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之打口岁月
前日和于鹏聊天,很久不见,感觉依旧。很自然的,聊到了地网。这么多年,他依然对地网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在他的提议下,我又去地网逛了逛。ID还在,但已经一年多没有登录过了。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论坛的热情越来越淡,偶尔看看,很少发言。一方面因为昔日熟悉的朋友们大多已经脱离论坛人模狗样的进入了成人的世界,一方面现在的这些论坛已经失去了昔日深深吸引我的那些精髓。
许久不见的地网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依然的黑色界面,依然的人声鼎沸。多了几个板块,自拍和灌水区最火。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个文字版块的荒凉,虽然还有很多熟悉的ID,但文字区少有能吸引我的帖子,满是那些只言片语的情绪宣泄。没有了那些含蓄而唯美的文章,昔日的诗人和讲述者很多已经抱着孩子融入了生活的洪流,而现在的孩子们更喜欢直接的表达。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更快捷的资讯和更多的文化信息包围着人们,即使是珍贵的限量版CD也可以轻易下载。随之而来的却是文化的荒芜和理性思索的缺失。一切随手可得,一切一文不值。
不禁想起当年,那个属于我的打口的年代。那时还没有微播和电驴,那时民生的老板还在同志街摆摊卖打口,那时我体重不到110斤,笑容灿烂,每个周末骑着破自行车到同志街书市流连忘返。虽然口袋空空,满手尘灰,但每次都带着满足拎着几本旧书和一堆打口回去。
那时,满足很容易,以低廉的价格淘得一本好打口,即使再破,但当自己换了带盒,接好磁带,听到那些让人兴奋或感动的音乐时,非常满足。在记忆里,不管专辑如何,即使完好无损的磁带也不过10元,而那些被打得粉碎,但磁带完整的专辑只需2.5元。于是,我以不超过10元的价格拥有了NIN的《The Downward Spiral》、SUEDE的《Dog Man Star》、GREENDAY的《Dookie》还有碎瓜的《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这些磁带很多至今都还保存着,只是都已尘封了好久。
打口的另一个乐趣便是修磁带,剪子、镊子、胶带和旧带盒是必备的工具。将一本被打得粉碎或者磁带被切开的磁带修好需要一定要细心,要尽量减少磁带的坏损部分,手不能摩擦磁带的磁面,接磁带、换毛粘垫以及换磁带滚轮时都有仔细,不然便会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一张好专辑。
那时最昂贵的资产便是攒了好久买的一部索尼随身听,每个夜里,伴着音乐的轰鸣入睡。而听音乐睡觉的一个后果就是经常更换耳机,70多块的索尼E838耳机不知换了多少个。
后来,买了CD机,书市也迁到了省图后身,民生的老板依然在卖打口,只是打口CD和原盘居多,磁带慢慢的消失了踪影。再后来,开始买DVD。现在硬盘里满满的专辑和电影,听的看的越来越多,那种淘打口、修磁带的满足感却再也没有了。
清晰的记得第一次买打口是在江洋的后街,那时的兴奋现在依然记忆犹新。那时长春有一档叫做“郭杨音乐杂志”,还在上高中的我经常在星期五晚上偷摸的打开收音机,听她用甜美的声音为我推开的一扇通往自由国度的音乐之窗。有时家里有事不能收听,便叫付强为我录音。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录下的节目,只是已经不知道磁带是否受潮失真了。现在想起当年对音乐的狂热心底还是会用上一丝暖流,每天攒下早饭钱,每周就可以买一本磁带。那一本本叫做朋克时代、自由音乐、音乐天堂、地下婴儿、花儿、零点、面孔......的磁带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那时做下的胃病和一丝温暖的记忆伴随着我。
清晰的记得第一次看演出是在长春的战车酒吧,和两个同学逃了晚自习赶到了长春,当时的乐队都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那份激动。演出后,郭杨、于勇还有江洋带着我们到对面桂林路的一个餐厅吃了顿饭,当时心里充满了感动。记得郭杨是直发,面容清秀。那一天晚上我们在车站蹲了半宿,第二天清晨赶回九台,兴奋得不觉疲惫。
