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文摘2014.12.15
2014还剩两个礼拜就要过去了,这些天满眼的top 10 of the year,倒也是看得乐此不疲。希望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可以从2015一整年的“今日文摘”系列里挖出自己心里的top 10新闻。
今天的三则故事分别来自WSJ, BoF还有The Hollywood Reporter。啊对了,上周末自己的另一篇关于纽约健身私人定制的文章发表了,大家有空读一读给点意见呗。
言归正传。
1. When the Art Is Watching You
大数据时代,博物馆怎么可以落后。
根据WSJ的这篇报道,最近,纽约古根海姆在馆内不起眼处放置了摄像头,用以记录访客的行为、收集访客讯息。类似的做法还出现在美国其他的艺术机构。根据这些数据,机构可以分析展览的受欢迎程度、某个特定展品的接纳度,由此改进策展策略。
先不说隐私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做法本身引发的有趣思考在于:
1). 访客差异化的艺术体验和策展专业性的平衡:如若艺术机构们真的会根据访客数据(比如在艺术作品面前停留的时长)改变今后的策展策略,策展的专业主义要在哪里体现呢?没有大数据的时代,策展人凭借自己的专业进行布展,即便考虑到市场的反应,更多参考的还是其个人的艺术修养。如果大数据成为重点参考的布展标准,普遍的参观者的意见变成了参考要素,策展人是不是要妥协自己的策展理念?
2). 博物馆大数据的获益者到底是谁:有一种观点认为,博物馆大数据是双赢。一方面博物馆掌握了访客数据后能更有根有据寻求外部资金资助,展出更符合普遍参观者品味的展览,同时提高gift shop的销售;另一方面参观者也能有更顺畅的体验。不过假如我们这样去想,降低的策展专业性是不是削弱了小部分以艺术教育为目的的参观者的体验?(艺术教育的前提是精心的策展。当然我这么说好像否定了两者兼得的情况。)
2. Will Men Buy Into Their Girlfriends’ Brands?
BoF的这篇文章从Michael Kors在纽约SoHo旗舰店开出一整层男装区说起,谈到了多个美国品牌未来的男装策略,其中包括Tory Burch, Coach, 还有欧洲的Christopher Kane, Whistles等。
这篇文章列出了许多预测数据。但最有意思的是这样两个观察:A. 男装市场蓬勃的其中一个理由是女性职业地位的提升和晋升使得男性更关注自己的外表形象。B. 比起美国男性,欧洲国家的男性更容易接受女性化关联强的品牌(比如,美国男性比较不容易接受Tory Burch和Coach 这类女士产品起家的品牌的男性产品,但欧洲人不在意这些)。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在期待有关男装亚洲市场的数据,但这篇文章并没有提及。这么期待主要因为最近参加了Peter Thomas Roth的一场活动,谈到了该品牌的unisex策略,以及数据所显示的,在护肤品市场,亚洲男性的消费比欧美男性更活跃。很好奇在服装方面,是否有可比的趋势。BoF中文版最近刚刚上线,真心希望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市场的类似报道。
3. Can Sony Get Around the First Amendment to Sue the Media Over the Hack? (Analysis)
哎,可怜的Sony。在泄露了众多最新电影原片和公司内部的尴尬邮件之后,估计Sony是没有勇气像Jennifer Lawrence在“艳照门”事件后一样,对着大众开火,指责追逐泄密信息的人是没有道德或可耻的。
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这篇文章避开谈论泄密的周边八卦,而是分析了Sony欲起诉多家媒体的第一宪法修正案壁垒。根据2001年美国高等法院的著名案例Bartnicki v. Vopper,凡是媒体不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该信息,即便将该信息爆料给媒体的第三方是非法获得信息,媒体也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写到这里突然开始怀念Media Law的日子...依法治国就是好。)
好了,棘手的问题在于,Sony的律师称,被泄露的信息并不是小道消息或者八卦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知识产权(被泄漏的电影原片)和商业机密(人事和电影拍摄信息)。Bartnicki v. Vopper并没有涉及知识产权,并且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发生在事件发生之后(并没有影响事件发展的趋向),这就让这一法律先例的可适用性大大降低。
文章的最后,作者不忘记提出几个Sony如果要提起诉讼必须回答的问题(这里就不列出来了),读起来有一种“有本事你告我呀”的赶脚。大家可以戳这里拉到文章最下感受一下。
今天的三则故事分别来自WSJ, BoF还有The Hollywood Reporter。啊对了,上周末自己的另一篇关于纽约健身私人定制的文章发表了,大家有空读一读给点意见呗。
言归正传。
1. When the Art Is Watching You
大数据时代,博物馆怎么可以落后。
根据WSJ的这篇报道,最近,纽约古根海姆在馆内不起眼处放置了摄像头,用以记录访客的行为、收集访客讯息。类似的做法还出现在美国其他的艺术机构。根据这些数据,机构可以分析展览的受欢迎程度、某个特定展品的接纳度,由此改进策展策略。
先不说隐私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做法本身引发的有趣思考在于:
1). 访客差异化的艺术体验和策展专业性的平衡:如若艺术机构们真的会根据访客数据(比如在艺术作品面前停留的时长)改变今后的策展策略,策展的专业主义要在哪里体现呢?没有大数据的时代,策展人凭借自己的专业进行布展,即便考虑到市场的反应,更多参考的还是其个人的艺术修养。如果大数据成为重点参考的布展标准,普遍的参观者的意见变成了参考要素,策展人是不是要妥协自己的策展理念?
