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丧家之犬到万世师表
从丧家之犬到万世师表
一、 丧家之犬 周游列国
那一年,孔丘及其弟子们无食困陈、蔡。望着漫漫无边的来路和茫茫未知的前路,这个花甲老人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可曾有过刹那的犹疑?当他在凛冽的寒风中疲敝不堪,当他看着身边的弟子因饿而病,当他于飞扬的尘土中回望自己半生的坎坷动荡,这个已过耳顺之年的老人,内心的理想是否依然炽热坚定?
那是公元前489年,孔子63岁。
从十五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孔子出仕。他满怀雄心壮志,期待大展宏图,把鲁国建设成为心中的理想国。然而政治永远是无情的,他与“三桓”的矛盾激化后,被迫离开故土,开始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旅程。
阳春三月,本该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孔子却不得不离开父母之邦,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也为了寻找新的契机,青衫磊落江湖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顾盼流连,行道迟迟。那一年,孔子55岁。
他为天下苍生奔走,先后接触过十几位诸侯王,每次的经历都那么相似。蜜月期间,孔子受到厚待。可惜诸侯们缺乏远见,往往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而孔子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 ① 最后他自己也被一个个君主敬而远之。君主们不过利用孔子赚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一旦触及实际治国方略,绝不会言听计从,他们只是要做一出叶公好龙的表面游戏罢了。在金戈铁马狼烟滚滚的春秋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抢了地盘才是硬道理,谁会倾注时间精力、搞收效甚微的礼教德化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确实生不逢时,只能徒呼礼崩乐坏、人心不古。
自古伴君如伴虎,孔子只能一退再退、处处羁旅。漫长的行程中,他常常衣食无着,甚至还要提防政敌的迫害。公元前492年,一行人到了郑国,孔子与弟子失散,独立东门。郑人这样形容他们所见到的孔子:“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弟子转述后,还很欣喜,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②
孔子是安贫乐道的,为了推行仁政,痴心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他的足迹踏上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一去,就是14年。
《大话西游》结尾,夕阳武士望着至尊宝远去的背影说:“他好像一条狗。”又有谁知道,每只丧家之犬的内心都饱含一份博大的情怀。
二、 风流名士 本色英雄
先说一桩公案。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下山,遇河阻道。有一女施主踟蹰不前,向他们求助,老和尚遂背其过河。小和尚见状大惊,一路惴惴,到晚上实在忍不住了,问:“师父,你怎么能背一个女人呢?”老和尚笑答:“我早就放下了,你还没放下?”
周游列国期间,子见南子是最引人遐想的一段插曲。南子是卫灵公的宠妃,传闻“美而淫”,约见孔子,孔子也答应了。为此子路很不高兴,他不明白老师为了名节,盗泉宁渴 ③,为何要去见这样一个女人。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还是挺和谐的,学生可以朝老师发脾气。④
美女相邀,当然是要见的,断然拒绝岂不唐突佳人?要是我,我也去。其实整个过程两人都以礼相待。而卫国也成了孔子辗转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堪称第二故乡。
孔子绝不像后世的一些酸腐儒生,惺惺作态,他是真名士。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孔子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这要从他的父亲说起。
孔父名纥,字叔梁,古人名、字并立,人称“叔梁纥”。他是当时名动天下的力士,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公元前563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围攻逼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南面)。在攻城时,逼阳人为诱敌入城,故意把城门打开,放一部分军队进去,再突然放下悬门,意图将联军拦腰截断,关门聚歼。就在悬门将要落下的刹那间,叔梁纥大喝一声,飞步上前,双手托起悬门,使攻进城内的人员及时撤了出来,避免了伤亡。
这个形象常常让我怀疑,后世评书中力托千斤闸的熊阔海和常遇春就是以此为原型。而鲁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 ⑤这个描写也略有相似,立刻让叔梁纥变得高大光辉。
虎父无犬子。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会盟。当时齐强鲁弱,企图以武力挟持鲁定公。时任大司寇的孔子敏锐地洞悉了齐国的不轨动向,告诫鲁定公:“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⑥并陈兵在夹谷一侧。事实证明,孔子的安排是有先见之明的。会盟时,莱人受齐国唆使冲入会场,直逼鲁定公。孔子临危不乱,一边护住定公后退,一边冷静地指挥调度,并且怒斥群贼。齐国见鲁国早有防备,盔甲鲜明严阵以待,讨不到便宜,加上孔子的怒斥其实是针对齐国,在情在理掷地有声,这才呵退莱人。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归还了郓(在今山东郓城东)、讙(今山东宁阳北)、龟阴(龟山之阴,在今山东新汶东南境)等田地。⑦
比起乃父冲锋陷阵攻城拔寨,孔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凭外交手段收复失地,更显智慧谋略。
孔门高徒子路原本是个大老粗,不太看得起孔子。他自以为擅长射箭,可在和孔子比试之后,甘拜下风。再听孔子一番教导,更是心悦诚服。⑧
