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后给老板的一封信
今天天气很好,我到嘉定的一路上习惯性地思考起小学的设计。在立面的形式逻辑中,我记得你说过是来自传统的江南民居的材料构成构造,也就是支撑和填充的关系。对于木材的使用,我始终有疑问,首先木材做为最外层的装饰材料,它的耐候性和耐久性都不适合。曾听小曹说可以用金属材料外喷漆木纹效果。按照你对材料真实性和形式逻辑性的要求,我发挥一点说一下,如果小孩子看到“木头”很高兴,跑过去摸一下却是冰凉的金属,他们会有什么想法呢?失望?设计师想告诉他们什么呢?这其实是你曾经对我说过类似的话。
我一直在想,是否可以用竹竿代替木条。首先是竹竿的耐候性好,竹竿可以做成竹筏,经得起水泡日晒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另有方塔园的何陋轩以及三好坞的竹亭佐证。若干年一换的话,也是局部个别的换,取材容易,价格低廉。虽然不象木材那样formal和expensive——但这是一种内在不合理的形式,世博会西班牙馆就是采用藤条编织作为立面材料的。和木条比起来,竹竿是一种更接近自然原貌的材料。日本的寺庙木构建筑有一种“替造”制度,即20年新造一次,使得古代的建筑不断地新陈代谢,得以流传下来。竹竿,不难理解,这种材料的取材、耐候和更换比木材更为环保,也许节点也更为清晰合理得多。
对了,我们画图时只顾看这些线性构件的美的形式,但这种幕墙具有双面性,既从外往里看也从里往外看,这些构件背后支撑依附的幕墙骨架对于从里往外看又是如何?竹子作为一种“即时性”材料,构造会不会简单很多?竹子和当地的文化是不是有一种关联,比如嘉定的竹器和南翔的古漪园。
撇开线型构件不谈,在教学楼采用木填充立面的逻辑,我觉得还不够。传统建筑中,木-砖-瓦相互配合,浑然一体,不仅仅是支撑和填充,我也说不清楚。几年前,曾看到童明老师设计的苏州“苏泉苑”茶室,就是全木外立面的一个案例,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看起来有一种室内家具的感觉,也许是由于形式没有木的建造逻辑,比如出檐挡雨蔽日,只是一种装饰。木是一种需要被保护的材料,你可以查一下这个建筑的照片。后来我听说苏泉苑最早是做为售楼部,也许童明老师把它当做一个临时建筑的打算,疑问释然。
这些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XYP的两个月时间收获巨大,虽然有些委屈。什么委屈呢?我工作是用心和情感投射到图纸当中的,但是设计角色和设计范围的不断变换,使得我无法一以贯之地深入,就如你赋之真情的对象不断在变换,经常从己手换至他人之手。这几天休整下来又有些舍不得,因这两个月的收获比起任何时期的两个月都要丰厚。
我一直在想,是否可以用竹竿代替木条。首先是竹竿的耐候性好,竹竿可以做成竹筏,经得起水泡日晒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另有方塔园的何陋轩以及三好坞的竹亭佐证。若干年一换的话,也是局部个别的换,取材容易,价格低廉。虽然不象木材那样formal和expensive——但这是一种内在不合理的形式,世博会西班牙馆就是采用藤条编织作为立面材料的。和木条比起来,竹竿是一种更接近自然原貌的材料。日本的寺庙木构建筑有一种“替造”制度,即20年新造一次,使得古代的建筑不断地新陈代谢,得以流传下来。竹竿,不难理解,这种材料的取材、耐候和更换比木材更为环保,也许节点也更为清晰合理得多。
对了,我们画图时只顾看这些线性构件的美的形式,但这种幕墙具有双面性,既从外往里看也从里往外看,这些构件背后支撑依附的幕墙骨架对于从里往外看又是如何?竹子作为一种“即时性”材料,构造会不会简单很多?竹子和当地的文化是不是有一种关联,比如嘉定的竹器和南翔的古漪园。
撇开线型构件不谈,在教学楼采用木填充立面的逻辑,我觉得还不够。传统建筑中,木-砖-瓦相互配合,浑然一体,不仅仅是支撑和填充,我也说不清楚。几年前,曾看到童明老师设计的苏州“苏泉苑”茶室,就是全木外立面的一个案例,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看起来有一种室内家具的感觉,也许是由于形式没有木的建造逻辑,比如出檐挡雨蔽日,只是一种装饰。木是一种需要被保护的材料,你可以查一下这个建筑的照片。后来我听说苏泉苑最早是做为售楼部,也许童明老师把它当做一个临时建筑的打算,疑问释然。
这些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在XYP的两个月时间收获巨大,虽然有些委屈。什么委屈呢?我工作是用心和情感投射到图纸当中的,但是设计角色和设计范围的不断变换,使得我无法一以贯之地深入,就如你赋之真情的对象不断在变换,经常从己手换至他人之手。这几天休整下来又有些舍不得,因这两个月的收获比起任何时期的两个月都要丰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