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青蛇》之片段:小青色诱法海
法海出场言道:天气燥热,口干嘴渴,定不住神气,待我禅定!这是个引子,他在说天气吗?是的;他只是在说天气吗?不是。他口干嘴渴,定不住神是天气造成的?看起来是又不是。曾经两个小和尚有过风幡之辩,一说风动,一说幡动,惠能点出是仁者心动,那么是天气让法海心神不定?已然不是。他还能禅定吗?因此也不能。法海出场所言或是实在的天气同时也是情欲萌动引发的干渴,这使小青的逗引顺理成章,别有趣味。
黄昏的微光在他脸上反映,观音像妖娆的坐在连坐制上,微渺的紫霞光流入西天,观音的脸绯红,我的脸是不是也红着。
法海脸上是黄昏的微光带来的红?小青不知道法海的心动,她只是看到外在的反映,巧的是外在晚霞之光遮掩了法海内在涌动的情欲流露在脸上的红。看似禅定的法海其实依旧不脱危情与所困扰的人之本相,神不定自述脸微红他述,而两者皆一个指向,这一为强调人物的状况,二为提升之后的戏剧效果。
从小青之眼看观音,不仅妖娆而且脸泛微红,同样是双重描述,戏剧的平衡,但这只是小青主观意志的投射,说观音实则在说自己。观音没有妖娆带来的绯红只是自然之光,很快随霞光流入西天。小青为什么妖娆而脸红?那是成人的渴望,而法海心动是想成佛之人的尘欲未了。一个要进入一个要离开,戏剧冲突由此产生。
僧!我要和你睡觉,接着法海义正辞严一拒再拒,所谓我德高望重,只是在为自己逃避找理由,这也是为之后小和尚的口白铺垫。如果没有两人的相通戏就演不下去,也不会有那些看似冲突中的和谐与诙谐。正由于内在的趋同,法海一不小心说漏了嘴:我在梦里跟你说过,你要找如意郎君不能找我们修行人。这也就呼应法海的出场,口干嘴渴,定不住神,后面还有情节回到开始暂且不提。和尚在梦里拒绝,而禅语曰:说无便是有。法海说是拒实想收由于要修行成佛不得不放弃。
你没有看到我翻天覆地的化妆吗?我浅笑盈盈,热腾腾的,你为什么不跟我睡?这是小青热切想成为人,但是成人或作为人只是和人睡觉?以当下小清观法海,如小青见观音,小青以为法海即是人应有与她同样如此的情欲。因此被拒之后小青要问为什么?不知法海正由人向佛的途中挣扎。这里人是小青以为的那一类人,而法海向佛又是法海以为的佛,法海口口声声都非真相,隐含小青的成人方式非真相,法海自以为的佛亦非真相。
小青正要继续引诱,法海忽然来一句,“你等会儿,等我坐好了。”既然人间一切都是假象,何必又要摆一个姿态。李商隐诗:何须浪作堠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不必故意学王子乔堠山学道,驾鹤仙去。你心中自有一段湘灵鼓瑟,秦女吹箫的深情。法海想表现无情可人终究脱不了情。醒世恒言之《杜子春三入长安》,杜子春随道人学仙,道人要子春守一夜丹炉不出声即可成事。那一夜各样艰难恐怖不幸接踵而至,他都扛住了,当他变成女人,儿子被一下摔死,不觉失声“噫”,守炉失败,无缘成仙。而法海对小青在恐慌的推拒中硬要将有情演成无情那一露再露的破绽才成为笑点。最大笑点当是法海被小青吻了之后心脏病发,要求死。在与小青的纠缠中终于道出心存情欲的真相。向死之后的承认,使法海有了觉醒,所谓置死地而后生。可是法海的重生对路吗?伯格曼的《野草莓》垂垂老去的伊萨克经过漫长的旅途获得重生,法海这一死就能重生?看来事情不会这样简单。这时小和尚送了药来,什么药?明显是治心脏病的药,可是只是为医治心脏病?又一个暗藏机关。不仅法海吃了药小青也吃了药。不有点奇怪。
小青与法海相对而坐,正要传道解惑,插入小和尚口白,师父也曾为小和尚传道授业,虽然滔滔不绝,不过只是一种自我的逃避,为此小和尚并未领受什么?才有后来一个小和尚说;哆咪哆!什么意思?法海在乱弹琴嘛!这又一次回到开场法海为什么会口渴。
小和尚们继续说:师父不定还斩妖除魔呢?斩妖除魔省事,一根禅杖!聪明!阿弥陀佛!师父真可怜!