孔子的必修课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射箭)和御(驾马车)就来源于军事活动,孔子本人也精通此道。那时候,孔子就意识到要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三、 著书立说 万世师表
作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的授业恩师,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老师又是谁呢?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平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贤,孔子皆后之,不并世。”又说孔子:“学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子。”所谓“圣人无常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问礼老子。
小时候,看孔子和老子的画像,他们交叠的双手总觉得相似,让我以为他俩之间有隐秘的联系,果不其然: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⑨
倘若没有孔子的拜访,倘若不是函谷关的门卒执意相求这才留下《道德》三千言,后世还有人能查找到老子的印迹吗?而历史上又有多少真的高人隐士就这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孔子大概是羡慕老子的,才会慨叹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他毕竟是入世的,不能像老子一样,做逍遥游。
在各国处处碰壁报效无门的孔子,用另一种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理想。也许每个志存高远却在现实中苦无出路的人,最终都会转向,面对更加深沉孤独的内心。这看似无奈的选择,恰恰成就了无数的不朽。
孔子从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设立私学,把教育带向底层,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有教无类”表现出博大宽广的胸怀;“因材施教”反映了不拘一格的培养模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明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教学相长”体现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惟其如此,即使最困顿的时候,依然有一群衷心的门徒始终跟随,不离不弃。
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晚年把全部精力用于编撰书籍。儒家经典“五经”全都经过他的修订。他编《诗经》,流传千古;序《尚书》,传承古韵;订《礼记》,匡扶人心;钻《周易》,韦编三绝;修《春秋》,史学典范。
孔子也许意识到了,人生是有限的,而文化是无敌的。那微弱灯火下的竹简和墨字,终将浸润千百代人的心灵,不可磨灭。这不是古代的焚书和现代的革命所能消亡的。文化超越政治,自有其不屈的韧力。而历史的吊诡在于:有些人生前显赫辉煌,历史只留给他一个荒谬可耻的名声;有些人活着时潦倒尴尬,但却能以一个屹立雄浑的身影名彪青史。我想,晚年的孔子并不失意,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最终归宿。
曾有一天,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点是这样回答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点也。”
我们看到,孔子的理想仅仅是这样,绝不高蹈。他所有艰辛的历练,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这么悠闲自在。倘果达成,就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了吧。⑩
注释:
①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②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似尧,其项类皋陶(gāo yáo),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在孔子看来,“丧家之狗”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写照,是一种褒义和善意的比喻;凄凄惶惶无家可归的人,很有可能安贫乐道、志高识远,可谓是现实世界的“丧家之狗”;身宽体胖富足优裕的人,很有可能麻木不仁、行尸走肉,可谓是精神世界的“丧家之狗”。放弃崇高理想而委身丑陋现实的“丧家之狗”是可耻的;守护精神家园而拒绝与世偃仰的“丧家之狗”是值得赞佩的。
③ 据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意思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此后,孔子说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也成为无数人警示自己的格言。
④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史记•孔子世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⑤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⑥ 《孔子家语•相鲁》
⑦ 《左传•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 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 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
⑧ 《孔子家语》: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⑨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⑩ 《论语•先进》
一、 丧家之犬 周游列国
那一年,孔丘及其弟子们无食困陈、蔡。望着漫漫无边的来路和茫茫未知的前路,这个花甲老人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可曾有过刹那的犹疑?当他在凛冽的寒风中疲敝不堪,当他看着身边的弟子因饿而病,当他于飞扬的尘土中回望自己半生的坎坷动荡,这个已过耳顺之年的老人,内心的理想是否依然炽热坚定?
