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遭逢----战国十河小史
十河氏在山田郡也不过植田分家而已,行事难以自专还屡遭主家掣肘,又是细川四天王等守护直属家臣鄙薄的对象,动乱之世能否保障家名存续都成问题。但就在风中之烛的幽明摇曳间,十河氏居然成了讃岐的主人,对昔日同侪发号施令,致力扫平封建集权在地方上的发展障碍,成为三好政权称霸畿内的一大支柱,其成就足以让人咋舌。感慨未尽,四国已屡易旗帜,民部大辅战死荒川,十河城也成了狐丛鼠聚的所在,经历一百五十余年的天下动荡,名门如烟花凋零,又岂能以一身一家计?
一,失乐园
十河氏的起源可追溯到景行天皇时代,根据《古事记》记载,此天皇有子八十人,除其中若代日子命,倭建命及五百木之入日子命三人负太子之名,其余七十七皇子都被分封为各国的国造,和气,稻置,县主等。景行天皇与若建吉备日子的女儿针间之伊那毗生有五子,最小的儿子,也就是天皇的第十七子叫做神櫛命,他受命治理南海道,于是被派遣到讃岐,居住在山田郡,也即木国之酒部阿比古,宇陀酒部的祖先。其后裔长须麿于延历年间(782-805)被赐予讃岐公这一姓氏,长须麿孙名直高,一名永直,奈良朝时作为明法博士享有很高声望,自天长三年(826)起穷十年心血与十二名助手共同完成[令义解]十卷的编纂工作。嘉祥元年(848)十二月三十日,因罪被处以流刑,贞观四年(862)八月死在贬所。贞观六年(864)八月,其子讃岐朝臣高作(永成),持雄,持人兄弟三人,被清和天皇赐姓“和气朝臣”,后来,永成的妹妹又入宫为光孝天皇女官并诞下皇子,一门荣耀自不待言。永成兄弟的后裔,镰仓时代活跃于讃岐地方的植田,寒川,高松等氏,作为在地的有力豪族享有很高威信,其中植田氏以山田郡为根据地,与其分家神内,三木等,盘根错节控制整个东讃岐,到南北朝时代植田景保为家督时,第四子吉保始称十河氏,此人即讃岐十河家之初代家督。镰仓幕府灭亡以来,讃岐一直是南北朝争夺的焦点,一度羽床氏和植田一族还曾为南朝效力。贞治二年.正平十八年(1363),细川赖之继白峰合战的余威攻陷堂兄弟清氏的本据高屋城,宣告北朝统治的确立。在他任守护的六年间,讃岐豪族放弃独立相继降服,其中主要势力有香西,新居,福家等氏一族,羽床,诧间等讃岐藤氏一族,长尾,寒川,三木等讃岐橘氏后裔,以及神櫛命之后十河,神内,三谷等植田一党,其他的还有秋山,近藤,大平诸氏等。高松的方志曾有“地头十河千光,代征莲华王院领山田郡十河乡年贡”的记录,这个十河千光,应当就是当时十河家的家督。
细川赖之在鹈足郡宇多津设守护所以便控制并进行领国经营,为笼络人心,不少在地武士都被擢用为守护被官[这其中的典型是香西氏,他们在平安末延续到镰仓时代的战乱中,一向以善于把准风向而著称]赖之尤其重用跟从自己一同从东国来到讃岐的安富,奈良,香川等氏,比如香川氏,他们原先就是相模高座郡香川庄住人。安富氏被任命为東讃七郡的守护代,香川氏则被任命为西讃六郡的守护代,至于羽床,植田这些被公认为“附逆”而打入黑名单的家族,也只有自祈多福了。幸而讃岐当时依然维持着比较落后的社会形态,在地豪族通过控制农业灌溉用蓄水池获得公众权威和百姓支持,传统的统治结构不易被打破,因此幕府的管理很难渗透到基层,守护的政令如不依赖豪族就无法贯彻。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宽和易与”的方针,擅动刑罚则难免投鼠忌器。《荫凉轩日录》明应二年[1493]六月十八日条云:“讃岐国者十三郡也。六郡香川領之。寄子衆亦皆小分限也。雖然与香川能相従者也。七郡者安富領之。国衆大分限者惟多。雖然香西党為首皆各々三昧不相従安富者惟多也。”这也说明了幕府对于東讃的传统势力是乏于对策的,即使采取了一些措施,总体而言仍未能取得预想的功效。
应仁之乱爆发后,讃岐的豪族因从属于细川家而大多加入东军,文明四年(1472)五月,以香西,安富为首的讃岐众参加了相国寺合战,同年十月,随着相国寺毁于兵火,讃岐豪族中的领袖人物安富元纲,安富盛继也相继战死。应仁之乱结束后,下屋形的控制力急剧衰退,讃岐的豪族们开始以不同的方式选择自己的生存之道,这时的十河家,已是领有山田两万石的强势国人,取代没落的主家成为植田一族的实际掌权者。家督十河存景预见到阿波三好氏的崛起而倾心结交。在任管领细川政元有养子三人,其中九条政基之子澄之与阿波守护细川义春的儿子澄元发生尖锐对立,永正三年(1506),拥护澄元的阿波守护代三好之长作为三好家的领袖与讃岐国以十河家为首的植田一族缔结了亲密的同盟,当时,澄之派的香西氏以大方为据点抵御三好家的入侵并得到了多数讃岐豪族的支持,十河.植田一族,则凭借阿波强大的军事力量与众国人对抗。当时,东讃豪族寒川元政之子元家,作为反十河,三好同盟的先锋异常活跃,甚至屡次侵入阿波,大永六年(1526)十二月,三好方派遣三千人的部队援助年仅十六岁的十河存春(景滋),并与之合军攻击寒川氏,谙熟地形的元政在柳津地方埋伏别动队并迂回到十河军背后,与主力前后夹击获得大胜。此役使得轻敌骄兵的植田一族加速集结兵力,三好方也增强了军事援助,预感到胜利无望寒川氏便据险而守,与存春相峙。另一方面,香川山城守,香西丰前守,一宫大宫司等从一宫城率大军往救元政,最终以三好方不战而退告终。在这样的情势下,加之十河存春独子金光早逝,于是两家商议由十河家迎入三好元长幼子又四郎为继承人,并正式改名一存(读[かずなが]或[かずまさ])。存春在四十岁上就隐居了,将家业及十河家的未来都交付给自己的养子。
二,黄金时代
十河一存,又名长正,之虎,官称左卫门尉,民部大辅,讃岐守。天文十年(1542),十河一存进攻位于长尾名村的寒川元政居馆池内城,交战中,元政家臣鸭部神内左卫门及他的兄弟源次率精兵五十人突入一存本阵,神内左卫门奋起举枪刺穿了一存左腕,而一存回手挥刀将其斩杀,源次也与其兄一同战死。一存将枪露在外面的部分切断,然后在伤口上抹盐,并用紫藤的枝蔓层层卷在上面,如此结束了治疗,以若无其事的表情继续战斗,大胜后镇定的回到本阵。世人对于这个十来岁孩子超人的忍耐力赞叹不已,因其相貌魁伟,作战勇猛,故皆称之为[鬼十河](夜叉十河)。那个叫神内左卫门的,是源平.滕户合战中武勇卓绝的鸭部某的子孙,本城就在鸭部的御殿山,受到寒川氏特别优渥的礼遇,而源次最初则是十河家臣,但由于不满主君的侵略行动而回到鸭部。因野战失败陷于窘境的寒川元政请求幕府从中调解,细川晴元得报后即修书一封,希望他们能达成和睦,一存表示服从,撤兵归去。
