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与新闻联播
钱钟书《一节历史掌故,一个宗教寓言,一篇小说》:“呜”即亲吻,只要看《杂譬喻经》第二十二则:“道士便抱其妇咽〔颈〕共呜,呜已,语婆罗门言:‘此是欲味。’”或《大智度论》卷二六《释初品•释十八不共法》:“化作天身小儿,在阿闍世王抱中,王呜其口,与唾令嗽。”和“噈”字连结一起,意义更显明。《说文•欠部》段注说“噈”是“会意兼形声”字,又引《广韵》:“歍噈、口相就也。”换句话说,正是《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和明清白话小说里所谓“做个‘吕’字”。《世说新语•惑溺》:“儿见充喜踊,充就乳母手中呜之”,也是这个意义,通常解释为“抚弄”,想是根据《晋书•贾充传》“就而拊之”来的,很不确切。汪少华《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方一新、王云路先生为《生经·舅甥经》“呜”字作注时,引佛经七例为证。余嘉锡先生《世说新语笺疏》在《惑溺3》“儿见充喜踊,充就乳母手中呜之”下引周祖谟曰:“‘呜之’者,亲之也。”张永言先生主编《世说新语辞典》也释为“吻,亲吻”,且证以佛经2例。”按:“引佛经七例为证”,即《杂譬喻经》:“儿前母闻生子如是,偶往看。见爱之,即抱呜噈,开口求食。”《菩萨本缘经》卷下《兔品》:“谛观心闷,抱置膝上,对之呜唼。”《佛说负为牛者经》:“牛径前往趣佛。屈前两脚。而呜佛足。泪出交横。口自演言。”《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四“恶友品”:“父母忧愁,畏其不济,七日即前, 呜抱手足,善言诱喻,可起饮食。”《六度集经》卷五“忍辱度无极章”:“王闻亲辞。又重哀恸。自牵其亲。将至尸所。父以首著膝上。母抱其足。呜口吮足。各以一手扪其箭疮。”《摩诃僧祇律》卷三六:“若不能者。但抱我呜。捉我上下扪摸。”《杂宝藏经》卷三“白鹅王缘第二十九”:“提婆达多。于众人前。向佛忏悔。呜如来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