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罗拉快跑》
![]() |
《罗拉快跑》是由汤姆•提克威导演、编剧,由弗兰卡•波坦特,莫里兹•布雷多等主演的犯罪爱情电影[1]
影片讲述了为了拯救男友而奔跑的罗拉要在10分钟内得到10万马克,影片于1998年在德国上映。
![]() |
中文名:罗拉快跑 外文名:Run Lola Run 其它译名:Lola rennt
制片地区:德国 拍摄日期:1998年
导 演:汤姆•提克威 编 剧:汤姆•提克威
主 演:弗兰卡•波坦特,莫里兹•布雷多,阿敏•罗德,路德格•皮斯特,赫伯特•奈普
上映时间:1998年8月20日(德国) 对白语言:德语、英语、日语
![]() |
柏林,夏季某日,罗拉和曼尼是一对20出头的年轻恋人。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一个错误的决定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
![]() |
最值得欣赏的不是内容,是它的结构形式。
除非了漂亮的片头外一无所有。实验电影形式大于内容是通病了,可这部是根本没有内容。...
导演Tom Tykwer以Trainspotting(猜火车)的型式重新解构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名作Blind Chance(机遇之歌),急速游动且忽而垂直的拍法或跳格式剪接手法,插进如The Simpsons(辛普森家庭)风格的动画。...
![]() |
幕后花絮
1、影片中罗拉第三次奔跑时在赌场的轮盘的镜头不是假的,拍摄的时候摄像机跟着小球,然后它就撞上了20。
2、影片大约有1581个镜头转换,71分钟的运动镜头,平均算每个镜头长2.7秒。有趣的是影片结尾节奏相对变慢,这跟时下大多数电影正好相反。
3、剧组人员花了差不多五周时间才说服那家位于柏林的超市同意拍摄抢劫场面。
4、影片中女主角弗兰卡•波坦特在拍摄中七周没有洗过一次头发,因为她那头红发对水非常敏感,每洗一次都会变浅。[
![]() |
本片并不屈从于好莱坞的经典叙述模式,而是采用了三段式的格局。提克威把最后的镜头放慢。在德国电影低迷的岁月中,表现创新传统消失殆尽。而本片的假定性——命运的不可预知的结局让人不断关照自身。蝴蝶效应的真意隐晦的表达,混同电子音乐和罗拉狂奔的脚步,让人有一种释怀和爽快。
![]() |
罗拉快跑的精神激励了许多迷失和停留的人。人们在纷繁快速的影像和剧烈激荡的音乐中,与《罗拉快跑》共振。影片中强烈的女权主义也为影片的广受欢迎和好评推波助澜。
![]() |
来自百度:
整个电影其实就发生在这生死攸关的20分钟内,这20分钟内发生了什么事情,罗拉是否能找到父亲,父亲是否会帮她,她又是否能及时赶到曼尼处?如果电影仅仅给观众这样一些悬念,并最终一一给出答案,也不失为一部情节紧张的悬疑片,但导演用意显然不在于此。影片高妙之处在于,导演打破了传统叙事结构、叙事角度以及时空限制,对同一事件讲述了三种不同的故事情节,这种讲述故事的做法显然是大胆的,导演以观众的视角去导演整个电影,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结局。
![]() |
电影多处用了动画、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换镜头,贯穿始终的喧闹的摇滚乐,罗拉的红头发以及奔跑晃动的画面营造出的紧张急促的气氛足以让人窒息。
然而导演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比较三种情况,就会发现罗拉遇到的这些偶发事件以及罗拉的选择产生了混合连锁效应,最终影响了结局。
![]() |
非常关键的一个事件是遇上梅耶先生。梅耶的车是去银行接罗拉父亲的,在前两种情况下,梅耶因撞车耽误了行程,没准时赶到银行。也正是由于这个时间差,罗拉才得以见到父亲。而在第三种情况下,梅耶没有撞车结果接走罗拉父亲,导致罗拉最终从赌场赢得10万的概率事件,但同时也间接导致了梅耶车与那部车更严重的车祸,殃及父亲。
遇见急救车也是一个关键事件,第一种情况,罗拉没有想搭急救车,急救车在遇到玻璃时也停了车。而第二种情况下,由于罗拉的干扰,急救车就撞上了玻璃,并直接导致司机为赶时间超速行驶撞上了曼尼。