这一时期的十河氏与淡路的安宅氏,同为了主家称霸京畿的梦想而竭尽自己的力量。天文十八年(1549),一存应长庆的请求一举攻破晴元的三重城,但却因感念晴元的旧交而不忍从背后算计,遂渡过淀川。六月二十四日,一存在摄津江口讨取了同族的三好政长,为三好方立下首功,此役共斩杀细川家重臣八百余人,从而导致上屋形丧失了军事上的重要支柱。关于这一仗,《古老百话》里出现过很有意思的记载,说是当时在摄津天王寺附近住着一个盲者,可以根据音律占卜事情凶吉,江口之战时,三好政长作为细川家大将拥兵三千余骑在附近的水泽地带布阵,扼住要害地形备战,相对的,缺乏地利的十河军在人数上也处于劣势,但那盲者一听十河军马队疾驰的声音便立刻判断说“右京大夫殿下怕是要败了”果如其言。三好长庆乘胜入京,并拥立高国养子氏纲为细川家督,而晴元则被迫出家,后又流亡若狭。在摄津建立武勋的一存还没来的及稍事休整,便踏上了返国的征程。
讃岐的传统守护代集团对于因十河家的飞跃而被夺去既得利益的现实心怀怨恨,但长尾之战后的几次失利,又使他们认识到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将政策的重心偏向对外寻求援助,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花样,早在永正年间大内义兴拥戴足利义植上洛时,讃岐豪族们就竞相献媚以求取支持,确实对十河氏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今毛利氏转盛,豪族们又交通备前,引为强援。一存回到讃岐后,立即对由濑户内到中国的水上交通实施管制,并与寺社势力取得和睦。随后就开始分化打压领国内的反抗势力,一方面亲自领兵出战,另一方面又得到了兄长三好实休的阿波北征军的联合响应。最大的成果,莫过于安富氏的彻底降伏,十河家迫切需要在地豪族的承认和支持,而安富氏的归顺正适应了这一需要,所以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安富氏就成了十河家中极有地位的臣僚,后来十河存保的顺利嗣位,与安富氏的支持也有很大关系。在十河家的历史上,一存统治时期的领国支配是最完备的,他虽然是以养子身份继承家业,却并不无原则的接受主家的命令,甚至往往借重主家的实力进行扩张,对此长庆则持默许的态度。很显然的,如果不是认识到“一荣俱荣”的道理并付诸行动,三好兄弟绝不可能开创出雄据七国的局面。一存的婚姻也比较美满,他的妻子是在战国时代被认为最特立独行的公卿九条植通的独生女,也许是一存的武勇恰与精通骑术剑道的植通气味相投吧。
当然,讃岐统一的进程远不如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永禄元年(1558)六月,为配合一存“一战消灭香川氏,扫平东讃敌对势力”的战略构想,三好实休统率从阿波,淡路征募的军队八千余人攻入讃岐,此时寒川政国,香西元政等皆望风披靡,并相继加入讨伐军,接战前夕,三好.十河联军已扩张到一万八千人。七月,联军在金仓寺做最后的战前准备,香川氏则以六千人退保天雾城。一周后,联军向善通寺进军,击败香川前锋后即直逼天雾城,由于天雾城地势险要,守备谨慎,联军强攻一月都未能拔城,而此时在山城与细川晴元苦斗的长庆又派人向弟弟们请求援助,联军在派出以三好康长为先锋的畿内增援军后战力更加削弱,士卒疲惫不堪,于是由香西元政出面进行调停,和平协议达成后,实休,一存即匆匆带兵前往尼崎,而这未经深思达成的和平协议,为讃岐注定将要发生的动乱埋下隐患。永禄二年(1559),一存大败纪伊根来众,永禄三年(1560),又渡海击破河内守护畠山高政,帮助其兄将河内纳入三好家的控制范围,进而以岸和田为主城压制和泉南部的寺内町势力,同年八月,发布了针对河内国观心寺的三条“禁制”。十二月,一存因疮病复发前往有马温泉疗养,此时松永久秀受命前来探慰,当他发现一存的坐骑是匹“菊花青”(苇毛の马),便说:有马的权现君讨厌这种毛色,您还是换乘别的马吧。一存拒绝采纳久秀的意见坚持骑着原先准备好的马出发了,途中从马上摔落得病,返回十河城后身体变的衰弱不堪,终于针药罔效,于翌年三月(另说四月,五月)病亡。此外也有史料记载他当年就急逝于有马地方。根据其兄长们的年龄进行推断,死时不过三十左右,法名清光院殿春月宗元禅定门,墓所就在城内一角[即现之称念寺]。当然,也有学者认定他其实是被久秀暗杀。另有一说很奇怪的认为一存是因不愿看到主家的没落而故意落马的[此说的最大证据是“义兴的逝世导致长庆悲伤过度,神志昏乱中屡见愚行,三好家陷入混乱”但根据资料,义兴死于永禄六年(1563),所以证据的准确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据我推测,这个观点应当是对赖山阳在《日本外史》中“三好长庆老耆昏聩,难以识人”一句断章取义的结果。]一存殁后两年,由于做为继承人的独子义兴突然逝世,长庆遂决定过继一存之子熊王丸承袭三好本家,而命义贤的次子孙六郎(存保幼名)作为一存后嗣继承家业,并接任自一存起就由十河家担任的堺所司代一职。这样的安排,或多或少和熊王丸尊贵的母系有关。
三,艰难时事
永禄四年(1561)存保进入十河城正式继任家督,时年七岁,(在实休的授意下)决定将本据迁至东讃的虎丸城,虽然此后不久实休就战死于久米田,但担任存保辅佐役的重臣们继续执行一存时代的统治政策----他们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在地豪族的代表,使讃岐在主家的动乱中依然得以保持安定,存保也历被叙任为隼人正,河内守,民部大辅。永禄十一年(1568),信长奉戴将军义昭上洛,畿内的三好左京大夫义继降伏,三好一族拥戴存保胞兄三好长治为主君继续抵抗,然而此时双方的实力对比不啻霄壤。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长治也只得向织田家表示恭顺,讃岐的反十河势力乘着山城风云突变之际,外结信长蠢蠢欲动,这直接导致存保的威望下降。元龟元年(1570),存保对寒川氏辖下的大内郡提出了领土要求,由此引发了以香川,香西两氏为首的大规模反抗,一时国内争斗不已,最终仍以和稀泥的方式达成和睦。天正三年(1575),存保派兵援助和泉的三好康长,结果在新掘遭到信长十万大军的包围,城破时被斩杀的高级武士达一百七十余。其中有素以善于交涉而著称的香西越前守元正以及十河因幡守,十河左马允,十河越中等亲族众多人,此役大大削弱了十河家在讃岐的统治。天正五年(1577)三月,作为本家家督的阿波守长治追击逃亡中的细川真之,两军激战荒田野,长治于战败后切腹。由于细川氏本是阿波长期以来的支配者,加上真之又得到土佐长宗我部元亲的支持,以至响应者蜂拥影从。天正六年(1578)正月,为使阿波摆脱动荡不安的局面,三好家老臣矢野国村四出奔走,终于说服众人迎立存保入继主家。三好势通过有效手段戢平了愈演愈烈的国人反叛,但阿波山间部的名主因在支援畿内的消耗战中丧失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资源,与支配者积怨已深,索性阳奉阴违,存保的军令只能通行于平原地区而已。当时,作为真之后盾的长宗我部意图称霸四国,稍稍恢复安定的十河阿波领上的火药味已是十分浓重了。