斩妖除魔之妖魔是什么?法海心中的情欲。禅杖作为斩妖除魔的工具显然是一个隐喻,小和尚又感叹师父真可怜,为什么?师父要成佛当然不能用,这也是为什么可怜之前有阿弥陀佛!怎么理解小和尚的这种说法?心中的妖魔能用禅杖解决,用不了就是可怜。小和尚如此粗糙的想法可谓是一个社会现象。法海是否会为此觉得可怜?修道之人必然是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精神,甘愿的投入,可怜无从谈起。这是想还俗的小和尚所不能理解,但是法海的修道在与情欲的冲突中似乎又走进了迷途。
寺院清寒冷了你就披上袈裟,和尚我心如止水修的就是放下情欲。
寺院清寒小青会觉得冷,那你发还觉得冷不冷?还记得法海被小青挑逗时说过:我心念一动,观音的紫霞流入西天渐渐变暗变黑,法海以为修行之人不可动情欲,懂了就会引起观音的脸变暗变黑。是这样吗?观音的脸真是观音的无情?还是法海和小青一样的主观臆测?或更是观音对这份情缘起于挑逗的愤怒。法海没有领悟,以为不动心念,进入恒定就是佛境。这让人想起元春有大观园进栊翠庵题的四个大字:哭海慈航。观音若无情何来慈悲?和尚向死而生的放下从燥热转向更甚于清寒的无觉之冷。戏里的冷已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冷,隐含着情欲带给人冷热之冷。欲成人的小青披上袈裟,这就使两人划出了一条界线,也是这段戏的一个转折,并成为最后小青被扔下的一个起点。
小青要同吃同睡一生一世,法海要成佛要觉悟要放下。两条路,谁的路好?有谁能知道?或许还有第三条路?在苏格拉底的申辩最后,苏格拉底说: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路好?唯有神知道。苏格拉底被控的一个罪名是渎神,而苏格拉底以最后的言辞中的敬神,正是对这一罪名的反驳,同时也告诫世人,应该过一种虔诚的生活。说到虔诚就和小青和法海有了联系。法海执念成佛而无情,小青执着情欲而无敬,无情而心如止水,无敬又是如何?听小青说:既然你不要我,我就找别人,卖菜的、裁缝、捕快、铁匠、乞丐。。。,当某一情欲无法满足就将自己无约束导向很多人,为什么会这样?没有敬畏之心。小青是妖还不是人。世俗中女人因为这样行为会被说成狐狸精。狐狸精是妖不是人,妖的魅惑能吸引住男性,而男性的被吸引有男性性别特质因素,对普遍性的追求,同时也是 因为没有虔敬,而后者是可以抑制住前者的冲动。因此不论诱惑还是被诱惑本质上与同一原因有关,就是导演提到的信仰。什么是信仰?是人出于对比自身更高的存的献身。人敬畏比自身更高的存在如神或佛,促成人情感上的专一,这也就影响到人对情欲的控制。说女人是妖时是基于人存在的差异,这差异是什么?是外在的打扮吗?应当不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人以为打扮俏丽就是美很正常。那么就该在于内在的不同,妖迷惑于情欲而没有虔敬,而人从这一意思反观,人是有情的这与妖一样,但人这份情又是与信仰一般执一真诚。人之所以能如此如导演所言人身上有佛性,神学家也说人身上有神性,宗教不同说法不一,内含相似,人是有向上有可能向比自身更高存在的靠近,这一份专注执着的情感,也使人身上的情欲有了往高处去的可能而不会滑向妖道。
对于法海修道本无可厚非,但修道亦无情无欲为指归是不是搞错了?人向佛并不意味着人能成佛,就像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并非拥有智慧。人应当思考是在属人的生活中如何面对情,如何度过自己一生?
