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老字号:艳芳照相馆
艳芳照相馆为“中国商业服务名牌”之一,现隶属昆旅集团。1930年,由广东人黄恪存与人合资开办。原址在正义路,2005年因拆迁改造,搬往如今的建设路。该馆曾是昆明最大的照相馆之一,也是1956年公私合营的43家老相馆现今仅存的5家照相馆之一,享有盛誉。据说,手工给黑白照片上色就是从“艳芳”开始,而在解放后,它也承担着多数证件照的拍摄的任务,大半昆明人都在此拍过照。
黑白时代艳芳“创彩”
光线由镜头进入,经过镜子的反射,左右颠倒的实像呈现在磨砂玻璃上。而后,在磨砂上铺上一张很薄的纸,临摹下图形。这是17、18世纪
没有照相机,但已有雏形,它是欧洲画家常用的“暗箱柜”。
一个典型的暗箱柜,非常像照相机,只是缺少感光材料。但通过临摹,已可以较准确地绘制风光、建筑甚至肖像。
1839年,显像术在法国正式诞生,第一台真正的相机也出现。三年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对外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在此之前,中国画师经营着“画楼”或“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将人的容貌留在纸上。
因照片更为逼真,画像行业受到很大的威胁,但画师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将摄影引入了相馆,也未盲目革新:彻底丢弃绘画,而是用笔将小照片放大、为黑白照涂上色彩。
这在“黑白时代”的西方,甚为罕见。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东南沿海的广州、福州、上海等地,由画楼发展而来的照相馆蓬勃发展,工艺也日益成熟。
转眼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昆明第一家照相馆“水月轩”创店后,“二我轩”、“留青馆”、“春影阁”等照相馆也陆续创店。
但当时,昆明的摄影技术人员尚不多。而广州的照相术却相对成熟,拿“艳芳照相馆”来说,尽管它也只是成立于1912年,但在二三十年代,已蜚声粤港两地。
在这时,“二我轩”的老板蒋朴,开始奔波于香港、广州等地,寻找专业人才。
黄恪存,正是广州“艳芳照相馆”的学徒,被蒋朴看中了。
以为是到国外发展,黄恪存爽快地答应了,从香港坐船到越南河内,又从河内坐小火车到了昆明。这段历史,存在于他与女儿黄秀英的一次交谈中。
在“二我轩”一段时间后,约1930年,黄恪存于正义路自立门户,照相馆也叫“艳芳照相馆”。他多少给昆明相馆带来一些新的理念,如给黑白照片手工上色,据说就是从“艳芳”开始。
没多久,黄恪贤也从广东来到昆明,他是黄恪存的弟弟,后来,“艳芳”基本上由他打理。
在1947年入“艳芳”做学徒的周吉祥的记忆里,“艳芳”的员工多数为广东师傅,一直到1956年,昆明43家照相馆公私合营时,这些说着粤语的师傅很多都还留在昆明。
老师傅们个个身怀绝技,将照相术与绘画结合得淋漓尽致:修像、上色后的黑白照片,与现今真正的彩照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艳芳”带来成熟工艺,在50多年的黑白时代,成就辉煌。让昆明人永远记住了“艳芳”。
而后,办理第一代身份证时,它也很自然地成为昆明五华区的指定拍照点,就此,昆明多半的人们都在“艳芳”照过相。
如今,“艳芳”近80岁,有些落寞。它隐没在建设路的梧桐树背后,几乎丢失过去。
彷徨。不如现代婚纱影楼的华丽,又未利用“老字号”拾起兴起的怀旧。这是经理施晓波的困境。
