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快乐
快乐
绪言:人唯一的不快乐是死,或确切的说,绝?????(怎么解释丑?);绝意味着灭绝,就是一种全人类,全物种的死;一切的不快乐都是究乎死绝而生;佛曰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生之苦,实为死之苦;老病死,皆因死苦而起。怨憎者,怨憎己所不喜事。人喜欢的东西,全都罗阔在生的快乐中;人所不喜欢,怨憎的事,全都列罗在死的苦恼里。可以举例,一一分析,虽或有牵强附会的嫌疑,那也许是解释的不精确不到位,不见得是理论的错误。爱别离,爱者,因生之乐,因不绝之乐而生。男爱女,为性爱,为传宗接代,为不绝之故也。求不得,求者,无非长生,隐形,种种物事,种种为己之所爱者,求种种己所憎恨的事物的远离,也就是为了不死的。究其根本,是人除了死的不快乐,还有什么不快乐呢?
所有的快乐,基于人这个概念之上。人这个定义一出来,带有种种种种的烙印,比如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等等等等,当然都基于了人会死的前提之上。人的所有需求,金字塔里,写明了食物,安全感,自我实现等等。食物为生,安全感为不死,自我实现为获取更好的资源生,等等等等。我觉得这是不能被推翻的。
如果断掉死的不快乐,那人就会不会有快乐。人的天堂,就想只有快乐,没有不快乐。但是如果断掉了死的不快乐,几乎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想不死,也就是没有什么想活的欲望;因为死的不快乐,就是活的快乐;死和活是相对的概念。所以让人断掉死的不快乐,就得让人不讨厌死,就得让人不喜欢生。所以就得让人唯一的乐趣,生的快乐,断掉;没有了快乐,当然也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硬币的正面,当然也就没有了硬币的反面。这当然是废话。
富人有很良好的资源,几乎不会有死的烦恼;但他们生来就是人,就会担忧死,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生下来就有的。哪怕这个人因为理由怎么也死不了,他还是会怕死。他发现100岁后自己死不掉,他还会怕101岁死,他发现自己活了1000年,还会怕什么意外出来,1001年死,他发现自己掉下山死不去,但他可能对掉下山还是有种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很可能会随着足够的时间淡化掉,不过再富有的人,也总是有可能死的;活的再久,也活不到足够的久,竟然能够冲淡掉对死的恐惧。毕竟人对死的恐惧那么大,而寿命却那么短。
他们担忧哪怕自己不会死,希望活的更好,更不容易死,能死的更晚些,让自己的儿孙活的更好些。
这类人只是觉悟不够,总想往高处攀,获得更多生的快乐,当然也就会有更多死的不快乐。他们有很好的机缘,至少,可以做到快乐最大化。
但是我们可以这么做,我们可以让生的快乐降得很低,这样也就让死的不快乐降得很低。理论上,我们是可以做到极乐的。至少,可以做到快乐最大化。稍后,会谈论到享乐主义的问题。
引子:生死和生存
快乐的本质是什么?快乐的本质是超越生死的,生死只是快乐的外化。人的痛苦只在于生死,但不代表一种不会死的生物就没有快乐和不快乐了。因为人所完全拥有的,或者人仅仅拥有的,或者人最珍视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没有其他的了。人作为一个生物,甚至作为一个物事,最害怕自己的不存在,也就是自己生命的不存在,因为自己就是生命。像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很有趣的一个观点。所谓名垂史册,就是希冀在自己生命哪怕不存在的情况下,自我仍然能够存在在历史上,在人们的脑海里,也就是另一种存在了。但我们知道,文天祥已经不存在了。他的美好想法只是美好想法而已,当然社会会鼓励这种美好想法,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人,为社会提供的社会剩余价值最多吧。无论怎么样,文天祥这种想法是对于自己死的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的一种妥协,他曲解掉存在和死的定义,把他们定义成不同类型的东西,把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存在分离开来。因为自己的生命早晚会被剥夺掉,但自己的不存在又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就把自己的存在在心中定义成留在史册上也算是一种存在,然后便可以心满意足,永远存在下去了。但实际上,存在的定义,是基于生命上的;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存在,这是普遍的认知,请不要自欺。所以唯一的痛苦仍旧是死,因为生命是人们唯一拥有,并可以借之来存在的东西;或者我必须更改我的定义,人唯一的不快乐是自己的不存在,而自己的不存在在绝大多数人的定义下,是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活着的基础之上;如果永远活着,那我们便可以永远存在;如果我们死了,那我们终究便不存在了。
但这仅仅是人,因为人是一个这样的东西,它存在并且它是因为它的存在而存在着的,所以它绝对不可以不存在,它绝对不可以接受它的不存在。当它形成了自我意识的那一天起,它就开始捍卫自己的存在,并且拒绝自己的不存在。自己的存在成为唯一的快乐,自己的不存在成为唯一的不快乐。因为这是人存在的理由。
但是如果一个物事是必定存在着,并且不可能不存在的,它仍旧会有快乐和不快乐,基本上,是得与失之间。很抱歉,我发现,在我的思力范围内,如果一个物事必定存在着,它就不会有不快乐。因为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存在着的物事;目前看来,有快乐和不快乐的,都是存在着,并且回不存在的。如果是一个皮球,它如果不存在了,也只是肢解并重新组合,如果这样子,他算存在的话,那他便永远存在了。可是我觉得他是没有所谓快乐不快乐的,因为快乐和不快乐目前基于生物,而生物都是害怕自己不存在的。
