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服刑人员的45个孩子
![]() |
来源:中国经济网
13年前,他因犯罪锒铛入狱,开始高墙电网、凄风苦雨的炼狱生活;
10年前,他因患严重疾病被监狱保外就医,开始挽救生命、长期治疗的坎坷路程;
6年前,他资助45名贫困学生,用实际行动悔罪赎罪,用爱心温暖冰冷的心灵,画出了人生中最美的轨迹;
……
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历程,很难把一个囚犯与热爱公益事业、资助贫困学生的爱心人士划上等号。然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事。一个囚犯在接受监狱教育改造之后,能够感恩政府、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他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事迹,留给我们太多震撼人心的感动与温暖。
他就是益阳市爱心人士、赤山监狱九监区服刑人员莫映玲。
【私人资助,爱心荡漾,尽力为学生提供物质帮助,被孩子们称为“恩人”】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折磨人。2005年1月莫映玲因患严重疾病从赤山监狱依法保外就医出来,由于抓捕之后打官司已变卖房产,一家三口只能蜗居在50多平方米的租房内。每年五、六万的巨额治疗费用,七岁女儿的抚养,一家三口连日常生活都得靠莫映玲的父母、亲朋资助……
但是,路,还得走;生活,还得继续;日子,还得过下去。虽然这个家庭已举步维艰,苦不堪言,但妻子李惠彬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向多舛的命运低头,她毅然用柔弱的双肩撑起这片风雨飘摇的天。2005年下半年,她找亲戚朋友借钱,购买一些建筑材料销售到朋友的工地赚取差价,以此来支撑整个家庭。2008年,当家庭经济状况稍有所好转之后,她成立了湖南丰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客户。妻子艰辛的付出,不仅使得莫映玲的疾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积攒了一点财富。
其实,在保外就医的这些年,莫映玲也饱尝了身心的苦痛和情感的失落,特别是在生死边缘之际,许多好心人给了他无私的帮助,使他对人生、对生命、对责任、对感恩有了深刻的认识。那段时间,虽然他得到了相对的自由,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仍然是监外执行的服刑人员,曾经不堪回首的犯罪经历难以从内心深处驱除,它如刀刻斧凿般定格在心间,使他的良知倍受煎熬。因此,当疾病有所好转之后,他就想试图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用实际行动来悔罪、赎罪。他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大力支持。
2009年初,他想为家乡修一条公路。当他将自己的设想告诉朋友时,遭到了朋友的反对:“修路?还不如资助贫困学生,学生成才,能够回报社会,造福一方!”他认为这个建议不错,于是马上找到了益阳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谢亚斌了解资助方面的情况。谢副局长当即表示热烈欢迎与大力支持,并马上把资助中心主任吴克光喊来介绍情况。当莫映玲了解整个资助程序之后,他说:“我资助的学生,必须是家庭困难无钱读书、在学校年级排名100名之内的贫困生。”吴主任说:“好,好,我们马上组织人员收集学生的信息!”
2009年2月,莫映玲与资助中心主任吴克光、副主任朱宏拿着推荐的学生名单,一起到各个学校考察学生,并进行了一次主题明确的家访。当他在学校看到孩子们稚气未脱的脸,感受到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以及听到学校领导介绍这些孩子品学兼优、勤奋上进、朝气蓬勃时,他心里暗暗认定这是一件无比正确的事。在家访中,当他来到益阳市大码头高一学生陈某某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破旧的房子,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摆设,斑驳陆离的墙壁,以及陈某某外公外婆那刻满沧桑的脸。一家人就住在不足50平方米的房子内。看到这一切,莫映玲在震惊、心疼之余,当即表示:“这个家庭太困难,我不仅要资助这名学生,还要给这个家庭力所能及的帮助!”
