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落新雪 臆想俄罗斯
最近俄国遭遇经济危机,所以翻出一篇旧文。
俄罗斯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血脉喷张的国家,它就像一个把自身所有细胞的潜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机体,它疆域最广大,建筑最华美,猛兽充满野性,文学深刻深沉。我对俄罗斯的喜欢是叶公好龙似的喜欢,因为我怕冷。
俄罗斯在它的实际存在之外还拥有一个瑰丽庞杂的艺术世界,它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它有《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它有《办公室的故事》、《日瓦戈医生》,它有《猎人笔记》和契诃夫短篇小说。很难评价《战争与和平》及《卡拉马佐夫兄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你能在很多欧美小说的扉页上看到它们书里的句子被供奉得如获至宝,你很难不对一个充满最诚挚文学家的国度充满好感。
《战争与和平》 对生命的追寻永无止境
这个国家太广袤高贵,以至于很难让人产生统一印象,但是自从读到了《战争与和平》里猎人大叔唱的那首歌,我对俄罗斯的印象便鲜活生动起来。那首歌是这样的,“黄昏落新雪,洁白惹人爱……”仅仅这么两句,“娜塔莎听大叔唱歌听得入迷。她决定不再学竖琴,而只弹吉他。她向大叔要了吉他,立刻就摸到这支歌的和弦。”书中关于这首歌的描述仅有这么多,但足够激发想象。
“黄昏落新雪”,闭上眼睛,看到在灰沉的黄昏,无边的苍茫里,一点一点的雪光落在了俄罗斯寒意凛然大地上,那点点光亮抚摸了这片冷寂的大地,它承载了自然的惠泽与惩罚,生长了高耸浓密的桦树、栎树,低矮的野草与灌木,一望无际,回馈贫乏,佝偻着身体的农奴,日日劳作,口粮短缺,于是在就餐时加进一点上帝的教诲果腹;驱赶着猎狗的猎人,肉身搏狼,不惧撕咬,而在见到“老爷”的时候,他献出所得,低顺紧张。在自然的冷酷中,饱食终日的贵族们,开始思考宗教与神灵,自由与博爱,阶级与层级,生命与上帝。
于是,我们看到那些精神上的贵族老爷,他们解放农奴,不是为了政治与社会的崇高伦理,而是为了自身的道德;我们看到那些拥有深沉使命感的政治新秀,他们的眼光掠过权势与虚名,转而在死亡中领略到天地浩茫,生命崇高。他们身在花丛,举目绚烂,却不为所迷,不为所动,他们的内心与头顶的星空靠拢,他们的目光为生命的单纯停留。
所以,俄罗斯是灵性的蔓草恣意生长的俄罗斯。
《文学写照》 海边如神的艺术家
高尔基对文学家的仰慕如同最虔诚的朝拜者,他在文学写照里有一段这么描述托尔斯泰:
我曾经见到过他的一种状态,也许其他人不曾见过。在加斯普拉,我正沿着海边向他走去,在尤素珀尔的庄园的后面,在海岸的石块中间,我看到了他有些瘦小,棱角突出的身影,穿着一件灰色的皱巴巴的旧外套,带着一顶皱褶的帽子。他坐着,双手托着头,风透过手指吹拂着他银色的胡须,他向远处的海里望着,那几乎是绿色的小海浪驯服地卷到他的脚边,轻抚着它们,仿佛向这老魔术师诉说着自己的身世。那天有太阳和云,云的影子滑过那些石块,老人随着石块一起时明时暗。那些石块巨大,裂痕遍布,盖着气味难闻的海藻;海潮水位曾经很高。他,对我来说,也像石头,活转了过来,他知晓万物的开端和结局,思考石头的结局是何时、怎样的,还有大地上的草,海洋里的水,整个宇宙从石子到太阳。海是他灵魂的一部分,他周围的一切自他而来,因为他而来。在沉思的,一动不动的老人身上,我感到有种命运般的,神奇的东西,它深入到他身下幽暗的地方,延展开去,像探照灯伸向大地上方蓝色的虚空,好像是他,他全神贯注的意志,召唤海向他浪涌来,又令它们退去,也是这意志掌管着云和阴影的浮动,让石头变活。突然,在疯狂的一瞬,我觉得,“这是可能的,他会起来,挥挥手,海就会凝固成一块玻璃,石块会移动,叫喊,他周围一切都会活过来,发出声音,用各种各样的声音说出它们自己的事,说他的事,同他争辩。” 我不能用言辞表达那时的感受,而只能说出我的所想;在我灵魂中有喜悦和恐惧,然后所有的情绪混合成一个幸福的念头:“在这个世上我不是个孤儿,只要这个人还活着。”