不过,或许不久之后,“艳芳”的老相机就会出现在相馆里,或摆设,甚至拍照,墙上的现代展示照,也会有过去的老照片。 它将是古老相馆与现代相馆的结合。
如当年的画楼,受摄影术的冲击,却能巧妙结合,成就了中国奇特的照片史。
摄影与画像结合 创中国特色彩照
艳芳照相馆曾经的繁华,在周吉祥的记忆里。
1947年,他进“艳芳”做学徒,西方的照相术与中国的画像术,在广东师傅的高超技巧下达到巅峰。
艳芳照相馆如今的困境,在施晓波的焦虑里。
2003年,他做“艳芳”的经理,此时,“艳芳”已没了多少过去的印迹,而两年后,因正义路改造,又搬到如今的建设路时,远离了过去。
繁华不再。从外表看,它如今已是一个普通的影楼,甚至是个落寞的影楼。
学徒 师傅
1947年,艳芳照相馆,忙碌依然。
13岁的学徒周吉祥,6点便爬起床,把地铺收拾好。清晨,有很多事得做。
这是一栋两层的木楼,正义路上普普通通的房子。不过,二楼上做了阁楼,处理底片的暗房就在那儿,周吉祥和另三个员工也睡在上边。经理黄恪贤常忙得不回家,相馆里也有他的卧室。房子纵深很长,周吉祥要把整个相馆清理一遍,所花时间不短。
开馆的时间是上午10点。在这之前,摄影师张孝友、修底师郑文海、修像师王宋、上色师郑文益,陆续来到相馆。这四人是广东人,在昆明多年,也会说点昆明方言,但在相馆,仍以粤语交流。黄恪贤也是广东人。他们都爱穿西服,如李美芳一直保存着的一张照片:30岁的黄恪贤身着白色衬衫、深色西裤,打着领带,在“艳芳”的招牌下悠然地站着。
彼时艳芳的牌匾,甚为时尚,纯英文的“VIEW FONG STUDIO”镶在门框上。
婚纱 相机
作为昆明最繁华的商业街,正义路上商店林立、品牌云集。但10点,并不热闹,因为这条街有个显著特色:早市冷漠、午市平淡、夜市热闹。
上午的生意终究也是有的。顾客常常是一家子,穿着时新的漂亮衣服。张孝友将顾客领上摄像室,周吉祥则轻轻拍打着婚纱上的灰尘。
三件婚纱挂在两个大玻璃窗后边,是吸引顾客的一件法宝。不过,离“艳芳”不远的另一家照相馆,名为 “国际”,婚纱多些。它们是当时昆明两家最大的照相馆。“艳芳”因老板是广东人,被称为“南派”;“国际”因老板是南京人,被称为“海派”。说不清谁的生意更旺。但“艳芳”的地段稍好,在昆明的名气似乎也就比“国际”大点。而且,“艳芳”打广告时,说请的是香港的摄影师,多少也得到人们更多的信任。
张孝友摆弄了一会笨重的照相机,它是一台黑白座机。
假山、回廊、山水美景……顾客挑选着背景,之后,在张孝友的指点下,按排列整齐、长次有序的规则,坐好、站定。 “笑一个,对。你的头往右侧点……”这是张孝友最常说的话。电灯早就打开,光线照在一家人灿烂的笑容上,之后,进入镜头,经过镜子的反射,左右颠倒的实像落在底片上。“啪”地一声,笑容被定格。
工序 上色
周吉祥偷偷地看着每个师傅的操作。而一张照片问世,尚得经过多道程序:郑文海修底片,暗房洗扩照片,王宋修像,郑文益上色。
都是纯手工的绝活:郑文海所用的工具纤细得只有针线般粗;王宋用毛笔弱化瑕疵,或修眉眼、或填毛孔、或画酒窝;郑文益则在黑白照片上,用12种水彩涂上合适的颜色,变成一张逼真的彩照。这些工序,几乎都代表着黑白照片时代的巅峰,是外国照相术与中国画像术的独特结合。而画像、上色,都是曾经的画像馆遗留下来的技艺。
周吉祥偷看得最多的是上色。
晚8点到10点,正是最热闹时,正义街人流如潮。“艳芳”也最为忙碌,这会儿,张孝友还可能抬着黑白平片相机,在昆明的某个婚宴上,拍着“外照”。
周吉祥回来已有些时候。傍晚时,他骑着自行车,赶到黄恪贤在西坝的家里,取存在那的摄影原料。在那,他又看到黄恪贤的妻子李美芳,带着孩子,住在那个拥有30多间房间的大院里,很少过问相馆的事。
喧哗与忙碌,在晚上10时之后慢慢退去。
相馆 画楼
