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人
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提到,人类的文明起源于讲故事,在感到时间的支离破碎和空间的若有若无后,讲故事,听过故事后,“明天的艰辛和困苦变得可以承受了。”话剧《如梦之梦》正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个体的际遇。顾香兰在临终前给病人5号讲故事,病人5号在临终前给年轻女医生讲故事,而他们又都在给观众讲故事。要求点燃蜡烛,是对讲故事这一行为的仪式感的强调。在微光里听故事,烛照被黑暗包裹的一小块安然。就像顾香兰的笼中鸟,陷入飞不出,被束缚的怪圈——总是醒来后还在笼子里,即便结局是一样,但也无法否认之前的努力,因为那是时间的印迹与生命的尝试。
年轻医生上班第一天,一个病房死了4位,她对生命感到无措与自责,相较其他医生的熟视无睹,她太年轻。而这正是故事的开端,没有她,这一切的故事都将被掩埋,逝去的人,不同的际遇都会悄无声息,了然无痕。我是谁?我是否存在?正是对疑问的直接追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年轻女医生、病人5号、顾香兰才能相遇,生命、故事、智慧、情感才能被珍惜,流传下去。
病人5号原是建筑设计师,在台北街头的行人群里是最平凡的一位。在犹豫是否跳槽到上海时,人生的际遇开始转变。购买电影票时,认识了穿火红皮衣的女子,两人相恋,结婚,婚后生了儿子,本来是一件happy ending的事情,却因儿子的脖子无法直立,欲寻求国际医院的治疗,无果,在那么多相类似的病人中,我们是如此渺小、无助的个体。孩子死了,夫妻间感情变淡,半夜传来的陌生电话,妻子les身份的揭示。那个“我有病”“帮帮我”的噩梦,以及她在看电影排队时,重现当初相识时的场景,突然的自我怀疑与醒悟,让她不告而别,以后有着何种的际遇,不得而知,她消失在他的生命里,正如她突然的出现。“无从所来,亦无所去。”
妻子离开后,他得了怪病,各种指标正常,却高烧不断,查不出任何原因,医院的敷衍与例行公事,虽然令人愤懑,但确实毫无办法。从此开始漫无目的的旅行。在巴黎,饿极了的他为了吃到一顿饭,来到了拐角处的餐馆,与江红相识,因为她不讲中国话对他的戏弄,她收留了他,也讲述了她偷渡而来的故事。她带着高烧不断的他,前往吉普赛人处,带着谶语去往诺曼城堡。本是普通客人的他们,却因为被莫名出现的女子误认为是日本著名艺术家,在城堡里享受高级待遇。在湖泊旁,江红看到最不想触碰的回忆,他看到亨利拿枪瞄准自己。在城堡找到了那副画,江红不想再继续寻找了,那使她痛苦,而他还要继续走下去,去寻找是何种偶然的因,成就他现在的果。就这样,他离开巴黎,得到信息前往上海,寻找到顾香兰,开始了顾香兰的故事。
妓院出身,被二少王德宝所喜欢,本欲与德宝两厢厮守,却无奈王德宝家破人亡,而法国贵族亨利的出现,以自由为名,他带她离开中国,临别前,她目睹了德宝吞砒霜的惨景。在法国以为离开牢笼的她,却又陷入了更大的牢笼。语言不通,鸡同鸭讲的情况下,亨利与她尚且能沟通,情感融洽,而当顾学会法语时,两人却越走越远。艺术,解放了顾的身心,成全了她短暂的自由,她不再是亨利眼中东方主义的化身,她走得太远。在战争爆发前夕,亨利转移大批财产,伪造了自己的死亡,如同他笔下的人物——庄如梦,在自己的梦中建造自己的生活。战后,她贫穷,做家政,扫街道,做绘画模特,尝尽生活的艰辛,她居住的地方正是江红在巴黎的处所,都喜爱那圆白的教堂,都喜欢画画。仿佛轮回或命中注定,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对陌生地方所拥有的熟悉感,无法解释,确是熟悉。王德宝再兴家业前往巴黎,找到她,带着她回中国。临行前,香兰前往医院为亨利倒了最后一杯茶。(离开中国,离开巴黎时,场景相似)最后王德宝在文革中丧生,香兰以扫大街存活着。讲完故事她去世了,病人五号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在表演形式,很有突破,讲述者与表演者,同一个名称指代,却是两位演员相互交替完成。一说一演,均是不同的体验。中场休息时,演员会提前开始表演,与稀拉落座的观众相比,剧场与生活似乎融为一体,缺少了一本正经的严肃,更多是贴近真实。
