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有用?还要法律做什么
今天读明史,读到清官海瑞的时候,讲他有天看到他5岁的女儿在吃饼,于是问她这个饼是怎么来的?女儿告诉他是家里的门童送的,海瑞大怒:“女孩怎么能吃男仆的饼!你饿死吧,这样才不愧是我的女儿!”这小女孩也颇为倔强,竟然真的从那天起不吃东西,终于在七天之后活活饿死。
我联想到了当年的文天祥也是被元军俘虏,因为当时文是宋朝文化人的代表,所以元朝希望他投降,文天祥也是硬骨头,打死不降,可是南宋的文人害怕他会投降,所以争相为他写祭文,写的最好的是他的下属王炎午,在文北上的过程中,不断有士子当他面念他的祭文,最后还是被元军斩首。
你说这些人都怎么了?一个5岁的小孩,就算家里的门童送点东西吃,也只能算是小孩的友谊吧,谈不上什么大的罪过,顶多父母回送一点东西告诉她以后不要随便收别人的礼物,为什么将责任推到一个小女孩身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难道只要一犯错就要死么?
而那些念活祭文的士子,一不谈判营救,二不组织军队反抗,甚至连打破囚车劫狱救人的勇气都没有,只会在写一些慷慨激昂的《活祭文》,激励文天祥去死,我要是文天祥,看到天下人这么不相信我,干脆投了算了。
突然有想起当年朱元璋驾崩,燕王造反围攻,当时有三位才子在南京城内商量怎么办,一位叫解缙的书生大义凛然,一位叫胡广的同仁义愤填膺,还有一位叫王珢的朋友悲痛欲绝,结果当天晚上解缙出城投降燕王,第二天胡广也步解缙的后尘,这位叫王珢的朋友却以身殉国,往往叫的越厉害的人,内心越是心虚。
一个国家,如果以大众的道德水平去约束人,只会导致伪君子的泛滥,个人如果以道德楷模的水准约束自己,只会让自己迷失,我支持的观点向来是道德是盲目的,个人的恶很容易被发现,大众犯下的错却很容易被美化,唯有在不断前进的历史中,总结各种事情的分析方向,不能迷信大众,不能迷信道德,一种人一种观点,讨论出事情的真相。
很多人喜欢将别人观点上差异升华到道德层面去批判,可是就算是历史上的圣人做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对的,所以道德也是个随时代变化的墙头草,别太较真。
最后说一句,别人的事情如果没有干扰到其他人,没有影响到你,关你屁事,真正做了侵犯的大家利益的事,你再说不迟,再说就算犯错了,不还有法律顶着,法律没有顾及到的错误,会有受害者去声讨正义,受害者都没有,少操别人的心,没准别人还可以告你侵犯隐私。
我联想到了当年的文天祥也是被元军俘虏,因为当时文是宋朝文化人的代表,所以元朝希望他投降,文天祥也是硬骨头,打死不降,可是南宋的文人害怕他会投降,所以争相为他写祭文,写的最好的是他的下属王炎午,在文北上的过程中,不断有士子当他面念他的祭文,最后还是被元军斩首。
你说这些人都怎么了?一个5岁的小孩,就算家里的门童送点东西吃,也只能算是小孩的友谊吧,谈不上什么大的罪过,顶多父母回送一点东西告诉她以后不要随便收别人的礼物,为什么将责任推到一个小女孩身上,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难道只要一犯错就要死么?
而那些念活祭文的士子,一不谈判营救,二不组织军队反抗,甚至连打破囚车劫狱救人的勇气都没有,只会在写一些慷慨激昂的《活祭文》,激励文天祥去死,我要是文天祥,看到天下人这么不相信我,干脆投了算了。
突然有想起当年朱元璋驾崩,燕王造反围攻,当时有三位才子在南京城内商量怎么办,一位叫解缙的书生大义凛然,一位叫胡广的同仁义愤填膺,还有一位叫王珢的朋友悲痛欲绝,结果当天晚上解缙出城投降燕王,第二天胡广也步解缙的后尘,这位叫王珢的朋友却以身殉国,往往叫的越厉害的人,内心越是心虚。
一个国家,如果以大众的道德水平去约束人,只会导致伪君子的泛滥,个人如果以道德楷模的水准约束自己,只会让自己迷失,我支持的观点向来是道德是盲目的,个人的恶很容易被发现,大众犯下的错却很容易被美化,唯有在不断前进的历史中,总结各种事情的分析方向,不能迷信大众,不能迷信道德,一种人一种观点,讨论出事情的真相。
很多人喜欢将别人观点上差异升华到道德层面去批判,可是就算是历史上的圣人做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对的,所以道德也是个随时代变化的墙头草,别太较真。
最后说一句,别人的事情如果没有干扰到其他人,没有影响到你,关你屁事,真正做了侵犯的大家利益的事,你再说不迟,再说就算犯错了,不还有法律顶着,法律没有顾及到的错误,会有受害者去声讨正义,受害者都没有,少操别人的心,没准别人还可以告你侵犯隐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