镜头转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对外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国。三年前诞生的摄影术,也随之传入香港、广州等地。
此前,中国画师经营着“画楼”或“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将人的容貌留在纸上。
照片更为逼真,画像行业受到很大威胁。
有先见之明的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术。约1851年,香港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学会摄影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店在香港著名的皇后大道上,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
初时,摄影术略显粗糙,只能拍摄黑白小照片。国人想要大照片,有些人,甚至对黑白有莫名的抵触,认为它不吉利。画师们因此而利用绘画才能:根据小照片,临摹放大;在黑白照上,涂抹色彩。在只有小黑白照的时代,这些是照相业的“中国特色”。
而等到黄恪贤的兄弟黄恪存,在广州艳芳照相馆做学徒时,摄影与画像的结合技巧于沿海城市已如火纯青。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恪存成立艳芳照相馆,将成熟工艺带入昆明,成就照相业的繁华。
落寞 期待
如今,艳芳照相馆近80岁,早已没了原来的样子。
老师傅们多已逝去,73岁的周吉祥,1994年也退休在家。而他学的“上色”技能,在真正的彩色照片开始普及的1985年,也基本荒废了。
34岁的经理施晓波,坐在具有现代影楼概念的“艳芳”里,看着断断续续的客人,他们多数是学生,找最近的相馆拍2寸证件照。摄影室里,摆着的是数码相机。52岁的老摄影师赵福阳,驾轻就熟地完成一次拍摄。照片经过电脑的处理后,瞬间被洗印出来。不再需要手工修像、上色。相馆仍然不小,两层,也拍现在最为火爆的婚纱照。但在二楼的橱窗后,却无法找着流行婚纱影楼的华丽。这是施晓波的困境,他希望能将婚纱照得更好,但又有国企的困境。
而又有老人,希望能看到“艳芳”以前的样子,至少,能有些老照片,让他们怀念过往。甚至年轻人,也开始“怀旧”。可在大厅的展示照片里,只有最新的全家福、儿童照、会议合影。
施晓波幻想着回到正义路。这样,曾经在那拍过“黑白艺术照”、第一代证件照的老人们,可轻易地找着“艳芳”,一进来,也能看到熟悉的具有时代韵味的老照片。
施晓波计划着,抬出老相机、或用现代相机,拍出原汁原味的古典照,漂亮的婚纱落在黑白照上。怀旧、现代在一起。就如一个世纪前中国的画像楼,将古老的画像技术与兴起的照相术
时时不忘提高服务质量
黄秀英(艳芳照相馆创始人黄恪存之女,80岁)
爷爷以前在天津开杂货店,但去世得早,我父亲就读了几年私塾。到昆明与人合伙开了“艳芳”照相馆后,我二叔也就是黄恪贤,带着我奶奶,几乎一家子都从广东来了昆明。
我1928年出生,还有个哥哥,比我大四岁,都在昆明出生。
记得我6岁的时候,“艳芳”照相用的还是日光,光线不好就照不成相。那会,我刚进幼儿园,第一次穿“校服”,奶奶看着漂亮,就嚷着要我去拍照,所以,印象很深。后来,到我读小学,也就是9岁左右吧,“艳芳“照相改用电灯照明。没过多久,“艳芳”晚上也营业了,一般都要到10点才关门,算是提高服务质量吧,而且,过年过节照相馆也不休息,因为很多人都喜欢这时穿着新衣服拍照。
到我读初中时,在相馆的一楼,我父亲顺带做了些其他的生意,比如卖钟表、皮鞋、缝纫机什么的。我记得,在昆明的什么地方,好像还开过一个糖果厂,叫“冠糖园”。不过,生意好像不太好,都没做长久。