一切仿佛都没有改变,也没能留下些什么,但确乎是被触动的。以庄周梦蝶的哲学式疑问牵引着,我们在人生这场大梦,在生与死的时间跨度里,造梦。是梦境,就会有清醒时,同一梦境的重复次数是否会改变命运,如江红的煎蛋,停留在第五次是不是会更好,比第七次的现在是否会更好?《如梦之梦》也许这是年轻女医生在自己梦境里编织的故事。虽然是梦境,但境由人造,坚信这场梦境里总有疑问、价值值得去义无反顾,一往直前的追寻。我们获得、我们失去,我们欣喜,我们悲伤,在这似梦非梦的时间里,留下来的是梦境般的故事,继续被讲述。
年轻医生上班第一天,一个病房死了4位,她对生命感到无措与自责,相较其他医生的熟视无睹,她太年轻。而这正是故事的开端,没有她,这一切的故事都将被掩埋,逝去的人,不同的际遇都会悄无声息,了然无痕。我是谁?我是否存在?正是对疑问的直接追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年轻女医生、病人5号、顾香兰才能相遇,生命、故事、智慧、情感才能被珍惜,流传下去。
病人5号原是建筑设计师,在台北街头的行人群里是最平凡的一位。在犹豫是否跳槽到上海时,人生的际遇开始转变。购买电影票时,认识了穿火红皮衣的女子,两人相恋,结婚,婚后生了儿子,本来是一件happy ending的事情,却因儿子的脖子无法直立,欲寻求国际医院的治疗,无果,在那么多相类似的病人中,我们是如此渺小、无助的个体。孩子死了,夫妻间感情变淡,半夜传来的陌生电话,妻子les身份的揭示。那个“我有病”“帮帮我”的噩梦,以及她在看电影排队时,重现当初相识时的场景,突然的自我怀疑与醒悟,让她不告而别,以后有着何种的际遇,不得而知,她消失在他的生命里,正如她突然的出现。“无从所来,亦无所去。”
妻子离开后,他得了怪病,各种指标正常,却高烧不断,查不出任何原因,医院的敷衍与例行公事,虽然令人愤懑,但确实毫无办法。从此开始漫无目的的旅行。在巴黎,饿极了的他为了吃到一顿饭,来到了拐角处的餐馆,与江红相识,因为她不讲中国话对他的戏弄,她收留了他,也讲述了她偷渡而来的故事。她带着高烧不断的他,前往吉普赛人处,带着谶语去往诺曼城堡。本是普通客人的他们,却因为被莫名出现的女子误认为是日本著名艺术家,在城堡里享受高级待遇。在湖泊旁,江红看到最不想触碰的回忆,他看到亨利拿枪瞄准自己。在城堡找到了那副画,江红不想再继续寻找了,那使她痛苦,而他还要继续走下去,去寻找是何种偶然的因,成就他现在的果。就这样,他离开巴黎,得到信息前往上海,寻找到顾香兰,开始了顾香兰的故事。
妓院出身,被二少王德宝所喜欢,本欲与德宝两厢厮守,却无奈王德宝家破人亡,而法国贵族亨利的出现,以自由为名,他带她离开中国,临别前,她目睹了德宝吞砒霜的惨景。在法国以为离开牢笼的她,却又陷入了更大的牢笼。语言不通,鸡同鸭讲的情况下,亨利与她尚且能沟通,情感融洽,而当顾学会法语时,两人却越走越远。艺术,解放了顾的身心,成全了她短暂的自由,她不再是亨利眼中东方主义的化身,她走得太远。在战争爆发前夕,亨利转移大批财产,伪造了自己的死亡,如同他笔下的人物——庄如梦,在自己的梦中建造自己的生活。战后,她贫穷,做家政,扫街道,做绘画模特,尝尽生活的艰辛,她居住的地方正是江红在巴黎的处所,都喜爱那圆白的教堂,都喜欢画画。仿佛轮回或命中注定,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对陌生地方所拥有的熟悉感,无法解释,确是熟悉。王德宝再兴家业前往巴黎,找到她,带着她回中国。临行前,香兰前往医院为亨利倒了最后一杯茶。(离开中国,离开巴黎时,场景相似)最后王德宝在文革中丧生,香兰以扫大街存活着。讲完故事她去世了,病人五号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在表演形式,很有突破,讲述者与表演者,同一个名称指代,却是两位演员相互交替完成。一说一演,均是不同的体验。中场休息时,演员会提前开始表演,与稀拉落座的观众相比,剧场与生活似乎融为一体,缺少了一本正经的严肃,更多是贴近真实。
一切仿佛都没有改变,也没能留下些什么,但确乎是被触动的。以庄周梦蝶的哲学式疑问牵引着,我们在人生这场大梦,在生与死的时间跨度里,造梦。是梦境,就会有清醒时,同一梦境的重复次数是否会改变命运,如江红的煎蛋,停留在第五次是不是会更好,比第七次的现在是否会更好?《如梦之梦》也许这是年轻女医生在自己梦境里编织的故事。虽然是梦境,但境由人造,坚信这场梦境里总有疑问、价值值得去义无反顾,一往直前的追寻。我们获得、我们失去,我们欣喜,我们悲伤,在这似梦非梦的时间里,留下来的是梦境般的故事,继续被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