不久,长宗我部元亲打着“拥护旧守护复位”的旗号,动员军队分道南北向阿波进发。此前,白地城主大西觉养摄于声势,不得已投降土佐,并遣其子上野介入冈丰为质,获悉存保成为家督的消息后,角养便又易帜回归三好方,长宗我部军将上野介置于阵前猛攻白地城,觉养为保全其子性命逃往讃岐,元亲遂以此城作为压制四国的据点。但觉养的努力已为存保争取了不少时间,三好势竭力抵挡长宗我部的进击,双方接战中互有胜负,于是元亲转进阿波东南,而在兵力配属薄弱的阿波南部,香宗我部亲泰的军队几乎没有遭遇象样的抵抗,十河家的支城一座接一座的陷落。嗣后长宗我部军不断加强攻势,到天正七年(1579),已对阿波大部领土完成支配,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存保在压制下更显左支右绌,于是向信长求援,并结交中国征伐中的秀吉以对抗元亲。存保为感谢信长的援助,亲自作为织田四国远征军的先锋并屡立战功,天正十年(1582)六月,本能寺事变的骤发使四国情势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两个月后,已经过休整完成充分准备的元亲开始行动。一方面以香川亲政为总大将率领土佐,阿波,西讃三地所动员的军队一万余人进逼十河城,同时则亲率两万三千人的本军直扑阿波胜瑞城。八月二十八日,土佐方以一宫成佑与桑野康明所部为先锋推进至吉野川下游南岸的黑田之原,与此相对,十河存保与麾下五千精兵出胜瑞城,在胜兴寺南构筑本阵,并将前锋总计两千余骑配置在本阵前不远中富川边的原野上,防备长宗我部军。
决定阿土两国命运的合战,就以吉野川的主流中富川为舞台上演。元亲之弟香宗我部亲泰统军三千率先以对岸的三好势为目标突进,另一方,直面近迫之敌的存保军果断的驱马跃入川中迎向敌人。一时间,川中岸边两军呈线形展开了殊死搏斗。存保的前锋独自承担着数量不断增加的大军突击,以“今日即我辈两千余人之死期”的信念,竭尽全力一直到最后。终于,随着存保方大将矢野伯耆守虎村死于香宗我部亲泰之手,十河军的战线被土佐方突破,一败涂地,溃不成军。存保在总崩前就已经预见到情势的不利而意欲杀入敌阵求死,为亲族十河但马守力谏乃止,于是率领残兵退至胜瑞城,笼城防御土佐军的攻势。此役存保方战死者八百余人,而元亲方也有六百余的伤亡,抵抗不可不谓为惨烈,但由于存保方战死者多为阿波当地的城主,重臣,(据笔者所见记载中知名城主殁于此役者即有三十余人,如名门苏我氏的后裔香美马之亮,在久米田与实休一同战死的镰田光久之子光康等等)战败后各城胆寒,仅求自保,丧失了领军人物的武士们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客观上导致了胜瑞城的孤立。元亲乘胜着手对阿波的心脏予以最后的打击,军锋直指胜瑞本丸。但鉴于十河势在中富川的顽强抵抗也对长宗我部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以及速攻有可能导致战斗人员的大量伤亡,斟酌利弊后的元亲决定包围胜瑞,想要迫使城内在外援不至,粮草耗尽的恐惧中主动投降。存保为了突破土佐军的包围,出城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然而对改善困守的处境却是毫无帮助。九月二十一日,感到局势无可挽回的存保向元亲提出在保障己方军队安全撤退的条件下开城降伏,并于得到元亲的承诺后退往虎丸城。至此,作为三好家根基的阿波一国被土佐的出来人完全吞并。
但十河存保并没有放弃对抗长宗我部的努力,他与被目为信长后继者的秀吉取得联系,进而乞求援助。无鸟岛上元亲则对存保的和睦请求视若无睹,一路攻城略地,直趋讃岐而来,不久便占领了由存保之弟三好存之驻防的十河城。获悉此等情势的秀吉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遏制元亲,终于答应派遣援军。但他明显低估了长宗我部家志在一统四国的决心和实力,仅下令淡路洲本五万石的大名仙石秀久乘便予以援助。秀久得令后立即进军讃岐,并利用引田地方的船只为掩护迎击长宗我部军,侦得仙石军动向的元亲佯攻引田,击败上陆的仙石前锋,进而将其主力围困在引田町。元亲之侄吉良亲实又从水路驱逐了仙石家船队。此时的秀吉正与宿敌胜家对峙,没有多余的兵力继续投入,而仙石军的败北,无疑标志着十河家陷入外援断绝的处境,存保被孤立于讃岐,面对的是长宗我部家强大的军事威胁,终于虎丸城也被攻陷,存保与少数亲信逃入大坂城。
第二年,继贱ヶ岳合战获胜后的秀吉,攻陷北之庄城,荡平了柴田家的抵抗,便认真进行四国征伐军的组织整备,存保则隶属其中再次与长宗我部家作战。随着战局的推移,秀吉一方占据了很大优势,于是元亲听从家臣的建言,向秀吉投降,并从此放弃了征服四国的企图。立下战功的存保,受封旧领讃岐十河城三万石领地,成为丰臣大名的一员。
四,安魂曲
天正十四年(1586),秀吉应大友宗麟的请求,在通过外交努力迫使岛津家臣服的计划失败后,开始策划征服九州。同年十月,秀吉发布了向丰后进军的动员令,一方面授意毛利氏,黑田,小早川渡海登陆丰前,另一方以仙石秀久为军监,十河存保率五百人为前部,从讃岐先发的还有大将香西缝之助,北条香川民部少辅,寒川七郎,安富肥后守,佐藤志摩介,羽床弥三郎等,皆受秀吉之命加入征伐军。此外,长宗我部元亲也与嫡子信亲一同参战。仙石方以淡路方面军为第一阵,讃岐方面军为第二阵,再加上由信亲率领的土佐方面军先锋,以及元亲亲自统辖的土佐主力,丰臣势共六千人(号称一万五千)的军团,从丰后冲之滨直接上陆,帮助大友义统镇压了丰前豪族的叛乱。果然,太阁的军事行动招致了岛津家的强烈反应,家久从日向口侵入丰后,并于三重乡.松尾山设本阵,军锋直指府内城,然而却很不明智的被钉死在鹤贺城下,两万精兵数次进击都未能突破城防,甚至守将利光宗鱼在岛津弓箭手狙击下战死后,城兵依然坚持据守,并向府内城请求援军。因秀吉在出兵前明确指示“岛津聚集九州乱党沆瀣一气,擅出国境肆意寻衅,如此鄙贱之徒未足与战,可谋保全之策以待四国,中国之军,若兵船尚未上陆,则尔等切勿轻举妄动《大友家文书录》”,所以在援军派遣这一问题上将领们的态度都很消极,但仙石却不顾存保和信亲的强烈反对,坚持“不救援陷入危机的友军是不道义的”。遂从府内城出阵渡过大野川,击破岛津家前哨部队。
