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说说陈安妮这件事
最近被炒的非常沸沸扬扬的陈安妮事件,真的让我觉得真不愧是年度最佳大戏。如果只是一般明星炒炒绯闻,那我也许没有需要特别关注的必要,但是这次竟然是发生在动漫圈的一件事情,实在是觉得意外。
普通读者,比如我,知道陈安妮的途径还是来自新浪微博,因为很多人都在转发她的非常多的条漫。最出名的应当是她的《安妮和王小明》,我其实也挺喜欢这样的小女生的故事的,并且跟很多朋友都推荐这部作品。在《安妮和王小明》这个故事还没画完的时候,我就去新浪微博搜索博主“伟大的安妮”。在她的加了V的微博里头我看到她的一些认证信息,里头写道“‘妮玛’作者;代表作<妮玛和王小明><妮玛,这就是大学>”。我顿时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我始终还是觉得这个名字——“妮玛”是不是有点低俗。当然这种焦虑也因为觉得自己是不是过度认真严谨和《安妮和王小明》的故事所掩盖,所以我觉得网友还是很买账的,因为后来大家几乎都在新浪微博上面讨论这部作品。
然后,突然有一天,在大家相继转发“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这条微博后,又出现了很多人发表一个相反意见的时候,这件事终于来到了最高潮。在这件事情以前,我觉得我并不懂得条漫,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间有那么多画条漫的画手出现,甚至不会去考究条漫需要多大的技术含量这件事。我不是专业画手,我没学过画画,也不去深入研究漫画这些东西,尽管看过一些和漫画有关的书籍,但并不代表我就非常了解,更何况我看的还是英文版。我觉得一部好的漫画,除了作者画功了得,故事结构严谨逻辑性高有意思这些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我更愿意去看杂志上面的漫画,因为这才是主流漫画家们发布作品的渠道。发生了这件事,我也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都没有当陈安妮是一位“漫画家”来看待。我眼中的漫画家是像小畑健老师这般画功实在是了得的大师级人物,我举例小畑健老师是因为我喜欢他的画功,但是他叙述故事的能力并不是最好的。我之前看到的那本和漫画相关介绍的英文书籍是专门讲述手冢治虫老师的创作解说的,想想未来会不会真的有一部书是讲述条漫的创作过程的,我觉得并不会,因为客观来看不太觉得这个有什么技术含量。
画好一幅画和创作一个好的故事当然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能看到很多中国的画手在画很好的漫画也是一件让人觉得很有希望的事。但是我我真的私底下觉得,我想看到一个能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动漫圈创出一条路的那个人,绝对不是陈安妮。
再来讨论讨论关于“卖梦想”“卖苦情”这件事。去年,日本NHK电视台播放了一档节目《応援ドキュメント 明日はどっちだ》,节目的最初期就是在介绍一位女画手一直投稿但是一直没有成功的事情。我相信看过《食梦者》的人都应该知道,在日本,画漫画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有些人没有一个好的出路,可能就是一辈子都没有办法使得自己的作品发表在杂志上。就算是发表在杂志上的作品,如果没有好评的话,也会面临完结的这个结局。有竞争就会有压力,有压力才能有动力,所以才会有精品的出现。我觉得这档节目的切入点很好,因为没有苦情的桥段,除了人物背景也许会让大家对女主角产生同情,但是这点同情是没有用的,没有实力的人不配发表作品。在投稿和编辑讨论的过程中,我在女主角身上感受到的是,其实每一次讨论都是一种学习,故事的情节和画功都是得到很有用的评价,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是一档真人节目,当然“卖梦想”“卖苦情”我觉得难免不会有,但是相比于陈安妮,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前者。我相信,陈安妮口中的“1%的生活”并不是那么服众,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件事情由原来的app的版权问题进阶到对于“卖梦想”“卖苦情”这件事情的讨论。
版权问题我就不讨论了,而且我也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得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答复,但是时至今日陈安妮的回应始终是让大家不满。