我推到这里,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存在主义。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存在主义,从来没看过,只是知道名字。不过我仍旧很高兴,感觉好像模模糊糊,有人和我在走相近的道路;当然我也很高兴,自己能够有幸,好像可以和一些最伟大的人等量齐观。
续
这是一份粗稿,推理的过程完整不动的保留。中间隔了几天,不过理性和笔记足够还原了。
很好,现在人类的不快乐的全部范围,从死亡修正成了存在。我觉得这个修正时很好,很有意义的。不过存在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从众心态。不过其实这也很好解释,如果一个人过于特立独行,它就不为他所依赖的大环境所容,也就得不到他想要有的资源;长久来看,没有资源,就很难以特立独行;或者可以特立独行,却是负面消极的,导致不好的结果(如杀人特立独行,受罚死刑,便无法继续特立独行下去,存在感也便消失)。所以长远来看,存在感基于人活,甚至好好活;活得好,存在感更有可能得到正面的诠释,也就更可能继续的有存在感;人活基于好资源,好资源基于和社会的相容性。不过存在感是果,和社会的相容性是因;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换言之,从众心态只是特立独行的手段,从众心态的本质是一种类似安全感的东西,安全感,显然不可能是目的的。没有人为了安全而安全,他的人生从要有些目的,才得以继续下去。但他的存在不需要目的,因为他是为了存在而存在的,存在的这个范围包括了全部的人的活动的范围,大于生死。所以有些人还不是为了生而生,比如文天祥。
不过这不是讨论的重点。因为本文讨论的是快乐。存在和生死,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而已。。。
正文:快乐的本质?相对性?基准线!
如上文所言,生死只是快乐的外化,生存也只是快乐的外化。因为生存是人一切的目的,是终点,是一切人的行为的目的因,所以人的所有情感,人所造出的所有概念,人的所有行为,统统包含在生存的范畴中。我要把快乐从这个范畴中支离开来。我们知道,要对一个事物做一个定义,可以先把它放在一个大圆中,然后再让他来到一个大圆中的小圆,而且是不能再小的圆。这时候这个定义的圆的大小,就刚刚好了。这就是先是必要?,再是充分?,达到充要,并且不可能有任何可能的反例,这就是完美的定义。
现在快乐的大范围,当然是存在了。但是快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很遗憾,这里的答案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快乐本身就和不快乐相对,而具体什么是快乐,显然是不可能做一个绝对的定义。比如喝完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年轻时喝着高高兴兴,老了喝无动于衷。这就是最显然的快乐与否的反例。当然你可以告诉我,快乐时心理状态。朱元璋年轻时的心理状态和老了的心理状态不同。但是我们怎么定义心理状态呢?不管是通过多么复杂的建构来定义它,也总是枉然的。我相信,因为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相对的事物。也就是,这个心理状态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种上下浮动的线;实际上,也就是导数的正负问题,与函数的常数毫无关系,只和函数的导数有关。
当一个人的下一个瞬间,比上一个瞬间感受到的喜悦感的导数为正,那就是快乐。
喜悦感是什么?这不重要。它就好像一个dummy variable, 爱叫什么叫什么。他形容一种让人舒服的感觉,基本上,喜悦感是社会定义的。比如痛,社会定义说不喜悦;饱,社会定义为喜悦。不过喜悦和快乐不同,因为喜悦相对绝对,痛就是不喜悦,饱就是喜悦;问题是痛和饱本身是相对的。正是这种相对性成为快乐与否的相对性。
导数太他妈的有用了。
现在我们再努力分析一下快乐的相对。即便是相对,他也是要有绝对的事物的;比如说喜悦感,他是一个衡量快乐的元素,到时候,我还会提到;他只是一个元素,带正号负号,好像正电子负电子一样;为了方便,不得不把它定义为绝对的正和绝对的负。虽然饱和痛本身是相对的,但是什么不是相对的呢?一切都需要定义,所以我此处对快乐的定义,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本质的定义,而是一种对社会定义的快乐的最优解释而已。
喜悦感确定了,他是快乐的元素,是衡量量的多少的,另外他确定一个方向性。请大家如果可能,拿笔画个数轴,右正左负,中间再画个Y轴,上正下负。有了喜悦感,我就确定了右边是正,左边是负,仅此而已。这个定义,为什么右边正,左边负,根本无关紧要。我已说了,他是一个dummy variable, 他的变化不会对我的定义产生什么威胁。
接下来是Y轴,Y轴其实不具有方向,其实他不是一条轴,而是一条线。这条线,我命名为:基准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要立立规矩,那么,这个世界,就在第六天末的时候完成了。
基准线的移动。
所谓的快乐,只是相对概念,它只是喜悦感的叠加,而叠加本身是相对的,它相对于基准线所指的那数轴上的一个点,比如X=5的一个函数,那么现在5就是零点。此时不快乐,也不高兴,此时是静态,就是此时此刻。快乐与否,只是对未来的一个小预期,很短暂很短暂;不过在此时本身,无所谓快乐不快乐;或者此时的快乐,只在于他对下一个瞬间的预期而已。
妈的老子本来是写哲学的现在好像在写数学,这是相当相当不妙的,我的数学各种拙计。
老子当时创理论从来没想到导数的。卧槽
1)基准线不移动
