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未来在何处
电视上经常有宣传垃圾分类投放的公益广告。以前每每看到,一种不屑的念头总会在不经意间从我脑中划过:“光宣传有什么用呢?就没看到哪个城市里有分类垃圾桶的。”但这种想法我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过,因为我也知道,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只是对国家这种只宣传不干事的做法感到深深的抵制,甚至忍不住会抱怨几句。
后来闲来无事时,我上网仔细查阅了垃圾分类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日本在其中算是佼佼者。但当我看到日本的垃圾分类管理手册的时候,我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其“变态”之处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垃圾分类之细致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其实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真的要做到高效回收,仅仅像我们在电视宣传中看到的,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意义。因为如果塑料、废纸和金属完全杂乱堆放在“可回收箱”内,依然需要非常繁琐的后续分拣流程,其所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与可回收的资源,可能根本不成正比。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日本的垃圾分类手册简直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日本横滨的垃圾分类手册竟然长达27页,纷繁复杂的条款让人难以置信。因为难以记忆,家庭主妇一般都要在厨房里放一份分类手册,随时翻阅。
比如一个普通的香烟盒,就要分三类: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纸,铝箔是金属,所以这件东西就要分三类丢弃。
2,垃圾回收的日程管理制度
按照上述的准则进行分类,垃圾类别可以达到数十种之多,这就给垃圾收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日本,每种垃圾回收的时间是固定的,错过了就要等下一次。每年12月,市民会收到一份年历,每天的颜色不同,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不同垃圾的回收时间。比如厨余垃圾被叫做“生垃圾”,因为它会腐败和产生味道,因此一周有两次回收的时间。
说实话,这是在细致的垃圾分类的前提下,所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它的最终回收效果当然是显著的,但不可避免的将给广大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这种不便,可以理解为资源回收的代价。
我不禁有些深深地迷茫。对于我们这么一个绝大多数人还在闯红灯、随地吐痰的国家而言,谈垃圾回收,是否有些过于超前?当人们连烟头还不愿熄灭后再投入垃圾箱的时候,强迫他们把烟盒拆分成三类,分别投入到三种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中,是否有些不太现实?更不用提在家中还需将每种垃圾归类,每天只能投放一种垃圾,会给人带来多么压抑烦躁的感觉了。
了解了这些,再看垃圾分类广告,我有了些不一样的感受。我不再一味痛斥政府只知宣传而不作为,反而有些同情的感觉。我分明看到了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在阴暗的会议室中,深皱着眉头大口大口抽着烟,面对着上级下发的“20XX年实现垃圾全面回收”的指标文件,却一筹莫展的样子。大力地在媒体上宣传,是唯一的一种覆盖面广,而又有些表面影响力的方法了,除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为什么说只能宣传无法实际推进呢,我们不妨简单讨论一下垃圾分类回收的几个必要环节:
1,制定强硬的垃圾投放标准,从源头管控垃圾的分类效果,对于不配合的投放者从重罚款。
这是日本目前的管理策略,但基于中国目前的现状,基本不具备可实施性。这个我就不多做解释了,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
2,每个城市的垃圾分类箱必须要齐全,垃圾收集也要分类,更需要建立大量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厂。
这些是垃圾分类回收的硬件支撑。但我们发现,只要源头无法做到分类投递,这些东西都是无用的,甚至是一种负担。这也是为什么我只在电视上看到垃圾分类广告,却没有在现实中看到一个分类垃圾箱、一个资源回收处理厂的原因。
