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迎来柳暗花明——评《放弃的艺术》
书名:放弃的艺术
作者:[美]佩格·斯特里普 / [美]艾伦·伯恩斯坦
译者: 黄延峰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4-11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47869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很多人对这句砥砺坚韧意志的名言可以说耳熟能详。年少时候,多少人甚至将它刻于案头,作为鞭策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座右铭。这就是古今中外皆有的“坚持”文化。如果说“坚持”体现刚性,那么“放弃”则表现为柔性,天道讲求刚柔相济,大丈夫也要能伸能屈。坚持固然彰显可贵毅力,放弃亦属难得洒脱。
畅销书作家佩格·斯特里普和心理治疗师艾伦·伯恩斯坦在《放弃的艺术》书中表明:一味地坚持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取得成功。为了让人生的意义得到淋漓尽致呈现,我们都需要掌握放弃的艺术。本书倡导人们改掉钻牛角尖、左思右想的习惯性行为,克服后悔的情绪,掌握放弃的艺术,有策略地舍弃无法实现的目标,确立新的目标,从而做出积极改变。
放弃并非失却志向没有追求,而恰恰是因为另有追求,才会选择明智的放弃。对于不适合自己抑或明知无望仍然苦苦坚持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还会空耗精力才情甚至会造成身心伤害。非洲有一种抓猴子的方法:抓猴人拿出许多椰子,每个都掏一个小洞,洞口刚好与猴子的前臂一样大,让猴子在打开手掌的情况下能伸进去。抓猴人把米放进椰子里,用细绳或其他东西把椰子固定起来。当猴子把手伸进椰子洞里抓完米粒收手,洞口却比抓着一把米粒的拳头窄多了。当猎人一步步靠近,猴子仍然没有松开抓在手里的米粒,猴子为了一把米而成为人们的猎物,因为它不懂得放弃。你可别笑猴子的愚蠢,那些一厢情愿的痴情人甚至为之殉情者,难道不是像这些猴子一样可怜复可悲?
放弃和坚持这两种品质对于我们能否过上幸福生活,具有同等重要、并行不悖的价值。设定新目标和制订新的可行性方案的唯一路径就是舍弃旧目标。放弃让我们的思想得以解脱,心灵得以释放,并提高拟定新目标的能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做了一辈子数学题,他放弃了其它一切冗杂的事物,从而在数学王国中找到无与伦比的乐趣;鲁迅先生当初弃理从医、又弃医从文,因为放弃而成为民族的脊梁;胡适身为学者文人又是政府高官,他放弃官场俗套应酬谢绝灯红酒绿,醉心于学问研究,他的学术文化和思想言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懂得舍弃一些东西这个简单的道理在高深的商业模式选择上一样适用,那些叱咤风云的商业大家也正是深谙舍得之道,才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纵横捭阖,战无不胜。 郭台铭放弃对股票、房产、地皮价值利润的追求,只在他的“代工世界”致力于最优流程创造以及核心竞争力打造,在放弃与坚持之间从容应对,游刃有余,从而缔造了拥有员工60余万、年销售额5000多亿的“富士康王国”。
遭受失败又明知无望却不放弃,会削弱自我成就感及行动能力,若不具备放弃的能力,大多数人都会陷入令人沮丧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2012年6月6日,《广州日报》报道这样一则新闻,被称为 “高考最牛钉子户”和“当代范进”的成都人梁实第16次拿到高考准考证,再次走进高考考场,向着自己的大学梦迈进,但他说“今年感觉还是没底”。从人生机会、成本、效益等综合要素考虑,梁实仿佛吴刚伐桂做法并非理性和明智选择。迎难而上固然是值得赞赏的品质,然知难而退何尝不是一种别样勇气?人生有多少30年?从黑发少年到两鬓斑,人生青壮年最美好年华,都奉献给了遥远飘渺的大学梦想,他该是怎样的呕心沥血?假如他将这份锲而不舍、坚韧顽强的斗志应用于其他适合他做的事业,当能取得不菲成绩。为了追逐无法实现的梦想而穷经皓首,不仅耽误规划新目标,也给家属与亲人带来困扰,更是个体与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我很是担心,像梁实这类人最后或许沦落到除了走进考场,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已失去。
放弃体现人生的智慧。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该放弃的时候果断放弃,是一种心智成熟表现,也是一种智慧洞见,面对纷繁复杂花花绿绿的世界,应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弃之。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业中去,哪怕最卑微的生命也能绽放动人光彩。那些贪得无厌者直到锒铛入狱,也许都不明白放弃该有多么珍贵。世人皆图得,惟舍弃二字最难释怀。舍小溪清流婉转,方得大江烟波浩渺;舍小利蝇营狗苟,方得大方虚怀若谷;舍小丘玲珑俊美,方得高山仰止巍峨;舍温室舒适安逸,方得生命刚强绽放。拿起,勇气耳;舍弃,智慧也。