十二月十一日晨,仙石秀久,十河一存,长宗我部元亲率领四国主力;大友义统,田原亲盛率领残存的大友军共八千余人从府内进发,铠岳城主户次统常领一百余人为先导前往户次川探察虚实。联军在竹中山的镜城布阵。据《参谋本部编九州役》,战斗序列配置如下:
右翼队 第一阵 桑名太郎左卫门 将兵一千人
第二阵 长宗我部信亲 将兵一千人
左翼队 第一阵 十河存保 将兵一千人
第二阵 仙石秀久 将兵两千人
预备兵力 大友义统 将兵三千人
岛津军侦知府内方面派出援军,立即解除对鹤贺城的包围,向后退却至梨尾山南约四公里处的坂原山。并派出斥候调查仙石军虚实。得到退却消息的秀久,立即发布命令“强渡户次川,消灭敌人”。久经战阵的存保,元亲再次提出反对意见,以兵力缺乏,兵士疲敝主张等待援军到后再一并渡河,并力劝秀久不要中了岛津家诱敌之计,但一心期待建立武勋的秀久则无视众将的进谏。(此处《土佐物语》与《南海治乱记》所载甚有出入,前书记录存保曾在军议中发言对秀久的意见表示赞成。支持这种说法的研究者认为,存保的附议是因为记恨元亲四国攻略时的苦苦相逼,明知必败但却想利用此战与之同归于尽。据在下看分歧的产生多半由于作者本身的立场,《土佐物语》多处显见在为长宗我部家贴金,而《南海治乱记》的作者香西成资却系讃岐重臣的后人。究竟存保是否支持渡河姑且存疑,利用战机陷害元亲父子,这大约乃是为拔高信亲战死之壮烈故意编造出来的吧)
十二月十二日早晨,秀久率先指挥联军主力渡川而去,长宗我部,十河等也趁势跟进。右翼队的土佐方面军在东岸山崎集结兵力,长宗我部信亲则从南面的胁津留向前推进;左翼队自秀久存保以下讃岐方面军皆在迫之口布阵。丰臣岛津两强最初的大规模较量便在这丰后户次川的河原地带展开。当家久通过斥候的精确报告判断出仙石军的实力远在岛津军之下,己方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便制定了直接攻击的总方针,除遣一别动队监视鹤贺城的守军,其余兵力分三路向北方突进,第一阵伊集院久宣攻向敌军右翼,第三阵本庄主税则迎击敌军左翼。紧随其后的是新纳大膳正的部队,他们利用河岸繁茂的森林为障蔽悄悄逼近,最后是家久亲率的岛津家主力。伊集院久宣以三千人的先锋部队从正面发起猛攻,却遭到了信亲指挥下土佐前哨的顽强抵抗,伊集院队的战线旋被突破,兵士纷纷后退,元亲乘胜麾军掩杀,岛津方死者无算。家久见情况不利亲自投入战斗,新纳忠元帮助伊集院队稳固阵脚后,也率部攻向长宗我部军,面对重兵元亲,信亲父子拼死反击,新纳队被逼向位于其东的讃岐方面军,同时侧面暴露在土佐势的干戈下,顿时陷入被集中包围的境地。但命运的天平不久后便倾向岛津方,完成再编的伊集院队楔入敌阵,将土佐军主力切成两段,剽勇善斗的新纳军也适时扭转了局面,反击长宗我部。而在山间待机的本庄队受到忠元奋战的感召,痛击仙石军侧翼,本已对新纳队完成包围的仙石军,却反到成了岛津方的瓮中之鳖,疲困交加的淡路武装几乎没怎么象样的抵抗便崩溃四散,秀久本人也乘乱逃遁。在激烈的战斗中,十河存保留下“今日之战虽首肇以仙石氏之谋,然将帅蒙羞难辞其咎,即请长宗我部殿引返其军决一胜负,仆愿竭力”的言语,驱马而去,信亲闻报后率军返回突入敌阵,壮绝战死。据《南海通记》所载,户次川合战时,存保有一子千松丸随侍秀吉身边,他把千松丸托付给家臣后,即了无牵挂的攻向敌人,在力战疲乏的情况下又遭遇岛津家久的猛攻,阵亡,年仅三十二岁。另一方面,无视自身作为军监的立场,不遵从秀吉指示,提出有欠考虑的作战方案,而招致丰臣军大败的仙石秀久,却迅速脱离战场,如丧家之犬般的匆匆逃归四国,战后,以败战的罪名被没收领地,后又因功恢复,并成为江户时代小诸藩的藩祖,如此的际遇,恐怕因无谋作战而捐躯的存保,信亲在幽明之中也会为之感慨。
存保长子千松丸,后被托付给生驹亲正养育,天正十七年(1589)七月,千松丸十五岁时,遭人暗中毒杀,这样,随着直系血裔的死亡也标志十河家门就此断绝。另一遗腹子丰前守长康则改回三好本姓,出仕而为幕臣。其实关于存保子嗣情况说法很多,比如有史书记载存保只遗下一子,名叫惣次大夫存英,在父亲战死后,失去领地成为浪人,度过了二十九年的流浪生活。后来响应丰臣秀赖发布的浪人召集令进入大阪城,在大阪夏之阵的尼崎合战中阵亡。第三种说法则称存保长子是被任命为雅乐头的十河存纯,另一子名叫村田久兵卫存继,他的后裔出仕太田备中守资宗。
五,拾遗集
十河氏的家纹
十河氏的家纹为公飨桧扇的变纹,据《细川清氏讃岐合战记》所载,“清氏在白峰山麓设阵为居所,招徕当地豪族归附,当时十河氏首领(吉保)前来拜访,郑重的表示(降伏)意愿,清氏遂以公飨桧扇相赐,吉保则接了桧扇捧过头顶。清氏将吉保当作养子看待,承诺支持其对领地的支配并允许使用公飨桧扇的图案作为家纹”。从此十河氏即改以桧扇为家纹,吉保的两位兄长神内景晨和三谷景之因同族关系(其实是为了向清氏示好)也都用扇纹。后来,十河氏多采扇面张开上绘三宝之象,并附台座的桧扇为家纹,而植田,神内,三谷等同源氏族则常用三本扇,并列扇等扇纹款式。到一存继任家督时,因本家三好氏系出清和源氏,故又同时使用三好氏流的“松皮菱三文字”,“钉贯”等家纹,在“松皮菱三文字”纹中,松皮菱是小笠原氏的家纹,而三文字则象征着三好家。
十河额
江户时代中期的太平盛世,战国通行的一些风俗随着时光流转而消殁,却突然开始盛行诸如“十河额”这样的发式,它的原形称做“月代(さかやき)”或“月额(つきびたい)”,应仁之乱后,战争迭起,武士为备不时之虞常须全副武装,长时间正戴头盔则前额汗水无法挥发,黏着在头上很不舒服,特别是在夏天,汗臭难当,对于身材壮硕肥满容易出汗者更是苦不堪言。若天气寒冷干燥,虽可免蒸笼之灾,经常戴头盔导致前发翘起,依然会给作战带来不便。于是索性用剃刀将前额以及头中央的头发全部除去,并用专门的毛拔理干净,使光着的脑袋呈半月形,十河一存便是月代发式的“形象代言人”。平和时期的人们对于动乱和寻求刺激往往有着很强烈的向往,年轻人纷纷以剃月代发式并加以个性化修饰的特殊方式,希冀籍此取得公认的战国猛将鬼十河一般的武勇。逐渐地,“十河额”就变成江户普通武士家的孩子们成人仪式中必备的发式了。
阿波踊
阿波踊在当代的西日本已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健身娱乐活动(形式上有点类似中国的太极),关于它的起源说法颇多。根据宽文三年(1663)编撰的《三好记》记载,阿波踊是以天正六年(1578)十河存保在胜瑞城召开的风雅舞蹈赛会为原型,因具有强烈的参与性,深受民众喜爱并一直流传至今。
七条兼仲与力饼竞赛