这种文字只有对文学投入太深的人才能写得出,而这字里行间满溢的情感也叫人着迷,这茫茫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他的无穷思想,为我们的孤独做着伴侣。
那些炫目的建筑
我对俄罗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探索渠道除了文学电影,就是纪录片。在BBC的纪录片《漫游世界建筑群》里,有许多俄罗斯的建筑,而第八集的叶卡捷琳娜宫更是让人心旌荡漾、过目难忘。它的一切,都是金灿灿的。
它是纯粹的金箔装饰,单一的金箔装饰,到处的金箔装饰,繁复的金箔装饰,一片金黄,一片奢华,一片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气氛,一片暴君的气魄,但是历史上的叶卡捷琳娜并不是暴君。
仅是觐见女王的朝拜之路,就有325米,一路的黄金扑面而来遍览不尽,纪录片里说女王是为了让觐见者感受权威与庄严才这么设计,而这样繁复、精致,堆砌的美,这样巴洛克艺术的极致体现,正是俄罗斯的另一面,在精神追求之外,他们对物质的雕琢也行动力满满。
而那位建造了这所宫殿的叶卡捷琳娜女王,却是一枚可爱村妞的模样,那张未经世事沾染的小胖脸,真不像一国之君。
真正的俄罗斯,在深沉凝重之外,也有这样的铺张奢靡与烂漫天真。
所以俄罗斯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又引人入胜的存在,如果你想了解他,建议可以看看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巴金的译本很不错,契诃夫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只有《套中人》和《小公务员之死》,他有很多关于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描写,生动又有趣。
俄罗斯是一个让人心潮澎湃、血脉喷张的国家,它就像一个把自身所有细胞的潜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机体,它疆域最广大,建筑最华美,猛兽充满野性,文学深刻深沉。我对俄罗斯的喜欢是叶公好龙似的喜欢,因为我怕冷。
俄罗斯在它的实际存在之外还拥有一个瑰丽庞杂的艺术世界,它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它有《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它有《办公室的故事》、《日瓦戈医生》,它有《猎人笔记》和契诃夫短篇小说。很难评价《战争与和平》及《卡拉马佐夫兄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你能在很多欧美小说的扉页上看到它们书里的句子被供奉得如获至宝,你很难不对一个充满最诚挚文学家的国度充满好感。
《战争与和平》 对生命的追寻永无止境
这个国家太广袤高贵,以至于很难让人产生统一印象,但是自从读到了《战争与和平》里猎人大叔唱的那首歌,我对俄罗斯的印象便鲜活生动起来。那首歌是这样的,“黄昏落新雪,洁白惹人爱……”仅仅这么两句,“娜塔莎听大叔唱歌听得入迷。她决定不再学竖琴,而只弹吉他。她向大叔要了吉他,立刻就摸到这支歌的和弦。”书中关于这首歌的描述仅有这么多,但足够激发想象。
“黄昏落新雪”,闭上眼睛,看到在灰沉的黄昏,无边的苍茫里,一点一点的雪光落在了俄罗斯寒意凛然大地上,那点点光亮抚摸了这片冷寂的大地,它承载了自然的惠泽与惩罚,生长了高耸浓密的桦树、栎树,低矮的野草与灌木,一望无际,回馈贫乏,佝偻着身体的农奴,日日劳作,口粮短缺,于是在就餐时加进一点上帝的教诲果腹;驱赶着猎狗的猎人,肉身搏狼,不惧撕咬,而在见到“老爷”的时候,他献出所得,低顺紧张。在自然的冷酷中,饱食终日的贵族们,开始思考宗教与神灵,自由与博爱,阶级与层级,生命与上帝。
