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留在光影世界里的孩子气——评《一步之遥》
在中国的电影导演里,姜文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位。他的电影不多,但精彩的不少,如《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最近这部《一步之遥》,各方评论方面出现了两级分化的有趣局面。出于对猫眼电影上5.6分的低评分感到好奇,决定去影院亲自测评,眼见为实。
首先说说观影感受。140分钟的电影并没有让人觉得乏味冗长,这说明,从一部电影的视觉呈现、镜头剪辑、节奏安排、悬念设置、情节推进等“技艺”方面来说,《一步之遥》并没有得罪观众的地方。我觉得很多人给低分的原因可能是,这是一个从本质上说虚构的、无意义的故事。《让子弹飞》的故事影射意义更为强烈,政治内涵也较为丰富,为广大影迷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而《一步之遥》则更像是一则浪子的流水账式“忏悔录”,人们总是更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对于一个虚幻人物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实在没有太大兴趣。
接下来想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谈谈这部电影。
一是精湛演技、及精细画面刻画出人性的复杂。葛优和王志文饰演的项飞田和王天王各有特色,相对来说项飞田的戏份较多,角色的力度更加饱满,王天王更趋向于扁平化的人物。但葛优和王志文均表达出了这两个角色性格中本质的特征。项飞田满人出身,在乱世中凭借着聪明和狡黠,以及见风使舵一步步取得世俗的成功。也曾落难,多亏马走日营救,但也恰恰是马走日看到了他差点被“马办”这种遭受耻辱的场面。后来马走日被捕,项飞田将武六的计划讲给马走日听,想要救回马走日可能也是出于真心,然而人性的复杂就在于,单纯的武六小姐提醒项飞田,当年是马走日救他一命时,却反而将事情推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坚定了项飞田想要马走日被“法办”的决心。记得有一句谚语说,我们人生中总有那么几页,就想永远翻过去,永远不想让别人知道。善与恶的抉择,往往在心灵深处的往事被触痛的一念之间全然改变。
王志文饰演的王天王,恶俗、势利、谄媚,一览无余。在小剧场里意淫马走日杀害完颜英的舞台剧,满足观众的恶俗趣味;在接见化装成信使的马走日来访时,对这个他眼里的“无名小辈”一脸傲娇与不屑,却在当上了法租界警界一把手的项飞田发怒说“滚”之后,还能一脸媚笑,哈腰退场(那个镜头里王志文的眼神实在是演的太好了)。其实舞台剧那一段让我想起了《让子弹飞》中的一个片段,六子被污蔑偷吃米粉,为了向众人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惜自残,可实际上根本没有人在乎六子清白与否,在六子撕心裂肺的呼喊声中,众人冷漠地离去。这两部电影里的观众如出一辙,麻木而且没有同情心,通过围观别人的悲惨遭遇来填补自己空虚寂寞的灵魂。完颜英之死还未有定论,各方捕风捉影,各种猜测,用“民意”认定马走日就是嫌疑人。影片设置的时代背景本是乱世,用“道德审判”取代“法律审判”这样荒诞的事情发生不足为奇,然而在现代社会也并没有完全杜绝。很多年以前学习《新概念英语》,记得第二册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privacy, 有一个人去看戏,听到后面有人大声讲话,忍无可忍之后提醒那个人小点儿声,却被以一句“this is a private conversation”给呛了回来。我一直赞同那个在戏院讲话的人非常rude,是一种以私权利之名对公共利益的僭越,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那个讲话的人之所以敢理直气壮,恰恰说明其个人的隐私意识非常强,认为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权力来管。而中国的民间社会向来不注重隐私,三姑六婆,家长里短,流言蜚语,不合乎主流价值观的个人选择往往成为被挞伐的对象。鲁迅先生当年反对“吃人的礼教”,如今,则以另外一种形式,甚至是以“爱”的名义,“绑架”了多少渴望自由的灵魂啊。