七条兼仲(?~一五八二)阿波坂野郡七条城主。七条家据说出自藤原氏隆家流,在京都也是颇有影响力的望族。兼仲作为力大无穷的豪杰人物,在阿波国留下了许多逸闻传奇。他同时也以武勇过人深受一存倚重,中富川合战中,为守护存保撤退遭到敌军包围,战死。
阿波民间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天都举行“力饼竞赛”,即抱着重达三百多斤装着饼的大筒向前走,以行进距离远者为胜,迄今已有四百年的传统。这个活动就是为了纪念七条兼仲的无双怪力。
一,失乐园
十河氏的起源可追溯到景行天皇时代,根据《古事记》记载,此天皇有子八十人,除其中若代日子命,倭建命及五百木之入日子命三人负太子之名,其余七十七皇子都被分封为各国的国造,和气,稻置,县主等。景行天皇与若建吉备日子的女儿针间之伊那毗生有五子,最小的儿子,也就是天皇的第十七子叫做神櫛命,他受命治理南海道,于是被派遣到讃岐,居住在山田郡,也即木国之酒部阿比古,宇陀酒部的祖先。其后裔长须麿于延历年间(782-805)被赐予讃岐公这一姓氏,长须麿孙名直高,一名永直,奈良朝时作为明法博士享有很高声望,自天长三年(826)起穷十年心血与十二名助手共同完成[令义解]十卷的编纂工作。嘉祥元年(848)十二月三十日,因罪被处以流刑,贞观四年(862)八月死在贬所。贞观六年(864)八月,其子讃岐朝臣高作(永成),持雄,持人兄弟三人,被清和天皇赐姓“和气朝臣”,后来,永成的妹妹又入宫为光孝天皇女官并诞下皇子,一门荣耀自不待言。永成兄弟的后裔,镰仓时代活跃于讃岐地方的植田,寒川,高松等氏,作为在地的有力豪族享有很高威信,其中植田氏以山田郡为根据地,与其分家神内,三木等,盘根错节控制整个东讃岐,到南北朝时代植田景保为家督时,第四子吉保始称十河氏,此人即讃岐十河家之初代家督。镰仓幕府灭亡以来,讃岐一直是南北朝争夺的焦点,一度羽床氏和植田一族还曾为南朝效力。贞治二年.正平十八年(1363),细川赖之继白峰合战的余威攻陷堂兄弟清氏的本据高屋城,宣告北朝统治的确立。在他任守护的六年间,讃岐豪族放弃独立相继降服,其中主要势力有香西,新居,福家等氏一族,羽床,诧间等讃岐藤氏一族,长尾,寒川,三木等讃岐橘氏后裔,以及神櫛命之后十河,神内,三谷等植田一党,其他的还有秋山,近藤,大平诸氏等。高松的方志曾有“地头十河千光,代征莲华王院领山田郡十河乡年贡”的记录,这个十河千光,应当就是当时十河家的家督。
细川赖之在鹈足郡宇多津设守护所以便控制并进行领国经营,为笼络人心,不少在地武士都被擢用为守护被官[这其中的典型是香西氏,他们在平安末延续到镰仓时代的战乱中,一向以善于把准风向而著称]赖之尤其重用跟从自己一同从东国来到讃岐的安富,奈良,香川等氏,比如香川氏,他们原先就是相模高座郡香川庄住人。安富氏被任命为東讃七郡的守护代,香川氏则被任命为西讃六郡的守护代,至于羽床,植田这些被公认为“附逆”而打入黑名单的家族,也只有自祈多福了。幸而讃岐当时依然维持着比较落后的社会形态,在地豪族通过控制农业灌溉用蓄水池获得公众权威和百姓支持,传统的统治结构不易被打破,因此幕府的管理很难渗透到基层,守护的政令如不依赖豪族就无法贯彻。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采取“宽和易与”的方针,擅动刑罚则难免投鼠忌器。《荫凉轩日录》明应二年[1493]六月十八日条云:“讃岐国者十三郡也。六郡香川領之。寄子衆亦皆小分限也。雖然与香川能相従者也。七郡者安富領之。国衆大分限者惟多。雖然香西党為首皆各々三昧不相従安富者惟多也。”这也说明了幕府对于東讃的传统势力是乏于对策的,即使采取了一些措施,总体而言仍未能取得预想的功效。
应仁之乱爆发后,讃岐的豪族因从属于细川家而大多加入东军,文明四年(1472)五月,以香西,安富为首的讃岐众参加了相国寺合战,同年十月,随着相国寺毁于兵火,讃岐豪族中的领袖人物安富元纲,安富盛继也相继战死。应仁之乱结束后,下屋形的控制力急剧衰退,讃岐的豪族们开始以不同的方式选择自己的生存之道,这时的十河家,已是领有山田两万石的强势国人,取代没落的主家成为植田一族的实际掌权者。家督十河存景预见到阿波三好氏的崛起而倾心结交。在任管领细川政元有养子三人,其中九条政基之子澄之与阿波守护细川义春的儿子澄元发生尖锐对立,永正三年(1506),拥护澄元的阿波守护代三好之长作为三好家的领袖与讃岐国以十河家为首的植田一族缔结了亲密的同盟,当时,澄之派的香西氏以大方为据点抵御三好家的入侵并得到了多数讃岐豪族的支持,十河.植田一族,则凭借阿波强大的军事力量与众国人对抗。当时,东讃豪族寒川元政之子元家,作为反十河,三好同盟的先锋异常活跃,甚至屡次侵入阿波,大永六年(1526)十二月,三好方派遣三千人的部队援助年仅十六岁的十河存春(景滋),并与之合军攻击寒川氏,谙熟地形的元政在柳津地方埋伏别动队并迂回到十河军背后,与主力前后夹击获得大胜。此役使得轻敌骄兵的植田一族加速集结兵力,三好方也增强了军事援助,预感到胜利无望寒川氏便据险而守,与存春相峙。另一方面,香川山城守,香西丰前守,一宫大宫司等从一宫城率大军往救元政,最终以三好方不战而退告终。在这样的情势下,加之十河存春独子金光早逝,于是两家商议由十河家迎入三好元长幼子又四郎为继承人,并正式改名一存(读[かずなが]或[かずまさ])。存春在四十岁上就隐居了,将家业及十河家的未来都交付给自己的养子。
二,黄金时代
十河一存,又名长正,之虎,官称左卫门尉,民部大辅,讃岐守。天文十年(1542),十河一存进攻位于长尾名村的寒川元政居馆池内城,交战中,元政家臣鸭部神内左卫门及他的兄弟源次率精兵五十人突入一存本阵,神内左卫门奋起举枪刺穿了一存左腕,而一存回手挥刀将其斩杀,源次也与其兄一同战死。一存将枪露在外面的部分切断,然后在伤口上抹盐,并用紫藤的枝蔓层层卷在上面,如此结束了治疗,以若无其事的表情继续战斗,大胜后镇定的回到本阵。世人对于这个十来岁孩子超人的忍耐力赞叹不已,因其相貌魁伟,作战勇猛,故皆称之为[鬼十河](夜叉十河)。那个叫神内左卫门的,是源平.滕户合战中武勇卓绝的鸭部某的子孙,本城就在鸭部的御殿山,受到寒川氏特别优渥的礼遇,而源次最初则是十河家臣,但由于不满主君的侵略行动而回到鸭部。因野战失败陷于窘境的寒川元政请求幕府从中调解,细川晴元得报后即修书一封,希望他们能达成和睦,一存表示服从,撤兵归去。