比如吃饭,吃一粒饭,基准线并没有运动;而是喜悦感的运动。也就是说,Y轴本身不动,但是X是X轴上一动点,开始往右运动。此时的喜悦感就是X=6(马勒戈壁)。而原本的喜悦感是X=5.于是绝对值的增加是X=1,而导数为正,因为绝对值为正,而时间不为负,所以必然是导数的符号和绝对值的符号相同;而且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绝对值越大,导数也就越大;具体要计算量,实际上也就是比较快乐与否的大小而已。并不一定必要算出一个数值。不过我的这种计算仍然是可供参考,而且我觉得是正确的。
吐饭相反。绝对值为负一,时间为正;或者我们换个很有趣的角度,让时间往后运动看看,让吃饭的人的行为回放,那就是时间为负而绝对值为正,导数当然还是负的,也就是导数总是负,也就是总是不快乐。
基准线不移动是很特殊的例子,他几乎只存在于理论之中。
2)基准线移动
很微观的看,基准线是无时不刻移动的;不过他移动的速率,相对喜悦感的运动有滞后性。而且常常运动幅度极小,难以观测;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量变引发质变,也才会意识到;但是没有意识到不代表没有发生。
比如吃一粒饭,他的喜悦感加1,但是他的基准线同样移动了,向右移动一点点,我比如0.1.他浮动的原因,是因为《人的快乐与否有向平衡移动的趋势》,或者向0移动的趋势。这点事相当关键的。所以他会往右移动,他的趋势和方向和喜悦感的方向相同,因为相同他们的差就趋向于0(即x=5这条线和6的喜悦值,原本是6-5=1,现在是6-5.1=0.9-1=-0.1小于0)算了我就不解释了,大家都懂吧。
所以很显然基准线的运动使得喜悦感的变化趋向于0,因为喜悦感是跟着基准线变动的。而快乐本身,只是喜悦感的绝对值减去快乐而已;或者说,是他导数而已,因为时间并没有变化。
同样基准线可以向负运动。
宏观的看,基准线变动0.1根本无足轻重,所以给人以一种基本线相对恒常的错觉,也就是滞后性的错觉,当然他的速度是滞后的,不过他的方向从来不滞后。这点是我刚想出来的。
3)天生的基准线
人之为人,是带有很多自然属性的,有一个就是天生的基准线。我感觉人天生的基准线绝对值估计不低,因为婴儿出来老哭。。这不关键,重要的是,人和人在没有印象前,基准线当然是相同的;至于是否和基因相关导致不同,我觉得应该是有的,因为基因上记录了环境;不过我不确定。
我假定基准线在天生时人人相同,如果不相同,想必也是微乎其微的。在他出现后一瞬间他的基准线就开始随着喜悦度的加减发生细微变化。
4)基准线移动的长期后果。
当一个人的喜悦感总是降低,降低,降低;他的基准线也就随之累加,累加,累加,导致最终很明显的降低。一方面,因为他速度跟不上喜悦感的降低的速度,所以这个人总是觉得不快乐的,因为喜悦感的导数仍旧为负;一方面,基准线的移动或多或少平复了他不快乐的心情。喜悦的增加也一样,当一个人的喜悦感总是增加,他的基准线也就增加,他的快乐程度相对上,反而减小了。
5)基准线的神奇性质。
1)基准线之所以会移动,我猜测,是人为了“存在”,也就是生存,长期下来遗留的结果。因为喜悦值的忽然增加和忽然减少都是不好的。正如那句诗说的
突如其来的喜悦,
一如突如其来的悲伤,
起初的时候,
一样惊心动魄
——鲁滨逊漂流记。
但是基准线的移动不是没有代价的,也不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人不是个体,人是要和社会并存的,他是在社会的体制下,和其他社会成员一道。所以他们要争夺资源,当然是凭借能力的多少;能力的多少不是说比较就比较,当然也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指标。不管怎么样,他们各方面都比较起来,其中也会比较到快乐的基准线。这种比较是很明显的;比如你看到一个非洲来的苏丹穷人,他整天找剩饭剩菜吃(无意不敬),你就会有一种尊严感,自尊感,或者我们更好的定义,存在感。(不管是否是存在感,它的结果必定是带来大量的快乐感。这种快乐感是否会影响基准线,我的观点是会的。快乐不存在什么高低之分(如功利主义者定义),他应该是完全相同的性质,因为快乐本身也是许多更高建筑的基础,也就是至少是道德的基础。我这里论快乐,就是为了论道德服务)但是就两个个体言,你吃牛排,他吃剩菜,你们的喜悦感很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尤其当长久的快乐度的移动,导致基准线大量的移动;天生下来的基准线是相同,但是等到大量的移动后,天生下来的绝对值也就没有了意义。可以用X趋向于无限大的极限来解释。
所以基准线的移动导致了一种存在感的实现或者消失,这种存在感本身又导致了喜悦感的绝对值的增加和下降,而且是大量的增加和下降,因为这种比较无时不有,这种存在感的实现或者消失也常常存在。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所有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基准线低于社会平均的人的基准线会不断下降;不过我们记得,基准线的下降速度是慢的;宏观上,是滞后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基于比较带来的喜悦感的下降时,他的快乐值下降了;可是他的基准线还没来得及下降;等到他的基准线下降后,他的快乐值下降的也就慢。最终,他的基准线会下降到这么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定义下,和别人比较的喜悦感的下降已经不再是所谓的下降了,而成为了零点,常态;也就是自己的基准线比别人低已经没什么然人觉得喜悦感下降了。这种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我已经说,人的快乐有向平衡运动的趋势,但人的快乐总是不可能达到0;最多只是X/1的函数,无限接近而已。
不过这里还是有那么一点混乱。
(不好意思这边有疏漏,我还没想清楚基准线的下降究竟是不是线性的还是有断层的,他的速率是不是平滑的,我都没想清楚。)
我现在想清楚了,他是线性的但速率不平滑。一般来说,基准线在刚开始不高兴或者高兴的时候速率快,往后习惯了,也便习惯了,速率就慢慢归于0。
2)基准线是人力可控的么?
