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所钟
晚上听一遍古尔德的《哥德堡变奏曲》,临一遍欧阳询的《心经》,然后翻看昨晚聚会时J师的赠书。我看书的癖好是先看序言后记,作者性情往往毕现。J师在序言结尾感谢爱人Z师,说:“我们把生命种植在一起,一起努力地生长着。”读到这最后一句,莫名感动。J师和Z师无论为学为人,都是我们后辈的榜样。作为学术人,在旁人眼中,他们琴瑟相和,彼此砥砺。我相信,好的感情一定会让双方互相滋养激发,向上生长。他们正是明证。
忽又想起多年前在北大听李猛讲《会饮》。晚上下课,从教室出来,路灯昏黄,树影浮沉,内心沉静而充沛,莫名的美好情绪,往往一整夜挥之不去。前天备课又重读《会饮》,读布鲁姆的《爱的阶梯》。越发觉得那些深沉的对话,对现代人多重要。柏拉图笔下的阿里斯托芬最动人,苏格拉底最服人。我也最喜欢这两人。布鲁姆讨论时也特别在意他们。我对他的概括印象很深:“阿里斯托芬的爱平行地指向对方,他们身上不隐含着向上或者超验。而苏格拉底的爱,正如我们将看到的,是垂直的,指向上方和超越。阿里斯托芬允许我们以最严肃的方式对待我们所爱的人,这是我们似乎希望在爱中得到的。但是对于那些真正探测过爱欲经验的深度的人,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意识:一个人希望某种超越的东西,这些东西会阻碍我们彼此拥抱。阿里斯托芬对此的回答是我们确实需要我们所爱的人,但他也承认灵魂凭直觉推断并渴望古老的自然。”
大部分人在今天都会倾向于阿里斯托芬,尽管很多时候可能够不到。我们相信,一个人爱自己,就要爱自己的全部,本真的面目。的确,本真伦理是我们最信赖的生活原则。但本真并不是善好。事实上,我们自己作为不完整的肉体存在,无法负担完整的善好。当我们这样期待爱情的时候,我们爱的是我们自己,不是我们的爱,不是善好。所以,在阿里斯托芬的眼中,不存在任何高于“需要”的“爱”。可以说,他描绘了爱欲上升的起点,又力图将之限定在“低下”的位置上。与之相对,苏格拉底的爱所要的是善好,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肉身。苏格拉底后来借第俄提玛之口说出,人们不爱他们的另一半,而是爱善好。他接受了这种教诲。在时间的链条上,人们自然是首先懂得爱自己,然后才可能学会爱善好。但并非所有人的灵魂都愿意攀登爱的阶梯。然而,一旦离开对善好的爱,所有的本真之爱都可能静止凝固。就像涓生的感慨:“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
其实,所谓的本真面目,往往是我们的童年经验、成长经历和教育学习的后果,而不是什么本来如此。一旦我们以本真的理解来面对不同人生命经验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有时很可能失掉面对真正爱情的契机。因为,灵魂中向善向上的欲求,往往根植于天性,而不是后天影响直接作用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爱一个人的本真面目,恰恰是需要透过这些表面的差异,真正面对对方灵魂深处的欲求。事实上,一旦他们共同向往善好,那么,这些表面的经验差异都有可能在这一方向逐渐弥合为一。即便无法真正合一,那些无关善好的差异也都不会成为共同生活的障碍。
布鲁姆特别说:“人们必须把阿里斯托芬和苏格拉底,或者至少他们的论证结合在一起,才能对整全的人所要求的东西有些清晰的认识。”但这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也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愿望。学术人当中那些最终分裂的感情,很多时候往往是彼此对追求善好没有信心,没有共同意志来化解日常生活的庸常凡俗。
如果对此有所期待,那自然要求每一个人都愿意充分打开自己,以完全的好奇心来面对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人类实践,充分养成身体感官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包容另一个不同的生命,才能将彼此的生命种植在一起,一起努力生长。
琐事忧烦之际,记下上面的话。
忽又想起多年前在北大听李猛讲《会饮》。晚上下课,从教室出来,路灯昏黄,树影浮沉,内心沉静而充沛,莫名的美好情绪,往往一整夜挥之不去。前天备课又重读《会饮》,读布鲁姆的《爱的阶梯》。越发觉得那些深沉的对话,对现代人多重要。柏拉图笔下的阿里斯托芬最动人,苏格拉底最服人。我也最喜欢这两人。布鲁姆讨论时也特别在意他们。我对他的概括印象很深:“阿里斯托芬的爱平行地指向对方,他们身上不隐含着向上或者超验。而苏格拉底的爱,正如我们将看到的,是垂直的,指向上方和超越。阿里斯托芬允许我们以最严肃的方式对待我们所爱的人,这是我们似乎希望在爱中得到的。但是对于那些真正探测过爱欲经验的深度的人,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意识:一个人希望某种超越的东西,这些东西会阻碍我们彼此拥抱。阿里斯托芬对此的回答是我们确实需要我们所爱的人,但他也承认灵魂凭直觉推断并渴望古老的自然。”
