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异性恋?跨性别?
今天关于性别表达和性倾向讨论的小热闹,让我想起田野期间两位友人和我聊起的两件事。
1. 一个朋友有一次问我,XX,你觉得我是不是很奇怪,虽然我认为自己是同志,但我有时候看到很帅气的拉拉,我也会心跳加速,觉得很喜欢。
2. 一位喜欢作女装打扮、喜欢男生的男性朋友跟我说,有时候也搞不清楚那些看上“她”(女装打扮时的“她”)的男人,到底是因为他们以为她就是女的,还是因为“她”的某种性别气质符合了他们对女性的某种想象和渴求。
这两个故事好玩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揭示了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以及性欲求(erotic desire)之间的脱轨关系。这种脱轨关系,不仅仅质疑了我们对异性恋的传统看法,亦同时带来对同性恋定义的重新审视,挑战了异性恋/同性恋等系列二元分类的脆弱性。
或许先从性倾向的定义入手吧。看了一下美国心理学协会对sexual orientation的定义,摘录如下:
Sexual orientation refers to an enduring pattern of emotional, romantic and/or sexual attraction to men, women, or both sexes. http://www.apa.org/topics/lgbt/orientation.aspx
相应地,APA将gay/lesbian解释为having emotional, romantic or sexual attractions to members of one’s own sex。
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人,只能以我自己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这些定义和解释。这里与men和women并排的是sexes,而不是genders。也就是说,在承认sex与gender的区别的前提下,性倾向的一般分类基础在于对方的生理性别,而不是社会性别。所以,异性恋,就是双方各自属于不同的生理性别群体;同性恋,则意味着双方来自同一个生理性别群体。这么说来,例子1里的朋友或许要被标签为双性恋,而对例子2里的朋友来说,喜欢“她”的男人或许要被称为同性恋。当然,你或许会说,行为与性身份认同(sexual identity)是不一样的。那些男人,只是因为以为“她”是女的,才会被吸引,不能以此断定他们是同性恋;他们其实还是异性恋咧!
好吧,我对如何划分与定义同性恋和异性恋真的没什么兴趣。我只是想问,抛开对分类和确定性的执着,你会不会看到这个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性倾向二元分类的不稳定性?这个不稳定性首先源自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气质的不一致。受到一个人的吸引,到底是因为对方的生理性别,还是性别气质?例子2里,那些男人看上“她”,到底是因为误认“她”为女的,还是因为“她”的某种特质符合了男人们对女性的想象?我觉得,这可以是同时发生的,或许很多情况下是同时发生的。正是因为“她”符合了那些男人们对于女性的某种想象,才会被误认为是女的,才会被看上。这不就是Judith Butler所说的gender as performative么。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她”的女性打扮定义了“她”在别人眼中的生理性别。
于是,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脱轨(去本质化),质疑了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性倾向分类。这是我希望指出的二元分类的第二个不稳定性。回到刚才纠结于例子2里的男人们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问题,或许是李老师的回应里面所强调的异性恋身份,我认为,至少有两个过程在同时发生着。其一,是对被“误认”的性倾向的修复,希望被重新纳入到可确认的范畴里;其二,也正正是这个修复的可能性,揭露了性倾向本身的不稳定性。需要指出的是,我所理解的这个不稳定性,不是说我们随时可以在同性恋异性恋之间变换,说变就变;而是从根本上质疑同/异的二元分类,是对性倾向这一现代科学概念的产生及其所衍生的分类的挑战。这也是我所认为的酷儿视角的其中一个价值所在。
也正因为此,我看到李老师的回应时,有点诧异。让我不明白的是,李老师曾经译介福柯和酷儿理论,为什么如此强调异性恋的身份以及其伴侣的“地地道道的男性”身份?这么说不是要对李老师进行任何攻击。对酷儿视角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生活中针对性别表达和性倾向歧视的漠视和否认。所以,对于李老师的这番回应及其所需要的勇气,我是极为佩服的。
只是,佩服的同时,也不希望放弃另一种对话和思考的可能性。是要在现有的框架下修补同/异二元,科普性别表达与性倾向的所谓泾渭分明;还是以此为契机质疑二元分类的合理性,是我觉得这个小风波所应该引发的思考。
