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人为什么爱读书:在急功近利的城市,玩点虚的
作者/雍兴中
来源/南方周末
“基本上,我们投哪本书,那就会是年度推荐图书。”2014年11月30日下午,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揭晓礼观众席上,后院读书会会长宋黎鹃开玩笑地说。
深圳读书月已在深圳举办15年,读书月最后一天,专家评委评审出十大好书,评选历时一个月,交到评委手中的书单包括100种图书,历经三轮投票,最后,四十多位现场嘉宾从十本书中选出一本,作为年度推荐图书。后院读书会作为民间阅读组织受邀来到现场,有8位会员上台投票,算是重要的“票仓”。
最终,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和美国自由撰稿人约翰·格罗斯曼合著的环保题材书籍《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当选2014年度推荐图书。
在深圳,后院读书会只是一个代表。这座城市活跃着九十多个民间阅读组织。最新发布的《2014年深圳阅读指数报告》显示,深圳居民平均每日阅读图书29.72分钟,远超过2013年全国均值的13.43分钟。
没人教过我挣到钱之后要怎么做
2013年,深圳读书会邀请梁文道来免费讲座,他们用一句话打动了梁文道:你知道吗?在深圳有真正读书的人。双方约定,活动宣传对梁文道一字不提,结果到场的读者有一百多人。“没以名人当卖点,这是非常可观的数字了。”深圳读书会秘书长汪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4年的深圳读书月,深圳读书会参与制作了《深圳阅读地图》,将深圳市168个阅书场所做成了手绘地图。主办方找到深圳读书会,正是看中了它有5万会员。
汪洋34岁。十年前,刚毕业的他想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到深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做酒店管理软件的企业。打拼五六年后,他暂时不差钱了,但开始感到迷茫,“没有人教过我,你挣到钱之后,接下要怎么做。”
汪洋看过心理医生,也想过去西藏找寻心灵,最后在深圳读书会找到了新的安慰。
在汪洋心中,深圳是个实际的城市,陌生人见面一定是要谈事情。但在读书会,人们相互分享对一本书的感受时,即使对着陌生人,也会讲出真情实感。参加了一百多场读书会后,汪洋放弃了自己在IT业的工作,成了深圳读书会的专职秘书长。
深圳读书会的分享书目不设限。后院读书会也是,但书友们分享的书籍,偏人文情怀的多一些,2014年12月4日,后院刚分享了《无缘社会》,这是日本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的作品合集,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
2009年10月,深圳媒体人王绍培跟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看书,后来朋友的朋友也来了,逐渐成立了后院读书会,两年多后在深圳文化圈声名鹊起。
王绍培觉得,后院读书会可能回答了部分人的想象:在深圳这样一个功利而务实的城市,能不能玩点虚的?
“在深圳很多人相识的第一句话都问你从哪里来的,这不是他本来的地方。”后院读书会现任会长宋黎鹃说,“读书会让你接触到各行各业、气质很像的人,让你觉得在城市生活不是很孤单的事情。”
三叶草故事家族的发起人李迪是因为女儿朵朵关注到亲子阅读的。那时朵朵刚一岁,李迪每晚给她读故事。读的是杨绛的《我们仨》——在成年人看来杨绛的文字朴实无华,平静得正适合给小孩子“催眠”。连续两天,朵朵都在哭,李迪蒙了。
2007年,李迪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儿童阅读文化国际论坛,了解知道1岁的儿童能理解成人的情感,而且更容易受到影响。“我犯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只图我的兴趣。”亲子阅读需要选择符合儿童生理发展阶段和性格特点的书,知道这一点的中国父母太少。
很快李迪和朋友建了一个QQ群,这是深圳第一个以童书阅读为主题的QQ群,也是三叶草故事家庭的雏形。目前,他们已建立了37个500人以上的QQ群,在全国拥有2万会员。
第一个被踢出群的是深圳书界大佬
“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情,读书会更多的就是责任感了。”汪洋说,最初的深圳读书会是相对松散的组织,成立于2007年的深圳读书会,到2013年才正式注册。