我认为在短期内,基准线是人力可控的,不过他好像一个弹簧,你可以拉一下,但他一定最终还会恢复到原处;所以在长期的基准线不是人力可控的;所谓的心理安慰,就是拉他一下两下。
3)基准线在人身上的性质。
很有趣的一点事,基准线一般来说,会比平均态略低一点点。比如你每次快乐1分,就不快乐一分,这时候一般来说,因为基准线会趋向平衡,所以基准线应该是0,或者,是天生的状态。不过事实是,基准线会略低0,这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要生存,存在下去。很显然,这样的基准线的设定是好的;如果这么设定,大家就会普遍感受到一种快乐的感受,对刺激人发展生产力有一定好处。
4)自杀?
当基准线已经无力承受一定的极限,到了一个点,具体我不太清楚;或者突如起来的大量负面情绪,也就是喜悦度的大量下降,会使得整个平衡或者很慢很慢的打破,或者突入起来的打破,使得它不能回复(或者在自杀者眼里不能回复,至少回复到他可接受的一个值,这个值取决于他现在的基准线的值),他就会采取自杀。自杀式一种对基准线的自然平衡不报以希望的行为,他是不理性的,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他不自杀个10年,他的基准线会慢慢平衡,导致他变得不是很不高兴;但是他基准线变低了,导致他和别人比较时不太高兴,不过很明显,这种都是在范围之内的,是不会剧烈到让人自杀的。所以所有自杀都是一时冲动。除非真的是基准线低到一定极限了,比如整天靠吃翔才能活,不过我认为,基准线是没有上限和下限的;越到上限,他的上升就越慢;越到下限,他的下降也越慢。但是总是不可能到,就是渐近线。
5)极乐?
极乐,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不间断的自我安慰,也就是拉弹簧。不好意思,如果你拉弹簧,会导致你的基准线变高,导致你的拉弹簧的力道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拉不动的地步。
不过好在我们只活100年,而且我们的人性决定了基准线略低于平均。这就可以让我们减少对所有快乐和所有不快乐,也就是对生和死的快乐与否的绝对值;这时候两样都比较趋近于0,而且基准线略低于平均,导致基准线为负,这样就导致无论如何,快乐度总为正。
6)快乐和不快乐的转化?
有时候喜悦度的正和负会瞬间转化。这种情况,绝对是基准线的移动导致的,基准线的移动或因为时间的变化,让记忆中的负转成正或反之;要么是因为自我安慰导致。
7)社会?
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人的价值观受着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不过人本身的快乐与否于社会没有关系;如果他没有社会属性(虽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基因里就有社会属性?),他仍旧会有快乐和不快乐。
社会定义的快乐和不快乐,取决于社会从古到今,甚至生物进化的道理。如果这个结果有利于生物生存,那么大自然一般会赋予他快乐的感受。这也是自然选择,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吃饭很不高兴,那这个人八九已经被淘汰掉了。正是因为生存下来的都没有被淘汰掉,所以他们往往在许多地方有趋同;社会又淘汰掉一批,导致越发趋同;无论如何,就趋同了。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社会不成文的法典。这才是社会真正不成文的法典,他的烙印一方面从物种和基因的角度,从天生就决定了(比如断手流血痛),另一方面在出生后的环境,社会中决定。这也是在不同社会中,相同的行为会被A社会的人觉得快乐,被B社会的人觉得不快乐。这导致了个体上的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对某些事物的评判,即喜悦感的正负号的不同。不过这种事情不太多,就算多,也不太显著;因为显著的总是和生存连在一起,如果显著的方面与社会不同,那这个人大抵上已经被淘汰掉,要么就是所谓的疯子。
8)快乐的个体性
不过快乐永远是主观的相对的,而不是社会的绝对的。外在的社会的相对固定的喜悦度,只是施加作用给主观的个体,真正决定主观喜悦度正负号的,是主体本身。
终章
对于快乐的探讨,是为后文关于道德的探讨作铺垫的。快乐本身是许多哲学问题的元素。我在看康德的纯粹道德批判和MILL的书以前,先写下这篇文章。以便建立起自己的比较纯粹的快乐定义(并且我觉得挺优秀的),一方面也在读完后做一些修正和比对用。
绪言:人唯一的不快乐是死,或确切的说,绝?????(怎么解释丑?);绝意味着灭绝,就是一种全人类,全物种的死;一切的不快乐都是究乎死绝而生;佛曰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生之苦,实为死之苦;老病死,皆因死苦而起。怨憎者,怨憎己所不喜事。人喜欢的东西,全都罗阔在生的快乐中;人所不喜欢,怨憎的事,全都列罗在死的苦恼里。可以举例,一一分析,虽或有牵强附会的嫌疑,那也许是解释的不精确不到位,不见得是理论的错误。爱别离,爱者,因生之乐,因不绝之乐而生。男爱女,为性爱,为传宗接代,为不绝之故也。求不得,求者,无非长生,隐形,种种物事,种种为己之所爱者,求种种己所憎恨的事物的远离,也就是为了不死的。究其根本,是人除了死的不快乐,还有什么不快乐呢?
