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草莓的人
12月,寒潮逼近广州。草莓收获的季节到了。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有17家草莓园。仅白云区,就有6家。元旦后至清明前,都是草莓的旺季。那一块块小小的草莓园,夹杂在都市广州林立的高楼与宽大的马路间。来自“草莓之乡”浙江建德、宁波和江西、四川等地的农户们,辛勤地耕耘着。当春运的列车挤满返乡的羁旅老乡时,这些“赶”着草莓走天下的农户,却没挤上那趟回家的列车。
陈伯 草莓园里过除夕
56岁的陈南海初到广州。
龙洞北路,广州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旁边,他种了4亩草莓,还用石棉瓦、防水布搭了间窝棚———外边是厨房,里面是卧室,为了干净、干燥,老陈奢侈地铺了水泥地板。这个“新家”,花了他5000多元。也就是地方小,70来平方米。要不,他还想搭好厕所跟浴室呢。
老陈是“草莓之乡”浙江建德人。
他种了15年草莓。最初,是在福建,跟外甥学的技术。前年,他带着妻子和二女儿去了福建太姥山,种了十亩。海拔800米的县城里,就他独一份。
今年5月,二女儿结婚。女婿是同乡,也是种美六草莓的,在广州,种了7年了。后来,外孙女出生。为了让全家人待在一起,广州气候也适合,老陈就南下了。
等过年,在老家工作的大女儿也会带着10岁的儿子赶到老陈现在的地方。去年,是在福建团聚的。
他说,只要天晴就好。广州不用上大棚。一下雨,草莓容易烂,也没有人来摘。如果销量好,他会继续在广州种,可能还会扩大规模。
李伯 一种草莓三十年
54岁的李云贵(化名)叹了口气。
摘草莓的客人前脚刚走,李云贵后脚就去田间看苗,拔草,顺便带走垃圾。他也是浙江建德人,搭上了浙江草莓种植户的首班车。这一种,就是30年。
头十年,李云贵在家乡种。后来种草莓的人多了。他就把草莓,一路种到了苏州、邵东、丽水、绍兴,现在,又到了广州。
去年,他承包了新滘西路旁的五亩地,每亩1000元。头一年,就亏了6万块。这让他今年特紧张。
以前,他的种苗都是从家乡熟人手上购买的。去年,来广州,他换了一批苗。结果大面积枯萎,幸存下来的也不挂果。只能全部拔掉,换苗再种。
这是种草莓30年来最亏的一次。
算上地租、化肥、人工费,一亩草莓,成本近2万元。今年,他打算投入近7万元。种苗是他回老家,自己从专业户手里选好,亲自培育的,应该没错。
不过,广州种草莓的也越来越多了。而且,这五亩地土壤环境不太好。之前已种了六七年草莓,病菌多。没有种过草莓的土地是最佳选择。
何伯 60岁学习种草莓
四年前,60岁的何伯做了个抉择。
2001年,他来广州,以每亩近1200元的价格,在四兴围附近承包了三亩地,种空心菜、番薯叶。这一种,就是13年。种菜需要耐心地打理,“很复杂”。
2010年上半年,他认识了一位浙江草莓农户。串门的时候,他发现,种草莓轻松,收入也不错,就动心了。这位来自四川自贡的老人决定改学种草莓。
他花了一个月,跟着人家学技术。
种了第一批苗。第一年就赚了2万元。自此,每年5月至9月,何伯种菜;10月至第二年4月,他又开始种草莓。
种草莓,平均一亩成本比种菜贵两三千元。今年,他已经投入2万多元。第四拨草莓已经在三亩地上挂果。天晴的周末,平均每天都能收入1000元左右。
今年,他也吃了病苗的亏。所以,一亩地成本已经达到了6000元。还能不能赚到钱,难说了。
商机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张林教授:
“广州草莓,可以走出去”
张教授认为,草莓种植业在广州发展大有前景。
广州消费水平高,能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广州的气候降低了种草莓的成本。此外,草莓不是广东的传统作物,本地农户竞争力不强。张教授认为,广州本土的草莓种植业还潜在着两个巨大的市场: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据介绍,港澳市场对草莓质量要求非常高,几乎都是从日本、澳洲等地空运,价格也贵。如果广州能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草莓,凭借地理位置、运输成本等方面优势,兴许能在港澳市场分得一杯羹。
“东南亚地区太热的地方不适合生产草莓,也不能育苗,我们就可以出口种苗。”张教授说,另一方面,东南亚很多高档宾馆都向广州的一些企业采购蔬菜,可以利用这个熟悉的渠道出口草莓。
小贴士
怎么选草莓:水多味淡的不要
那些个大、饱满、没虫的草莓,都打了膨大素吗?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张林教授说,除了大得出奇的草莓,一般很难凭肉眼分辨草莓是否打了膨大素。
她提醒市民,挑草莓,要凭口感来甄别。
天晴无露水的天气,用过膨大素的草莓,水分特别多,口感跟香味都非常淡,遇水容易烂。
怎么带草莓:自备一次性饭盒
草莓很容易烂,稍有磕碰,就会坏,极不耐保存。比如,用软塑料袋拎着草莓,就不行。张教授建议市民,去草莓园摘草莓时,自备一次性塑料饭盒盛放草莓,既便宜,硬质地的材料也能很好地保护草莓。
怎么吃草莓:盐水洗过后再吃