大部分人在今天都会倾向于阿里斯托芬,尽管很多时候可能够不到。我们相信,一个人爱自己,就要爱自己的全部,本真的面目。的确,本真伦理是我们最信赖的生活原则。但本真并不是善好。事实上,我们自己作为不完整的肉体存在,无法负担完整的善好。当我们这样期待爱情的时候,我们爱的是我们自己,不是我们的爱,不是善好。所以,在阿里斯托芬的眼中,不存在任何高于“需要”的“爱”。可以说,他描绘了爱欲上升的起点,又力图将之限定在“低下”的位置上。与之相对,苏格拉底的爱所要的是善好,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肉身。苏格拉底后来借第俄提玛之口说出,人们不爱他们的另一半,而是爱善好。他接受了这种教诲。在时间的链条上,人们自然是首先懂得爱自己,然后才可能学会爱善好。但并非所有人的灵魂都愿意攀登爱的阶梯。然而,一旦离开对善好的爱,所有的本真之爱都可能静止凝固。就像涓生的感慨:“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永久是这样的安宁和幸福。”
其实,所谓的本真面目,往往是我们的童年经验、成长经历和教育学习的后果,而不是什么本来如此。一旦我们以本真的理解来面对不同人生命经验之间的差异和冲突,有时很可能失掉面对真正爱情的契机。因为,灵魂中向善向上的欲求,往往根植于天性,而不是后天影响直接作用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爱一个人的本真面目,恰恰是需要透过这些表面的差异,真正面对对方灵魂深处的欲求。事实上,一旦他们共同向往善好,那么,这些表面的经验差异都有可能在这一方向逐渐弥合为一。即便无法真正合一,那些无关善好的差异也都不会成为共同生活的障碍。
布鲁姆特别说:“人们必须把阿里斯托芬和苏格拉底,或者至少他们的论证结合在一起,才能对整全的人所要求的东西有些清晰的认识。”但这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也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愿望。学术人当中那些最终分裂的感情,很多时候往往是彼此对追求善好没有信心,没有共同意志来化解日常生活的庸常凡俗。
如果对此有所期待,那自然要求每一个人都愿意充分打开自己,以完全的好奇心来面对这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人类实践,充分养成身体感官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包容另一个不同的生命,才能将彼此的生命种植在一起,一起努力生长。
琐事忧烦之际,记下上面的话。
-
鹦鹉螺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28 19:41:03
-
Avocado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2-23 18:36:5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8 14:06:30
-
王二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7 09:48:32
-
爱群大厦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1 22:23:40
-
年糕不爱啃萝卜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1 20:49:4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1 19:47:57
-
哀家害喜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1 19:15:13
-
向小园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4-11 17:19:01
-
暴力大毛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0 01: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