踪影,如果不手执钢孜孜不倦地凿开磐石,钻出深深的孔穴,就无法抵及创作的水源。为了写小说,非得奴肉体,耗费时间和劳力;算写一部新作品,就必得重新意义凿出深深的孔穴来。,然而,长年累月地坚持这种生活,久而久之,就技术或体力而言,我都能相当高效地找寻到新的水源,在坚固的磐石上凿穴钻孔;感觉一个水源变得匮乏时,也能果决而迅疾地移到下一个去。
人生基本时不公平的。即便深处不公之地,我以为亦可希求某种“公正”,需得费时耗力,却仍是枉然。这样的“公平”,是否值得可以希求,当然要靠个人自己裁量了。
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
学校就是这样一种地方;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这一真理。
哪怕爬着,我也想坚持到终点。
从零出发,发奋努力;周密地训练,重新发掘自己的体力。
输本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不可能常胜不败。在人生这条高速路上,不能一直在超车道上驱车前行。然而不愿重复相同的失败,又是另一回事。从一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在下一次机会中应用。尚有能力坚持这种生活方式时,我会这样做。
每日跑步对我来说好比生命线,不能说忙就抛开不管,或者停下来不跑了。忙碌中断跑步的话,我一辈子都无法跑步。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
每天集中精力写作,坚持半载,一载乃至两载,小说家——至少时有志于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必须具有这种耐力。
集中力合耐力与才能不同,可以通过训练于后天获得,可以不断提升其资质。只要每天坐在书桌前,训练将意识倾注于一点,自然就能掌握。每天不间断地写作,集中意识去工作,这些非做不可——将这样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身体系统,让它来牢牢地记住,再悄悄地移动刻度,一点一点将极限值向上提升,注意不让身体发觉。
哪怕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我每天也肯定在书桌前坐上好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
世上大半的作家并非巨人,我当然也是其中的一员,只能各自想方设法努力,从不同的侧面弥补才华上的不足。否则,不可能持之以恒,写出多少有价值的小说来。采用何种方法,从哪个方面弥补自己,则会成为每个作家的个性,成为其独特的妙味。
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过,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远为满意。跑步无疑大有魅力,在个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的隐喻。
手头上能有点东西,就应该感恩戴德了。能够这样去思考问题,乃是年华失去一事为数不多的好处。
当我们打算写小说,打算用文字去展现一个故事时,藏身于人性中的毒素一般的东西,便不由分说地渗出来,浮现于表面。作家或多或少都须与这毒素正面交锋,分明知道危险,却仍得手法巧妙地处理。倘若没有这毒素介于其中,就不能真正实践创造行为。我为下面这个比喻的奇拔预先表示歉意:这,或许河豚身上有毒的部位最为鲜美甚是相似。怎么想,写作恐怕都不能说是“健康的营生”。
如欲处理不健康的东西,人们就必须尽量健康。这就是我的命题。甚至说,连不健全的灵魂也需要健全的肉体。此说颇有些自相矛盾,却是我成为职业小说家以来的深切感受。健康与不健康的东西绝非冰火两极,亦非针锋相向。它们相互补充,某些情况下自然地包于彼此之中。盼望健康的人往往仅仅思考健康的事情,不健康的人则单单思考不健康的东西。这样一种偏颇,不会使人功成正果。
我心目中的文学,是更为自发、更为向心的东西。自然而积极的活力必不可缺。在我而言,写小说就是向险峻的高山挑战,是攀登悬崖峭壁,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搏斗之后,终于踏上顶峰的营生——或是战胜自己,或是败给自己,二者必居其一。我始终牢记这种意象,来从事长篇小说的写作。
人有一日总会败北,不管愿意与否,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肉体总会小王。一旦肉体消亡,精神也将日暮穷途。
我觉得,跑步时很适合背诵演讲稿之类。一边几乎毫无意识地迈步,一边在大脑中依序排列词语,检验文章的节奏,设想词句的韵律。就这样,一面将意识放置于别处,一面放脚奔跑,便能毫不费力地以自然的速度奔跑很久很久。
人不可能做到八面玲珑,四方讨巧。如果十个客人当中只要有一个回头客,这店就能够维持下去。哪怕有九个人觉得不中意,也没太大关系。经营者必须拥有明确的姿态和哲学,作为自己的旗帜高高的举起,坚韧不拔的顶住狂风暴雨,坚持下去。这是我从开店的亲身体验中学到的。
算起来,迄今共跑了二十三次,还在世界各地参加参加过无数次长短距离的比赛。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乐。
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不过不知何故,跟别人一决雌雄,我自小就不甚在乎胜负成败。这一性格在长大成人后也大致未变。无论何事,赢了别人也罢输给别人也罢,都不太计较,倒是更为关心能否达到为自己设定的标准。
在比赛中胜过或负于某个特定的人,对跑者来说并不特别重要。
普通跑步者中,许多人都事先设定个人目标——这一次我要在多少多少时间之内跑完全程——然后再去挑战赛事。
即便未能在预想的时间内跑完全程,只要有了业已尽力的满足感,或是为下次比赛奠定了些基础,抑或有了某种类似重大发现的东西,大约也算大功告成吧。
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的好坏,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在这层意义上,写小说很像跑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安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寻求形式与标准。
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艺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
至少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