放弃也是一种勇气。一方面,不管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场合,文化因素都促使我们需要为放弃行为做辩护,并且承受极大的精神负担。要摆脱这种因袭负担,完全遵循自己内心意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具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之勇气。另一方面,在职场或人际交往中,当人们受困于负面情绪时,他们更可能去缓解已知的情感痛苦,而不是承受他们不了解的情感波动。比如有些人经常抱怨工资太低,工作没有动力,但他们并没有辞职去远方闯一闯的想法,因为他们对于未知环境存在迷惘畏惧。近日,青年学子周浩由于兴趣原因,毅然决然从万众瞩目的北京大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新闻,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为他点赞,众人普遍认为以非凡勇气放弃必将成就独特个体价值,活出“我的精彩”。只有当更多青年人都能拿出主见、勇于冲破世俗势力“活出我自己”,民族创新与社会进步才有希望。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周浩由北大转到技校就读引发舆论热议,折射很多人仍旧按照世俗目光选定高考或者择业方向。其实不少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才最适合自己,他们在随波逐流中渐渐磨灭个性才华,以致碌碌无为,非常可惜……这或许是一些“学霸”、“尖子生”甚至高考状元在进入社会后“泯然众人矣”症结所在。当然,也有一些不放弃不是因为畏惧情绪,而是源于侥幸心理。明知彩票中奖机率低之又低,可是每每听闻谁谁又中大奖消息,无数彩民又像打了鸡血般亢奋起来,摩拳擦掌拼命投注,希望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在一个广而告之的商业时代,一次又一次听到某些事例会让我们对没有任何联系的事情产生丰富联想,我们想象一些事情发生的概率远远大于真实发生的概率,不论好事坏事均是如此。
本书引用心理学和行为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讲述很多令人信服的故事,并提供多个实用测试表,用来指导制订正确人生规划,帮助你评估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协助判断是否需要做出放弃的决定,重新规划你的人生。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一定可以享用到属于你自己的那块“梦想蛋糕”。本书有别于其他类似关于放弃主题的书籍,不仅对放弃内涵外延予以全面阐述,而且别开生面地从心理学层面,对放弃类型进行分类解读,逃避式、对决式、假装式、威胁式、无故失踪式、爆发式、貌合神离式七种放弃形式,揭示真假放弃的世态人情穷形尽相纤毫毕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或者会心一笑。
本书美中亦有不足。第四章《培养放弃的能力》部分,从“抓住恰当的放弃时机”、“评估你的放弃能力”、“因害怕失败而盲目坚持”、“我们为回避目标付出的代价”、“你是行动导向型还是状态导向型人格”五点展开论述,遗憾的是只有前面两点与章节主题关联,其他三点似乎有些文不对题,没有给出明确观点指引。还有第八章结尾《巧妙放弃的策略》部分,持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免流于肤浅,观点也不够明朗。依我看,培养放弃的能力关键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广交朋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朋友那里得到启示获得鼓励;二是读点人物传记,从正反两个层面汲取经验教训;三是行万里路,多出门走一走、看一看,观察外面的世界,摆脱固步自封心态,锻造重新选择的勇气。
载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链接:http://book.ebusinessreview.cn/bookarticle-261986.html;
http://zqb.cyol.com/html/2014-12/02/nw.D110000zgqnb_20141202_3-10.htm;http://big5.jschina.com.cn/gate/big5/cul.jschina.com.cn/system/2014/12/16/022948608.shtml;