2009年3月,莫映玲确定了第一批资助学生20名,高中每人每年5000元,大学每人每年7000元,一直到他们大学毕业。可能是确实感受到了莫映玲的真诚,2009年4月的一天,益阳市一中的校长王楚奇打电话请莫映玲吃饭,要对他资助学生的行为表示感谢。莫映玲说:“谢什么啊,我不要感谢,要吃饭可以,这餐饭必须由我请客!”王校长拗不过莫映玲,于是两人约好地点见面。闲聊中,王校长不失时机地又一次推荐学生:“我们都是桃江人,有些话我就明说了。你不了解一中的情况,我们这里还有许多成绩优异的贫困生,上次资助中心只分配了三个名额,这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你能否要资助中心多分配名额?”听到这话,莫映玲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示愿意继续资助贫困生。2009年4月底,莫映玲又通过益阳市资助中心,在一中增加资助了3名贫困生。
2009年3月至2012年6月,短短四年多,莫映玲就资助了益阳市一中学生18人、益阳市箴言中学学生11人、安化县一中学生2人、沅江市一中学生2人、桃江县一中学生2人、南县一中学生2人……一共45名学生。几年之后,莫映玲的爱心得到了回报,他资助的45名学生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其中有20多人进入北大、清华、复旦、人大、上海交大等名校深造,这些用他的爱心与汗水浇灌而成的爱心硕果,这些在他无私资助下得以进象牙塔就学的莘莘学子,都理所当然地把他当成了恩人。
【爱屋及乌,倾情相助,竭力为学生解决家庭困境,被孩子们尊为“爸爸”】
我国著名教育陶行知先生说“爱满天下,爱生如子”。在莫映玲的心里,学生就是他的孩子;他就是孩子们的父亲与老师,他的爱是照亮孩子们心灵窗户的点点烛光。
2011年的一天,益阳市一中高三学生何某某的班主任彭老师给莫映玲打来电话:“不知怎么啦,您资助的学生何某某已从年级47名跌到了150名,成绩一落千丈,我邀请您一起去家访!”莫映玲当即答应。
那天,寒风凛冽,外面飘着鹅毛大雪,莫映玲与学生科长郭范、班主任彭老师一起来到何某某的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啊?全家租住在一个70平方米的地下层杂房内,爸爸患了肺癌,大儿子何某某读高三,小儿子何雄男读初中,妈妈靠弹棉花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莫映玲通过与何妈妈交谈得知了何某某成绩下降的原因:因为举步维艰的家庭让何妈妈不堪重负,导致她心情不好,经常为一点小事而责骂何某某。莫映玲开始做何妈妈的工作:“以后不要骂他了,应该多鼓励、多表扬,抓住他的‘闪光点’,给予正确地引导,发扬他的长处,激发信心……”何妈妈听了后悔不已:“是啊,都怪我心情不好,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帮助这个家庭,莫映玲说:“家里有什么困难尽管对我说,我来帮忙解决,但绝不能影响孩子的学业。这样吧,你好好鼓励他们,满仔何雄男以后也由我来资助!”何妈妈连连点头,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临走时,莫映玲看到破烂的柜子上摆着一台画面闪烁、图像不清的18英寸黑白电视机,想到不久就要过年,马上去商场买了一台29英寸的液晶彩电送到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此后不久,何某某的成绩明显上升,他的心情也开朗了不少,并于2012年考上了吉林大学。
2013年,何某某的弟弟何雄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一中,当时成绩是年级排名第一。不久,也因为家庭困难、心理自闭等原因导致成绩下降。莫映玲听说后,多次到学校与何雄某沟通,了解情况,不断鼓励与鞭策,终于使何雄某卸下了包袱,轻装上阵,成绩逐渐上升到了年级第一名。
2012年的一天,桃江县一中陈某某的妈妈给莫映玲打来电话:“女儿不知怎么的,头抬不起来,身体佝偻,不知你在益阳市中心医院有没有熟悉的好医生?”莫映玲马上说:“有,有,你把她送来!”
陈某某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下面有一个妹妹,一家三口全靠妈妈打零工维持生活。与陈妈妈约定在医院门口见面后,莫映玲全程陪同,帮她挂号、看病、拿药。经医生检查,陈某某是由于长期埋头看书导致比较严重的颈椎炎。付费时,陈妈妈正准备掏钱包,被莫映玲一把拦住,他说:“我是她的莫爸爸啊!你家里比较困难,给女儿治病,钱当然由我出!”他一边说一边付了医药费。随后,将母女俩送上车时,莫映玲又拿出1000元送给陈妈妈,要她多买点营养品给女儿补充身体,不要影响学习。2012年高考,陈某某以655分的高分考上了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本科、硕博连读)。
2013年,他资助的学生程某某由于父母双亡,家里只有年迈的外公外婆,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生活无以为继。程某某想在上海财经大学毕业之后找工作,以便减轻外公外婆的生活负担。当程某某把想法告诉莫映玲后,莫映玲便问:“是考不起研究生吗?”程说:“不是的。要考,我可以考上最高学府清华大学!”看到程信心满满,莫映玲便鼓励说:“你不要有负担,一心考研,你家里的事我全包了!”此后,莫映玲多次看望程某某的外公外婆,在生活上给予许多帮助。2013年,程某某果然不负所望,考取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这让莫映玲既高兴又欣慰。
多年来,莫映玲的爱就像清澈的山泉,源源不断地流进学生们的心田。学生有困难,只要知道了,他就义无反顾,热心为学生解决后顾之忧。正是这一点一滴的亲情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给予了学生们仁父般的温暖,让学生们安心学习与成长,学生们都尊他为“爸爸”。
【他谆谆教诲,传承爱心,努力为学生播洒春雨,被孩子们敬为“良师”】
莫映玲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不管走到哪里,你们始终是我的牵挂!”