垃圾分类回收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但它是一个各个环节需要密切衔接的完整闭环系统,少了其中一样,整个系统都会崩溃。而我们正在面对的,是要从零开始,建立这样一个闭环的系统,可想其难度有多大。
因此,之后很长时间,我对这个问题是彻底悲观的。我不认为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将这个系统建立起来。
直到某一个小雨的早晨,在去上班的路上,我看到身旁堵在红绿灯前长长的车龙。绿灯亮起,第一辆车缓缓起步,开了两三米之后,第二辆车慢慢跟上,接着第三辆车缓缓跟进,每一个车的起步动作,像一个小小的信号,从车龙的头慢慢传递到尾。我突然冒出了一个很奇妙的想法:如果每一辆车以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加速度启动,是不是可以让所有车同时开起来而又不相互碰撞呢?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思维实验,但后来我慢慢回想起,其实我从小就有这样一种困惑。军训时进行集体正步走训练时,我们往往越走越快、越走越快。我常常很努力地想保持着与教官口令相同的节奏,但时间久了,确实拗不过那整齐快速的”啪啪啪“的脚掌砸地的声音,只得同流合污。甚至多数时候,教官也对我们没有办法,仿佛口令的节奏也被我们带的越来越快。
但极个别的,有那么一两个执拗的孩子,在队伍中坚持正确的节奏,以至于显得特立独行,被其他人和我嘲笑。现在回想起来,懊悔至极,因为我终于懂得了,我们所嘲笑的,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在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
之所以要讲这些,是因为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垃圾分类的困境和正步走训练时所遇到的,本质上并无区别。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我们新的时代任务:垃圾分类回收,这是一个新的节奏;而我们原来所熟悉的生活模式,是另一种节奏。当所有的人都还在按照原来的节奏齐步向前的时候,面对一个突然出现的新节奏,他们是感到迷茫的。绝大多数人并不会认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只会听着耳边响起的”啪啪“声,看着身边人的抬腿落腿的动作,就着自己原来的习惯这么走下去。政府的大力宣传像是一个扩音器,将原来模模糊糊的口令声放大到清晰可见,但这并不是能够改变所有人行为的决定性力量。这个决定性力量,只能是一个一个的人。
每一个新的习惯、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时代,总需要一些”特立独行“、坚持己见的人来引领,他们多半会在当时被人疏远、嫌弃甚至迫害,而在未来被新时代的人尊为先驱者。其实他们并非要彰显不同,而只是顺应着时代的节奏,坚持自己的选择。
如果一个队伍能够从一个节奏变为另一个节奏,可以想象其过程只能是这样的:新的节奏下来,大多数人看到别人都没变,自己也乐得保持现状,因此保持不变;但其少数顺应新节奏的人,坚持着自己的节奏,像一根刺一样,扎进和谐的队伍中,遭到大家的排斥;慢慢,越来越来的人听清楚了新节奏,跟着改变着自己的步子,队伍的声音越来越不整齐,甚至颇为凌乱;最后,经过激烈的对抗,度过一段噼里啪啦的杂乱日子之后,队伍找到新的节奏,越来越多的人也适应了这种节奏,并体会到了新节奏的美感,队伍终于又整齐划一,迈向前方。
垃圾回收离我们还很远。但抱怨、批判、反对,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垃圾回收事业的进程。真正能改变它的,只能是一个个最基本的人,那些不仅只在评判,而愿意真正去做的人。
懂一件事可以取悦于空谈者和自夸者,做一件事才可以获得上帝的欢心。这句话其实可以适用于一切事情。我最终明白,那些遇到事情只会说谁谁应当负责,谁谁应当怎样怎样做的人,他们并不是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让这个社会更好一些。如果你真的觉得垃圾回收值得一做,不妨从自己的节约克制做起;如果你感到咱们徐州交通混乱,不妨从自己开车文明礼让开始;如果你觉得咱们徐州人素质不高,不妨从自己提高素质开始。
你永远难以改变一件大事,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以及尽可能影响你身边的人。社会的进步需要的不是键盘党和评论家,而是一个个能够坚持自我的人,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一点点温暖色彩的人。
【书友咖啡】
人欲成长,无非三种途径。
其一,勤读书,以前人之见解补头脑之智慧;
其二,广交友,借他人之阅历增自身之经验;
其三,多经历练,人生苦难重重,像极咖啡,不曾遍尝先之苦,终究难品后之甜。
分享种种收获体会,以此共勉。
