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问自答 | 马岱姝:当故事来敲门……
![]() |
马岱姝画了一本无字绘本《树叶》(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261163/)。
故事发生于冬天,一座布满机械系统的城市,城市的远处趴伏着冒着黑烟的工厂。树叶不停掉落,男人、女人、小孩和狗走过积满落叶的地面。只有青年捡到一片发光的树叶,他随身携带树叶,去找一个对的人,解开一个秘密。
为什么要创作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做画中没有一个字的Silent Book?
马岱姝为新书《树叶》的出版,从西班牙巴塞罗那回到国内,在许多次的读者见面活动中,总是被问到这两个问题。
她就一次次讲起加德满都带来的灵感,她去了那里,“脑海里就开始构思一个幻想中城市,一个既属于过去,又属于未来的地方”。她也讲起故乡成都,在她的童年,那些微小的事物是如何吸引她的注意。她讲小时候被爸爸带去捉小虫子,“拿在手上,虫子那么小,但是五脏俱全”。也讲到上海,初冬时分,她看到满地落叶,就会想,“树叶都去了哪?”——点点滴滴的惊奇、不可思议和幻想,因此有了这本书,“我感到画一本无字的书能最直接地将我脑中的故事展现出来,它可以更加纯粹,没有经过翻译和转换”。
马岱姝翻开书中一页:青年去上班,他在自己的工作台上操控机械装置;无数张工作台,无数人和青年一样在操控机械装置。他们难以分辨谁是谁,都只是令巨大齿轮运作起来的微不足道的一员。
马岱姝曾经是个上班族,每天去上班,她知道的是,这个公司每个月挣了多少钱,它的客户欠它多少钱,“但这个公司在社会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是好是坏,我不清楚。它对社会输出了什么价值,我是不知道的。我比较迷惘,这样的工作,意义在哪里”。她也曾经去工厂参观,看到厂房里有很多农村出来的青年,他们在流水线上仿佛机器人一样工作,但是当她和他们之中任意一个人交谈时,能发现他或她都是很有意思很有想法的个体。现实是“沉沉的灰幕”,离开故乡的青年们,在其中不明所以地认真工作——她的故事关注的正是这样曾经也包含着自己的青年。
为了画《树叶》,马岱姝辞去了工作,整整两年时间,每天在一张小桌子前画八个小时,纸是从英国带回来的,铅笔是奥地利的一家小作坊出品,“纯粹是因为喜欢它画起来比较浓烈”。“就好像活在自己的宇宙里。其实到了第二年特别孤独,心里的故事还是有,但就好像人在一条路上走,两边黑漆漆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是黎明。”她讲述那两年的状态,有孤独,但也有股劲在那里,让她用纸笔完成了有关于树叶的故事。
要是没有去做那些和画画无关的工作就好了,有的人替她惋惜。“我后来也想,是不是自己走了好几年弯路?如果没有做那些,可以全心全意画画那该多好啊。”马岱姝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答案是:“如果没有经历那些,我也不会知道我有多爱画画。”
(文/徐晓倩)
![]() |
马岱姝
四川成都人,现居西班牙巴塞罗那。自由插画师和绘本作者。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获设计硕士学位。在英国生活工作多年,为多本中、英文杂志和文学图书创作封面和插画,《树叶》是她完成的第一部绘本作品。
![]() |
————————————
马岱姝的11个自问自答
————————————
1 问:《树叶》是没有文字的,是一本Silent Book, 为什么要做没有文字的绘本?
答:这个故事一开始就是以一幅幅画面的形式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在有具体故事前,我一直想画一个关于光的故事,也有零散的一些画面。然后我去了一趟尼泊尔旅行,走在加德满都的大街小巷,我的感官受到各种刺激,那是个特别有烟火味的城市,嘈杂拥挤,人与人关系紧密。夜里停电,家家户户点着蜡烛,仿佛回到过去,但它又有现代城市的样貌,既贫穷又非常丰富。这次旅行时我脑海里就开始构思一个幻想中的城市,一个既属于过去,又属于未来的地方;既有人情味,又被一个陌生的庞大的机械系统操控着。
这些想象的画面像电影定格镜头一样一页页出现在我脑海里,我感到画一本无字的书能最直接地将我脑中的故事展现出来,它可以更加纯粹,没有经过翻译和转换。
2 问:《树叶》插图的风格是铅笔手绘,你的风格都是这样吗?
答:其实我喜欢尝试不同的风格,《树叶》画了两年多,每天伏在小桌前8个小时,铅笔用了几打,到后来就很渴望能做别的风格。那天跟(年轻的)熊亮老师聊天时,他也说到他自己喜欢尝试不同的风格,总有改变和尝试的欲望。在媒介上,我曾经做过木版画,水彩,钢笔,蜡笔,粉彩……有黑暗浓烈的,有明快童趣的,改变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创作背后的那套思维方式可能比较一致,这个如果也能打破,会非常有意思。
3 问:除了插画,你还做别的事儿吗?
答:我还跟另一半做过一个设计工作室,叫alien and monkey, 做一些跨界的设计,包括产品设计。我们很喜欢的是“沙筑系列”,用来自西班牙北部海滩的天然沙塑形做礼物盒,做灯,这些设计虽然听起来天马行空,很好玩,但研发过程犹如科学开发般严谨,沙的配比、色彩、硬度都经过很多次的实验和测试。这样的工作有非常理性的一面,对我插画创作也有很大帮助。
4 问:画画难道不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事儿吗?