于是,我们看到那些精神上的贵族老爷,他们解放农奴,不是为了政治与社会的崇高伦理,而是为了自身的道德;我们看到那些拥有深沉使命感的政治新秀,他们的眼光掠过权势与虚名,转而在死亡中领略到天地浩茫,生命崇高。他们身在花丛,举目绚烂,却不为所迷,不为所动,他们的内心与头顶的星空靠拢,他们的目光为生命的单纯停留。
所以,俄罗斯是灵性的蔓草恣意生长的俄罗斯。
《文学写照》 海边如神的艺术家
高尔基对文学家的仰慕如同最虔诚的朝拜者,他在文学写照里有一段这么描述托尔斯泰:
我曾经见到过他的一种状态,也许其他人不曾见过。在加斯普拉,我正沿着海边向他走去,在尤素珀尔的庄园的后面,在海岸的石块中间,我看到了他有些瘦小,棱角突出的身影,穿着一件灰色的皱巴巴的旧外套,带着一顶皱褶的帽子。他坐着,双手托着头,风透过手指吹拂着他银色的胡须,他向远处的海里望着,那几乎是绿色的小海浪驯服地卷到他的脚边,轻抚着它们,仿佛向这老魔术师诉说着自己的身世。那天有太阳和云,云的影子滑过那些石块,老人随着石块一起时明时暗。那些石块巨大,裂痕遍布,盖着气味难闻的海藻;海潮水位曾经很高。他,对我来说,也像石头,活转了过来,他知晓万物的开端和结局,思考石头的结局是何时、怎样的,还有大地上的草,海洋里的水,整个宇宙从石子到太阳。海是他灵魂的一部分,他周围的一切自他而来,因为他而来。在沉思的,一动不动的老人身上,我感到有种命运般的,神奇的东西,它深入到他身下幽暗的地方,延展开去,像探照灯伸向大地上方蓝色的虚空,好像是他,他全神贯注的意志,召唤海向他浪涌来,又令它们退去,也是这意志掌管着云和阴影的浮动,让石头变活。突然,在疯狂的一瞬,我觉得,“这是可能的,他会起来,挥挥手,海就会凝固成一块玻璃,石块会移动,叫喊,他周围一切都会活过来,发出声音,用各种各样的声音说出它们自己的事,说他的事,同他争辩。” 我不能用言辞表达那时的感受,而只能说出我的所想;在我灵魂中有喜悦和恐惧,然后所有的情绪混合成一个幸福的念头:“在这个世上我不是个孤儿,只要这个人还活着。”
这种文字只有对文学投入太深的人才能写得出,而这字里行间满溢的情感也叫人着迷,这茫茫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他的无穷思想,为我们的孤独做着伴侣。
那些炫目的建筑
我对俄罗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探索渠道除了文学电影,就是纪录片。在BBC的纪录片《漫游世界建筑群》里,有许多俄罗斯的建筑,而第八集的叶卡捷琳娜宫更是让人心旌荡漾、过目难忘。它的一切,都是金灿灿的。
它是纯粹的金箔装饰,单一的金箔装饰,到处的金箔装饰,繁复的金箔装饰,一片金黄,一片奢华,一片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气氛,一片暴君的气魄,但是历史上的叶卡捷琳娜并不是暴君。
仅是觐见女王的朝拜之路,就有325米,一路的黄金扑面而来遍览不尽,纪录片里说女王是为了让觐见者感受权威与庄严才这么设计,而这样繁复、精致,堆砌的美,这样巴洛克艺术的极致体现,正是俄罗斯的另一面,在精神追求之外,他们对物质的雕琢也行动力满满。
而那位建造了这所宫殿的叶卡捷琳娜女王,却是一枚可爱村妞的模样,那张未经世事沾染的小胖脸,真不像一国之君。
真正的俄罗斯,在深沉凝重之外,也有这样的铺张奢靡与烂漫天真。
所以俄罗斯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又引人入胜的存在,如果你想了解他,建议可以看看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巴金的译本很不错,契诃夫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只有《套中人》和《小公务员之死》,他有很多关于小资产阶级情调的描写,生动又有趣。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