抗日战争爆发,很多江浙一带的人逃到昆明,有个上海的摄影师拍婚纱照特别厉害。我爹就请了他,而且把以前的小橱窗改成了两个大玻璃窗,摆放婚纱。美军入驻昆明时,南屏街成了洋人街,我爹又在那开过一个小分店,不过,没开多久,还是主营正义路的那家。到后期,相馆基本是我叔叔经营。抗日战争胜利时,一个姓苏的香港商人在香港开了“美国胜家公司”的分店,他是我父亲的朋友,受他的邀请,我父亲和我母亲,带着妹妹,离开昆明,到广州也开了个分店。
解放头一年,我的一个弟弟不幸去世,父亲又回昆明住了一年。后来,我也跟他去了趟广州,还去广州的艳芳照相馆做了客,它的老板也是广东三水人,也姓黄,我家与它的老板的具体关系,我也不是太清楚,只记得那次,我父亲让我叫“五叔公”、“五叔婆”。
解放后,“胜家公司”的分店没开了,我父亲去澳门住了段时间,后面到香港,1964年在那去世,享年65岁。
我有六兄妹,除了一个妹妹跟着父亲,其他人都留在昆明读书,在他去世前的10几年时间里,我跟他接触得已经很少了。
我的叔叔倒是一直在昆明经营“艳芳”,1956年公私合营后,也在管理,当然,后期有点调动,到了其他的照相馆。他1985年去世,享年73年。我的婶婶李美芳仍在人世,住在昆明,80多岁。不过,她在公私合营后才参加工作,进相馆做了营业员,在这之前,她都在家带孩子做家务。
我父亲和我叔叔,很少回家说相馆的事,所以,我们知道的事也就这么点了。
听说“艳芳”现在搬到建设路了。很多老照相馆都已经没了,那么多年,“艳芳”能一直保留了下来,不容易。我想这与当年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很多顾客是有关系的。
民间记趣
师傅上厕所 乘机试技术
赵福阳(艳芳照相馆高级摄影师,51岁)
1948年,赵在衡整整走了18天,从大理来到昆明,当时,他30岁,无意中,进了艳芳照相馆,做了学徒。
从那以后,他将一生给了照相馆,也将儿子赵福阳带进了这一行。
1957年出生的赵福阳,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到相馆玩,上学时,闲着就学学摄影。
1981年,他正式进入相馆工作。尽管摄影已基本会了,但按惯例,他仍得经历两年之多的学徒生活,在这期间,除了偶尔看看师傅们的操作,大部分时候,他要做的是扫地、提水的杂活。
但他好强,总希望能马上单独完成一次摄影。做学徒的第二年,他终于逮了一次机会,乘着师傅上厕所时,为一名顾客拍了照。
“其实,事后也挺心虚的,怕拍坏了照片,怕被师傅骂!”但那张照片也拍得挺好,只是师傅叮嘱了一句:“你还是不要乱动。”
四年后,他成了一名成熟的摄影师。可仍然好强,一次,外出拍集体照,又有个惯例,一般至少要拍两次,但赵福阳对自己非常自信,拍完一次后,就说“可以了”。
后来,又是一阵心虚:“万一那张真拍废了,那可就不好了。”
师傅上厕所乘机试技术
赵福阳(艳芳照相馆高级摄影师,51岁)
1948 年,赵在衡整整走了18天,从大理来到昆明,当时,他30岁,无意中,进了艳芳照相馆,做了学徒。
从那以后,他将一生给了照相馆,也将儿子赵福阳带进了这一行。1957年出生的赵福阳,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到相馆玩,上学时,闲着就学学摄影。
1981年,他正式进入相馆工作。尽管摄影已基本会了,但按惯例,他仍得经历两年之多的学徒生活,在这期间,除了偶尔看看师傅们的操作,大部分时候,他要做的是扫地尧提水的杂活。
但他好强,总希望能马上单独完成一次摄影。做学徒的第二年,他终于逮了一次机会,乘着师傅上厕所时,为一名顾客拍了照。野其实,事后也挺心虚的,怕拍坏了照片,怕被师傅骂浴冶但那张照片也拍得挺好,只是师傅叮嘱了一句院野你还是不要乱动。冶四年后,他成了一名成熟的摄影师。可仍然好强,一次,外出拍集体照,又有个惯例,一般至少要拍两次,但赵福阳对自己非常自信,拍完一次后,就说野可以了冶。