这一时期的十河氏与淡路的安宅氏,同为了主家称霸京畿的梦想而竭尽自己的力量。天文十八年(1549),一存应长庆的请求一举攻破晴元的三重城,但却因感念晴元的旧交而不忍从背后算计,遂渡过淀川。六月二十四日,一存在摄津江口讨取了同族的三好政长,为三好方立下首功,此役共斩杀细川家重臣八百余人,从而导致上屋形丧失了军事上的重要支柱。关于这一仗,《古老百话》里出现过很有意思的记载,说是当时在摄津天王寺附近住着一个盲者,可以根据音律占卜事情凶吉,江口之战时,三好政长作为细川家大将拥兵三千余骑在附近的水泽地带布阵,扼住要害地形备战,相对的,缺乏地利的十河军在人数上也处于劣势,但那盲者一听十河军马队疾驰的声音便立刻判断说“右京大夫殿下怕是要败了”果如其言。三好长庆乘胜入京,并拥立高国养子氏纲为细川家督,而晴元则被迫出家,后又流亡若狭。在摄津建立武勋的一存还没来的及稍事休整,便踏上了返国的征程。
讃岐的传统守护代集团对于因十河家的飞跃而被夺去既得利益的现实心怀怨恨,但长尾之战后的几次失利,又使他们认识到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将政策的重心偏向对外寻求援助,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花样,早在永正年间大内义兴拥戴足利义植上洛时,讃岐豪族们就竞相献媚以求取支持,确实对十河氏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今毛利氏转盛,豪族们又交通备前,引为强援。一存回到讃岐后,立即对由濑户内到中国的水上交通实施管制,并与寺社势力取得和睦。随后就开始分化打压领国内的反抗势力,一方面亲自领兵出战,另一方面又得到了兄长三好实休的阿波北征军的联合响应。最大的成果,莫过于安富氏的彻底降伏,十河家迫切需要在地豪族的承认和支持,而安富氏的归顺正适应了这一需要,所以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安富氏就成了十河家中极有地位的臣僚,后来十河存保的顺利嗣位,与安富氏的支持也有很大关系。在十河家的历史上,一存统治时期的领国支配是最完备的,他虽然是以养子身份继承家业,却并不无原则的接受主家的命令,甚至往往借重主家的实力进行扩张,对此长庆则持默许的态度。很显然的,如果不是认识到“一荣俱荣”的道理并付诸行动,三好兄弟绝不可能开创出雄据七国的局面。一存的婚姻也比较美满,他的妻子是在战国时代被认为最特立独行的公卿九条植通的独生女,也许是一存的武勇恰与精通骑术剑道的植通气味相投吧。
当然,讃岐统一的进程远不如想象中那么一帆风顺,永禄元年(1558)六月,为配合一存“一战消灭香川氏,扫平东讃敌对势力”的战略构想,三好实休统率从阿波,淡路征募的军队八千余人攻入讃岐,此时寒川政国,香西元政等皆望风披靡,并相继加入讨伐军,接战前夕,三好.十河联军已扩张到一万八千人。七月,联军在金仓寺做最后的战前准备,香川氏则以六千人退保天雾城。一周后,联军向善通寺进军,击败香川前锋后即直逼天雾城,由于天雾城地势险要,守备谨慎,联军强攻一月都未能拔城,而此时在山城与细川晴元苦斗的长庆又派人向弟弟们请求援助,联军在派出以三好康长为先锋的畿内增援军后战力更加削弱,士卒疲惫不堪,于是由香西元政出面进行调停,和平协议达成后,实休,一存即匆匆带兵前往尼崎,而这未经深思达成的和平协议,为讃岐注定将要发生的动乱埋下隐患。永禄二年(1559),一存大败纪伊根来众,永禄三年(1560),又渡海击破河内守护畠山高政,帮助其兄将河内纳入三好家的控制范围,进而以岸和田为主城压制和泉南部的寺内町势力,同年八月,发布了针对河内国观心寺的三条“禁制”。十二月,一存因疮病复发前往有马温泉疗养,此时松永久秀受命前来探慰,当他发现一存的坐骑是匹“菊花青”(苇毛の马),便说:有马的权现君讨厌这种毛色,您还是换乘别的马吧。一存拒绝采纳久秀的意见坚持骑着原先准备好的马出发了,途中从马上摔落得病,返回十河城后身体变的衰弱不堪,终于针药罔效,于翌年三月(另说四月,五月)病亡。此外也有史料记载他当年就急逝于有马地方。根据其兄长们的年龄进行推断,死时不过三十左右,法名清光院殿春月宗元禅定门,墓所就在城内一角[即现之称念寺]。当然,也有学者认定他其实是被久秀暗杀。另有一说很奇怪的认为一存是因不愿看到主家的没落而故意落马的[此说的最大证据是“义兴的逝世导致长庆悲伤过度,神志昏乱中屡见愚行,三好家陷入混乱”但根据资料,义兴死于永禄六年(1563),所以证据的准确度也就可想而知了。据我推测,这个观点应当是对赖山阳在《日本外史》中“三好长庆老耆昏聩,难以识人”一句断章取义的结果。]一存殁后两年,由于做为继承人的独子义兴突然逝世,长庆遂决定过继一存之子熊王丸承袭三好本家,而命义贤的次子孙六郎(存保幼名)作为一存后嗣继承家业,并接任自一存起就由十河家担任的堺所司代一职。这样的安排,或多或少和熊王丸尊贵的母系有关。
![]() |
称念寺の仁王門 |
三,艰难时事
永禄四年(1561)存保进入十河城正式继任家督,时年七岁,(在实休的授意下)决定将本据迁至东讃的虎丸城,虽然此后不久实休就战死于久米田,但担任存保辅佐役的重臣们继续执行一存时代的统治政策----他们中不少人本身就是在地豪族的代表,使讃岐在主家的动乱中依然得以保持安定,存保也历被叙任为隼人正,河内守,民部大辅。永禄十一年(1568),信长奉戴将军义昭上洛,畿内的三好左京大夫义继降伏,三好一族拥戴存保胞兄三好长治为主君继续抵抗,然而此时双方的实力对比不啻霄壤。面对强大的军事压力,长治也只得向织田家表示恭顺,讃岐的反十河势力乘着山城风云突变之际,外结信长蠢蠢欲动,这直接导致存保的威望下降。元龟元年(1570),存保对寒川氏辖下的大内郡提出了领土要求,由此引发了以香川,香西两氏为首的大规模反抗,一时国内争斗不已,最终仍以和稀泥的方式达成和睦。天正三年(1575),存保派兵援助和泉的三好康长,结果在新掘遭到信长十万大军的包围,城破时被斩杀的高级武士达一百七十余。其中有素以善于交涉而著称的香西越前守元正以及十河因幡守,十河左马允,十河越中等亲族众多人,此役大大削弱了十河家在讃岐的统治。天正五年(1577)三月,作为本家家督的阿波守长治追击逃亡中的细川真之,两军激战荒田野,长治于战败后切腹。由于细川氏本是阿波长期以来的支配者,加上真之又得到土佐长宗我部元亲的支持,以至响应者蜂拥影从。天正六年(1578)正月,为使阿波摆脱动荡不安的局面,三好家老臣矢野国村四出奔走,终于说服众人迎立存保入继主家。三好势通过有效手段戢平了愈演愈烈的国人反叛,但阿波山间部的名主因在支援畿内的消耗战中丧失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资源,与支配者积怨已深,索性阳奉阴违,存保的军令只能通行于平原地区而已。当时,作为真之后盾的长宗我部意图称霸四国,稍稍恢复安定的十河阿波领上的火药味已是十分浓重了。
![]() |