最后,我想祝福一下中国动漫界美好的明天。顺便推荐大家去看《食梦者》和《応援ドキュメント 明日はどっちだ》,因为真的蛮好看的。
普通读者,比如我,知道陈安妮的途径还是来自新浪微博,因为很多人都在转发她的非常多的条漫。最出名的应当是她的《安妮和王小明》,我其实也挺喜欢这样的小女生的故事的,并且跟很多朋友都推荐这部作品。在《安妮和王小明》这个故事还没画完的时候,我就去新浪微博搜索博主“伟大的安妮”。在她的加了V的微博里头我看到她的一些认证信息,里头写道“‘妮玛’作者;代表作<妮玛和王小明><妮玛,这就是大学>”。我顿时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我始终还是觉得这个名字——“妮玛”是不是有点低俗。当然这种焦虑也因为觉得自己是不是过度认真严谨和《安妮和王小明》的故事所掩盖,所以我觉得网友还是很买账的,因为后来大家几乎都在新浪微博上面讨论这部作品。
然后,突然有一天,在大家相继转发“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这条微博后,又出现了很多人发表一个相反意见的时候,这件事终于来到了最高潮。在这件事情以前,我觉得我并不懂得条漫,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间有那么多画条漫的画手出现,甚至不会去考究条漫需要多大的技术含量这件事。我不是专业画手,我没学过画画,也不去深入研究漫画这些东西,尽管看过一些和漫画有关的书籍,但并不代表我就非常了解,更何况我看的还是英文版。我觉得一部好的漫画,除了作者画功了得,故事结构严谨逻辑性高有意思这些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我更愿意去看杂志上面的漫画,因为这才是主流漫画家们发布作品的渠道。发生了这件事,我也才意识到,原来我一直都没有当陈安妮是一位“漫画家”来看待。我眼中的漫画家是像小畑健老师这般画功实在是了得的大师级人物,我举例小畑健老师是因为我喜欢他的画功,但是他叙述故事的能力并不是最好的。我之前看到的那本和漫画相关介绍的英文书籍是专门讲述手冢治虫老师的创作解说的,想想未来会不会真的有一部书是讲述条漫的创作过程的,我觉得并不会,因为客观来看不太觉得这个有什么技术含量。
画好一幅画和创作一个好的故事当然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能看到很多中国的画手在画很好的漫画也是一件让人觉得很有希望的事。但是我我真的私底下觉得,我想看到一个能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动漫圈创出一条路的那个人,绝对不是陈安妮。
再来讨论讨论关于“卖梦想”“卖苦情”这件事。去年,日本NHK电视台播放了一档节目《応援ドキュメント 明日はどっちだ》,节目的最初期就是在介绍一位女画手一直投稿但是一直没有成功的事情。我相信看过《食梦者》的人都应该知道,在日本,画漫画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有些人没有一个好的出路,可能就是一辈子都没有办法使得自己的作品发表在杂志上。就算是发表在杂志上的作品,如果没有好评的话,也会面临完结的这个结局。有竞争就会有压力,有压力才能有动力,所以才会有精品的出现。我觉得这档节目的切入点很好,因为没有苦情的桥段,除了人物背景也许会让大家对女主角产生同情,但是这点同情是没有用的,没有实力的人不配发表作品。在投稿和编辑讨论的过程中,我在女主角身上感受到的是,其实每一次讨论都是一种学习,故事的情节和画功都是得到很有用的评价,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是一档真人节目,当然“卖梦想”“卖苦情”我觉得难免不会有,但是相比于陈安妮,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前者。我相信,陈安妮口中的“1%的生活”并不是那么服众,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件事情由原来的app的版权问题进阶到对于“卖梦想”“卖苦情”这件事情的讨论。
版权问题我就不讨论了,而且我也希望这件事情能够得到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答复,但是时至今日陈安妮的回应始终是让大家不满。
最后,我想祝福一下中国动漫界美好的明天。顺便推荐大家去看《食梦者》和《応援ドキュメント 明日はどっちだ》,因为真的蛮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