所有的快乐,基于人这个概念之上。人这个定义一出来,带有种种种种的烙印,比如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等等等等,当然都基于了人会死的前提之上。人的所有需求,金字塔里,写明了食物,安全感,自我实现等等。食物为生,安全感为不死,自我实现为获取更好的资源生,等等等等。我觉得这是不能被推翻的。
如果断掉死的不快乐,那人就会不会有快乐。人的天堂,就想只有快乐,没有不快乐。但是如果断掉了死的不快乐,几乎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想不死,也就是没有什么想活的欲望;因为死的不快乐,就是活的快乐;死和活是相对的概念。所以让人断掉死的不快乐,就得让人不讨厌死,就得让人不喜欢生。所以就得让人唯一的乐趣,生的快乐,断掉;没有了快乐,当然也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硬币的正面,当然也就没有了硬币的反面。这当然是废话。
富人有很良好的资源,几乎不会有死的烦恼;但他们生来就是人,就会担忧死,这是人的自然属性,生下来就有的。哪怕这个人因为理由怎么也死不了,他还是会怕死。他发现100岁后自己死不掉,他还会怕101岁死,他发现自己活了1000年,还会怕什么意外出来,1001年死,他发现自己掉下山死不去,但他可能对掉下山还是有种本能的恐惧。这种恐惧很可能会随着足够的时间淡化掉,不过再富有的人,也总是有可能死的;活的再久,也活不到足够的久,竟然能够冲淡掉对死的恐惧。毕竟人对死的恐惧那么大,而寿命却那么短。
他们担忧哪怕自己不会死,希望活的更好,更不容易死,能死的更晚些,让自己的儿孙活的更好些。
这类人只是觉悟不够,总想往高处攀,获得更多生的快乐,当然也就会有更多死的不快乐。他们有很好的机缘,至少,可以做到快乐最大化。
但是我们可以这么做,我们可以让生的快乐降得很低,这样也就让死的不快乐降得很低。理论上,我们是可以做到极乐的。至少,可以做到快乐最大化。稍后,会谈论到享乐主义的问题。
引子:生死和生存
快乐的本质是什么?快乐的本质是超越生死的,生死只是快乐的外化。人的痛苦只在于生死,但不代表一种不会死的生物就没有快乐和不快乐了。因为人所完全拥有的,或者人仅仅拥有的,或者人最珍视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没有其他的了。人作为一个生物,甚至作为一个物事,最害怕自己的不存在,也就是自己生命的不存在,因为自己就是生命。像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很有趣的一个观点。所谓名垂史册,就是希冀在自己生命哪怕不存在的情况下,自我仍然能够存在在历史上,在人们的脑海里,也就是另一种存在了。但我们知道,文天祥已经不存在了。他的美好想法只是美好想法而已,当然社会会鼓励这种美好想法,因为有这种想法的人,为社会提供的社会剩余价值最多吧。无论怎么样,文天祥这种想法是对于自己死的不可避免的情况下的一种妥协,他曲解掉存在和死的定义,把他们定义成不同类型的东西,把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存在分离开来。因为自己的生命早晚会被剥夺掉,但自己的不存在又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就把自己的存在在心中定义成留在史册上也算是一种存在,然后便可以心满意足,永远存在下去了。但实际上,存在的定义,是基于生命上的;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存在,这是普遍的认知,请不要自欺。所以唯一的痛苦仍旧是死,因为生命是人们唯一拥有,并可以借之来存在的东西;或者我必须更改我的定义,人唯一的不快乐是自己的不存在,而自己的不存在在绝大多数人的定义下,是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活着的基础之上;如果永远活着,那我们便可以永远存在;如果我们死了,那我们终究便不存在了。
但这仅仅是人,因为人是一个这样的东西,它存在并且它是因为它的存在而存在着的,所以它绝对不可以不存在,它绝对不可以接受它的不存在。当它形成了自我意识的那一天起,它就开始捍卫自己的存在,并且拒绝自己的不存在。自己的存在成为唯一的快乐,自己的不存在成为唯一的不快乐。因为这是人存在的理由。
但是如果一个物事是必定存在着,并且不可能不存在的,它仍旧会有快乐和不快乐,基本上,是得与失之间。很抱歉,我发现,在我的思力范围内,如果一个物事必定存在着,它就不会有不快乐。因为我是一个人,我是一个存在着的物事;目前看来,有快乐和不快乐的,都是存在着,并且回不存在的。如果是一个皮球,它如果不存在了,也只是肢解并重新组合,如果这样子,他算存在的话,那他便永远存在了。可是我觉得他是没有所谓快乐不快乐的,因为快乐和不快乐目前基于生物,而生物都是害怕自己不存在的。
我推到这里,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存在主义。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存在主义,从来没看过,只是知道名字。不过我仍旧很高兴,感觉好像模模糊糊,有人和我在走相近的道路;当然我也很高兴,自己能够有幸,好像可以和一些最伟大的人等量齐观。
续
这是一份粗稿,推理的过程完整不动的保留。中间隔了几天,不过理性和笔记足够还原了。