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14-12/21/content_823899.htm?div=-1
作者:[美]佩格·斯特里普 / [美]艾伦·伯恩斯坦
译者: 黄延峰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4-11
定价: 3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47869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很多人对这句砥砺坚韧意志的名言可以说耳熟能详。年少时候,多少人甚至将它刻于案头,作为鞭策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座右铭。这就是古今中外皆有的“坚持”文化。如果说“坚持”体现刚性,那么“放弃”则表现为柔性,天道讲求刚柔相济,大丈夫也要能伸能屈。坚持固然彰显可贵毅力,放弃亦属难得洒脱。
畅销书作家佩格·斯特里普和心理治疗师艾伦·伯恩斯坦在《放弃的艺术》书中表明:一味地坚持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取得成功。为了让人生的意义得到淋漓尽致呈现,我们都需要掌握放弃的艺术。本书倡导人们改掉钻牛角尖、左思右想的习惯性行为,克服后悔的情绪,掌握放弃的艺术,有策略地舍弃无法实现的目标,确立新的目标,从而做出积极改变。
放弃并非失却志向没有追求,而恰恰是因为另有追求,才会选择明智的放弃。对于不适合自己抑或明知无望仍然苦苦坚持不仅没有任何意义,还会空耗精力才情甚至会造成身心伤害。非洲有一种抓猴子的方法:抓猴人拿出许多椰子,每个都掏一个小洞,洞口刚好与猴子的前臂一样大,让猴子在打开手掌的情况下能伸进去。抓猴人把米放进椰子里,用细绳或其他东西把椰子固定起来。当猴子把手伸进椰子洞里抓完米粒收手,洞口却比抓着一把米粒的拳头窄多了。当猎人一步步靠近,猴子仍然没有松开抓在手里的米粒,猴子为了一把米而成为人们的猎物,因为它不懂得放弃。你可别笑猴子的愚蠢,那些一厢情愿的痴情人甚至为之殉情者,难道不是像这些猴子一样可怜复可悲?
放弃和坚持这两种品质对于我们能否过上幸福生活,具有同等重要、并行不悖的价值。设定新目标和制订新的可行性方案的唯一路径就是舍弃旧目标。放弃让我们的思想得以解脱,心灵得以释放,并提高拟定新目标的能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做了一辈子数学题,他放弃了其它一切冗杂的事物,从而在数学王国中找到无与伦比的乐趣;鲁迅先生当初弃理从医、又弃医从文,因为放弃而成为民族的脊梁;胡适身为学者文人又是政府高官,他放弃官场俗套应酬谢绝灯红酒绿,醉心于学问研究,他的学术文化和思想言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懂得舍弃一些东西这个简单的道理在高深的商业模式选择上一样适用,那些叱咤风云的商业大家也正是深谙舍得之道,才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纵横捭阖,战无不胜。 郭台铭放弃对股票、房产、地皮价值利润的追求,只在他的“代工世界”致力于最优流程创造以及核心竞争力打造,在放弃与坚持之间从容应对,游刃有余,从而缔造了拥有员工60余万、年销售额5000多亿的“富士康王国”。
遭受失败又明知无望却不放弃,会削弱自我成就感及行动能力,若不具备放弃的能力,大多数人都会陷入令人沮丧的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2012年6月6日,《广州日报》报道这样一则新闻,被称为 “高考最牛钉子户”和“当代范进”的成都人梁实第16次拿到高考准考证,再次走进高考考场,向着自己的大学梦迈进,但他说“今年感觉还是没底”。从人生机会、成本、效益等综合要素考虑,梁实仿佛吴刚伐桂做法并非理性和明智选择。迎难而上固然是值得赞赏的品质,然知难而退何尝不是一种别样勇气?人生有多少30年?从黑发少年到两鬓斑,人生青壮年最美好年华,都奉献给了遥远飘渺的大学梦想,他该是怎样的呕心沥血?假如他将这份锲而不舍、坚韧顽强的斗志应用于其他适合他做的事业,当能取得不菲成绩。为了追逐无法实现的梦想而穷经皓首,不仅耽误规划新目标,也给家属与亲人带来困扰,更是个体与社会资源的双重浪费。我很是担心,像梁实这类人最后或许沦落到除了走进考场,连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已失去。
放弃体现人生的智慧。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该放弃的时候果断放弃,是一种心智成熟表现,也是一种智慧洞见,面对纷繁复杂花花绿绿的世界,应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弃之。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业中去,哪怕最卑微的生命也能绽放动人光彩。那些贪得无厌者直到锒铛入狱,也许都不明白放弃该有多么珍贵。世人皆图得,惟舍弃二字最难释怀。舍小溪清流婉转,方得大江烟波浩渺;舍小利蝇营狗苟,方得大方虚怀若谷;舍小丘玲珑俊美,方得高山仰止巍峨;舍温室舒适安逸,方得生命刚强绽放。拿起,勇气耳;舍弃,智慧也。