后院读书会也如此,从2009年的朋友圈子,到2012年正式注册花了3年。致力于亲子阅读的三叶草故事家族和彩虹花公益小书房,成立于2009年前后,2011年才正式注册。
“玩着玩着,发现脱不了手了。”王绍培说。
深圳市阅读联合会专职副秘书长于芃说,联合会目前对民间组织的帮助还有限,一些活动能争取政府少量资金支持,免费使用公共场所,更多的是建立一个沟通平台。
也会有各种问题。比如有图书馆向于芃反映,一些阅读组织在免费使用公共场地,却在活动中引入一些商家。于芃呼吁多加理解,毕竟很多公益阅读组织刚起步。
后院读书会已经开始反思,首任会长王绍培把会长一职传给了宋黎鹃,原因是“力不从心”。
“阅读组织会花很多心思去想各种活动,扩大影响力,说实在的,也是一种负担。”继任的宋黎鹃有同感。后院读书会曾推出不少“有趣”的活动,并非全无争议。2013年,后院读书会在中国杯帆船赛期间推出的“比基尼阅读”,召集爱好阅读的朋友在海上身着泳装阅读,引来一片非议。
“网上说,这是在看书呢,还是看人?”宋黎鹃说,当时后院的想法是,就算是作秀,做个读书的秀也没什么不好。
宋黎鹃在微信上建立了150人的会员群,规定每人都要定时分享图书,不然就得踢出去。第一个被踢的就是深圳书界的“大佬”——深圳市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
“那时起,大家就知道我们是认真的了。”宋黎鹃笑着说。
“坚持,会越来越困难。”王绍培说,阅读变成了公益活动,要时间、精力和智力,更需要强大的动力。他觉得,回归阅读,不再贪图各式各样的活动,或许才是阅读组织坚持下去的路径。
来源/南方周末
“基本上,我们投哪本书,那就会是年度推荐图书。”2014年11月30日下午,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揭晓礼观众席上,后院读书会会长宋黎鹃开玩笑地说。
深圳读书月已在深圳举办15年,读书月最后一天,专家评委评审出十大好书,评选历时一个月,交到评委手中的书单包括100种图书,历经三轮投票,最后,四十多位现场嘉宾从十本书中选出一本,作为年度推荐图书。后院读书会作为民间阅读组织受邀来到现场,有8位会员上台投票,算是重要的“票仓”。
最终,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和美国自由撰稿人约翰·格罗斯曼合著的环保题材书籍《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当选2014年度推荐图书。
在深圳,后院读书会只是一个代表。这座城市活跃着九十多个民间阅读组织。最新发布的《2014年深圳阅读指数报告》显示,深圳居民平均每日阅读图书29.72分钟,远超过2013年全国均值的13.43分钟。
没人教过我挣到钱之后要怎么做
2013年,深圳读书会邀请梁文道来免费讲座,他们用一句话打动了梁文道:你知道吗?在深圳有真正读书的人。双方约定,活动宣传对梁文道一字不提,结果到场的读者有一百多人。“没以名人当卖点,这是非常可观的数字了。”深圳读书会秘书长汪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14年的深圳读书月,深圳读书会参与制作了《深圳阅读地图》,将深圳市168个阅书场所做成了手绘地图。主办方找到深圳读书会,正是看中了它有5万会员。
汪洋34岁。十年前,刚毕业的他想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到深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做酒店管理软件的企业。打拼五六年后,他暂时不差钱了,但开始感到迷茫,“没有人教过我,你挣到钱之后,接下要怎么做。”
汪洋看过心理医生,也想过去西藏找寻心灵,最后在深圳读书会找到了新的安慰。
在汪洋心中,深圳是个实际的城市,陌生人见面一定是要谈事情。但在读书会,人们相互分享对一本书的感受时,即使对着陌生人,也会讲出真情实感。参加了一百多场读书会后,汪洋放弃了自己在IT业的工作,成了深圳读书会的专职秘书长。
深圳读书会的分享书目不设限。后院读书会也是,但书友们分享的书籍,偏人文情怀的多一些,2014年12月4日,后院刚分享了《无缘社会》,这是日本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的作品合集,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
2009年10月,深圳媒体人王绍培跟朋友在一起喝茶聊天看书,后来朋友的朋友也来了,逐渐成立了后院读书会,两年多后在深圳文化圈声名鹊起。
王绍培觉得,后院读书会可能回答了部分人的想象:在深圳这样一个功利而务实的城市,能不能玩点虚的?