答:绘本既是画画又是写作,我记得作家Neil Gaiman说他的故事虽然都是奇奇怪怪的幻想作品,但却需要非常“辛勤的工作”。要讲好一个故事,在情节结构、叙事节奏上都需要严肃地来思考、安排,在我看来是一个相当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树叶》这本书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其中很大一部分难度来源于如何在无字的情况下将故事讲好,每个情节的起承转合,包括版式安排,都是经过非常仔细的推敲的。构思故事时那一股猛烈汹涌的创造力,必须要引导到细密的沟渠里,就像驯服一只野兽一样,让它更理智地呈现出来。
![]() |
5 问:在《树叶》里你创造了一个叫“树叶图书馆”的地方,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答:“树叶图书馆”是在这座被机器控制的城市里,一幢保存了各种树叶标本的房子,它的创始人从远方来到这个城市扎根,建立起这个地方。他翻山越岭,到丛林,到山谷,跟随河流,跋山涉水寻找各种奇异的树叶标本带回去,研究它们,并把它们细致地分类收藏。这个图书馆是在城市里一个保留着理想的地方,很多微小的、被人忽视的生命在这里被保存、被珍藏,在冰冷的冬天袭来的时候,它还透着温暖的光。之所以叫“图书馆”是因为树叶标本像书一样一页一页地保存起来,而且在西班牙语里“树叶”(hoja)和书页是同一个词。
6 问:“树叶图书馆”里面的女孩儿跟你长得很像,是你自己吗?
答:是我的脸,哈哈。画一本无字书就像导演一出默剧,只能通过镜头远近,人物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现情节变化。于是我就客串了一把演员,自导自演地给图做了模特。其实书里每个角色都有原型,我家人都动员起来客串。这个对表演还是有一定要求的,因为要在没有语言或背景音乐的情况下把人物情绪变化体现出来,表演一定要到位,要明显但又不能太夸张, 常常会NG!
7 问:《树叶》是画给谁看的?
答:出版社一位做发行的小哥告诉我,书他看了三遍,觉得故事里的那个人就是他。因为他很年轻就离开老家到大城市去工作拼搏,他这些年感到的孤独在这些画里都找得到,读完感到温暖。他的话让我特别感动。
我们这一代有很多飘荡的人,无论是从乡村到城市,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或是从世界一头到另一头,我们始终是在寻找一个未来和一种归属感。
我想这个故事关注的是青年,尤其是那些离开故乡,在不熟悉的地方认真生活的青年人。这个故事是要找到在现实沉沉的灰幕里,他们心中保留的那一片有童真的光亮。
8 问:有不少人认为绘本是只给小孩子看的,你觉得呢?
答:《树叶》本来是成人绘本,但后来发现很多小朋友也爱看。一年前,在书还只有初稿的时候,我带着印好的稿件去了西班牙南部出版社编辑的家。当时故事还不完善,就在我们几个大人焦头烂额的时候,他们8岁的儿子自己拿起没有文字的画稿开始大声地读起来,他自己一边看画,一边编故事!我惊呆了,因为他看到的故事和我想表达的非常契合,完全没有因为书稿的不完整而影响他的理解,而且他一刻不停地讲了好久,故事中很多微小的细节都被他看到了。小孩子有时候比大人更会看绘本。他们有很大的好奇心和不同的视角,会看到大人不容易发现的东西,比如《树叶》的画里隐藏了很多的细节,可以让他们看很久都不累。
![]() |
9 问:在欧洲住过的几个城市,你更喜欢哪个?
答:我在欧洲很多年,长住过瑞典、英国和西班牙。最喜欢伦敦,因为那儿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看不完的艺术展,我曾在Tate美术馆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是最快乐的时光,白天在艺术馆上班,可以畅快地看画,晚上去看小剧场、音乐会,周末突袭独立艺术展,虽然伦敦物价很贵,日子过得紧巴巴,但精神是极其丰富的。最重要是伦敦的多元化,不同肤色、信仰、语言的人交融在一起生活,没有隔阂,让这座城市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瑞典的安静和美也让我非常难忘,夏天极昼鸟儿们一整晚都在歌唱,冬天极夜窗外泛着荧光的雪花,现在都一尘不染地保存在我的记忆里。
10 问:接下来做什么?
答:刚画完《树叶》的时候,我非常迫切地想要喘一口气,因为在这个故事中生活了太久,连手指上都有了捏铅笔捏出的永久的痕迹。所以想有一段开放的时期,放开手拥抱创作上的可能性:给别人的故事和书画插画,在风格上做新尝试,跟其他的创作人合作做一些不一样的事,例如诗歌、杂志、有趣的游戏等等。
11 问:开始构思下一本书了吗?
答:其实我这些年积累了不少的故事,它们都是陆陆续续以不同的方式出现的,有的是旅行中想到的,有的是做梦梦到的,有的是听音乐时脑海中浮现出的,有的来自于他人一句不经意的话……它们有的只是一个开头,有的更加完整,一直存在那里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发芽生长。最近我感觉有几个埋了五六年的故事开始蠢蠢欲动了,让我很惊喜,但也不能急,要给它们足够的时间成熟。我没有给自己一个时间的限定,当故事来敲门,就敞开拥抱它。
(原文刊于2014年12月8日上海壹周悦读版)
-
dais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8-31 15:22:39
-
cellocell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12-17 17: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