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奶奶的《回乡偶书》-=打虎山路二年级一班曹萌萌
我在最近的语文课上学了一首诗唐代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其一》,原文是: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 |
老师给我们解读说,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在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年纪很大才回来。他的口音虽然没有改变什么,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小朋友们看见他,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还笑着问:“你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妈妈还教我在网上百度了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其二讲的也是离家很久回到家乡的心情。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和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贺知章写这首诗的时候已八十六岁,告老还乡。这时,距他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许多感慨。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之余,又不生出人世无常的慨叹来。
![]() |
妈妈在跟我讲这首诗的时候,我撇着嘴说:“哪有那么多感慨啊?写了一首又一首?”妈妈笑笑说:“那是因为你太小,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亲人,所以不能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要不,你去采访采访爷爷奶奶?因为他们也是很小的时候离开上海,到了退休才回来的。看看他们有没有类似的感慨?”
我的爷爷奶奶是比较早的一批支内的工人。在他们刚参加工作、都只有十七、八岁的时候就随厂迁到了四川某个国营在厂。他们在厂里认识、结婚、生了我爸爸,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直到我爸爸在上海读大学、工作、安家,他们退休了,才回到上海定居。
我兴冲冲地跑去采访:“爷爷奶奶,你们当时回上海定居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
奶奶:“当时心情很复杂。因为回了上海,可以陪伴在你太公太婆的身边,还是很高兴的。但是也很失落,因为我们已经熟悉了四川的生活,这边很多人很多事都不熟悉了,感觉有点陌生。有好多东西要重新熟悉。”
爷爷:“要不是为了你爸爸,我当时根本就不想回来。这边的一切跟四川完全不一样。生活的节奏、人的观念跟我们小时候比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都有点不适应了。”
“那现在呢?”我接着问。
奶奶:“现在基本都习惯了,毕竟我们还是上海人,根在这里,有些感情是割舍不了的。再说,有你的太公太婆在,现在又有你陪伴,哪舍得再回四川去啊?”
爷爷:“回了上海这么多年,发现原来我还是喜欢大饼油条小笼包啊……哈哈!”
采访完爷爷奶奶,我稍微有点了解贺大诗人当时的心情了。正如妈妈所说的,我以后长大了,应该也会离开这个城市,到外地或者到外国去读书或是工作,也许会一呆就是很多年。可是不管我走到哪里,上海是我的根,我童年的回忆都在这里,不管是快乐还是伤心的。不管我走得有多远,这根家乡的线,永远一条牵着我,一着系在上海。
所以,我要学会珍惜现在身边的人和事,我的家人,我的同学老师,我的朋友。你们的陪伴都将是我美好的回忆,伴随我一辈子。
最后,应爷爷奶奶的要求,我给他们弹一首他们最喜欢的《童年的回忆》。他们说,听了我弹的曲子,能让他们回想起童年更多的美好回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yNzY0ODI0.html
(我弹奏〈童年的回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