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不知道的角落
第一次读《撒哈拉的故事》还是在上小学时。童年时我喜欢看书,但是拥有的书籍又不多,所以会常常拿哥哥初中的课本来看。看到的那篇文章就是《撒哈拉》的第一篇——《沙漠中的饭店》。时隔多年,我还记得那些沙漠中的中国菜,像雨的粉丝、紫菜还有猪肉干。这些跋涉千里寄托思念而来的食物给三毛的沙漠生活平添了色彩,也给童年我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温情。再读《撒哈拉》依然喜欢,许是我骨子里同样向往自由又热爱文化所以很多时候都会产生共鸣。
看三毛骗荷西说中国的粉丝是雨的那一段,不自觉的嘴角浮出笑。“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的冻住,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眼前浮现了一个笑靥如花的纯真的姑娘的脸庞,可是那姑娘却是在心里偷偷笑着想着荷西真笨。这样一对平凡的夫妻,不用勉强,展现的就是对方想要的样子。三毛说,荷西有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跟他在一起也是很愉快的事。所以我总是替三毛开心的,那些疯狂的事情,那些奇异的人和事总要有一个志趣相投的人陪伴才不会孤单呢。人的生活里离不开吃饭,夫妇生活也总是在吃饭。长到我这样的年纪,也算是对吃饭做饭有了一些心得。你若是爱一个人,总会愿意绑起头发,挽起袖口素手为他煲一碗汤。
沙漠生活算是苦中作乐吧。三毛初入沙漠的生活的基调就像漫天的黄沙那般,但是拼着她的坚强以及乐观硬是将生活从黄沙中开出了花。漏着大洞的房顶就铺上一层毛玻璃,让日光倾斜,没有家具就自己亲手打造,露着缝的墙就用水泥覆盖。被”鬼魂“赠送的纪念品石像、用户铁皮和玻璃制作的风灯还有羊皮垫子,来自总督府的花终于把这个家装扮的富有情调,再加上一点音乐和书籍就变成了真正的艺术殿堂。硬件上的困难已经克服。但是最难得是那些在午夜悄悄爬上窗台的寂寞,我最能体会的是夜里荷西走后三毛一个人守着沙漠中屋子的寂寥以及送荷西走又必须分开的无奈。所以才会在某个下午看到曾经的照片时有那样一种心情:好似一个死去的肉体,灵魂被领到望乡台上去看他的亲人一样怅然无奈。可是无奈归无奈,生活不能回首。对啊,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一遭。一个人,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上走过,难免遗失本色,而这一片撒哈拉沙漠是未被文明启蒙的荒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单纯,身处其中才会显露真性情。三毛是真性情的,举行婚礼时随手在头发上插一根香菜去搭配田园风格的裙子,看到小孩子打架就去骑他们撂在一旁的自行车逛游一圈。这样的三毛像一个小孩子般纯真。有人说三毛的书中总是会透露出被很多人爱慕着的骄傲,但是我觉得倘若对于这些情绪要藏着掖着好像不够坦荡,那总不该是三毛的性情。沙漠生活被三毛过得有滋有味、开车进入撒哈拉的腹地探险,去海里捕鱼、拍摄奇奇怪怪的撒哈拉威人,为穷人带去治病的良药,开办学堂教书。生活的酸甜苦辣都被尝过。
这是一片让人又爱又恨的沙漠,身边是可恨又可爱的撒哈拉威邻居。他们有着原始的蒙昧。固执、抠门、不讲卫生、爱占小便宜。他们有着落后的习俗——女儿十岁时就要嫁人,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对于这些,三毛毫无保留的表现着她的厌恶和痛恨。可也是这个种族的人,他们在三毛被诅咒后真诚的帮助,他们对爱情忠诚,对家庭负责,他们懂得感恩,他们有一种笨拙的可爱。因为无知因为愚昧,他们往往更接近人性本身的诉求。沙哈拉威女人爱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看到这句话就觉得这帮人有种固执的可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哑奴”。三毛每天借送无数东西给撒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她的,却是一个穷的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因为穷,他保留的是人性中最真实最美的东西。在世界上的一些角落中,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以我们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存在的,而我们能做的不是救赎而是尊重。不要总觉得身为文明人的自己是多么高尚,每一种文化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他存在的必然原因,也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能做的是宽恕是尊重,要么远离,要么就像朋友般对待。
看三毛大段大段描写沙漠的句子总是会想到我西北的家乡,那里也有大片大片荒凉的土地,那里也有火红的日出日落,那里也有漫天的黄沙。对家乡不能用爱与不爱来形容,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太深刻,总是出现在我某个动荡不安的梦里。时至今日我关于自己家的梦都是童年那个农村的房子,有个大院子,出来院子是葱葱茏茏的树,太深刻不能忘。就像三毛在撒哈拉握过的一双双粗糙的手,一朵朵交换过得粲然微笑,如同一幅画,连同沙地的石头、日出日落一起悬挂在未来生活的每一个场景。
