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法又上报纸啦!
2013-12-02 李闻莺 简法农庄
前一阵有个可爱又认真的姑娘来农庄采访,女记者李闻莺。第一次采访她很萌,我们很蒙。姑娘倒是好学的,卢庄主说的几本书和纪录片回去她好像都做了功课,第二次,又来了。她依旧很萌,我们……好点了。
……但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她写了这么多!还写得这么……好。:)
而我对本人来说,当局者迷。虽是职业文案,也不过进入这行才四个月不到,你让我谈生态农业、谈简法,我却近乎失语。我发觉自己好像了祥林嫂一样,只会说,哦真正的生态农业是一座庙,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前车之鉴就是卢仨先生,与我。:)
……那就看看李闻莺,这个挺可爱的姑娘是怎么写的吧。不过,请允许我说一句我自己的心里话,我最想告诉世人的,依旧还未写出。
不过谈及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是不同概念),如果可以为人推荐一本书,和卢仨先生一样,我也仍是这本,《这一生,至少做一次傻瓜》。【呃我们是卖书的么:)】
从“减”到“简”种地也是一道算术题http://www.qnsb.com/news/html/2013/renwen_1121/48185.html
2013-11-21 11:24:20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人文杭州》记者 李闻莺 编辑:朱敏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这是“苹果爷爷”木村秋则的故事。这位来自日本的老人,相信大自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在经历8年的“颗粒无收”后,最终栽培出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的苹果。
木村先生的举动影响过很多人,德清“简法农庄”的卢仨也是其中一位。作为浙江农夫市集的发起者之一,卢仨的农庄是市集内规模最大、产品最多样的一个。去年5月,这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从“魔都”上海来到莫干山下,自给自足、自产自销,走上一条地道的“傻瓜之路”。
简法农庄工人在除草。
简法农庄自己饲养的湖羊。
莫干山脚下的“简法农庄”
每天早上5点半,卢仨会准时睁开眼。叫醒他的不是闹钟,而是鸟鸣,又或者说,是人体生物钟的自然作用。他喜欢在这个时候先打开房门,看到一大片菜地,然后是扑面而来,可以大口呼吸的新鲜空气。
这也是属于简法农庄的早晨。这个位于德清莫干山脚下的生态农场,面积100亩,由卢仨一手创立。一年多的时间,他和伙伴在这里种了60亩蔬菜、20多亩水稻,养了100多只羊和鸡。农场中间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水库,刚好用来养鱼养鸭。
早上是农场最生机勃勃的时候,植物昂头生长,家禽伸展身体。收菜、喂食,和每一个伙伴打招呼,这是卢仨最惬意的时刻。
早餐很简单,白粥、青菜、馒头,多是卢仨的父母来做。自从儿子把家搬到农场,两位老人也随后跟着来,大家互相也有个照应。
上午9点,卢仨回到客厅,这也是他的“办公室”。屋子中央有一张大大的长方形桌子,桌面是从上海淘来的“石库门”。桌子对面摆着一个小小壁炉,另一侧是一整面墙的书柜——这个外观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房子,要走进去才知道不是普通农家。
除了外出,卢仨和小伙伴基本都在这里办公。负责配菜的小颜今年5月来到农场,之前她在杭州工作过三年。学红有过在奥美工作的经历,擅长文案策划和创意,在农庄当了三个月志愿者后,正式成为其中一员。资历最深的是晓晓,曾在其他农场工作,去年下半年就来到了“简法”。