2). 博物馆大数据的获益者到底是谁:有一种观点认为,博物馆大数据是双赢。一方面博物馆掌握了访客数据后能更有根有据寻求外部资金资助,展出更符合普遍参观者品味的展览,同时提高gift shop的销售;另一方面参观者也能有更顺畅的体验。不过假如我们这样去想,降低的策展专业性是不是削弱了小部分以艺术教育为目的的参观者的体验?(艺术教育的前提是精心的策展。当然我这么说好像否定了两者兼得的情况。)
2. Will Men Buy Into Their Girlfriends’ Brands?
BoF的这篇文章从Michael Kors在纽约SoHo旗舰店开出一整层男装区说起,谈到了多个美国品牌未来的男装策略,其中包括Tory Burch, Coach, 还有欧洲的Christopher Kane, Whistles等。
这篇文章列出了许多预测数据。但最有意思的是这样两个观察:A. 男装市场蓬勃的其中一个理由是女性职业地位的提升和晋升使得男性更关注自己的外表形象。B. 比起美国男性,欧洲国家的男性更容易接受女性化关联强的品牌(比如,美国男性比较不容易接受Tory Burch和Coach 这类女士产品起家的品牌的男性产品,但欧洲人不在意这些)。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在期待有关男装亚洲市场的数据,但这篇文章并没有提及。这么期待主要因为最近参加了Peter Thomas Roth的一场活动,谈到了该品牌的unisex策略,以及数据所显示的,在护肤品市场,亚洲男性的消费比欧美男性更活跃。很好奇在服装方面,是否有可比的趋势。BoF中文版最近刚刚上线,真心希望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市场的类似报道。
3. Can Sony Get Around the First Amendment to Sue the Media Over the Hack? (Analysis)
哎,可怜的Sony。在泄露了众多最新电影原片和公司内部的尴尬邮件之后,估计Sony是没有勇气像Jennifer Lawrence在“艳照门”事件后一样,对着大众开火,指责追逐泄密信息的人是没有道德或可耻的。
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这篇文章避开谈论泄密的周边八卦,而是分析了Sony欲起诉多家媒体的第一宪法修正案壁垒。根据2001年美国高等法院的著名案例Bartnicki v. Vopper,凡是媒体不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该信息,即便将该信息爆料给媒体的第三方是非法获得信息,媒体也不需要负法律责任。(写到这里突然开始怀念Media Law的日子...依法治国就是好。)
好了,棘手的问题在于,Sony的律师称,被泄露的信息并不是小道消息或者八卦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知识产权(被泄漏的电影原片)和商业机密(人事和电影拍摄信息)。Bartnicki v. Vopper并没有涉及知识产权,并且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发生在事件发生之后(并没有影响事件发展的趋向),这就让这一法律先例的可适用性大大降低。
文章的最后,作者不忘记提出几个Sony如果要提起诉讼必须回答的问题(这里就不列出来了),读起来有一种“有本事你告我呀”的赶脚。大家可以戳这里拉到文章最下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