后来,又是一阵心虚院野万一那张真拍废了,那可就不好了。冶但,一切都很完美。
黑白时代艳芳“创彩”
光线由镜头进入,经过镜子的反射,左右颠倒的实像呈现在磨砂玻璃上。而后,在磨砂上铺上一张很薄的纸,临摹下图形。这是17、18世纪
没有照相机,但已有雏形,它是欧洲画家常用的“暗箱柜”。
一个典型的暗箱柜,非常像照相机,只是缺少感光材料。但通过临摹,已可以较准确地绘制风光、建筑甚至肖像。
1839年,显像术在法国正式诞生,第一台真正的相机也出现。三年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对外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大批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摄影术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
在此之前,中国画师经营着“画楼”或“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将人的容貌留在纸上。
因照片更为逼真,画像行业受到很大的威胁,但画师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将摄影引入了相馆,也未盲目革新:彻底丢弃绘画,而是用笔将小照片放大、为黑白照涂上色彩。
这在“黑白时代”的西方,甚为罕见。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东南沿海的广州、福州、上海等地,由画楼发展而来的照相馆蓬勃发展,工艺也日益成熟。
转眼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昆明第一家照相馆“水月轩”创店后,“二我轩”、“留青馆”、“春影阁”等照相馆也陆续创店。
但当时,昆明的摄影技术人员尚不多。而广州的照相术却相对成熟,拿“艳芳照相馆”来说,尽管它也只是成立于1912年,但在二三十年代,已蜚声粤港两地。
在这时,“二我轩”的老板蒋朴,开始奔波于香港、广州等地,寻找专业人才。
黄恪存,正是广州“艳芳照相馆”的学徒,被蒋朴看中了。
以为是到国外发展,黄恪存爽快地答应了,从香港坐船到越南河内,又从河内坐小火车到了昆明。这段历史,存在于他与女儿黄秀英的一次交谈中。
在“二我轩”一段时间后,约1930年,黄恪存于正义路自立门户,照相馆也叫“艳芳照相馆”。他多少给昆明相馆带来一些新的理念,如给黑白照片手工上色,据说就是从“艳芳”开始。
没多久,黄恪贤也从广东来到昆明,他是黄恪存的弟弟,后来,“艳芳”基本上由他打理。
在1947年入“艳芳”做学徒的周吉祥的记忆里,“艳芳”的员工多数为广东师傅,一直到1956年,昆明43家照相馆公私合营时,这些说着粤语的师傅很多都还留在昆明。
老师傅们个个身怀绝技,将照相术与绘画结合得淋漓尽致:修像、上色后的黑白照片,与现今真正的彩照几乎没有太大的区别。
“艳芳”带来成熟工艺,在50多年的黑白时代,成就辉煌。让昆明人永远记住了“艳芳”。
而后,办理第一代身份证时,它也很自然地成为昆明五华区的指定拍照点,就此,昆明多半的人们都在“艳芳”照过相。
如今,“艳芳”近80岁,有些落寞。它隐没在建设路的梧桐树背后,几乎丢失过去。
彷徨。不如现代婚纱影楼的华丽,又未利用“老字号”拾起兴起的怀旧。这是经理施晓波的困境。
不过,或许不久之后,“艳芳”的老相机就会出现在相馆里,或摆设,甚至拍照,墙上的现代展示照,也会有过去的老照片。 它将是古老相馆与现代相馆的结合。