![]() |
其实,在罗拉筹钱的20分钟事件中,只有父亲一个人是和罗拉直接相关,会产生直接关系的人。梅耶、单车男子、乞丐、急救车司机都本应是局外人,但却与罗拉产生了联系。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其实都有产生的原因,而原因导致结果,结果又导致原因,这样的因果循环便导致了事件产生的必然性。所谓必然在偶然中产生,偶然又都存在于必然中的道理就在于此。
![]() |
电影中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罗拉两次都碰见了乞丐,却都匆匆而过。而在第三种情况下,罗拉居然凭92.7个马克赢了10万马克,而曼尼竟也追到了乞丐要回来了钱袋。于是罗拉拼命弄到的10万马克突然失去了意义,罗拉像个呆子一样,不知所措。似乎是导演故意跟观众开了一个玩笑,却发现其实人生本无常,命运本多舜,有人忽然一夜成名,有人忽然一夜暴富;有人第一次买彩票就会中头奖,有人第一次坐飞机就遇上飞机失事。有时候你越想得到越得不到,忽然有天就得来全不费功夫,有时候你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你不怕了却也不来了。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种瓜得豆,种豆得瓜,人生就是这样的循环错乱,让世间凡人或狂喜或狂悲,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又有谁能达到?导演毫不留情的以此来隐谕人面对人生和命运时的渺小无能,让人愈加怅然无助。
![]() |
德国是一个盛产哲学的国度,电影《罗拉快跑》就是一部被称为德国的"吕克贝松"的汤姆.泰克维尔导演的哲学艺术电影。电影重在探讨存在主义哲学所标榜的"选择的自由",影片为存在主义主人公提供一种可以主观感受并能"自由选择"的客观条件(两人的床上对话)。
![]() |
由于存在主义把现实的"上帝"抬高为最高的价值("上帝死了"),因而在主观性林立的客观世界中,便可轻易得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的结论,进而形成虚无主义。同时存在主义又强调人的自我认识和追求,要求恢复失去的人的价值。所以《罗拉》就是一部令人震撼而又心酸的哲学盛典。影片开头以字幕宣称:"我们不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它的起点,让我们重新认识探索吧" ---艾特略 。"游戏之后也就是进行游戏之前" ---S荷伯格。所以,影片是以游戏的形式(艺术是游戏,生活也是游戏),在探讨(探索)人类未来的出路。
![]() |
影片开头有一段精妙的独白:"又为什么相信这一切,无数的问题只为相同的答案,而这答案又将带来新的问题,下一个答案又带来更新的问题,周而复始,到最后还是相同的问题,同样的答案,球是圆的,游戏得进行九十分钟,这是我们知道的全部,剩下的就是理论了,咱们开吧。"与独白同时进行的是"杂乱人流"的视觉冲击,摄影机在人群中或慢或快的推动,时而驻足,驻足在影片中所要涉及的人物面前,让观众的呼吸都要停止了。
![]() |
因为在这些无以数计的具有相同命运的人群中,影片将要讲述的或是表现的,就是摄影机所选中的这几个毫不起眼的人物。
![]() |
而更加使观众悚然的是在独白与影像播放的同时,还配以节奏急促的音乐,音乐是干燥的乏味的苍白的绷紧的,在音乐声中有一个像是上帝,又像是鬼魂发出的悠长的催人前行的重复一遍又一遍的嘘息声。一切的音像似乎都在表明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而不是一个游戏,但也可能最随便的游戏却最能反映最严肃的主题。
![]() |
南:有些重复的情节,于是便用了快进的模式看这场电影,看完之后没有什么感觉,在想如果这部电影放在现在中国,会引来怎样的口水战,回头百度看影评居然是好评一片,有些吃惊,正如影评中,我们周围的人很少往内心里看自己,放眼看四周竞都是为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