返乡种田 城市人的心灵出口
无论学红还是小颜,她们年龄不同、理想不同、职业背景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上一站都是城市。“70后”的学红厌倦了城市的喧嚣,“80后”的小严是素食主义者,无法忍受城市的用餐环境。
庄主卢仨同样来自城市。过去20年,他的身份依次是卢老师、小卢和卢总。这个生于70后,讲话慢吞吞的“双鱼男”,老家湖北襄阳,大学学的是财务管理,当了两年老师,便下海创业。创办简法农庄前,他在上海从事自动零售行业,并成功移民加拿大。
差不多同时,他开始发现,赚钱多,并不等于快乐多。因为厌倦了“以身发财”的日子,卢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徘徊,最终在莫干山脚下找到了出口。
老家嵊州的张乐达,曾是全国星火计划带头人,搞了20多年农业的他,当时正在德清种菜。卢仨算他的老客户,买过他的菜,两人也比较熟悉。因此,当张乐达所在的农场由于资金问题不打算继续时,卢仨动了心思,“为什么我不能找一块地,自己种自己吃,还能当一份事业……”
幸运的是,这个想法首先得到妻子支持,他们在德清三桥的县林场附近找到了土地。农庄的名字定为“简法”,“简”既指“简单、简化”,也有“减去”之意。用卢仨的话说,就是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平衡相处,不使用化肥、农药、用回归传统的方式种植蔬菜、养殖家禽。
“太难了,没几个人能理解你。”卢仨的父母是最后得到消息的人,曾在襄阳农科所工作过的卢妈妈忧心忡忡,她知道,生态农业这条路,不是谁都能走得通。
不用农药的执念与挑战
在工业化农业大行其道的今天,不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近乎一种“乌托邦”式的选择。
1882年,法国人P.米亚尔发明了波尔多液,农业由此大踏步进入“工业化”时代。我们能够吃到米饭、蔬菜,喝到葡萄酒,也是拜农药所赐,毕竟,地球上有超过65亿的人口需要供养。
文明的果实也有黑洞。美国海洋学家卡尔逊曾在《寂静的春天》中提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两百多种化学用品被创造出来,用于杀死昆虫野草等所谓“有害”生物。它们具有杀死每一种“好的”和“坏的”昆虫力量,杀虫剂成为了杀生剂。
“大自然有它的平衡能力和循环系统。”在卢仨看来,农业要回归它的本质,就必须拒绝化学用品。
起初,这是张乐达不能理解的。农民出身的他,从没想过完全不用农药、不施化肥,蔬菜会长成什么样。即使之前卖给卢仨的蔬菜,也只做到了不用激素和除草剂,少打一些农药。
这样的农耕方式,对卢仨是个执念,对张乐达是个挑战。
第一年,他们种下水稻、玉米和十几种蔬菜,产量很低,品相也不好,可大家都觉得,“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第二年,也就是今年春天,张乐达早早翻了土,撒下青菜种子,又围绕种子,撒了一圈特制的草木灰。
“就是把草晒干,烧成灰,虫子不喜欢这个气味。”他告诉记者,对付虫子,首先是防虫网,筛孔直径1毫米,小型昆虫进不去;另外就用“黄板”,夏天的时候,可以粘到一些虫子。最费力、最耗神的是人工捉虫,相对空闲的时候他会带几个工人动手捉,但相比虫子的数量和繁殖速度,效果微乎其微。
没有比当傻瓜更简单的事
等到5、6月,青菜虽然长了出来,叶子上密密麻麻的小洞却让张乐达很是挫败。他想了又想,决定和虫子们打个“时间差”,也就是6、7月份先种一批,过了9月天气凉下来,再种一批。
“夏天虫子最多,前一批就是让它们吃的,后面这批长得慢一点,但虫子少,都引到之前那块地了。”张乐达一边解释一边走进菜地。他脚边的一片青菜是夏天种下的,叶子被咬得“惨不忍睹”,斜对面另一块地是后来种的,情况果然好了很多。
如果说防虫需要智慧,那么施肥和锄草,最考验的是人力。目前“简法”主要使用的肥料是羊粪和鸡粪,它们要经过三道工序的液态发酵,通过地下管道流入菜地。如果管道通不到,或有的蔬菜营养不太好,就必须靠人挑着桶,一勺一勺浇到地里。