“在深圳很多人相识的第一句话都问你从哪里来的,这不是他本来的地方。”后院读书会现任会长宋黎鹃说,“读书会让你接触到各行各业、气质很像的人,让你觉得在城市生活不是很孤单的事情。”
三叶草故事家族的发起人李迪是因为女儿朵朵关注到亲子阅读的。那时朵朵刚一岁,李迪每晚给她读故事。读的是杨绛的《我们仨》——在成年人看来杨绛的文字朴实无华,平静得正适合给小孩子“催眠”。连续两天,朵朵都在哭,李迪蒙了。
2007年,李迪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儿童阅读文化国际论坛,了解知道1岁的儿童能理解成人的情感,而且更容易受到影响。“我犯的错误,就是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只图我的兴趣。”亲子阅读需要选择符合儿童生理发展阶段和性格特点的书,知道这一点的中国父母太少。
很快李迪和朋友建了一个QQ群,这是深圳第一个以童书阅读为主题的QQ群,也是三叶草故事家庭的雏形。目前,他们已建立了37个500人以上的QQ群,在全国拥有2万会员。
第一个被踢出群的是深圳书界大佬
“读书其实是很个人的事情,读书会更多的就是责任感了。”汪洋说,最初的深圳读书会是相对松散的组织,成立于2007年的深圳读书会,到2013年才正式注册。
后院读书会也如此,从2009年的朋友圈子,到2012年正式注册花了3年。致力于亲子阅读的三叶草故事家族和彩虹花公益小书房,成立于2009年前后,2011年才正式注册。
“玩着玩着,发现脱不了手了。”王绍培说。
深圳市阅读联合会专职副秘书长于芃说,联合会目前对民间组织的帮助还有限,一些活动能争取政府少量资金支持,免费使用公共场所,更多的是建立一个沟通平台。
也会有各种问题。比如有图书馆向于芃反映,一些阅读组织在免费使用公共场地,却在活动中引入一些商家。于芃呼吁多加理解,毕竟很多公益阅读组织刚起步。
后院读书会已经开始反思,首任会长王绍培把会长一职传给了宋黎鹃,原因是“力不从心”。
“阅读组织会花很多心思去想各种活动,扩大影响力,说实在的,也是一种负担。”继任的宋黎鹃有同感。后院读书会曾推出不少“有趣”的活动,并非全无争议。2013年,后院读书会在中国杯帆船赛期间推出的“比基尼阅读”,召集爱好阅读的朋友在海上身着泳装阅读,引来一片非议。
“网上说,这是在看书呢,还是看人?”宋黎鹃说,当时后院的想法是,就算是作秀,做个读书的秀也没什么不好。
宋黎鹃在微信上建立了150人的会员群,规定每人都要定时分享图书,不然就得踢出去。第一个被踢的就是深圳书界的“大佬”——深圳市出版发行集团总经理尹昌龙。
“那时起,大家就知道我们是认真的了。”宋黎鹃笑着说。
“坚持,会越来越困难。”王绍培说,阅读变成了公益活动,要时间、精力和智力,更需要强大的动力。他觉得,回归阅读,不再贪图各式各样的活动,或许才是阅读组织坚持下去的路径。
做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绝版的原因是。。。缺纸
- 《三体》在美国的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 (3人喜欢)
- 五年,我最终还是没能亲手出版这本书 (1人喜欢)
- 这位年轻童书编辑的烦恼,我听了有些难过 (2人喜欢)
- 有志投身写作之人,最该mark的杂志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