很好,现在人类的不快乐的全部范围,从死亡修正成了存在。我觉得这个修正时很好,很有意义的。不过存在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从众心态。不过其实这也很好解释,如果一个人过于特立独行,它就不为他所依赖的大环境所容,也就得不到他想要有的资源;长久来看,没有资源,就很难以特立独行;或者可以特立独行,却是负面消极的,导致不好的结果(如杀人特立独行,受罚死刑,便无法继续特立独行下去,存在感也便消失)。所以长远来看,存在感基于人活,甚至好好活;活得好,存在感更有可能得到正面的诠释,也就更可能继续的有存在感;人活基于好资源,好资源基于和社会的相容性。不过存在感是果,和社会的相容性是因;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换言之,从众心态只是特立独行的手段,从众心态的本质是一种类似安全感的东西,安全感,显然不可能是目的的。没有人为了安全而安全,他的人生从要有些目的,才得以继续下去。但他的存在不需要目的,因为他是为了存在而存在的,存在的这个范围包括了全部的人的活动的范围,大于生死。所以有些人还不是为了生而生,比如文天祥。
不过这不是讨论的重点。因为本文讨论的是快乐。存在和生死,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而已。。。
正文:快乐的本质?相对性?基准线!
如上文所言,生死只是快乐的外化,生存也只是快乐的外化。因为生存是人一切的目的,是终点,是一切人的行为的目的因,所以人的所有情感,人所造出的所有概念,人的所有行为,统统包含在生存的范畴中。我要把快乐从这个范畴中支离开来。我们知道,要对一个事物做一个定义,可以先把它放在一个大圆中,然后再让他来到一个大圆中的小圆,而且是不能再小的圆。这时候这个定义的圆的大小,就刚刚好了。这就是先是必要?,再是充分?,达到充要,并且不可能有任何可能的反例,这就是完美的定义。
现在快乐的大范围,当然是存在了。但是快乐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很遗憾,这里的答案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快乐本身就和不快乐相对,而具体什么是快乐,显然是不可能做一个绝对的定义。比如喝完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年轻时喝着高高兴兴,老了喝无动于衷。这就是最显然的快乐与否的反例。当然你可以告诉我,快乐时心理状态。朱元璋年轻时的心理状态和老了的心理状态不同。但是我们怎么定义心理状态呢?不管是通过多么复杂的建构来定义它,也总是枉然的。我相信,因为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个相对的事物。也就是,这个心理状态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一种上下浮动的线;实际上,也就是导数的正负问题,与函数的常数毫无关系,只和函数的导数有关。
当一个人的下一个瞬间,比上一个瞬间感受到的喜悦感的导数为正,那就是快乐。
喜悦感是什么?这不重要。它就好像一个dummy variable, 爱叫什么叫什么。他形容一种让人舒服的感觉,基本上,喜悦感是社会定义的。比如痛,社会定义说不喜悦;饱,社会定义为喜悦。不过喜悦和快乐不同,因为喜悦相对绝对,痛就是不喜悦,饱就是喜悦;问题是痛和饱本身是相对的。正是这种相对性成为快乐与否的相对性。
导数太他妈的有用了。
现在我们再努力分析一下快乐的相对。即便是相对,他也是要有绝对的事物的;比如说喜悦感,他是一个衡量快乐的元素,到时候,我还会提到;他只是一个元素,带正号负号,好像正电子负电子一样;为了方便,不得不把它定义为绝对的正和绝对的负。虽然饱和痛本身是相对的,但是什么不是相对的呢?一切都需要定义,所以我此处对快乐的定义,其实也不是真正意义上本质的定义,而是一种对社会定义的快乐的最优解释而已。
喜悦感确定了,他是快乐的元素,是衡量量的多少的,另外他确定一个方向性。请大家如果可能,拿笔画个数轴,右正左负,中间再画个Y轴,上正下负。有了喜悦感,我就确定了右边是正,左边是负,仅此而已。这个定义,为什么右边正,左边负,根本无关紧要。我已说了,他是一个dummy variable, 他的变化不会对我的定义产生什么威胁。
接下来是Y轴,Y轴其实不具有方向,其实他不是一条轴,而是一条线。这条线,我命名为:基准线。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要立立规矩,那么,这个世界,就在第六天末的时候完成了。
基准线的移动。
所谓的快乐,只是相对概念,它只是喜悦感的叠加,而叠加本身是相对的,它相对于基准线所指的那数轴上的一个点,比如X=5的一个函数,那么现在5就是零点。此时不快乐,也不高兴,此时是静态,就是此时此刻。快乐与否,只是对未来的一个小预期,很短暂很短暂;不过在此时本身,无所谓快乐不快乐;或者此时的快乐,只在于他对下一个瞬间的预期而已。
妈的老子本来是写哲学的现在好像在写数学,这是相当相当不妙的,我的数学各种拙计。
老子当时创理论从来没想到导数的。卧槽
1)基准线不移动
比如吃饭,吃一粒饭,基准线并没有运动;而是喜悦感的运动。也就是说,Y轴本身不动,但是X是X轴上一动点,开始往右运动。此时的喜悦感就是X=6(马勒戈壁)。而原本的喜悦感是X=5.于是绝对值的增加是X=1,而导数为正,因为绝对值为正,而时间不为负,所以必然是导数的符号和绝对值的符号相同;而且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绝对值越大,导数也就越大;具体要计算量,实际上也就是比较快乐与否的大小而已。并不一定必要算出一个数值。不过我的这种计算仍然是可供参考,而且我觉得是正确的。