小青的呼唤遭到法海的阻止,这是法海的虔诚,“你。。。你不可去找别人。”,是你不可去随意找别人,找来这些人,也是有另一番意蕴:卖菜的是关乎吃,裁缝是穿,捕快为什么和铁匠在一起?看似铁匠打造兵器为捕快抓人之用,另一层也含有当今广告中不断打造出现的催情壮阳之物,乞丐欲偷东西被抓,偷情也是偷,又是节假日这就使铁匠和捕快忙碌的联系在一起。捕快也不能当真是捕快,被抓只是说这样做是错的,就像人违法要被抓一样。这些在戏里直接说就没意思,是要观众自己去领会,自己想过了才能更清楚更审慎面对生活。
小青以为法海放不下她,造成的误会和小青的随意引出下面问题:人不只是睡觉一回事?关联铁匠,人不知是吃饭一件事关联卖菜的包括裁缝,那人还有什么事?
法海为此也不清楚,只道女人应该吃两碗面,相夫教子,需要强壮。小青不以为然依旧热情似火,看穿法海的情窦未开其实或更是法海自以为放下情欲后的冷,这使法海恼羞成怒劝善无效夺过袈裟,小青因冷披上袈裟,当一个人情感失落精神失去方向,袈裟作为宗教象征物,信仰给人温暖。可是小青持续火一般的热情,只为着睡觉,袈裟在小青身上已失去意义,于是法海夺走袈裟。向死而生后以为放下情欲的的法海这时对小青再贴近表示想要心有灵犀,已无动于衷,心有灵犀是小青吃药后的转变?法海却依然如故这一希望就显得无力。小和尚进来说师父您蜡烛灭了,我给您点盏灯。又说给错了药,为什么补充这一句?情欲之火在法海心头熄灭,佛灯又将如何指引法海呢?
不求自己的安乐,但求众生得离苦的法海轰出小青,法海为此知道不妥向佛祈求:请诸菩萨给年轻和尚一个指引吧!虔诚而凝重。当执念的小青返回所言是喜欢已不是睡觉,得到却是法海的决绝,“大胆妖孽,寺院乃清阒之地。。。所作罪障今皆忏悔!”至此抛下小青悄然离去。法海完全“重生”了吗?吃错药的法海何时会真正觉醒?小青又如何转变呢?不知道,戏没了。
黄昏的微光在他脸上反映,观音像妖娆的坐在连坐制上,微渺的紫霞光流入西天,观音的脸绯红,我的脸是不是也红着。
法海脸上是黄昏的微光带来的红?小青不知道法海的心动,她只是看到外在的反映,巧的是外在晚霞之光遮掩了法海内在涌动的情欲流露在脸上的红。看似禅定的法海其实依旧不脱危情与所困扰的人之本相,神不定自述脸微红他述,而两者皆一个指向,这一为强调人物的状况,二为提升之后的戏剧效果。
从小青之眼看观音,不仅妖娆而且脸泛微红,同样是双重描述,戏剧的平衡,但这只是小青主观意志的投射,说观音实则在说自己。观音没有妖娆带来的绯红只是自然之光,很快随霞光流入西天。小青为什么妖娆而脸红?那是成人的渴望,而法海心动是想成佛之人的尘欲未了。一个要进入一个要离开,戏剧冲突由此产生。
僧!我要和你睡觉,接着法海义正辞严一拒再拒,所谓我德高望重,只是在为自己逃避找理由,这也是为之后小和尚的口白铺垫。如果没有两人的相通戏就演不下去,也不会有那些看似冲突中的和谐与诙谐。正由于内在的趋同,法海一不小心说漏了嘴:我在梦里跟你说过,你要找如意郎君不能找我们修行人。这也就呼应法海的出场,口干嘴渴,定不住神,后面还有情节回到开始暂且不提。和尚在梦里拒绝,而禅语曰:说无便是有。法海说是拒实想收由于要修行成佛不得不放弃。
你没有看到我翻天覆地的化妆吗?我浅笑盈盈,热腾腾的,你为什么不跟我睡?这是小青热切想成为人,但是成人或作为人只是和人睡觉?以当下小清观法海,如小青见观音,小青以为法海即是人应有与她同样如此的情欲。因此被拒之后小青要问为什么?不知法海正由人向佛的途中挣扎。这里人是小青以为的那一类人,而法海向佛又是法海以为的佛,法海口口声声都非真相,隐含小青的成人方式非真相,法海自以为的佛亦非真相。