三好義継像(土佐光吉筆,京都市立芸術大学芸術資料館蔵) |
不久,长宗我部元亲打着“拥护旧守护复位”的旗号,动员军队分道南北向阿波进发。此前,白地城主大西觉养摄于声势,不得已投降土佐,并遣其子上野介入冈丰为质,获悉存保成为家督的消息后,角养便又易帜回归三好方,长宗我部军将上野介置于阵前猛攻白地城,觉养为保全其子性命逃往讃岐,元亲遂以此城作为压制四国的据点。但觉养的努力已为存保争取了不少时间,三好势竭力抵挡长宗我部的进击,双方接战中互有胜负,于是元亲转进阿波东南,而在兵力配属薄弱的阿波南部,香宗我部亲泰的军队几乎没有遭遇象样的抵抗,十河家的支城一座接一座的陷落。嗣后长宗我部军不断加强攻势,到天正七年(1579),已对阿波大部领土完成支配,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存保在压制下更显左支右绌,于是向信长求援,并结交中国征伐中的秀吉以对抗元亲。存保为感谢信长的援助,亲自作为织田四国远征军的先锋并屡立战功,天正十年(1582)六月,本能寺事变的骤发使四国情势产生了急剧的变化。两个月后,已经过休整完成充分准备的元亲开始行动。一方面以香川亲政为总大将率领土佐,阿波,西讃三地所动员的军队一万余人进逼十河城,同时则亲率两万三千人的本军直扑阿波胜瑞城。八月二十八日,土佐方以一宫成佑与桑野康明所部为先锋推进至吉野川下游南岸的黑田之原,与此相对,十河存保与麾下五千精兵出胜瑞城,在胜兴寺南构筑本阵,并将前锋总计两千余骑配置在本阵前不远中富川边的原野上,防备长宗我部军。
决定阿土两国命运的合战,就以吉野川的主流中富川为舞台上演。元亲之弟香宗我部亲泰统军三千率先以对岸的三好势为目标突进,另一方,直面近迫之敌的存保军果断的驱马跃入川中迎向敌人。一时间,川中岸边两军呈线形展开了殊死搏斗。存保的前锋独自承担着数量不断增加的大军突击,以“今日即我辈两千余人之死期”的信念,竭尽全力一直到最后。终于,随着存保方大将矢野伯耆守虎村死于香宗我部亲泰之手,十河军的战线被土佐方突破,一败涂地,溃不成军。存保在总崩前就已经预见到情势的不利而意欲杀入敌阵求死,为亲族十河但马守力谏乃止,于是率领残兵退至胜瑞城,笼城防御土佐军的攻势。此役存保方战死者八百余人,而元亲方也有六百余的伤亡,抵抗不可不谓为惨烈,但由于存保方战死者多为阿波当地的城主,重臣,(据笔者所见记载中知名城主殁于此役者即有三十余人,如名门苏我氏的后裔香美马之亮,在久米田与实休一同战死的镰田光久之子光康等等)战败后各城胆寒,仅求自保,丧失了领军人物的武士们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客观上导致了胜瑞城的孤立。元亲乘胜着手对阿波的心脏予以最后的打击,军锋直指胜瑞本丸。但鉴于十河势在中富川的顽强抵抗也对长宗我部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以及速攻有可能导致战斗人员的大量伤亡,斟酌利弊后的元亲决定包围胜瑞,想要迫使城内在外援不至,粮草耗尽的恐惧中主动投降。存保为了突破土佐军的包围,出城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战斗,然而对改善困守的处境却是毫无帮助。九月二十一日,感到局势无可挽回的存保向元亲提出在保障己方军队安全撤退的条件下开城降伏,并于得到元亲的承诺后退往虎丸城。至此,作为三好家根基的阿波一国被土佐的出来人完全吞并。
但十河存保并没有放弃对抗长宗我部的努力,他与被目为信长后继者的秀吉取得联系,进而乞求援助。无鸟岛上元亲则对存保的和睦请求视若无睹,一路攻城略地,直趋讃岐而来,不久便占领了由存保之弟三好存之驻防的十河城。获悉此等情势的秀吉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遏制元亲,终于答应派遣援军。但他明显低估了长宗我部家志在一统四国的决心和实力,仅下令淡路洲本五万石的大名仙石秀久乘便予以援助。秀久得令后立即进军讃岐,并利用引田地方的船只为掩护迎击长宗我部军,侦得仙石军动向的元亲佯攻引田,击败上陆的仙石前锋,进而将其主力围困在引田町。元亲之侄吉良亲实又从水路驱逐了仙石家船队。此时的秀吉正与宿敌胜家对峙,没有多余的兵力继续投入,而仙石军的败北,无疑标志着十河家陷入外援断绝的处境,存保被孤立于讃岐,面对的是长宗我部家强大的军事威胁,终于虎丸城也被攻陷,存保与少数亲信逃入大坂城。
第二年,继贱ヶ岳合战获胜后的秀吉,攻陷北之庄城,荡平了柴田家的抵抗,便认真进行四国征伐军的组织整备,存保则隶属其中再次与长宗我部家作战。随着战局的推移,秀吉一方占据了很大优势,于是元亲听从家臣的建言,向秀吉投降,并从此放弃了征服四国的企图。立下战功的存保,受封旧领讃岐十河城三万石领地,成为丰臣大名的一员。
四,安魂曲
天正十四年(1586),秀吉应大友宗麟的请求,在通过外交努力迫使岛津家臣服的计划失败后,开始策划征服九州。同年十月,秀吉发布了向丰后进军的动员令,一方面授意毛利氏,黑田,小早川渡海登陆丰前,另一方以仙石秀久为军监,十河存保率五百人为前部,从讃岐先发的还有大将香西缝之助,北条香川民部少辅,寒川七郎,安富肥后守,佐藤志摩介,羽床弥三郎等,皆受秀吉之命加入征伐军。此外,长宗我部元亲也与嫡子信亲一同参战。仙石方以淡路方面军为第一阵,讃岐方面军为第二阵,再加上由信亲率领的土佐方面军先锋,以及元亲亲自统辖的土佐主力,丰臣势共六千人(号称一万五千)的军团,从丰后冲之滨直接上陆,帮助大友义统镇压了丰前豪族的叛乱。果然,太阁的军事行动招致了岛津家的强烈反应,家久从日向口侵入丰后,并于三重乡.松尾山设本阵,军锋直指府内城,然而却很不明智的被钉死在鹤贺城下,两万精兵数次进击都未能突破城防,甚至守将利光宗鱼在岛津弓箭手狙击下战死后,城兵依然坚持据守,并向府内城请求援军。因秀吉在出兵前明确指示“岛津聚集九州乱党沆瀣一气,擅出国境肆意寻衅,如此鄙贱之徒未足与战,可谋保全之策以待四国,中国之军,若兵船尚未上陆,则尔等切勿轻举妄动《大友家文书录》”,所以在援军派遣这一问题上将领们的态度都很消极,但仙石却不顾存保和信亲的强烈反对,坚持“不救援陷入危机的友军是不道义的”。遂从府内城出阵渡过大野川,击破岛津家前哨部队。
十二月十一日晨,仙石秀久,十河一存,长宗我部元亲率领四国主力;大友义统,田原亲盛率领残存的大友军共八千余人从府内进发,铠岳城主户次统常领一百余人为先导前往户次川探察虚实。联军在竹中山的镜城布阵。据《参谋本部编九州役》,战斗序列配置如下:
右翼队 第一阵 桑名太郎左卫门 将兵一千人
第二阵 长宗我部信亲 将兵一千人