后来闲来无事时,我上网仔细查阅了垃圾分类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日本在其中算是佼佼者。但当我看到日本的垃圾分类管理手册的时候,我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其“变态”之处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
1,垃圾分类之细致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其实大家可以想一下,如果真的要做到高效回收,仅仅像我们在电视宣传中看到的,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意义。因为如果塑料、废纸和金属完全杂乱堆放在“可回收箱”内,依然需要非常繁琐的后续分拣流程,其所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与可回收的资源,可能根本不成正比。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日本的垃圾分类手册简直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日本横滨的垃圾分类手册竟然长达27页,纷繁复杂的条款让人难以置信。因为难以记忆,家庭主妇一般都要在厨房里放一份分类手册,随时翻阅。
比如一个普通的香烟盒,就要分三类:外包是塑料,盒子是纸,铝箔是金属,所以这件东西就要分三类丢弃。
2,垃圾回收的日程管理制度
按照上述的准则进行分类,垃圾类别可以达到数十种之多,这就给垃圾收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在日本,每种垃圾回收的时间是固定的,错过了就要等下一次。每年12月,市民会收到一份年历,每天的颜色不同,这些颜色分别代表不同垃圾的回收时间。比如厨余垃圾被叫做“生垃圾”,因为它会腐败和产生味道,因此一周有两次回收的时间。
说实话,这是在细致的垃圾分类的前提下,所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管理措施。它的最终回收效果当然是显著的,但不可避免的将给广大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不便,这种不便,可以理解为资源回收的代价。
我不禁有些深深地迷茫。对于我们这么一个绝大多数人还在闯红灯、随地吐痰的国家而言,谈垃圾回收,是否有些过于超前?当人们连烟头还不愿熄灭后再投入垃圾箱的时候,强迫他们把烟盒拆分成三类,分别投入到三种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中,是否有些不太现实?更不用提在家中还需将每种垃圾归类,每天只能投放一种垃圾,会给人带来多么压抑烦躁的感觉了。
了解了这些,再看垃圾分类广告,我有了些不一样的感受。我不再一味痛斥政府只知宣传而不作为,反而有些同情的感觉。我分明看到了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在阴暗的会议室中,深皱着眉头大口大口抽着烟,面对着上级下发的“20XX年实现垃圾全面回收”的指标文件,却一筹莫展的样子。大力地在媒体上宣传,是唯一的一种覆盖面广,而又有些表面影响力的方法了,除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为什么说只能宣传无法实际推进呢,我们不妨简单讨论一下垃圾分类回收的几个必要环节:
1,制定强硬的垃圾投放标准,从源头管控垃圾的分类效果,对于不配合的投放者从重罚款。
这是日本目前的管理策略,但基于中国目前的现状,基本不具备可实施性。这个我就不多做解释了,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
2,每个城市的垃圾分类箱必须要齐全,垃圾收集也要分类,更需要建立大量垃圾分类回收处理厂。
这些是垃圾分类回收的硬件支撑。但我们发现,只要源头无法做到分类投递,这些东西都是无用的,甚至是一种负担。这也是为什么我只在电视上看到垃圾分类广告,却没有在现实中看到一个分类垃圾箱、一个资源回收处理厂的原因。
垃圾分类回收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好事,但它是一个各个环节需要密切衔接的完整闭环系统,少了其中一样,整个系统都会崩溃。而我们正在面对的,是要从零开始,建立这样一个闭环的系统,可想其难度有多大。
因此,之后很长时间,我对这个问题是彻底悲观的。我不认为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将这个系统建立起来。
直到某一个小雨的早晨,在去上班的路上,我看到身旁堵在红绿灯前长长的车龙。绿灯亮起,第一辆车缓缓起步,开了两三米之后,第二辆车慢慢跟上,接着第三辆车缓缓跟进,每一个车的起步动作,像一个小小的信号,从车龙的头慢慢传递到尾。我突然冒出了一个很奇妙的想法:如果每一辆车以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加速度启动,是不是可以让所有车同时开起来而又不相互碰撞呢?