看三毛骗荷西说中国的粉丝是雨的那一段,不自觉的嘴角浮出笑。“这个啊。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的冻住,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一束一束卖了换米酒喝,不容易买到哦!“眼前浮现了一个笑靥如花的纯真的姑娘的脸庞,可是那姑娘却是在心里偷偷笑着想着荷西真笨。这样一对平凡的夫妻,不用勉强,展现的就是对方想要的样子。三毛说,荷西有个很大的优点,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他看来却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跟他在一起也是很愉快的事。所以我总是替三毛开心的,那些疯狂的事情,那些奇异的人和事总要有一个志趣相投的人陪伴才不会孤单呢。人的生活里离不开吃饭,夫妇生活也总是在吃饭。长到我这样的年纪,也算是对吃饭做饭有了一些心得。你若是爱一个人,总会愿意绑起头发,挽起袖口素手为他煲一碗汤。
沙漠生活算是苦中作乐吧。三毛初入沙漠的生活的基调就像漫天的黄沙那般,但是拼着她的坚强以及乐观硬是将生活从黄沙中开出了花。漏着大洞的房顶就铺上一层毛玻璃,让日光倾斜,没有家具就自己亲手打造,露着缝的墙就用水泥覆盖。被”鬼魂“赠送的纪念品石像、用户铁皮和玻璃制作的风灯还有羊皮垫子,来自总督府的花终于把这个家装扮的富有情调,再加上一点音乐和书籍就变成了真正的艺术殿堂。硬件上的困难已经克服。但是最难得是那些在午夜悄悄爬上窗台的寂寞,我最能体会的是夜里荷西走后三毛一个人守着沙漠中屋子的寂寥以及送荷西走又必须分开的无奈。所以才会在某个下午看到曾经的照片时有那样一种心情:好似一个死去的肉体,灵魂被领到望乡台上去看他的亲人一样怅然无奈。可是无奈归无奈,生活不能回首。对啊,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一遭。一个人,在高度文明的社会上走过,难免遗失本色,而这一片撒哈拉沙漠是未被文明启蒙的荒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单纯,身处其中才会显露真性情。三毛是真性情的,举行婚礼时随手在头发上插一根香菜去搭配田园风格的裙子,看到小孩子打架就去骑他们撂在一旁的自行车逛游一圈。这样的三毛像一个小孩子般纯真。有人说三毛的书中总是会透露出被很多人爱慕着的骄傲,但是我觉得倘若对于这些情绪要藏着掖着好像不够坦荡,那总不该是三毛的性情。沙漠生活被三毛过得有滋有味、开车进入撒哈拉的腹地探险,去海里捕鱼、拍摄奇奇怪怪的撒哈拉威人,为穷人带去治病的良药,开办学堂教书。生活的酸甜苦辣都被尝过。
这是一片让人又爱又恨的沙漠,身边是可恨又可爱的撒哈拉威邻居。他们有着原始的蒙昧。固执、抠门、不讲卫生、爱占小便宜。他们有着落后的习俗——女儿十岁时就要嫁人,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对于这些,三毛毫无保留的表现着她的厌恶和痛恨。可也是这个种族的人,他们在三毛被诅咒后真诚的帮助,他们对爱情忠诚,对家庭负责,他们懂得感恩,他们有一种笨拙的可爱。因为无知因为愚昧,他们往往更接近人性本身的诉求。沙哈拉威女人爱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看到这句话就觉得这帮人有种固执的可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哑奴”。三毛每天借送无数东西给撒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她的,却是一个穷的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因为穷,他保留的是人性中最真实最美的东西。在世界上的一些角落中,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以我们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存在的,而我们能做的不是救赎而是尊重。不要总觉得身为文明人的自己是多么高尚,每一种文化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他存在的必然原因,也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能做的是宽恕是尊重,要么远离,要么就像朋友般对待。
看三毛大段大段描写沙漠的句子总是会想到我西北的家乡,那里也有大片大片荒凉的土地,那里也有火红的日出日落,那里也有漫天的黄沙。对家乡不能用爱与不爱来形容,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东西太深刻,总是出现在我某个动荡不安的梦里。时至今日我关于自己家的梦都是童年那个农村的房子,有个大院子,出来院子是葱葱茏茏的树,太深刻不能忘。就像三毛在撒哈拉握过的一双双粗糙的手,一朵朵交换过得粲然微笑,如同一幅画,连同沙地的石头、日出日落一起悬挂在未来生活的每一个场景。
-
小呀么小坤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2-15 1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