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小记
我是去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的,不管谁导谁演,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即便不凑巧地成了导演的遗作,我也没操心,只是一看到票上的“最后遗作”,就忍不住想改病句,这是死几次的节奏- -?
1、开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既视感,台上横幅的字,不给字幕是要闹哪样,回来查字典+向俄语大大确认,从左至右对应原著章节:第二部第七章“在我们的人那里”,第一部第三章“别人的罪孽”、第五章“绝顶聪明的毒蛇”、第四章“瘸腿女人”、第二章“哈里太子。提亲”。
2、“对观众说”是很贴切原著因此也很方便的改编,通过辩论把矛盾外化,尽管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一种非常“像”的感觉,还原度较高。
3、阴谋家韦尔霍文斯基被削弱,斯塔夫罗金站出来指挥这场钢琴主宰的concert performance。虚无、革命,甚至宗教的主题都淡化了,或许是导演的态度,时代背景的模糊,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4、一碗温水是要靠开水、冰水来照镜子的,在某些角度站在斯塔夫罗金对立面的其他人物越丰满,他的形象也就越完整。可人物,在这出减法叙事中很难不受到损害。哲学家基里洛夫的壮死,沙托夫的唯一一抹温情,都在快进中一带而过,所幸基里洛夫来得及发表他的自杀宣言,沙托夫淹没在一片白色中也涂上了悲情色彩,可惜韦尔霍文斯基的淡出姿态,使谜样的斯塔夫罗金真的成了一个谜。
5、不知道是出于方便还是有意安排,韦尔霍文斯基和吉洪神父由一人饰演,俨然接棒了韦尔霍文斯基和斯塔夫罗金的对手戏。看着斯塔夫罗金将秘密(哔——中场休息20分钟)吐露给混蛋“乔装”的圣人,有种找到彩蛋的秘密快感。
6、大刀阔斧的删减(人家还想看我们伊凡·谢尔盖耶维奇被黑到吐血呢- -)下,保留了老韦尔霍文斯基对美的宣言,却因为省掉了他一事无成的幻想和荒唐,使其托尔斯泰式的出走多了几分正面的任性。这样的取舍多少保全了旧派人的尊严,大概也是导演的态度吧。
上半场还嫌拖沓,谁想下半场节奏大快,匆匆一别竟有意犹未尽之感也是醉了,一定是前排中场走光光让我下半场看high了- -。回来看到臧仲伦爷爷去世了的消息,真是好不凑巧,不能更巧。桌台上,舞台上,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作品千古,思想长存。
1、开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既视感,台上横幅的字,不给字幕是要闹哪样,回来查字典+向俄语大大确认,从左至右对应原著章节:第二部第七章“在我们的人那里”,第一部第三章“别人的罪孽”、第五章“绝顶聪明的毒蛇”、第四章“瘸腿女人”、第二章“哈里太子。提亲”。
2、“对观众说”是很贴切原著因此也很方便的改编,通过辩论把矛盾外化,尽管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却有一种非常“像”的感觉,还原度较高。
3、阴谋家韦尔霍文斯基被削弱,斯塔夫罗金站出来指挥这场钢琴主宰的concert performance。虚无、革命,甚至宗教的主题都淡化了,或许是导演的态度,时代背景的模糊,也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4、一碗温水是要靠开水、冰水来照镜子的,在某些角度站在斯塔夫罗金对立面的其他人物越丰满,他的形象也就越完整。可人物,在这出减法叙事中很难不受到损害。哲学家基里洛夫的壮死,沙托夫的唯一一抹温情,都在快进中一带而过,所幸基里洛夫来得及发表他的自杀宣言,沙托夫淹没在一片白色中也涂上了悲情色彩,可惜韦尔霍文斯基的淡出姿态,使谜样的斯塔夫罗金真的成了一个谜。
5、不知道是出于方便还是有意安排,韦尔霍文斯基和吉洪神父由一人饰演,俨然接棒了韦尔霍文斯基和斯塔夫罗金的对手戏。看着斯塔夫罗金将秘密(哔——中场休息20分钟)吐露给混蛋“乔装”的圣人,有种找到彩蛋的秘密快感。
6、大刀阔斧的删减(人家还想看我们伊凡·谢尔盖耶维奇被黑到吐血呢- -)下,保留了老韦尔霍文斯基对美的宣言,却因为省掉了他一事无成的幻想和荒唐,使其托尔斯泰式的出走多了几分正面的任性。这样的取舍多少保全了旧派人的尊严,大概也是导演的态度吧。
上半场还嫌拖沓,谁想下半场节奏大快,匆匆一别竟有意犹未尽之感也是醉了,一定是前排中场走光光让我下半场看high了- -。回来看到臧仲伦爷爷去世了的消息,真是好不凑巧,不能更巧。桌台上,舞台上,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作品千古,思想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