这部电影中的两位女主角,完颜英和武六,一贯的姜文式的审美,善良勇敢,敢爱敢恨,明朗活泼,如同夏日柠檬的气息。作为对比,林黛玉就像是茉莉,王熙凤就像是牡丹,这几种是完全不同的气质。完颜英身上让人动容的一点,就是类似于侠女气质的善良。她在马走日的精心策划下当选了“花域总统”,本来只是一出戏,却最后假戏真做,把赢得的奖金全都捐了出去。后半场的女主角是武六小姐,她的最出彩的情节是与她母亲的对质,两种背道而驰的爱情观激烈冲突。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她的母亲“齐老师”这个角色。她用自己的婚姻作为例子,教育武六要长远考虑,切不可在“荷尔蒙”的作用下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那么什么是理智的选择?反正在她看来,马走日这么不靠谱的人,肯定是下下之选。对于这个问题看法,只能说,从她们各自的立场上,我能理解这两种观念存在的原因,但以我现在浅薄阅历还无法做出能够自圆其说的判断。这件事情太复杂了。
说了这么多,终于要回到写这篇文的最初缘由。电影的前半部分,完颜英希望马走日能娶她,马走日闪烁其词,不肯答应。他说,我还是个孩子呢。所以,这部电影基本就是一个心里住着孩子的大人游戏玩耍的故事,沧桑的外壳下包裹着柔软纯真的灵魂。但是这个大人有很多可爱的地方,完颜英爱他,武六也爱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虽然他不愿和完颜英结婚,但是他包容她,尊重她,疼爱她。完颜英沉醉于“花域总统”的梦中不能自拔,挥洒钱财做慈善的时候,马先生甘愿充当司机,任劳任怨,并无责备,这是包容;王天王在舞台上演着辱没完颜英的剧本时,原本隐形埋名逃亡的马走日挺身而出,并为之反抗,为之落泪,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尊重;他与她说话的语气,虽然没几句正经的,有哄骗和安抚,但都是出于善意不愿伤她的心,这是疼爱。而武六小姐呢,必须是有着一颗透明的心灵,才能看得清马走日超级不靠谱的表象下,其实有一颗重情重义的金子般的心。男主角集齐了“浪子”特点,也有嬉皮士、浪漫主义、英雄主义色彩,甚是可爱。
其实像《一步之遥》这样看起来不正经、无厘头的故事,很多意识是超前的,很多经验是私人化的,不同的观众能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是这样,比如《小王子》,比如《红楼梦》,比如我很喜欢的好莱坞导演蒂姆.伯顿的作品。
最后,关于影片的名字《一步之遥》和影片内容有什么联系,仍然不太明白。果然,姜文的电影是不好说能全部看懂的。
首先说说观影感受。140分钟的电影并没有让人觉得乏味冗长,这说明,从一部电影的视觉呈现、镜头剪辑、节奏安排、悬念设置、情节推进等“技艺”方面来说,《一步之遥》并没有得罪观众的地方。我觉得很多人给低分的原因可能是,这是一个从本质上说虚构的、无意义的故事。《让子弹飞》的故事影射意义更为强烈,政治内涵也较为丰富,为广大影迷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而《一步之遥》则更像是一则浪子的流水账式“忏悔录”,人们总是更关心与自己有关的事,对于一个虚幻人物是怎样度过一生的,实在没有太大兴趣。
接下来想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来谈谈这部电影。
一是精湛演技、及精细画面刻画出人性的复杂。葛优和王志文饰演的项飞田和王天王各有特色,相对来说项飞田的戏份较多,角色的力度更加饱满,王天王更趋向于扁平化的人物。但葛优和王志文均表达出了这两个角色性格中本质的特征。项飞田满人出身,在乱世中凭借着聪明和狡黠,以及见风使舵一步步取得世俗的成功。也曾落难,多亏马走日营救,但也恰恰是马走日看到了他差点被“马办”这种遭受耻辱的场面。后来马走日被捕,项飞田将武六的计划讲给马走日听,想要救回马走日可能也是出于真心,然而人性的复杂就在于,单纯的武六小姐提醒项飞田,当年是马走日救他一命时,却反而将事情推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坚定了项飞田想要马走日被“法办”的决心。记得有一句谚语说,我们人生中总有那么几页,就想永远翻过去,永远不想让别人知道。善与恶的抉择,往往在心灵深处的往事被触痛的一念之间全然改变。