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思维实验,但后来我慢慢回想起,其实我从小就有这样一种困惑。军训时进行集体正步走训练时,我们往往越走越快、越走越快。我常常很努力地想保持着与教官口令相同的节奏,但时间久了,确实拗不过那整齐快速的”啪啪啪“的脚掌砸地的声音,只得同流合污。甚至多数时候,教官也对我们没有办法,仿佛口令的节奏也被我们带的越来越快。
但极个别的,有那么一两个执拗的孩子,在队伍中坚持正确的节奏,以至于显得特立独行,被其他人和我嘲笑。现在回想起来,懊悔至极,因为我终于懂得了,我们所嘲笑的,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在根本上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
之所以要讲这些,是因为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垃圾分类的困境和正步走训练时所遇到的,本质上并无区别。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我们新的时代任务:垃圾分类回收,这是一个新的节奏;而我们原来所熟悉的生活模式,是另一种节奏。当所有的人都还在按照原来的节奏齐步向前的时候,面对一个突然出现的新节奏,他们是感到迷茫的。绝大多数人并不会认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他们只会听着耳边响起的”啪啪“声,看着身边人的抬腿落腿的动作,就着自己原来的习惯这么走下去。政府的大力宣传像是一个扩音器,将原来模模糊糊的口令声放大到清晰可见,但这并不是能够改变所有人行为的决定性力量。这个决定性力量,只能是一个一个的人。
每一个新的习惯、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时代,总需要一些”特立独行“、坚持己见的人来引领,他们多半会在当时被人疏远、嫌弃甚至迫害,而在未来被新时代的人尊为先驱者。其实他们并非要彰显不同,而只是顺应着时代的节奏,坚持自己的选择。
如果一个队伍能够从一个节奏变为另一个节奏,可以想象其过程只能是这样的:新的节奏下来,大多数人看到别人都没变,自己也乐得保持现状,因此保持不变;但其少数顺应新节奏的人,坚持着自己的节奏,像一根刺一样,扎进和谐的队伍中,遭到大家的排斥;慢慢,越来越来的人听清楚了新节奏,跟着改变着自己的步子,队伍的声音越来越不整齐,甚至颇为凌乱;最后,经过激烈的对抗,度过一段噼里啪啦的杂乱日子之后,队伍找到新的节奏,越来越多的人也适应了这种节奏,并体会到了新节奏的美感,队伍终于又整齐划一,迈向前方。
垃圾回收离我们还很远。但抱怨、批判、反对,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垃圾回收事业的进程。真正能改变它的,只能是一个个最基本的人,那些不仅只在评判,而愿意真正去做的人。
懂一件事可以取悦于空谈者和自夸者,做一件事才可以获得上帝的欢心。这句话其实可以适用于一切事情。我最终明白,那些遇到事情只会说谁谁应当负责,谁谁应当怎样怎样做的人,他们并不是想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让这个社会更好一些。如果你真的觉得垃圾回收值得一做,不妨从自己的节约克制做起;如果你感到咱们徐州交通混乱,不妨从自己开车文明礼让开始;如果你觉得咱们徐州人素质不高,不妨从自己提高素质开始。
你永远难以改变一件大事,你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以及尽可能影响你身边的人。社会的进步需要的不是键盘党和评论家,而是一个个能够坚持自我的人,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一点点温暖色彩的人。
【书友咖啡】
人欲成长,无非三种途径。
其一,勤读书,以前人之见解补头脑之智慧;
其二,广交友,借他人之阅历增自身之经验;
其三,多经历练,人生苦难重重,像极咖啡,不曾遍尝先之苦,终究难品后之甜。
分享种种收获体会,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