小青正要继续引诱,法海忽然来一句,“你等会儿,等我坐好了。”既然人间一切都是假象,何必又要摆一个姿态。李商隐诗:何须浪作堠山意,湘瑟秦箫自有情。不必故意学王子乔堠山学道,驾鹤仙去。你心中自有一段湘灵鼓瑟,秦女吹箫的深情。法海想表现无情可人终究脱不了情。醒世恒言之《杜子春三入长安》,杜子春随道人学仙,道人要子春守一夜丹炉不出声即可成事。那一夜各样艰难恐怖不幸接踵而至,他都扛住了,当他变成女人,儿子被一下摔死,不觉失声“噫”,守炉失败,无缘成仙。而法海对小青在恐慌的推拒中硬要将有情演成无情那一露再露的破绽才成为笑点。最大笑点当是法海被小青吻了之后心脏病发,要求死。在与小青的纠缠中终于道出心存情欲的真相。向死之后的承认,使法海有了觉醒,所谓置死地而后生。可是法海的重生对路吗?伯格曼的《野草莓》垂垂老去的伊萨克经过漫长的旅途获得重生,法海这一死就能重生?看来事情不会这样简单。这时小和尚送了药来,什么药?明显是治心脏病的药,可是只是为医治心脏病?又一个暗藏机关。不仅法海吃了药小青也吃了药。不有点奇怪。
小青与法海相对而坐,正要传道解惑,插入小和尚口白,师父也曾为小和尚传道授业,虽然滔滔不绝,不过只是一种自我的逃避,为此小和尚并未领受什么?才有后来一个小和尚说;哆咪哆!什么意思?法海在乱弹琴嘛!这又一次回到开场法海为什么会口渴。
小和尚们继续说:师父不定还斩妖除魔呢?斩妖除魔省事,一根禅杖!聪明!阿弥陀佛!师父真可怜!
斩妖除魔之妖魔是什么?法海心中的情欲。禅杖作为斩妖除魔的工具显然是一个隐喻,小和尚又感叹师父真可怜,为什么?师父要成佛当然不能用,这也是为什么可怜之前有阿弥陀佛!怎么理解小和尚的这种说法?心中的妖魔能用禅杖解决,用不了就是可怜。小和尚如此粗糙的想法可谓是一个社会现象。法海是否会为此觉得可怜?修道之人必然是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精神,甘愿的投入,可怜无从谈起。这是想还俗的小和尚所不能理解,但是法海的修道在与情欲的冲突中似乎又走进了迷途。
寺院清寒冷了你就披上袈裟,和尚我心如止水修的就是放下情欲。
寺院清寒小青会觉得冷,那你发还觉得冷不冷?还记得法海被小青挑逗时说过:我心念一动,观音的紫霞流入西天渐渐变暗变黑,法海以为修行之人不可动情欲,懂了就会引起观音的脸变暗变黑。是这样吗?观音的脸真是观音的无情?还是法海和小青一样的主观臆测?或更是观音对这份情缘起于挑逗的愤怒。法海没有领悟,以为不动心念,进入恒定就是佛境。这让人想起元春有大观园进栊翠庵题的四个大字:哭海慈航。观音若无情何来慈悲?和尚向死而生的放下从燥热转向更甚于清寒的无觉之冷。戏里的冷已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冷,隐含着情欲带给人冷热之冷。欲成人的小青披上袈裟,这就使两人划出了一条界线,也是这段戏的一个转折,并成为最后小青被扔下的一个起点。
小青要同吃同睡一生一世,法海要成佛要觉悟要放下。两条路,谁的路好?有谁能知道?或许还有第三条路?在苏格拉底的申辩最后,苏格拉底说: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路好?唯有神知道。苏格拉底被控的一个罪名是渎神,而苏格拉底以最后的言辞中的敬神,正是对这一罪名的反驳,同时也告诫世人,应该过一种虔诚的生活。说到虔诚就和小青和法海有了联系。法海执念成佛而无情,小青执着情欲而无敬,无情而心如止水,无敬又是如何?