吐饭相反。绝对值为负一,时间为正;或者我们换个很有趣的角度,让时间往后运动看看,让吃饭的人的行为回放,那就是时间为负而绝对值为正,导数当然还是负的,也就是导数总是负,也就是总是不快乐。
基准线不移动是很特殊的例子,他几乎只存在于理论之中。
2)基准线移动
很微观的看,基准线是无时不刻移动的;不过他移动的速率,相对喜悦感的运动有滞后性。而且常常运动幅度极小,难以观测;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量变引发质变,也才会意识到;但是没有意识到不代表没有发生。
比如吃一粒饭,他的喜悦感加1,但是他的基准线同样移动了,向右移动一点点,我比如0.1.他浮动的原因,是因为《人的快乐与否有向平衡移动的趋势》,或者向0移动的趋势。这点事相当关键的。所以他会往右移动,他的趋势和方向和喜悦感的方向相同,因为相同他们的差就趋向于0(即x=5这条线和6的喜悦值,原本是6-5=1,现在是6-5.1=0.9-1=-0.1小于0)算了我就不解释了,大家都懂吧。
所以很显然基准线的运动使得喜悦感的变化趋向于0,因为喜悦感是跟着基准线变动的。而快乐本身,只是喜悦感的绝对值减去快乐而已;或者说,是他导数而已,因为时间并没有变化。
同样基准线可以向负运动。
宏观的看,基准线变动0.1根本无足轻重,所以给人以一种基本线相对恒常的错觉,也就是滞后性的错觉,当然他的速度是滞后的,不过他的方向从来不滞后。这点是我刚想出来的。
3)天生的基准线
人之为人,是带有很多自然属性的,有一个就是天生的基准线。我感觉人天生的基准线绝对值估计不低,因为婴儿出来老哭。。这不关键,重要的是,人和人在没有印象前,基准线当然是相同的;至于是否和基因相关导致不同,我觉得应该是有的,因为基因上记录了环境;不过我不确定。
我假定基准线在天生时人人相同,如果不相同,想必也是微乎其微的。在他出现后一瞬间他的基准线就开始随着喜悦度的加减发生细微变化。
4)基准线移动的长期后果。
当一个人的喜悦感总是降低,降低,降低;他的基准线也就随之累加,累加,累加,导致最终很明显的降低。一方面,因为他速度跟不上喜悦感的降低的速度,所以这个人总是觉得不快乐的,因为喜悦感的导数仍旧为负;一方面,基准线的移动或多或少平复了他不快乐的心情。喜悦的增加也一样,当一个人的喜悦感总是增加,他的基准线也就增加,他的快乐程度相对上,反而减小了。
5)基准线的神奇性质。
1)基准线之所以会移动,我猜测,是人为了“存在”,也就是生存,长期下来遗留的结果。因为喜悦值的忽然增加和忽然减少都是不好的。正如那句诗说的
突如其来的喜悦,
一如突如其来的悲伤,
起初的时候,
一样惊心动魄
——鲁滨逊漂流记。
但是基准线的移动不是没有代价的,也不是没有好处的。因为人不是个体,人是要和社会并存的,他是在社会的体制下,和其他社会成员一道。所以他们要争夺资源,当然是凭借能力的多少;能力的多少不是说比较就比较,当然也是需要各种各样的指标。不管怎么样,他们各方面都比较起来,其中也会比较到快乐的基准线。这种比较是很明显的;比如你看到一个非洲来的苏丹穷人,他整天找剩饭剩菜吃(无意不敬),你就会有一种尊严感,自尊感,或者我们更好的定义,存在感。(不管是否是存在感,它的结果必定是带来大量的快乐感。这种快乐感是否会影响基准线,我的观点是会的。快乐不存在什么高低之分(如功利主义者定义),他应该是完全相同的性质,因为快乐本身也是许多更高建筑的基础,也就是至少是道德的基础。我这里论快乐,就是为了论道德服务)但是就两个个体言,你吃牛排,他吃剩菜,你们的喜悦感很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尤其当长久的快乐度的移动,导致基准线大量的移动;天生下来的基准线是相同,但是等到大量的移动后,天生下来的绝对值也就没有了意义。可以用X趋向于无限大的极限来解释。
所以基准线的移动导致了一种存在感的实现或者消失,这种存在感本身又导致了喜悦感的绝对值的增加和下降,而且是大量的增加和下降,因为这种比较无时不有,这种存在感的实现或者消失也常常存在。最终的结果就是,在所有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基准线低于社会平均的人的基准线会不断下降;不过我们记得,基准线的下降速度是慢的;宏观上,是滞后的。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基于比较带来的喜悦感的下降时,他的快乐值下降了;可是他的基准线还没来得及下降;等到他的基准线下降后,他的快乐值下降的也就慢。最终,他的基准线会下降到这么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定义下,和别人比较的喜悦感的下降已经不再是所谓的下降了,而成为了零点,常态;也就是自己的基准线比别人低已经没什么然人觉得喜悦感下降了。这种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我已经说,人的快乐有向平衡运动的趋势,但人的快乐总是不可能达到0;最多只是X/1的函数,无限接近而已。
不过这里还是有那么一点混乱。
(不好意思这边有疏漏,我还没想清楚基准线的下降究竟是不是线性的还是有断层的,他的速率是不是平滑的,我都没想清楚。)
我现在想清楚了,他是线性的但速率不平滑。一般来说,基准线在刚开始不高兴或者高兴的时候速率快,往后习惯了,也便习惯了,速率就慢慢归于0。
2)基准线是人力可控的么?
