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购书中心。
明天就要去广州了。新书见面会的第一场活动居然是在广州而不是北京,这巧合让我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思恍惚。我当然喜欢广州,那是我最初开始写作的地方,但是我完全不知道会在那儿见到些什么样的人,已经是我的读者或者将成为我的读者或者永不可能成为我的读者的……一些陌生人,将要在广州购书中心围观我。
我给这个活动起的名字叫,“八零一代的准风月谈”,听上去很古怪,不是吗?这听上去完全不吸引人。也许压根就没有人来。没有人来才是正确的,才是完美地符合我对于日渐凋落的书店想象的。
而广州购书中心到底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它是我最早购买杜拉斯、莫迪亚诺的地方。也是翻看王小波、初识尤利西斯的地方。整个大学时代,有多少本书的扉页上,写着某月某日购于广州购书中心?去上研究生的第一天,手里拿着的黑夜号轮船也是那儿买的。年初给杜拉斯百年诞辰活动当嘉宾时,还特意把这本书翻箱倒柜找出来,带到德胜门的字里行间。活动中间,正在发言,陡然看到我大二时笨拙的笔迹,规规矩矩地写了购书日期。一下子便哑了。瞬间打回了当众讷讷不能言的惨绿少年。
那时不满二十。那时还在广州。
那个时候从中大去天河买书,要倒两次还是三次车,好像要先到天河城,才可以穿过地下通道到对面的广州购书中心。大一大二的时候比较热爱学习,周末和舍友不远万里地跑过来,一学期总有那么四五次。天河的地下通道和广购的楼上,有时候还会有牛皮纸袋装着的盗版地下电影,我记得有贾樟柯的小武和东宫西宫,北京乐与怒,诸如此类。可是那时候当学生实在太穷了,哪怕就是十来块钱的一张盗版碟也仍然觉得太贵,宁可回宿舍通宵开着电脑用FTP下电影。记忆里电脑的机箱总是滚烫灼手,而记忆里的青春却总在没心没肺地晃荡,从珠江南岸的新港西路,晃到北岸的北京路,再到西关的沙面,去到东边的天河城,都是进城,都是热闹,都是世面。中间有一部分世面,就来自于购书中心。我甚至还在那里买少年时代不曾看完的苏童和陈丹燕,用舍不得买碟的钱,一掷千金地买下正价图书。
忘掉有一次是社团工作还是去学校边的城中村做社会调查,书包里带了一本《上海的金枝玉叶》。休息时拿出来翻,一个理工科(忘了什么系)的潮汕男生要过去,首先看了下书名,其次看了下书脊,大惊道:这书不是图书馆借的呀。
我说,当然啊,图书馆里找不到,我买的。
二十九块钱,你竟然买这么贵的书!日子不过了!
那大概是2001年,或者更早一点。我现在当然不那么喜欢她了,但是小时候实在是极其喜欢《女中学生之死》的。我心里想,不买书难道攒着去下渡买ftp上下不到的黄碟吗。大家各有开销处而已啫。——这个啫字,是广东话的常用语助,音“zie\jie”,意同“而已”,通常用于加强不屑的语气。回忆旧事时,这个字自然而然地在脑海里冒出来,并自顾自地脱离了我平日在北京话里浸淫已久的语境。
大学时代的记忆纷至沓来,又何止这一个啫字。
说回广购。
大四毕业后还要考研,留在学校复习。和已经工作的异地男友见面,他从深圳坐车到广州天河东站,我不知道因什么事在学校里耽搁了,他快到了才赶忙从学校出发。他也是先到离东站最近的广州购书中心边看书边等我。我看到他的那一刻天色已晚,十一月广州的微凉天气里,他在书城路边的地瓜摊上买了一个给直嚷饿的我。购书中心橱窗往外的灯是黄色的,看上去十分有烟火气,倒不像是卖书的地方了。我惘然地笑着伸手去接那地瓜,被结结实实地烫了一下。烫也要吃,两个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分食,就着那一点虚无缥缈的人间情味吃掉了那个红薯,很甜。吃完以后就上去四楼买考研资料,还看到了正在热卖的木子美的遗情书。那一年她陡然间暴得大名,旋即该书被禁,直到后来很多年,我这个中大哲学系的师姐才以一个新名字重现人间,那时候微博已经很火了,人人都流行认证加V,而她叫不加V。
回忆到了不加V就自动戛然而止。当年的遗情书据说销量过了十万,被禁之后书商仍然通过各种渠道大大地挣了一笔钱,只是理所应当地不给版税,多年后仍被作者记恨。而去年的《男女内参》借柴静的《看见》捆绑销售(具体捆绑销售方式是另一个商业标准范例),数量大概也有数万之巨。我的师姐一直都是真正的风月谈,著名的床评家,真正的畅销书作者,而我这样的准风月谈,也要进购书中心如此当众吆喝,又怎么能够不心虚胆怯呢。
但是已经来不及后悔了。明天就会有活动安排出来。时隔十年,重回广州购书中心,不再买书,而是卖书,以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归,其实我想说的是,我很开心。
同时也说不出的惆怅。真的。