张教授说,一般打过农药20天后,才能采摘草莓。不少草莓园在路边,灰尘多,汽车尾气污染也可能附着。因此,最好不要试吃。回家后,用冷开水或盐水洗过再吃。如果当天不吃,就摘八九成熟的草莓。回家后不洗,露天可放两三天,冰箱可放六天。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有17家草莓园。仅白云区,就有6家。元旦后至清明前,都是草莓的旺季。那一块块小小的草莓园,夹杂在都市广州林立的高楼与宽大的马路间。来自“草莓之乡”浙江建德、宁波和江西、四川等地的农户们,辛勤地耕耘着。当春运的列车挤满返乡的羁旅老乡时,这些“赶”着草莓走天下的农户,却没挤上那趟回家的列车。
陈伯 草莓园里过除夕
56岁的陈南海初到广州。
龙洞北路,广州食品药品职业学院旁边,他种了4亩草莓,还用石棉瓦、防水布搭了间窝棚———外边是厨房,里面是卧室,为了干净、干燥,老陈奢侈地铺了水泥地板。这个“新家”,花了他5000多元。也就是地方小,70来平方米。要不,他还想搭好厕所跟浴室呢。
老陈是“草莓之乡”浙江建德人。
他种了15年草莓。最初,是在福建,跟外甥学的技术。前年,他带着妻子和二女儿去了福建太姥山,种了十亩。海拔800米的县城里,就他独一份。
今年5月,二女儿结婚。女婿是同乡,也是种美六草莓的,在广州,种了7年了。后来,外孙女出生。为了让全家人待在一起,广州气候也适合,老陈就南下了。
等过年,在老家工作的大女儿也会带着10岁的儿子赶到老陈现在的地方。去年,是在福建团聚的。
他说,只要天晴就好。广州不用上大棚。一下雨,草莓容易烂,也没有人来摘。如果销量好,他会继续在广州种,可能还会扩大规模。
李伯 一种草莓三十年
54岁的李云贵(化名)叹了口气。
摘草莓的客人前脚刚走,李云贵后脚就去田间看苗,拔草,顺便带走垃圾。他也是浙江建德人,搭上了浙江草莓种植户的首班车。这一种,就是30年。
头十年,李云贵在家乡种。后来种草莓的人多了。他就把草莓,一路种到了苏州、邵东、丽水、绍兴,现在,又到了广州。
去年,他承包了新滘西路旁的五亩地,每亩1000元。头一年,就亏了6万块。这让他今年特紧张。
以前,他的种苗都是从家乡熟人手上购买的。去年,来广州,他换了一批苗。结果大面积枯萎,幸存下来的也不挂果。只能全部拔掉,换苗再种。
这是种草莓30年来最亏的一次。
算上地租、化肥、人工费,一亩草莓,成本近2万元。今年,他打算投入近7万元。种苗是他回老家,自己从专业户手里选好,亲自培育的,应该没错。
不过,广州种草莓的也越来越多了。而且,这五亩地土壤环境不太好。之前已种了六七年草莓,病菌多。没有种过草莓的土地是最佳选择。
何伯 60岁学习种草莓
四年前,60岁的何伯做了个抉择。
2001年,他来广州,以每亩近1200元的价格,在四兴围附近承包了三亩地,种空心菜、番薯叶。这一种,就是13年。种菜需要耐心地打理,“很复杂”。
2010年上半年,他认识了一位浙江草莓农户。串门的时候,他发现,种草莓轻松,收入也不错,就动心了。这位来自四川自贡的老人决定改学种草莓。
他花了一个月,跟着人家学技术。
种了第一批苗。第一年就赚了2万元。自此,每年5月至9月,何伯种菜;10月至第二年4月,他又开始种草莓。
种草莓,平均一亩成本比种菜贵两三千元。今年,他已经投入2万多元。第四拨草莓已经在三亩地上挂果。天晴的周末,平均每天都能收入1000元左右。
今年,他也吃了病苗的亏。所以,一亩地成本已经达到了6000元。还能不能赚到钱,难说了。
商机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张林教授:
“广州草莓,可以走出去”
张教授认为,草莓种植业在广州发展大有前景。
广州消费水平高,能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广州的气候降低了种草莓的成本。此外,草莓不是广东的传统作物,本地农户竞争力不强。张教授认为,广州本土的草莓种植业还潜在着两个巨大的市场:港澳及东南亚地区。
据介绍,港澳市场对草莓质量要求非常高,几乎都是从日本、澳洲等地空运,价格也贵。如果广州能生产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草莓,凭借地理位置、运输成本等方面优势,兴许能在港澳市场分得一杯羹。
“东南亚地区太热的地方不适合生产草莓,也不能育苗,我们就可以出口种苗。”张教授说,另一方面,东南亚很多高档宾馆都向广州的一些企业采购蔬菜,可以利用这个熟悉的渠道出口草莓。
小贴士
怎么选草莓:水多味淡的不要
那些个大、饱满、没虫的草莓,都打了膨大素吗?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张林教授说,除了大得出奇的草莓,一般很难凭肉眼分辨草莓是否打了膨大素。
她提醒市民,挑草莓,要凭口感来甄别。
天晴无露水的天气,用过膨大素的草莓,水分特别多,口感跟香味都非常淡,遇水容易烂。
怎么带草莓:自备一次性饭盒
草莓很容易烂,稍有磕碰,就会坏,极不耐保存。比如,用软塑料袋拎着草莓,就不行。张教授建议市民,去草莓园摘草莓时,自备一次性塑料饭盒盛放草莓,既便宜,硬质地的材料也能很好地保护草莓。
怎么吃草莓:盐水洗过后再吃
张教授说,一般打过农药20天后,才能采摘草莓。不少草莓园在路边,灰尘多,汽车尾气污染也可能附着。因此,最好不要试吃。回家后,用冷开水或盐水洗过再吃。如果当天不吃,就摘八九成熟的草莓。回家后不洗,露天可放两三天,冰箱可放六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