锄草也是个力气活儿。同样给8分地锄草,4个工人一起需要6-8小时才能完成,但如果用除草剂,3块钱一包撒进去,马上就能让杂草迅速枯萎。
“效率相差20倍都不止。”张乐达有时会觉得,卢仨的坚持是对的。现在的农产品,别说农药,连激素都用得很普遍了,人吃了怎么会好?有时他又觉得,卢仨是个傻瓜,这么种田种菜,投入高产出低。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木村秋泽受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影响,立志要种出不打农药的苹果。这个近乎“实验性质”的理想,他用了9年实现,介绍他的那本《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也成为“城市新农夫”圈子中的精神读物。“没有比当傻瓜更简单的事了。”成了包括卢仨在内许多新农人信奉的理念。
吃起来有“菜的味道”
2013年11月,简法农庄也进入“冬季模式”。因为坚持古法种植,地里产量并不高,20多亩晚稻一共收了5000斤谷子,原来的地方种下油菜,来年4月份才能吃到。
“大旱台风之后,又从麻雀嘴里讨口余粮,这叫天赏。”卢仨打算新米初碾时,举办一次大型庆祝活动,名字就叫“谢天谢地”。
有了收成,就要考虑推广。“简法”通过淘宝、微博、微信三个主要渠道销售产品,目前已拥有80多位固定客户,集中在江浙沪一带。
他们强调“食在当地、食在当季”,地里长什么,就给客户吃什么。这些蔬菜定价偏高,却“卖相”不好。个头偏小、颜色不均、还有虫咬的情况……可卢仨会说,它们口感更浓郁,吃起来有菜的味道,有小时候的味道。
有味道,也是张乐达的切身感受。最近一年多,他要付出比以往多几倍的精力,看着地里的庄稼、蔬菜一天天长大、一点点变化,“这个过程就很有味道。”
卢仨也获得了他想要的食物和状态。因为他的投入和坚持,种地成为一件有尊严的事,他要人们知道,“你不拿出应有的回报,怎么能指望农民好好种地?”
或许,这就是“简法”想要传递的东西,敬畏自然,让人和蔬菜,保持本该有的状态。
![]() |
前一阵有个可爱又认真的姑娘来农庄采访,女记者李闻莺。第一次采访她很萌,我们很蒙。姑娘倒是好学的,卢庄主说的几本书和纪录片回去她好像都做了功课,第二次,又来了。她依旧很萌,我们……好点了。
……但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她写了这么多!还写得这么……好。:)
而我对本人来说,当局者迷。虽是职业文案,也不过进入这行才四个月不到,你让我谈生态农业、谈简法,我却近乎失语。我发觉自己好像了祥林嫂一样,只会说,哦真正的生态农业是一座庙,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前车之鉴就是卢仨先生,与我。:)
……那就看看李闻莺,这个挺可爱的姑娘是怎么写的吧。不过,请允许我说一句我自己的心里话,我最想告诉世人的,依旧还未写出。
不过谈及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是不同概念),如果可以为人推荐一本书,和卢仨先生一样,我也仍是这本,《这一生,至少做一次傻瓜》。【呃我们是卖书的么:)】
从“减”到“简”种地也是一道算术题http://www.qnsb.com/news/html/2013/renwen_1121/48185.html
2013-11-21 11:24:20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人文杭州》记者 李闻莺 编辑:朱敏
“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这是“苹果爷爷”木村秋则的故事。这位来自日本的老人,相信大自然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体系,在经历8年的“颗粒无收”后,最终栽培出不打农药、不用化肥的苹果。