时间原来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吗。
我给这个活动起的名字叫,“八零一代的准风月谈”,听上去很古怪,不是吗?这听上去完全不吸引人。也许压根就没有人来。没有人来才是正确的,才是完美地符合我对于日渐凋落的书店想象的。
而广州购书中心到底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它是我最早购买杜拉斯、莫迪亚诺的地方。也是翻看王小波、初识尤利西斯的地方。整个大学时代,有多少本书的扉页上,写着某月某日购于广州购书中心?去上研究生的第一天,手里拿着的黑夜号轮船也是那儿买的。年初给杜拉斯百年诞辰活动当嘉宾时,还特意把这本书翻箱倒柜找出来,带到德胜门的字里行间。活动中间,正在发言,陡然看到我大二时笨拙的笔迹,规规矩矩地写了购书日期。一下子便哑了。瞬间打回了当众讷讷不能言的惨绿少年。
那时不满二十。那时还在广州。
那个时候从中大去天河买书,要倒两次还是三次车,好像要先到天河城,才可以穿过地下通道到对面的广州购书中心。大一大二的时候比较热爱学习,周末和舍友不远万里地跑过来,一学期总有那么四五次。天河的地下通道和广购的楼上,有时候还会有牛皮纸袋装着的盗版地下电影,我记得有贾樟柯的小武和东宫西宫,北京乐与怒,诸如此类。可是那时候当学生实在太穷了,哪怕就是十来块钱的一张盗版碟也仍然觉得太贵,宁可回宿舍通宵开着电脑用FTP下电影。记忆里电脑的机箱总是滚烫灼手,而记忆里的青春却总在没心没肺地晃荡,从珠江南岸的新港西路,晃到北岸的北京路,再到西关的沙面,去到东边的天河城,都是进城,都是热闹,都是世面。中间有一部分世面,就来自于购书中心。我甚至还在那里买少年时代不曾看完的苏童和陈丹燕,用舍不得买碟的钱,一掷千金地买下正价图书。
忘掉有一次是社团工作还是去学校边的城中村做社会调查,书包里带了一本《上海的金枝玉叶》。休息时拿出来翻,一个理工科(忘了什么系)的潮汕男生要过去,首先看了下书名,其次看了下书脊,大惊道:这书不是图书馆借的呀。
我说,当然啊,图书馆里找不到,我买的。
二十九块钱,你竟然买这么贵的书!日子不过了!
那大概是2001年,或者更早一点。我现在当然不那么喜欢她了,但是小时候实在是极其喜欢《女中学生之死》的。我心里想,不买书难道攒着去下渡买ftp上下不到的黄碟吗。大家各有开销处而已啫。——这个啫字,是广东话的常用语助,音“zie\jie”,意同“而已”,通常用于加强不屑的语气。回忆旧事时,这个字自然而然地在脑海里冒出来,并自顾自地脱离了我平日在北京话里浸淫已久的语境。
大学时代的记忆纷至沓来,又何止这一个啫字。
说回广购。
大四毕业后还要考研,留在学校复习。和已经工作的异地男友见面,他从深圳坐车到广州天河东站,我不知道因什么事在学校里耽搁了,他快到了才赶忙从学校出发。他也是先到离东站最近的广州购书中心边看书边等我。我看到他的那一刻天色已晚,十一月广州的微凉天气里,他在书城路边的地瓜摊上买了一个给直嚷饿的我。购书中心橱窗往外的灯是黄色的,看上去十分有烟火气,倒不像是卖书的地方了。我惘然地笑着伸手去接那地瓜,被结结实实地烫了一下。烫也要吃,两个人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分食,就着那一点虚无缥缈的人间情味吃掉了那个红薯,很甜。吃完以后就上去四楼买考研资料,还看到了正在热卖的木子美的遗情书。那一年她陡然间暴得大名,旋即该书被禁,直到后来很多年,我这个中大哲学系的师姐才以一个新名字重现人间,那时候微博已经很火了,人人都流行认证加V,而她叫不加V。
回忆到了不加V就自动戛然而止。当年的遗情书据说销量过了十万,被禁之后书商仍然通过各种渠道大大地挣了一笔钱,只是理所应当地不给版税,多年后仍被作者记恨。而去年的《男女内参》借柴静的《看见》捆绑销售(具体捆绑销售方式是另一个商业标准范例),数量大概也有数万之巨。我的师姐一直都是真正的风月谈,著名的床评家,真正的畅销书作者,而我这样的准风月谈,也要进购书中心如此当众吆喝,又怎么能够不心虚胆怯呢。
但是已经来不及后悔了。明天就会有活动安排出来。时隔十年,重回广州购书中心,不再买书,而是卖书,以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归,其实我想说的是,我很开心。
同时也说不出的惆怅。真的。
时间原来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吗。
-
梨子同学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6 13: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