放弃也是一种勇气。一方面,不管是公共空间还是私人场合,文化因素都促使我们需要为放弃行为做辩护,并且承受极大的精神负担。要摆脱这种因袭负担,完全遵循自己内心意愿,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具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之勇气。另一方面,在职场或人际交往中,当人们受困于负面情绪时,他们更可能去缓解已知的情感痛苦,而不是承受他们不了解的情感波动。比如有些人经常抱怨工资太低,工作没有动力,但他们并没有辞职去远方闯一闯的想法,因为他们对于未知环境存在迷惘畏惧。近日,青年学子周浩由于兴趣原因,毅然决然从万众瞩目的北京大学转学到北京工业技师学院新闻,在社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人为他点赞,众人普遍认为以非凡勇气放弃必将成就独特个体价值,活出“我的精彩”。只有当更多青年人都能拿出主见、勇于冲破世俗势力“活出我自己”,民族创新与社会进步才有希望。但是我们更应当看到,周浩由北大转到技校就读引发舆论热议,折射很多人仍旧按照世俗目光选定高考或者择业方向。其实不少人并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什么才最适合自己,他们在随波逐流中渐渐磨灭个性才华,以致碌碌无为,非常可惜……这或许是一些“学霸”、“尖子生”甚至高考状元在进入社会后“泯然众人矣”症结所在。当然,也有一些不放弃不是因为畏惧情绪,而是源于侥幸心理。明知彩票中奖机率低之又低,可是每每听闻谁谁又中大奖消息,无数彩民又像打了鸡血般亢奋起来,摩拳擦掌拼命投注,希望好运降临到自己身上。在一个广而告之的商业时代,一次又一次听到某些事例会让我们对没有任何联系的事情产生丰富联想,我们想象一些事情发生的概率远远大于真实发生的概率,不论好事坏事均是如此。
本书引用心理学和行为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讲述很多令人信服的故事,并提供多个实用测试表,用来指导制订正确人生规划,帮助你评估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协助判断是否需要做出放弃的决定,重新规划你的人生。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一定可以享用到属于你自己的那块“梦想蛋糕”。本书有别于其他类似关于放弃主题的书籍,不仅对放弃内涵外延予以全面阐述,而且别开生面地从心理学层面,对放弃类型进行分类解读,逃避式、对决式、假装式、威胁式、无故失踪式、爆发式、貌合神离式七种放弃形式,揭示真假放弃的世态人情穷形尽相纤毫毕现,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或者会心一笑。
本书美中亦有不足。第四章《培养放弃的能力》部分,从“抓住恰当的放弃时机”、“评估你的放弃能力”、“因害怕失败而盲目坚持”、“我们为回避目标付出的代价”、“你是行动导向型还是状态导向型人格”五点展开论述,遗憾的是只有前面两点与章节主题关联,其他三点似乎有些文不对题,没有给出明确观点指引。还有第八章结尾《巧妙放弃的策略》部分,持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免流于肤浅,观点也不够明朗。依我看,培养放弃的能力关键要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广交朋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朋友那里得到启示获得鼓励;二是读点人物传记,从正反两个层面汲取经验教训;三是行万里路,多出门走一走、看一看,观察外面的世界,摆脱固步自封心态,锻造重新选择的勇气。
载于《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链接:http://book.ebusinessreview.cn/bookarticle-261986.html;
http://zqb.cyol.com/html/2014-12/02/nw.D110000zgqnb_20141202_3-10.htm;http://big5.jschina.com.cn/gate/big5/cul.jschina.com.cn/system/2014/12/16/022948608.shtml;
http://daily.cnnb.com.cn/nbwb/html/2014-12/21/content_823899.htm?div=-1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