那是公元前489年,孔子63岁。
从十五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孔子出仕。他满怀雄心壮志,期待大展宏图,把鲁国建设成为心中的理想国。然而政治永远是无情的,他与“三桓”的矛盾激化后,被迫离开故土,开始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旅程。
阳春三月,本该是充满希望的季节,孔子却不得不离开父母之邦,为了保持独立的人格,也为了寻找新的契机,青衫磊落江湖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顾盼流连,行道迟迟。那一年,孔子55岁。
他为天下苍生奔走,先后接触过十几位诸侯王,每次的经历都那么相似。蜜月期间,孔子受到厚待。可惜诸侯们缺乏远见,往往是不问苍生问鬼神。而孔子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 ① 最后他自己也被一个个君主敬而远之。君主们不过利用孔子赚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一旦触及实际治国方略,绝不会言听计从,他们只是要做一出叶公好龙的表面游戏罢了。在金戈铁马狼烟滚滚的春秋时期,城头变幻大王旗,抢了地盘才是硬道理,谁会倾注时间精力、搞收效甚微的礼教德化呢?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确实生不逢时,只能徒呼礼崩乐坏、人心不古。
自古伴君如伴虎,孔子只能一退再退、处处羁旅。漫长的行程中,他常常衣食无着,甚至还要提防政敌的迫害。公元前492年,一行人到了郑国,孔子与弟子失散,独立东门。郑人这样形容他们所见到的孔子:“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弟子转述后,还很欣喜,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②
孔子是安贫乐道的,为了推行仁政,痴心不悔,虽千万人吾往矣。他的足迹踏上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一去,就是14年。
《大话西游》结尾,夕阳武士望着至尊宝远去的背影说:“他好像一条狗。”又有谁知道,每只丧家之犬的内心都饱含一份博大的情怀。
二、 风流名士 本色英雄
先说一桩公案。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下山,遇河阻道。有一女施主踟蹰不前,向他们求助,老和尚遂背其过河。小和尚见状大惊,一路惴惴,到晚上实在忍不住了,问:“师父,你怎么能背一个女人呢?”老和尚笑答:“我早就放下了,你还没放下?”
周游列国期间,子见南子是最引人遐想的一段插曲。南子是卫灵公的宠妃,传闻“美而淫”,约见孔子,孔子也答应了。为此子路很不高兴,他不明白老师为了名节,盗泉宁渴 ③,为何要去见这样一个女人。由此可见,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还是挺和谐的,学生可以朝老师发脾气。④
美女相邀,当然是要见的,断然拒绝岂不唐突佳人?要是我,我也去。其实整个过程两人都以礼相待。而卫国也成了孔子辗转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堪称第二故乡。
![]() |
孔子圣迹图:礼见南子 |
孔子绝不像后世的一些酸腐儒生,惺惺作态,他是真名士。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孔子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这要从他的父亲说起。
孔父名纥,字叔梁,古人名、字并立,人称“叔梁纥”。他是当时名动天下的力士,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
公元前563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围攻逼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南面)。在攻城时,逼阳人为诱敌入城,故意把城门打开,放一部分军队进去,再突然放下悬门,意图将联军拦腰截断,关门聚歼。就在悬门将要落下的刹那间,叔梁纥大喝一声,飞步上前,双手托起悬门,使攻进城内的人员及时撤了出来,避免了伤亡。
这个形象常常让我怀疑,后世评书中力托千斤闸的熊阔海和常遇春就是以此为原型。而鲁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 ⑤这个描写也略有相似,立刻让叔梁纥变得高大光辉。
虎父无犬子。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会盟。当时齐强鲁弱,企图以武力挟持鲁定公。时任大司寇的孔子敏锐地洞悉了齐国的不轨动向,告诫鲁定公:“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 ⑥并陈兵在夹谷一侧。事实证明,孔子的安排是有先见之明的。会盟时,莱人受齐国唆使冲入会场,直逼鲁定公。孔子临危不乱,一边护住定公后退,一边冷静地指挥调度,并且怒斥群贼。齐国见鲁国早有防备,盔甲鲜明严阵以待,讨不到便宜,加上孔子的怒斥其实是针对齐国,在情在理掷地有声,这才呵退莱人。会盟后,齐人为孔子的大义凛然所折服,归还了郓(在今山东郓城东)、讙(今山东宁阳北)、龟阴(龟山之阴,在今山东新汶东南境)等田地。⑦
比起乃父冲锋陷阵攻城拔寨,孔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凭外交手段收复失地,更显智慧谋略。
孔门高徒子路原本是个大老粗,不太看得起孔子。他自以为擅长射箭,可在和孔子比试之后,甘拜下风。再听孔子一番教导,更是心悦诚服。⑧
孔子的必修课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射箭)和御(驾马车)就来源于军事活动,孔子本人也精通此道。那时候,孔子就意识到要重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三、 著书立说 万世师表