我认为在短期内,基准线是人力可控的,不过他好像一个弹簧,你可以拉一下,但他一定最终还会恢复到原处;所以在长期的基准线不是人力可控的;所谓的心理安慰,就是拉他一下两下。
3)基准线在人身上的性质。
很有趣的一点事,基准线一般来说,会比平均态略低一点点。比如你每次快乐1分,就不快乐一分,这时候一般来说,因为基准线会趋向平衡,所以基准线应该是0,或者,是天生的状态。不过事实是,基准线会略低0,这是因为我们是人,我们要生存,存在下去。很显然,这样的基准线的设定是好的;如果这么设定,大家就会普遍感受到一种快乐的感受,对刺激人发展生产力有一定好处。
4)自杀?
当基准线已经无力承受一定的极限,到了一个点,具体我不太清楚;或者突如起来的大量负面情绪,也就是喜悦度的大量下降,会使得整个平衡或者很慢很慢的打破,或者突入起来的打破,使得它不能回复(或者在自杀者眼里不能回复,至少回复到他可接受的一个值,这个值取决于他现在的基准线的值),他就会采取自杀。自杀式一种对基准线的自然平衡不报以希望的行为,他是不理性的,因为我们知道,如果他不自杀个10年,他的基准线会慢慢平衡,导致他变得不是很不高兴;但是他基准线变低了,导致他和别人比较时不太高兴,不过很明显,这种都是在范围之内的,是不会剧烈到让人自杀的。所以所有自杀都是一时冲动。除非真的是基准线低到一定极限了,比如整天靠吃翔才能活,不过我认为,基准线是没有上限和下限的;越到上限,他的上升就越慢;越到下限,他的下降也越慢。但是总是不可能到,就是渐近线。
5)极乐?
极乐,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停不间断的自我安慰,也就是拉弹簧。不好意思,如果你拉弹簧,会导致你的基准线变高,导致你的拉弹簧的力道越来越大,最终导致拉不动的地步。
不过好在我们只活100年,而且我们的人性决定了基准线略低于平均。这就可以让我们减少对所有快乐和所有不快乐,也就是对生和死的快乐与否的绝对值;这时候两样都比较趋近于0,而且基准线略低于平均,导致基准线为负,这样就导致无论如何,快乐度总为正。
6)快乐和不快乐的转化?
有时候喜悦度的正和负会瞬间转化。这种情况,绝对是基准线的移动导致的,基准线的移动或因为时间的变化,让记忆中的负转成正或反之;要么是因为自我安慰导致。
7)社会?
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人的价值观受着社会价值观的制约。不过人本身的快乐与否于社会没有关系;如果他没有社会属性(虽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基因里就有社会属性?),他仍旧会有快乐和不快乐。
社会定义的快乐和不快乐,取决于社会从古到今,甚至生物进化的道理。如果这个结果有利于生物生存,那么大自然一般会赋予他快乐的感受。这也是自然选择,如果一个人总觉得吃饭很不高兴,那这个人八九已经被淘汰掉了。正是因为生存下来的都没有被淘汰掉,所以他们往往在许多地方有趋同;社会又淘汰掉一批,导致越发趋同;无论如何,就趋同了。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社会不成文的法典。这才是社会真正不成文的法典,他的烙印一方面从物种和基因的角度,从天生就决定了(比如断手流血痛),另一方面在出生后的环境,社会中决定。这也是在不同社会中,相同的行为会被A社会的人觉得快乐,被B社会的人觉得不快乐。这导致了个体上的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对某些事物的评判,即喜悦感的正负号的不同。不过这种事情不太多,就算多,也不太显著;因为显著的总是和生存连在一起,如果显著的方面与社会不同,那这个人大抵上已经被淘汰掉,要么就是所谓的疯子。
8)快乐的个体性
不过快乐永远是主观的相对的,而不是社会的绝对的。外在的社会的相对固定的喜悦度,只是施加作用给主观的个体,真正决定主观喜悦度正负号的,是主体本身。
终章
对于快乐的探讨,是为后文关于道德的探讨作铺垫的。快乐本身是许多哲学问题的元素。我在看康德的纯粹道德批判和MILL的书以前,先写下这篇文章。以便建立起自己的比较纯粹的快乐定义(并且我觉得挺优秀的),一方面也在读完后做一些修正和比对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