木村先生的举动影响过很多人,德清“简法农庄”的卢仨也是其中一位。作为浙江农夫市集的发起者之一,卢仨的农庄是市集内规模最大、产品最多样的一个。去年5月,这位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从“魔都”上海来到莫干山下,自给自足、自产自销,走上一条地道的“傻瓜之路”。
![]() |
简法农庄工人在除草。
![]() |
简法农庄自己饲养的湖羊。
莫干山脚下的“简法农庄”
每天早上5点半,卢仨会准时睁开眼。叫醒他的不是闹钟,而是鸟鸣,又或者说,是人体生物钟的自然作用。他喜欢在这个时候先打开房门,看到一大片菜地,然后是扑面而来,可以大口呼吸的新鲜空气。
这也是属于简法农庄的早晨。这个位于德清莫干山脚下的生态农场,面积100亩,由卢仨一手创立。一年多的时间,他和伙伴在这里种了60亩蔬菜、20多亩水稻,养了100多只羊和鸡。农场中间还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水库,刚好用来养鱼养鸭。
早上是农场最生机勃勃的时候,植物昂头生长,家禽伸展身体。收菜、喂食,和每一个伙伴打招呼,这是卢仨最惬意的时刻。
早餐很简单,白粥、青菜、馒头,多是卢仨的父母来做。自从儿子把家搬到农场,两位老人也随后跟着来,大家互相也有个照应。
上午9点,卢仨回到客厅,这也是他的“办公室”。屋子中央有一张大大的长方形桌子,桌面是从上海淘来的“石库门”。桌子对面摆着一个小小壁炉,另一侧是一整面墙的书柜——这个外观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房子,要走进去才知道不是普通农家。
除了外出,卢仨和小伙伴基本都在这里办公。负责配菜的小颜今年5月来到农场,之前她在杭州工作过三年。学红有过在奥美工作的经历,擅长文案策划和创意,在农庄当了三个月志愿者后,正式成为其中一员。资历最深的是晓晓,曾在其他农场工作,去年下半年就来到了“简法”。
返乡种田 城市人的心灵出口
![]() |
无论学红还是小颜,她们年龄不同、理想不同、职业背景也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上一站都是城市。“70后”的学红厌倦了城市的喧嚣,“80后”的小严是素食主义者,无法忍受城市的用餐环境。
庄主卢仨同样来自城市。过去20年,他的身份依次是卢老师、小卢和卢总。这个生于70后,讲话慢吞吞的“双鱼男”,老家湖北襄阳,大学学的是财务管理,当了两年老师,便下海创业。创办简法农庄前,他在上海从事自动零售行业,并成功移民加拿大。
差不多同时,他开始发现,赚钱多,并不等于快乐多。因为厌倦了“以身发财”的日子,卢仨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徘徊,最终在莫干山脚下找到了出口。
老家嵊州的张乐达,曾是全国星火计划带头人,搞了20多年农业的他,当时正在德清种菜。卢仨算他的老客户,买过他的菜,两人也比较熟悉。因此,当张乐达所在的农场由于资金问题不打算继续时,卢仨动了心思,“为什么我不能找一块地,自己种自己吃,还能当一份事业……”
幸运的是,这个想法首先得到妻子支持,他们在德清三桥的县林场附近找到了土地。农庄的名字定为“简法”,“简”既指“简单、简化”,也有“减去”之意。用卢仨的话说,就是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平衡相处,不使用化肥、农药、用回归传统的方式种植蔬菜、养殖家禽。
“太难了,没几个人能理解你。”卢仨的父母是最后得到消息的人,曾在襄阳农科所工作过的卢妈妈忧心忡忡,她知道,生态农业这条路,不是谁都能走得通。
不用农药的执念与挑战
在工业化农业大行其道的今天,不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近乎一种“乌托邦”式的选择。
1882年,法国人P.米亚尔发明了波尔多液,农业由此大踏步进入“工业化”时代。我们能够吃到米饭、蔬菜,喝到葡萄酒,也是拜农药所赐,毕竟,地球上有超过65亿的人口需要供养。