如当年的画楼,受摄影术的冲击,却能巧妙结合,成就了中国奇特的照片史。
摄影与画像结合 创中国特色彩照
艳芳照相馆曾经的繁华,在周吉祥的记忆里。
1947年,他进“艳芳”做学徒,西方的照相术与中国的画像术,在广东师傅的高超技巧下达到巅峰。
艳芳照相馆如今的困境,在施晓波的焦虑里。
2003年,他做“艳芳”的经理,此时,“艳芳”已没了多少过去的印迹,而两年后,因正义路改造,又搬到如今的建设路时,远离了过去。
繁华不再。从外表看,它如今已是一个普通的影楼,甚至是个落寞的影楼。
学徒 师傅
1947年,艳芳照相馆,忙碌依然。
13岁的学徒周吉祥,6点便爬起床,把地铺收拾好。清晨,有很多事得做。
这是一栋两层的木楼,正义路上普普通通的房子。不过,二楼上做了阁楼,处理底片的暗房就在那儿,周吉祥和另三个员工也睡在上边。经理黄恪贤常忙得不回家,相馆里也有他的卧室。房子纵深很长,周吉祥要把整个相馆清理一遍,所花时间不短。
开馆的时间是上午10点。在这之前,摄影师张孝友、修底师郑文海、修像师王宋、上色师郑文益,陆续来到相馆。这四人是广东人,在昆明多年,也会说点昆明方言,但在相馆,仍以粤语交流。黄恪贤也是广东人。他们都爱穿西服,如李美芳一直保存着的一张照片:30岁的黄恪贤身着白色衬衫、深色西裤,打着领带,在“艳芳”的招牌下悠然地站着。
彼时艳芳的牌匾,甚为时尚,纯英文的“VIEW FONG STUDIO”镶在门框上。
婚纱 相机
作为昆明最繁华的商业街,正义路上商店林立、品牌云集。但10点,并不热闹,因为这条街有个显著特色:早市冷漠、午市平淡、夜市热闹。
上午的生意终究也是有的。顾客常常是一家子,穿着时新的漂亮衣服。张孝友将顾客领上摄像室,周吉祥则轻轻拍打着婚纱上的灰尘。
三件婚纱挂在两个大玻璃窗后边,是吸引顾客的一件法宝。不过,离“艳芳”不远的另一家照相馆,名为 “国际”,婚纱多些。它们是当时昆明两家最大的照相馆。“艳芳”因老板是广东人,被称为“南派”;“国际”因老板是南京人,被称为“海派”。说不清谁的生意更旺。但“艳芳”的地段稍好,在昆明的名气似乎也就比“国际”大点。而且,“艳芳”打广告时,说请的是香港的摄影师,多少也得到人们更多的信任。
张孝友摆弄了一会笨重的照相机,它是一台黑白座机。
假山、回廊、山水美景……顾客挑选着背景,之后,在张孝友的指点下,按排列整齐、长次有序的规则,坐好、站定。 “笑一个,对。你的头往右侧点……”这是张孝友最常说的话。电灯早就打开,光线照在一家人灿烂的笑容上,之后,进入镜头,经过镜子的反射,左右颠倒的实像落在底片上。“啪”地一声,笑容被定格。
工序 上色
周吉祥偷偷地看着每个师傅的操作。而一张照片问世,尚得经过多道程序:郑文海修底片,暗房洗扩照片,王宋修像,郑文益上色。
都是纯手工的绝活:郑文海所用的工具纤细得只有针线般粗;王宋用毛笔弱化瑕疵,或修眉眼、或填毛孔、或画酒窝;郑文益则在黑白照片上,用12种水彩涂上合适的颜色,变成一张逼真的彩照。这些工序,几乎都代表着黑白照片时代的巅峰,是外国照相术与中国画像术的独特结合。而画像、上色,都是曾经的画像馆遗留下来的技艺。
周吉祥偷看得最多的是上色。
晚8点到10点,正是最热闹时,正义街人流如潮。“艳芳”也最为忙碌,这会儿,张孝友还可能抬着黑白平片相机,在昆明的某个婚宴上,拍着“外照”。
周吉祥回来已有些时候。傍晚时,他骑着自行车,赶到黄恪贤在西坝的家里,取存在那的摄影原料。在那,他又看到黄恪贤的妻子李美芳,带着孩子,住在那个拥有30多间房间的大院里,很少过问相馆的事。
喧哗与忙碌,在晚上10时之后慢慢退去。
相馆 画楼
镜头转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对外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国。三年前诞生的摄影术,也随之传入香港、广州等地。