王志文饰演的王天王,恶俗、势利、谄媚,一览无余。在小剧场里意淫马走日杀害完颜英的舞台剧,满足观众的恶俗趣味;在接见化装成信使的马走日来访时,对这个他眼里的“无名小辈”一脸傲娇与不屑,却在当上了法租界警界一把手的项飞田发怒说“滚”之后,还能一脸媚笑,哈腰退场(那个镜头里王志文的眼神实在是演的太好了)。其实舞台剧那一段让我想起了《让子弹飞》中的一个片段,六子被污蔑偷吃米粉,为了向众人证明自己的清白不惜自残,可实际上根本没有人在乎六子清白与否,在六子撕心裂肺的呼喊声中,众人冷漠地离去。这两部电影里的观众如出一辙,麻木而且没有同情心,通过围观别人的悲惨遭遇来填补自己空虚寂寞的灵魂。完颜英之死还未有定论,各方捕风捉影,各种猜测,用“民意”认定马走日就是嫌疑人。影片设置的时代背景本是乱世,用“道德审判”取代“法律审判”这样荒诞的事情发生不足为奇,然而在现代社会也并没有完全杜绝。很多年以前学习《新概念英语》,记得第二册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关于privacy, 有一个人去看戏,听到后面有人大声讲话,忍无可忍之后提醒那个人小点儿声,却被以一句“this is a private conversation”给呛了回来。我一直赞同那个在戏院讲话的人非常rude,是一种以私权利之名对公共利益的僭越,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那个讲话的人之所以敢理直气壮,恰恰说明其个人的隐私意识非常强,认为自己的事情别人没有权力来管。而中国的民间社会向来不注重隐私,三姑六婆,家长里短,流言蜚语,不合乎主流价值观的个人选择往往成为被挞伐的对象。鲁迅先生当年反对“吃人的礼教”,如今,则以另外一种形式,甚至是以“爱”的名义,“绑架”了多少渴望自由的灵魂啊。
这部电影中的两位女主角,完颜英和武六,一贯的姜文式的审美,善良勇敢,敢爱敢恨,明朗活泼,如同夏日柠檬的气息。作为对比,林黛玉就像是茉莉,王熙凤就像是牡丹,这几种是完全不同的气质。完颜英身上让人动容的一点,就是类似于侠女气质的善良。她在马走日的精心策划下当选了“花域总统”,本来只是一出戏,却最后假戏真做,把赢得的奖金全都捐了出去。后半场的女主角是武六小姐,她的最出彩的情节是与她母亲的对质,两种背道而驰的爱情观激烈冲突。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她的母亲“齐老师”这个角色。她用自己的婚姻作为例子,教育武六要长远考虑,切不可在“荷尔蒙”的作用下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那么什么是理智的选择?反正在她看来,马走日这么不靠谱的人,肯定是下下之选。对于这个问题看法,只能说,从她们各自的立场上,我能理解这两种观念存在的原因,但以我现在浅薄阅历还无法做出能够自圆其说的判断。这件事情太复杂了。
说了这么多,终于要回到写这篇文的最初缘由。电影的前半部分,完颜英希望马走日能娶她,马走日闪烁其词,不肯答应。他说,我还是个孩子呢。所以,这部电影基本就是一个心里住着孩子的大人游戏玩耍的故事,沧桑的外壳下包裹着柔软纯真的灵魂。但是这个大人有很多可爱的地方,完颜英爱他,武六也爱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虽然他不愿和完颜英结婚,但是他包容她,尊重她,疼爱她。完颜英沉醉于“花域总统”的梦中不能自拔,挥洒钱财做慈善的时候,马先生甘愿充当司机,任劳任怨,并无责备,这是包容;王天王在舞台上演着辱没完颜英的剧本时,原本隐形埋名逃亡的马走日挺身而出,并为之反抗,为之落泪,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尊重;他与她说话的语气,虽然没几句正经的,有哄骗和安抚,但都是出于善意不愿伤她的心,这是疼爱。而武六小姐呢,必须是有着一颗透明的心灵,才能看得清马走日超级不靠谱的表象下,其实有一颗重情重义的金子般的心。男主角集齐了“浪子”特点,也有嬉皮士、浪漫主义、英雄主义色彩,甚是可爱。
其实像《一步之遥》这样看起来不正经、无厘头的故事,很多意识是超前的,很多经验是私人化的,不同的观众能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都是这样,比如《小王子》,比如《红楼梦》,比如我很喜欢的好莱坞导演蒂姆.伯顿的作品。
最后,关于影片的名字《一步之遥》和影片内容有什么联系,仍然不太明白。果然,姜文的电影是不好说能全部看懂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