文明的果实也有黑洞。美国海洋学家卡尔逊曾在《寂静的春天》中提到,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两百多种化学用品被创造出来,用于杀死昆虫野草等所谓“有害”生物。它们具有杀死每一种“好的”和“坏的”昆虫力量,杀虫剂成为了杀生剂。
“大自然有它的平衡能力和循环系统。”在卢仨看来,农业要回归它的本质,就必须拒绝化学用品。
起初,这是张乐达不能理解的。农民出身的他,从没想过完全不用农药、不施化肥,蔬菜会长成什么样。即使之前卖给卢仨的蔬菜,也只做到了不用激素和除草剂,少打一些农药。
这样的农耕方式,对卢仨是个执念,对张乐达是个挑战。
第一年,他们种下水稻、玉米和十几种蔬菜,产量很低,品相也不好,可大家都觉得,“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第二年,也就是今年春天,张乐达早早翻了土,撒下青菜种子,又围绕种子,撒了一圈特制的草木灰。
“就是把草晒干,烧成灰,虫子不喜欢这个气味。”他告诉记者,对付虫子,首先是防虫网,筛孔直径1毫米,小型昆虫进不去;另外就用“黄板”,夏天的时候,可以粘到一些虫子。最费力、最耗神的是人工捉虫,相对空闲的时候他会带几个工人动手捉,但相比虫子的数量和繁殖速度,效果微乎其微。
没有比当傻瓜更简单的事
等到5、6月,青菜虽然长了出来,叶子上密密麻麻的小洞却让张乐达很是挫败。他想了又想,决定和虫子们打个“时间差”,也就是6、7月份先种一批,过了9月天气凉下来,再种一批。
“夏天虫子最多,前一批就是让它们吃的,后面这批长得慢一点,但虫子少,都引到之前那块地了。”张乐达一边解释一边走进菜地。他脚边的一片青菜是夏天种下的,叶子被咬得“惨不忍睹”,斜对面另一块地是后来种的,情况果然好了很多。
如果说防虫需要智慧,那么施肥和锄草,最考验的是人力。目前“简法”主要使用的肥料是羊粪和鸡粪,它们要经过三道工序的液态发酵,通过地下管道流入菜地。如果管道通不到,或有的蔬菜营养不太好,就必须靠人挑着桶,一勺一勺浇到地里。
锄草也是个力气活儿。同样给8分地锄草,4个工人一起需要6-8小时才能完成,但如果用除草剂,3块钱一包撒进去,马上就能让杂草迅速枯萎。
“效率相差20倍都不止。”张乐达有时会觉得,卢仨的坚持是对的。现在的农产品,别说农药,连激素都用得很普遍了,人吃了怎么会好?有时他又觉得,卢仨是个傻瓜,这么种田种菜,投入高产出低。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木村秋泽受福冈正信的“自然农法”影响,立志要种出不打农药的苹果。这个近乎“实验性质”的理想,他用了9年实现,介绍他的那本《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也成为“城市新农夫”圈子中的精神读物。“没有比当傻瓜更简单的事了。”成了包括卢仨在内许多新农人信奉的理念。
吃起来有“菜的味道”
2013年11月,简法农庄也进入“冬季模式”。因为坚持古法种植,地里产量并不高,20多亩晚稻一共收了5000斤谷子,原来的地方种下油菜,来年4月份才能吃到。
“大旱台风之后,又从麻雀嘴里讨口余粮,这叫天赏。”卢仨打算新米初碾时,举办一次大型庆祝活动,名字就叫“谢天谢地”。
有了收成,就要考虑推广。“简法”通过淘宝、微博、微信三个主要渠道销售产品,目前已拥有80多位固定客户,集中在江浙沪一带。
他们强调“食在当地、食在当季”,地里长什么,就给客户吃什么。这些蔬菜定价偏高,却“卖相”不好。个头偏小、颜色不均、还有虫咬的情况……可卢仨会说,它们口感更浓郁,吃起来有菜的味道,有小时候的味道。
有味道,也是张乐达的切身感受。最近一年多,他要付出比以往多几倍的精力,看着地里的庄稼、蔬菜一天天长大、一点点变化,“这个过程就很有味道。”
卢仨也获得了他想要的食物和状态。因为他的投入和坚持,种地成为一件有尊严的事,他要人们知道,“你不拿出应有的回报,怎么能指望农民好好种地?”
或许,这就是“简法”想要传递的东西,敬畏自然,让人和蔬菜,保持本该有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