此前,中国画师经营着“画楼”或“影像铺”,利用传统的绘画将人的容貌留在纸上。
照片更为逼真,画像行业受到很大威胁。
有先见之明的画师,想方设法学习照相术。约1851年,香港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学会摄影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店在香港著名的皇后大道上,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
初时,摄影术略显粗糙,只能拍摄黑白小照片。国人想要大照片,有些人,甚至对黑白有莫名的抵触,认为它不吉利。画师们因此而利用绘画才能:根据小照片,临摹放大;在黑白照上,涂抹色彩。在只有小黑白照的时代,这些是照相业的“中国特色”。
而等到黄恪贤的兄弟黄恪存,在广州艳芳照相馆做学徒时,摄影与画像的结合技巧于沿海城市已如火纯青。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恪存成立艳芳照相馆,将成熟工艺带入昆明,成就照相业的繁华。
落寞 期待
如今,艳芳照相馆近80岁,早已没了原来的样子。
老师傅们多已逝去,73岁的周吉祥,1994年也退休在家。而他学的“上色”技能,在真正的彩色照片开始普及的1985年,也基本荒废了。
34岁的经理施晓波,坐在具有现代影楼概念的“艳芳”里,看着断断续续的客人,他们多数是学生,找最近的相馆拍2寸证件照。摄影室里,摆着的是数码相机。52岁的老摄影师赵福阳,驾轻就熟地完成一次拍摄。照片经过电脑的处理后,瞬间被洗印出来。不再需要手工修像、上色。相馆仍然不小,两层,也拍现在最为火爆的婚纱照。但在二楼的橱窗后,却无法找着流行婚纱影楼的华丽。这是施晓波的困境,他希望能将婚纱照得更好,但又有国企的困境。
而又有老人,希望能看到“艳芳”以前的样子,至少,能有些老照片,让他们怀念过往。甚至年轻人,也开始“怀旧”。可在大厅的展示照片里,只有最新的全家福、儿童照、会议合影。
施晓波幻想着回到正义路。这样,曾经在那拍过“黑白艺术照”、第一代证件照的老人们,可轻易地找着“艳芳”,一进来,也能看到熟悉的具有时代韵味的老照片。
施晓波计划着,抬出老相机、或用现代相机,拍出原汁原味的古典照,漂亮的婚纱落在黑白照上。怀旧、现代在一起。就如一个世纪前中国的画像楼,将古老的画像技术与兴起的照相术
时时不忘提高服务质量
黄秀英(艳芳照相馆创始人黄恪存之女,80岁)
爷爷以前在天津开杂货店,但去世得早,我父亲就读了几年私塾。到昆明与人合伙开了“艳芳”照相馆后,我二叔也就是黄恪贤,带着我奶奶,几乎一家子都从广东来了昆明。
我1928年出生,还有个哥哥,比我大四岁,都在昆明出生。
记得我6岁的时候,“艳芳”照相用的还是日光,光线不好就照不成相。那会,我刚进幼儿园,第一次穿“校服”,奶奶看着漂亮,就嚷着要我去拍照,所以,印象很深。后来,到我读小学,也就是9岁左右吧,“艳芳“照相改用电灯照明。没过多久,“艳芳”晚上也营业了,一般都要到10点才关门,算是提高服务质量吧,而且,过年过节照相馆也不休息,因为很多人都喜欢这时穿着新衣服拍照。
到我读初中时,在相馆的一楼,我父亲顺带做了些其他的生意,比如卖钟表、皮鞋、缝纫机什么的。我记得,在昆明的什么地方,好像还开过一个糖果厂,叫“冠糖园”。不过,生意好像不太好,都没做长久。
抗日战争爆发,很多江浙一带的人逃到昆明,有个上海的摄影师拍婚纱照特别厉害。我爹就请了他,而且把以前的小橱窗改成了两个大玻璃窗,摆放婚纱。美军入驻昆明时,南屏街成了洋人街,我爹又在那开过一个小分店,不过,没开多久,还是主营正义路的那家。到后期,相馆基本是我叔叔经营。抗日战争胜利时,一个姓苏的香港商人在香港开了“美国胜家公司”的分店,他是我父亲的朋友,受他的邀请,我父亲和我母亲,带着妹妹,离开昆明,到广州也开了个分店。