左翼队 第一阵 十河存保 将兵一千人
第二阵 仙石秀久 将兵两千人
预备兵力 大友义统 将兵三千人
![]() |
仙石権兵衛秀久 |
岛津军侦知府内方面派出援军,立即解除对鹤贺城的包围,向后退却至梨尾山南约四公里处的坂原山。并派出斥候调查仙石军虚实。得到退却消息的秀久,立即发布命令“强渡户次川,消灭敌人”。久经战阵的存保,元亲再次提出反对意见,以兵力缺乏,兵士疲敝主张等待援军到后再一并渡河,并力劝秀久不要中了岛津家诱敌之计,但一心期待建立武勋的秀久则无视众将的进谏。(此处《土佐物语》与《南海治乱记》所载甚有出入,前书记录存保曾在军议中发言对秀久的意见表示赞成。支持这种说法的研究者认为,存保的附议是因为记恨元亲四国攻略时的苦苦相逼,明知必败但却想利用此战与之同归于尽。据在下看分歧的产生多半由于作者本身的立场,《土佐物语》多处显见在为长宗我部家贴金,而《南海治乱记》的作者香西成资却系讃岐重臣的后人。究竟存保是否支持渡河姑且存疑,利用战机陷害元亲父子,这大约乃是为拔高信亲战死之壮烈故意编造出来的吧)
十二月十二日早晨,秀久率先指挥联军主力渡川而去,长宗我部,十河等也趁势跟进。右翼队的土佐方面军在东岸山崎集结兵力,长宗我部信亲则从南面的胁津留向前推进;左翼队自秀久存保以下讃岐方面军皆在迫之口布阵。丰臣岛津两强最初的大规模较量便在这丰后户次川的河原地带展开。当家久通过斥候的精确报告判断出仙石军的实力远在岛津军之下,己方占有压倒性的优势,便制定了直接攻击的总方针,除遣一别动队监视鹤贺城的守军,其余兵力分三路向北方突进,第一阵伊集院久宣攻向敌军右翼,第三阵本庄主税则迎击敌军左翼。紧随其后的是新纳大膳正的部队,他们利用河岸繁茂的森林为障蔽悄悄逼近,最后是家久亲率的岛津家主力。伊集院久宣以三千人的先锋部队从正面发起猛攻,却遭到了信亲指挥下土佐前哨的顽强抵抗,伊集院队的战线旋被突破,兵士纷纷后退,元亲乘胜麾军掩杀,岛津方死者无算。家久见情况不利亲自投入战斗,新纳忠元帮助伊集院队稳固阵脚后,也率部攻向长宗我部军,面对重兵元亲,信亲父子拼死反击,新纳队被逼向位于其东的讃岐方面军,同时侧面暴露在土佐势的干戈下,顿时陷入被集中包围的境地。但命运的天平不久后便倾向岛津方,完成再编的伊集院队楔入敌阵,将土佐军主力切成两段,剽勇善斗的新纳军也适时扭转了局面,反击长宗我部。而在山间待机的本庄队受到忠元奋战的感召,痛击仙石军侧翼,本已对新纳队完成包围的仙石军,却反到成了岛津方的瓮中之鳖,疲困交加的淡路武装几乎没怎么象样的抵抗便崩溃四散,秀久本人也乘乱逃遁。在激烈的战斗中,十河存保留下“今日之战虽首肇以仙石氏之谋,然将帅蒙羞难辞其咎,即请长宗我部殿引返其军决一胜负,仆愿竭力”的言语,驱马而去,信亲闻报后率军返回突入敌阵,壮绝战死。据《南海通记》所载,户次川合战时,存保有一子千松丸随侍秀吉身边,他把千松丸托付给家臣后,即了无牵挂的攻向敌人,在力战疲乏的情况下又遭遇岛津家久的猛攻,阵亡,年仅三十二岁。另一方面,无视自身作为军监的立场,不遵从秀吉指示,提出有欠考虑的作战方案,而招致丰臣军大败的仙石秀久,却迅速脱离战场,如丧家之犬般的匆匆逃归四国,战后,以败战的罪名被没收领地,后又因功恢复,并成为江户时代小诸藩的藩祖,如此的际遇,恐怕因无谋作战而捐躯的存保,信亲在幽明之中也会为之感慨。
存保长子千松丸,后被托付给生驹亲正养育,天正十七年(1589)七月,千松丸十五岁时,遭人暗中毒杀,这样,随着直系血裔的死亡也标志十河家门就此断绝。另一遗腹子丰前守长康则改回三好本姓,出仕而为幕臣。其实关于存保子嗣情况说法很多,比如有史书记载存保只遗下一子,名叫惣次大夫存英,在父亲战死后,失去领地成为浪人,度过了二十九年的流浪生活。后来响应丰臣秀赖发布的浪人召集令进入大阪城,在大阪夏之阵的尼崎合战中阵亡。第三种说法则称存保长子是被任命为雅乐头的十河存纯,另一子名叫村田久兵卫存继,他的后裔出仕太田备中守资宗。
五,拾遗集
十河氏的家纹
十河氏的家纹为公飨桧扇的变纹,据《细川清氏讃岐合战记》所载,“清氏在白峰山麓设阵为居所,招徕当地豪族归附,当时十河氏首领(吉保)前来拜访,郑重的表示(降伏)意愿,清氏遂以公飨桧扇相赐,吉保则接了桧扇捧过头顶。清氏将吉保当作养子看待,承诺支持其对领地的支配并允许使用公飨桧扇的图案作为家纹”。从此十河氏即改以桧扇为家纹,吉保的两位兄长神内景晨和三谷景之因同族关系(其实是为了向清氏示好)也都用扇纹。后来,十河氏多采扇面张开上绘三宝之象,并附台座的桧扇为家纹,而植田,神内,三谷等同源氏族则常用三本扇,并列扇等扇纹款式。到一存继任家督时,因本家三好氏系出清和源氏,故又同时使用三好氏流的“松皮菱三文字”,“钉贯”等家纹,在“松皮菱三文字”纹中,松皮菱是小笠原氏的家纹,而三文字则象征着三好家。
十河额
江户时代中期的太平盛世,战国通行的一些风俗随着时光流转而消殁,却突然开始盛行诸如“十河额”这样的发式,它的原形称做“月代(さかやき)”或“月额(つきびたい)”,应仁之乱后,战争迭起,武士为备不时之虞常须全副武装,长时间正戴头盔则前额汗水无法挥发,黏着在头上很不舒服,特别是在夏天,汗臭难当,对于身材壮硕肥满容易出汗者更是苦不堪言。若天气寒冷干燥,虽可免蒸笼之灾,经常戴头盔导致前发翘起,依然会给作战带来不便。于是索性用剃刀将前额以及头中央的头发全部除去,并用专门的毛拔理干净,使光着的脑袋呈半月形,十河一存便是月代发式的“形象代言人”。平和时期的人们对于动乱和寻求刺激往往有着很强烈的向往,年轻人纷纷以剃月代发式并加以个性化修饰的特殊方式,希冀籍此取得公认的战国猛将鬼十河一般的武勇。逐渐地,“十河额”就变成江户普通武士家的孩子们成人仪式中必备的发式了。
阿波踊
阿波踊在当代的西日本已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健身娱乐活动(形式上有点类似中国的太极),关于它的起源说法颇多。根据宽文三年(1663)编撰的《三好记》记载,阿波踊是以天正六年(1578)十河存保在胜瑞城召开的风雅舞蹈赛会为原型,因具有强烈的参与性,深受民众喜爱并一直流传至今。
七条兼仲与力饼竞赛
七条兼仲(?~一五八二)阿波坂野郡七条城主。七条家据说出自藤原氏隆家流,在京都也是颇有影响力的望族。兼仲作为力大无穷的豪杰人物,在阿波国留下了许多逸闻传奇。他同时也以武勇过人深受一存倚重,中富川合战中,为守护存保撤退遭到敌军包围,战死。
阿波民间每年一月的第三个星期天都举行“力饼竞赛”,即抱着重达三百多斤装着饼的大筒向前走,以行进距离远者为胜,迄今已有四百年的传统。这个活动就是为了纪念七条兼仲的无双怪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