作为三千弟子、七十二贤的授业恩师,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老师又是谁呢?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平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贤,孔子皆后之,不并世。”又说孔子:“学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子。”所谓“圣人无常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问礼老子。
![]() |
![]() |
小时候,看孔子和老子的画像,他们交叠的双手总觉得相似,让我以为他俩之间有隐秘的联系,果不其然: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⑨
![]() |
汉画像石《孔子问礼》拓片 |
倘若没有孔子的拜访,倘若不是函谷关的门卒执意相求这才留下《道德》三千言,后世还有人能查找到老子的印迹吗?而历史上又有多少真的高人隐士就这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孔子大概是羡慕老子的,才会慨叹神龙见首不见尾。但他毕竟是入世的,不能像老子一样,做逍遥游。
在各国处处碰壁报效无门的孔子,用另一种方式来延续自己的理想。也许每个志存高远却在现实中苦无出路的人,最终都会转向,面对更加深沉孤独的内心。这看似无奈的选择,恰恰成就了无数的不朽。
孔子从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设立私学,把教育带向底层,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有教无类”表现出博大宽广的胸怀;“因材施教”反映了不拘一格的培养模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明了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教学相长”体现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惟其如此,即使最困顿的时候,依然有一群衷心的门徒始终跟随,不离不弃。
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晚年把全部精力用于编撰书籍。儒家经典“五经”全都经过他的修订。他编《诗经》,流传千古;序《尚书》,传承古韵;订《礼记》,匡扶人心;钻《周易》,韦编三绝;修《春秋》,史学典范。
孔子也许意识到了,人生是有限的,而文化是无敌的。那微弱灯火下的竹简和墨字,终将浸润千百代人的心灵,不可磨灭。这不是古代的焚书和现代的革命所能消亡的。文化超越政治,自有其不屈的韧力。而历史的吊诡在于:有些人生前显赫辉煌,历史只留给他一个荒谬可耻的名声;有些人活着时潦倒尴尬,但却能以一个屹立雄浑的身影名彪青史。我想,晚年的孔子并不失意,他终于找到了灵魂的最终归宿。
曾有一天,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曾点是这样回答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点也。”
我们看到,孔子的理想仅仅是这样,绝不高蹈。他所有艰辛的历练,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这么悠闲自在。倘果达成,就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了吧。⑩
注释:
① 《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②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似尧,其项类皋陶(gāo yáo),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在孔子看来,“丧家之狗”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写照,是一种褒义和善意的比喻;凄凄惶惶无家可归的人,很有可能安贫乐道、志高识远,可谓是现实世界的“丧家之狗”;身宽体胖富足优裕的人,很有可能麻木不仁、行尸走肉,可谓是精神世界的“丧家之狗”。放弃崇高理想而委身丑陋现实的“丧家之狗”是可耻的;守护精神家园而拒绝与世偃仰的“丧家之狗”是值得赞佩的。
③ 据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意思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此后,孔子说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也成为无数人警示自己的格言。
④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史记•孔子世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⑤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⑥ 《孔子家语•相鲁》
⑦ 《左传•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 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和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 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辟之。……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
⑧ 《孔子家语》: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⑨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⑩ 《论语•先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