听小青说:既然你不要我,我就找别人,卖菜的、裁缝、捕快、铁匠、乞丐。。。,当某一情欲无法满足就将自己无约束导向很多人,为什么会这样?没有敬畏之心。小青是妖还不是人。世俗中女人因为这样行为会被说成狐狸精。狐狸精是妖不是人,妖的魅惑能吸引住男性,而男性的被吸引有男性性别特质因素,对普遍性的追求,同时也是 因为没有虔敬,而后者是可以抑制住前者的冲动。因此不论诱惑还是被诱惑本质上与同一原因有关,就是导演提到的信仰。什么是信仰?是人出于对比自身更高的存的献身。人敬畏比自身更高的存在如神或佛,促成人情感上的专一,这也就影响到人对情欲的控制。说女人是妖时是基于人存在的差异,这差异是什么?是外在的打扮吗?应当不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人以为打扮俏丽就是美很正常。那么就该在于内在的不同,妖迷惑于情欲而没有虔敬,而人从这一意思反观,人是有情的这与妖一样,但人这份情又是与信仰一般执一真诚。人之所以能如此如导演所言人身上有佛性,神学家也说人身上有神性,宗教不同说法不一,内含相似,人是有向上有可能向比自身更高存在的靠近,这一份专注执着的情感,也使人身上的情欲有了往高处去的可能而不会滑向妖道。
对于法海修道本无可厚非,但修道亦无情无欲为指归是不是搞错了?人向佛并不意味着人能成佛,就像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并非拥有智慧。人应当思考是在属人的生活中如何面对情,如何度过自己一生?
小青的呼唤遭到法海的阻止,这是法海的虔诚,“你。。。你不可去找别人。”,是你不可去随意找别人,找来这些人,也是有另一番意蕴:卖菜的是关乎吃,裁缝是穿,捕快为什么和铁匠在一起?看似铁匠打造兵器为捕快抓人之用,另一层也含有当今广告中不断打造出现的催情壮阳之物,乞丐欲偷东西被抓,偷情也是偷,又是节假日这就使铁匠和捕快忙碌的联系在一起。捕快也不能当真是捕快,被抓只是说这样做是错的,就像人违法要被抓一样。这些在戏里直接说就没意思,是要观众自己去领会,自己想过了才能更清楚更审慎面对生活。
小青以为法海放不下她,造成的误会和小青的随意引出下面问题:人不只是睡觉一回事?关联铁匠,人不知是吃饭一件事关联卖菜的包括裁缝,那人还有什么事?
法海为此也不清楚,只道女人应该吃两碗面,相夫教子,需要强壮。小青不以为然依旧热情似火,看穿法海的情窦未开其实或更是法海自以为放下情欲后的冷,这使法海恼羞成怒劝善无效夺过袈裟,小青因冷披上袈裟,当一个人情感失落精神失去方向,袈裟作为宗教象征物,信仰给人温暖。可是小青持续火一般的热情,只为着睡觉,袈裟在小青身上已失去意义,于是法海夺走袈裟。向死而生后以为放下情欲的的法海这时对小青再贴近表示想要心有灵犀,已无动于衷,心有灵犀是小青吃药后的转变?法海却依然如故这一希望就显得无力。小和尚进来说师父您蜡烛灭了,我给您点盏灯。又说给错了药,为什么补充这一句?情欲之火在法海心头熄灭,佛灯又将如何指引法海呢?
不求自己的安乐,但求众生得离苦的法海轰出小青,法海为此知道不妥向佛祈求:请诸菩萨给年轻和尚一个指引吧!虔诚而凝重。当执念的小青返回所言是喜欢已不是睡觉,得到却是法海的决绝,“大胆妖孽,寺院乃清阒之地。。。所作罪障今皆忏悔!”至此抛下小青悄然离去。法海完全“重生”了吗?吃错药的法海何时会真正觉醒?小青又如何转变呢?不知道,戏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