当学生们陆续考上大学,远离家乡与父母,在异乡求学时,莫映玲经常给他们送去温暖,送上贴心的引导。
2012年年底,莫映玲与市一中王校长、谢主任来到北京,召集清华、北大、北航等高校的学生10多人,邀请益阳籍在清华、北大等就读的高年级学生代表4人一起吃饭。面对自己疼爱的孩子,莫映玲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你们要勤奋学习,锻炼身体,千万不要因为家境困难而自卑,更不要遇到挫折而退缩,要学会做一个自尊、自强、自爱、自信、自立的当代大学生……”随后,莫映玲给每人发放800元的慰问金,并恳请4名高年级的学生代表多关心、引导与照顾学弟学妹。临走时,莫映玲向他们郑重表示:“无论你们在这里遇到困难,还是你们的亲人遇到困难,都记得要告诉我,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去解决!”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一词有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莫映玲对学生的无私与真诚,使得这些学生们敬他为生活与学习中“良师”,都愿意听他的话,接受他的教诲与建言,从而在他的呵护下健康、茁壮成长。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交流心得,莫映玲与45名学生建立了QQ群,通过QQ互相关心,互相联系,交流学习体会,探讨人生。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生活中,莫映玲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爱,更注重让他们的心里充满爱。他经常教导学生们要关爱别人,多做好事。也许作为大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但生活中总有很多“举手之劳”能够帮助别人,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他向学生们提倡“有益的事碰上就做”,要让做好事变成一种习惯,让习惯改变命运。作为当代大学生,他反复强调要勤奋学习、感恩社会、回报社会、造福一方。可如何做到造福一方?前提是孩子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这些话虽然朴素,却寄托了他的苦苦期盼。在莫映玲的长期影响下,现在,他资助的大学生有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许多学生成为学校学生会干部及班干部,还有许多参加了支教农民工子弟、无偿献血等大量爱心活动。
资助学生六年来,莫映玲一直很低调,从不宣扬。一些敏感的省级媒体从益阳市资助中心捕捉到了信息,特别是听说他既出钱资助学生又像“慈父”般关爱与解决孩子的困难后,纷纷想去采访、报道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诚恳地表示:“不要采访我,我资助学生不是为了图名气,而是想实实在在为社会做点好事。”在市委、市政府每年组织的千人贫困学生资助活动中,受到邀请的他每次都以各种理由婉拒了,他说:“我做好事是发自肺腑的,我不愿意让那些贫困的孩子感到是在接受帮助与救济,因为帮助别人的最高原则是保持受施者的尊严,我们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未利用学生资源为自己谋取一分钱利益或者扩大自己的影响。
2014年4月7日,莫映玲向益阳市教育局资助中心袒露了自己是服刑人员的身份,他们感到万分震惊。这些年来,莫映玲一直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爱心事业,看似无声的爱,却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艰辛。说起资助孩子,一件件,一桩桩,包括每个细节,他娓娓道来,语气平淡。他说:“我是一名愧对社会、愧对家庭的服刑人员,从小家庭困难,影响了学业,所以看到那些成绩优秀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心里就是想帮帮他们,想通过悔罪赎罪的行动来减轻心里的愧疚,回报社会……我明天就要去监狱服刑了,我恳请你们帮我找一个慈善家,继续帮助这个团队的孩子们!”
4月8日,莫映玲被收监至赤山监狱。为了让资助活动延续下去,资助中心联系了不少爱心人士,因为费用较大,人数较多,没有人愿意承担。6月底,资助中心主任朱宏专门到赤山监狱看望莫映玲,并将情况反馈给他。眼前的莫映玲,嘴角挂着一丝微笑,浓眉大眼的他,透着睿智、乐观。爽朗的笑声使人感到自然流露的真性情。他说:“既然没有人接手,那么还是由我来资助,只是不知道这里是否适合?孩子们晓得我的真实身份之后会怎么看?监狱是否允许?”对于他的顾虑,朱主任当即把情况向监狱反映,监狱表示大力支持,监狱长梁伟新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与肯定。7月28日上午,赤山监狱在高墙内组织了莫映玲的第六次爱心资助活动。那一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与莫映玲齐聚一堂。当他们看到光头囚服的“莫爸爸”,想到这些年“莫爸爸”无私的帮助,学子们热泪盈眶,悲痛之情溢于言表。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陈某某哭着说:“莫爸爸,在我心中,您的形象并没有因入狱这件事而变得晦暗不堪,您永远是那个给我加油,带我去看病,在桃江一中问我家情况时一脸关切、和我谈起以后我的专业时一脸慈爱的好爸爸……”
大象无形,大爱无声。六年来,莫映玲始终把资助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关心与爱护,他用他的无私、真诚与大爱谱写了一首爱的篇章。现在,他的身上有了沧桑的印痕,脸庞上有了明显的皱纹,昔日遒劲的身影多了许多疲惫,那孱弱的身体添了谁也不愿意看到的腰椎盘突出、双脚踝关节粉碎性骨折……作为一名服刑人员,能够在接受监狱教育改造之后,用实际行动感恩社会、传递爱心、回报社会,这是一种在逆境中迎难而上、在困苦中依然博爱弱者的强者精神。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就难在六年如一日地做好事,但莫映玲难能可贵地做到了。他经营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心事业!比他有钱的人多如牛毛,而有他这般执着爱心的人却少之又少。对公益执着的热爱,对孩子无私的帮助,对社会真诚的回馈,让这个双重身份的平凡男人不再平凡。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好人,我们的时代也呼唤着多一些这样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