解放头一年,我的一个弟弟不幸去世,父亲又回昆明住了一年。后来,我也跟他去了趟广州,还去广州的艳芳照相馆做了客,它的老板也是广东三水人,也姓黄,我家与它的老板的具体关系,我也不是太清楚,只记得那次,我父亲让我叫“五叔公”、“五叔婆”。
解放后,“胜家公司”的分店没开了,我父亲去澳门住了段时间,后面到香港,1964年在那去世,享年65岁。
我有六兄妹,除了一个妹妹跟着父亲,其他人都留在昆明读书,在他去世前的10几年时间里,我跟他接触得已经很少了。
我的叔叔倒是一直在昆明经营“艳芳”,1956年公私合营后,也在管理,当然,后期有点调动,到了其他的照相馆。他1985年去世,享年73年。我的婶婶李美芳仍在人世,住在昆明,80多岁。不过,她在公私合营后才参加工作,进相馆做了营业员,在这之前,她都在家带孩子做家务。
我父亲和我叔叔,很少回家说相馆的事,所以,我们知道的事也就这么点了。
听说“艳芳”现在搬到建设路了。很多老照相馆都已经没了,那么多年,“艳芳”能一直保留了下来,不容易。我想这与当年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赢得很多顾客是有关系的。
民间记趣
师傅上厕所 乘机试技术
赵福阳(艳芳照相馆高级摄影师,51岁)
1948年,赵在衡整整走了18天,从大理来到昆明,当时,他30岁,无意中,进了艳芳照相馆,做了学徒。
从那以后,他将一生给了照相馆,也将儿子赵福阳带进了这一行。
1957年出生的赵福阳,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到相馆玩,上学时,闲着就学学摄影。
1981年,他正式进入相馆工作。尽管摄影已基本会了,但按惯例,他仍得经历两年之多的学徒生活,在这期间,除了偶尔看看师傅们的操作,大部分时候,他要做的是扫地、提水的杂活。
但他好强,总希望能马上单独完成一次摄影。做学徒的第二年,他终于逮了一次机会,乘着师傅上厕所时,为一名顾客拍了照。
“其实,事后也挺心虚的,怕拍坏了照片,怕被师傅骂!”但那张照片也拍得挺好,只是师傅叮嘱了一句:“你还是不要乱动。”
四年后,他成了一名成熟的摄影师。可仍然好强,一次,外出拍集体照,又有个惯例,一般至少要拍两次,但赵福阳对自己非常自信,拍完一次后,就说“可以了”。
后来,又是一阵心虚:“万一那张真拍废了,那可就不好了。”
师傅上厕所乘机试技术
赵福阳(艳芳照相馆高级摄影师,51岁)
1948 年,赵在衡整整走了18天,从大理来到昆明,当时,他30岁,无意中,进了艳芳照相馆,做了学徒。
从那以后,他将一生给了照相馆,也将儿子赵福阳带进了这一行。1957年出生的赵福阳,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到相馆玩,上学时,闲着就学学摄影。
1981年,他正式进入相馆工作。尽管摄影已基本会了,但按惯例,他仍得经历两年之多的学徒生活,在这期间,除了偶尔看看师傅们的操作,大部分时候,他要做的是扫地尧提水的杂活。
但他好强,总希望能马上单独完成一次摄影。做学徒的第二年,他终于逮了一次机会,乘着师傅上厕所时,为一名顾客拍了照。野其实,事后也挺心虚的,怕拍坏了照片,怕被师傅骂浴冶但那张照片也拍得挺好,只是师傅叮嘱了一句院野你还是不要乱动。冶四年后,他成了一名成熟的摄影师。可仍然好强,一次,外出拍集体照,又有个惯例,一般至少要拍两次,但赵福阳对自己非常自信,拍完一次后,就说野可以了冶。
后来,又是一阵心虚院野万一那张真拍废了,那可就不好了。冶但,一切都很完美。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