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获得空白而跑步。即便在这样的空白当中,也有片时片刻的思绪潜入。
心灵所受的伤,便是人为这种自立性而不得不支付给世界的代价。
发怒的话,就将那份怒气冲着自己发好了。感到懊悔的话,就用那份懊悔来磨炼自己好了。能够默默吞咽下去的东西,就一星不剩的吞咽进体内,说这一容器中,尽力改变其姿态形状,将它作为故事的一部分释放出去。
然而,如果因为模棱两可、半心半意以失败告终,懊悔之情只怕久久无法拂去。
只不过觉得一旦失败了便是穷途末路,才不顾一切拼命努力。勤勉、耐劳、不惜体力,从前也罢现在也罢,都是我仅有的可取之处。
反之,倘若我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自己想做的时间,爱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会比别人做得更加卖力。
无论做什么事儿,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得安心。
我明白,对感兴趣的领域和相关的事物,按照与自己相配的节奏,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追求,就能极其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比如翻译技能,也是这么无师自通的,说来就是自掏腰包,一点一滴地学了来。花费了许多时间,技艺才得以成熟,还反复出现过错误,可正因如此,学到的东西才更加扎实。
只是我想,年轻的时候姑且不论,人生之中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如何安排时间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订好这样的规划,人生就会失去焦点,变得张弛失当。
天生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哪怕什么都不做,或者不管做什么,都能自由自在地写出小说来。
任凭我如何在周遭苦苦寻觅,也不见泉眼的踪影,如果不手执钢孜孜不倦地凿开磐石,钻出深深的孔穴,就无法抵及创作的水源。为了写小说,非得奴肉体,耗费时间和劳力;算写一部新作品,就必得重新意义凿出深深的孔穴来。,然而,长年累月地坚持这种生活,久而久之,就技术或体力而言,我都能相当高效地找寻到新的水源,在坚固的磐石上凿穴钻孔;感觉一个水源变得匮乏时,也能果决而迅疾地移到下一个去。
人生基本时不公平的。即便深处不公之地,我以为亦可希求某种“公正”,需得费时耗力,却仍是枉然。这样的“公平”,是否值得可以希求,当然要靠个人自己裁量了。
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做到了,也对身体不利。
学校就是这样一种地方;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这一真理。
哪怕爬着,我也想坚持到终点。
从零出发,发奋努力;周密地训练,重新发掘自己的体力。
输本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不可能常胜不败。在人生这条高速路上,不能一直在超车道上驱车前行。然而不愿重复相同的失败,又是另一回事。从一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在下一次机会中应用。尚有能力坚持这种生活方式时,我会这样做。
每日跑步对我来说好比生命线,不能说忙就抛开不管,或者停下来不跑了。忙碌中断跑步的话,我一辈子都无法跑步。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
每天集中精力写作,坚持半载,一载乃至两载,小说家——至少时有志于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必须具有这种耐力。
集中力合耐力与才能不同,可以通过训练于后天获得,可以不断提升其资质。只要每天坐在书桌前,训练将意识倾注于一点,自然就能掌握。每天不间断地写作,集中意识去工作,这些非做不可——将这样的信息持续不断地传递给身体系统,让它来牢牢地记住,再悄悄地移动刻度,一点一点将极限值向上提升,注意不让身体发觉。
哪怕没有什么东西可写,我每天也肯定在书桌前坐上好几个小时,独自一人集中精力。
世上大半的作家并非巨人,我当然也是其中的一员,只能各自想方设法努力,从不同的侧面弥补才华上的不足。否则,不可能持之以恒,写出多少有价值的小说来。采用何种方法,从哪个方面弥补自己,则会成为每个作家的个性,成为其独特的妙味。
同样是十年,与其稀里糊涂地活过,目的明确、生气勃勃地活当然令人远为满意。跑步无疑大有魅力,在个人的局限性中,可以让自己有效地燃烧——哪怕是一丁点儿,这便是跑步一事的本质,也是活着的隐喻。
手头上能有点东西,就应该感恩戴德了。能够这样去思考问题,乃是年华失去一事为数不多的好处。
当我们打算写小说,打算用文字去展现一个故事时,藏身于人性中的毒素一般的东西,便不由分说地渗出来,浮现于表面。作家或多或少都须与这毒素正面交锋,分明知道危险,却仍得手法巧妙地处理。倘若没有这毒素介于其中,就不能真正实践创造行为。我为下面这个比喻的奇拔预先表示歉意:这,或许河豚身上有毒的部位最为鲜美甚是相似。怎么想,写作恐怕都不能说是“健康的营生”。
如欲处理不健康的东西,人们就必须尽量健康。这就是我的命题。甚至说,连不健全的灵魂也需要健全的肉体。此说颇有些自相矛盾,却是我成为职业小说家以来的深切感受。健康与不健康的东西绝非冰火两极,亦非针锋相向。它们相互补充,某些情况下自然地包于彼此之中。盼望健康的人往往仅仅思考健康的事情,不健康的人则单单思考不健康的东西。这样一种偏颇,不会使人功成正果。
我心目中的文学,是更为自发、更为向心的东西。自然而积极的活力必不可缺。在我而言,写小说就是向险峻的高山挑战,是攀登悬崖峭壁,经过漫长而激烈的搏斗之后,终于踏上顶峰的营生——或是战胜自己,或是败给自己,二者必居其一。我始终牢记这种意象,来从事长篇小说的写作。
人有一日总会败北,不管愿意与否,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肉体总会小王。一旦肉体消亡,精神也将日暮穷途。
我觉得,跑步时很适合背诵演讲稿之类。一边几乎毫无意识地迈步,一边在大脑中依序排列词语,检验文章的节奏,设想词句的韵律。就这样,一面将意识放置于别处,一面放脚奔跑,便能毫不费力地以自然的速度奔跑很久很久。
人不可能做到八面玲珑,四方讨巧。如果十个客人当中只要有一个回头客,这店就能够维持下去。哪怕有九个人觉得不中意,也没太大关系。经营者必须拥有明确的姿态和哲学,作为自己的旗帜高高的举起,坚韧不拔的顶住狂风暴雨,坚持下去。这是我从开店的亲身体验中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