多年前颜峻写过一篇叫做《再见,打口的一代》的文章,对于他、彭洪武、杨波、张晓舟等那个年代的人,打口带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渗入。而对于我,现在看来,那些箱子里满是灰尘的打口带更像是对青春的缅怀,对激情和满足的追忆。
PS:如果有人认识九台十二中(九台实验高中)2000年毕业的付强,请转告他,有个老朋友很想念他,请他联系我。
许久不见的地网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依然的黑色界面,依然的人声鼎沸。多了几个板块,自拍和灌水区最火。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个文字版块的荒凉,虽然还有很多熟悉的ID,但文字区少有能吸引我的帖子,满是那些只言片语的情绪宣泄。没有了那些含蓄而唯美的文章,昔日的诗人和讲述者很多已经抱着孩子融入了生活的洪流,而现在的孩子们更喜欢直接的表达。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更快捷的资讯和更多的文化信息包围着人们,即使是珍贵的限量版CD也可以轻易下载。随之而来的却是文化的荒芜和理性思索的缺失。一切随手可得,一切一文不值。
不禁想起当年,那个属于我的打口的年代。那时还没有微播和电驴,那时民生的老板还在同志街摆摊卖打口,那时我体重不到110斤,笑容灿烂,每个周末骑着破自行车到同志街书市流连忘返。虽然口袋空空,满手尘灰,但每次都带着满足拎着几本旧书和一堆打口回去。
那时,满足很容易,以低廉的价格淘得一本好打口,即使再破,但当自己换了带盒,接好磁带,听到那些让人兴奋或感动的音乐时,非常满足。在记忆里,不管专辑如何,即使完好无损的磁带也不过10元,而那些被打得粉碎,但磁带完整的专辑只需2.5元。于是,我以不超过10元的价格拥有了NIN的《The Downward Spiral》、SUEDE的《Dog Man Star》、GREENDAY的《Dookie》还有碎瓜的《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这些磁带很多至今都还保存着,只是都已尘封了好久。
打口的另一个乐趣便是修磁带,剪子、镊子、胶带和旧带盒是必备的工具。将一本被打得粉碎或者磁带被切开的磁带修好需要一定要细心,要尽量减少磁带的坏损部分,手不能摩擦磁带的磁面,接磁带、换毛粘垫以及换磁带滚轮时都有仔细,不然便会前功尽弃,白白浪费了一张好专辑。
那时最昂贵的资产便是攒了好久买的一部索尼随身听,每个夜里,伴着音乐的轰鸣入睡。而听音乐睡觉的一个后果就是经常更换耳机,70多块的索尼E838耳机不知换了多少个。
后来,买了CD机,书市也迁到了省图后身,民生的老板依然在卖打口,只是打口CD和原盘居多,磁带慢慢的消失了踪影。再后来,开始买DVD。现在硬盘里满满的专辑和电影,听的看的越来越多,那种淘打口、修磁带的满足感却再也没有了。
清晰的记得第一次买打口是在江洋的后街,那时的兴奋现在依然记忆犹新。那时长春有一档叫做“郭杨音乐杂志”,还在上高中的我经常在星期五晚上偷摸的打开收音机,听她用甜美的声音为我推开的一扇通往自由国度的音乐之窗。有时家里有事不能收听,便叫付强为我录音。至今我还保留着当年录下的节目,只是已经不知道磁带是否受潮失真了。现在想起当年对音乐的狂热心底还是会用上一丝暖流,每天攒下早饭钱,每周就可以买一本磁带。那一本本叫做朋克时代、自由音乐、音乐天堂、地下婴儿、花儿、零点、面孔......的磁带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那时做下的胃病和一丝温暖的记忆伴随着我。
清晰的记得第一次看演出是在长春的战车酒吧,和两个同学逃了晚自习赶到了长春,当时的乐队都已经忘记了,只记得那份激动。演出后,郭杨、于勇还有江洋带着我们到对面桂林路的一个餐厅吃了顿饭,当时心里充满了感动。记得郭杨是直发,面容清秀。那一天晚上我们在车站蹲了半宿,第二天清晨赶回九台,兴奋得不觉疲惫。
多年前颜峻写过一篇叫做《再见,打口的一代》的文章,对于他、彭洪武、杨波、张晓舟等那个年代的人,打口带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渗入。而对于我,现在看来,那些箱子里满是灰尘的打口带更像是对青春的缅怀,对激情和满足的追忆。
PS:如果有人认识九台十二中(九台实验高中)2000年毕业的付强,请转告他,有个老朋友很想念他,请他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