12/18/2014
1. 一个朋友有一次问我,XX,你觉得我是不是很奇怪,虽然我认为自己是同志,但我有时候看到很帅气的拉拉,我也会心跳加速,觉得很喜欢。
2. 一位喜欢作女装打扮、喜欢男生的男性朋友跟我说,有时候也搞不清楚那些看上“她”(女装打扮时的“她”)的男人,到底是因为他们以为她就是女的,还是因为“她”的某种性别气质符合了他们对女性的某种想象和渴求。
这两个故事好玩的地方在于,它们都揭示了生理性别(sex)、社会性别(gender)、以及性欲求(erotic desire)之间的脱轨关系。这种脱轨关系,不仅仅质疑了我们对异性恋的传统看法,亦同时带来对同性恋定义的重新审视,挑战了异性恋/同性恋等系列二元分类的脆弱性。
或许先从性倾向的定义入手吧。看了一下美国心理学协会对sexual orientation的定义,摘录如下:
Sexual orientation refers to an enduring pattern of emotional, romantic and/or sexual attraction to men, women, or both sexes. http://www.apa.org/topics/lgbt/orientation.aspx
相应地,APA将gay/lesbian解释为having emotional, romantic or sexual attractions to members of one’s own sex。
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人,只能以我自己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这些定义和解释。这里与men和women并排的是sexes,而不是genders。也就是说,在承认sex与gender的区别的前提下,性倾向的一般分类基础在于对方的生理性别,而不是社会性别。所以,异性恋,就是双方各自属于不同的生理性别群体;同性恋,则意味着双方来自同一个生理性别群体。这么说来,例子1里的朋友或许要被标签为双性恋,而对例子2里的朋友来说,喜欢“她”的男人或许要被称为同性恋。当然,你或许会说,行为与性身份认同(sexual identity)是不一样的。那些男人,只是因为以为“她”是女的,才会被吸引,不能以此断定他们是同性恋;他们其实还是异性恋咧!
好吧,我对如何划分与定义同性恋和异性恋真的没什么兴趣。我只是想问,抛开对分类和确定性的执着,你会不会看到这个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性倾向二元分类的不稳定性?这个不稳定性首先源自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气质的不一致。受到一个人的吸引,到底是因为对方的生理性别,还是性别气质?例子2里,那些男人看上“她”,到底是因为误认“她”为女的,还是因为“她”的某种特质符合了男人们对女性的想象?我觉得,这可以是同时发生的,或许很多情况下是同时发生的。正是因为“她”符合了那些男人们对于女性的某种想象,才会被误认为是女的,才会被看上。这不就是Judith Butler所说的gender as performative么。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她”的女性打扮定义了“她”在别人眼中的生理性别。
于是,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脱轨(去本质化),质疑了以生理性别为基础的性倾向分类。这是我希望指出的二元分类的第二个不稳定性。回到刚才纠结于例子2里的男人们到底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问题,或许是李老师的回应里面所强调的异性恋身份,我认为,至少有两个过程在同时发生着。其一,是对被“误认”的性倾向的修复,希望被重新纳入到可确认的范畴里;其二,也正正是这个修复的可能性,揭露了性倾向本身的不稳定性。需要指出的是,我所理解的这个不稳定性,不是说我们随时可以在同性恋异性恋之间变换,说变就变;而是从根本上质疑同/异的二元分类,是对性倾向这一现代科学概念的产生及其所衍生的分类的挑战。这也是我所认为的酷儿视角的其中一个价值所在。
也正因为此,我看到李老师的回应时,有点诧异。让我不明白的是,李老师曾经译介福柯和酷儿理论,为什么如此强调异性恋的身份以及其伴侣的“地地道道的男性”身份?这么说不是要对李老师进行任何攻击。对酷儿视角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生活中针对性别表达和性倾向歧视的漠视和否认。所以,对于李老师的这番回应及其所需要的勇气,我是极为佩服的。
只是,佩服的同时,也不希望放弃另一种对话和思考的可能性。是要在现有的框架下修补同/异二元,科普性别表达与性倾向的所谓泾渭分明;还是以此为契机质疑二元分类的合理性,是我觉得这个小风波所应该引发的思考。
12/18/2014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sysz
(Hartford, United States)
Whoever fights monsters should see to it that in the process he doe...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