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写的推荐语
孙机先生今年85岁,《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他的第七本书,其著述出版之矜慎可知。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不少素材、内容来自孙机先生以前的著作,比如第五章讲交通工具,马车的内容源自《中国古马车的三种系驾法》(见《中国古舆服论丛》)等文章;第二章谈酒和茶,源自《释“清白各异樽”》、《唐宋时代的茶具与酒具》(见《文物丛谈》)等文章;第八章谈印刷,源自《唐代的雕版印刷》(见《寻常的精致》)等文章。然而,这些材料都经拣择、修正、补充,最终形成全面、系统的论述,成为一本目前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最可靠、最精炼、最深入的入门书。
关于修正,可举一处小例子,此书第46页引唐·李匡乂《资暇集》,原来在《文物丛谈》第83页是误作“宋·李济翁《资暇录》”(按,李匡乂,字济翁)的,现在,朝代、书名都更正了。
此书不单单只是讲述,其中也有一些论辩,比如谈铜爵起源,批评了哈佛大学胡博的观点(第40页);谈觚的形制,批评了牛津大学罗森女士的观点(第42页);谈司南的复原,批评了王振铎先生的方法(第420页)。有些批评是相当严厉的。从这些地方,不难看出孙机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深的学术造诣。
书中不少内容显然是近年新撰写的,比如批评罗森,引她的著作《祖先与永恒》,这是2011年年底才出版的。谈地动仪的新说,提到冯锐等于2004-2005年制作的模型(第415页)。谈古代的烟草,最后有些幽默的“闲笔”,则引用了新周刊编的《2011语录》和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2007年出版)。可知孙机先生的学术钻研和社会触觉都保持在非常高的状态。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虽是面向大众的读物,但其精深程度绝非普通读者所能完全领略。比如热衷“汉服”的年轻人要想透彻了解深衣的穿法,光看这本书还不够,势必要上溯到《中国古舆服论丛》,看那篇《深衣与楚服》;而爱看宫廷剧的观众,若想知道幞头、官帽的底里,只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也未必能参透,最好还是找来《中国古舆服论丛》,读里面的《从幞头到头巾》一文。实际上,这恰恰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一个优点:它能引领你不断往高处去、往深处去。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集大成”之作。其中不少素材、内容来自孙机先生以前的著作,比如第五章讲交通工具,马车的内容源自《中国古马车的三种系驾法》(见《中国古舆服论丛》)等文章;第二章谈酒和茶,源自《释“清白各异樽”》、《唐宋时代的茶具与酒具》(见《文物丛谈》)等文章;第八章谈印刷,源自《唐代的雕版印刷》(见《寻常的精致》)等文章。然而,这些材料都经拣择、修正、补充,最终形成全面、系统的论述,成为一本目前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最可靠、最精炼、最深入的入门书。
关于修正,可举一处小例子,此书第46页引唐·李匡乂《资暇集》,原来在《文物丛谈》第83页是误作“宋·李济翁《资暇录》”(按,李匡乂,字济翁)的,现在,朝代、书名都更正了。
此书不单单只是讲述,其中也有一些论辩,比如谈铜爵起源,批评了哈佛大学胡博的观点(第40页);谈觚的形制,批评了牛津大学罗森女士的观点(第42页);谈司南的复原,批评了王振铎先生的方法(第420页)。有些批评是相当严厉的。从这些地方,不难看出孙机先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深的学术造诣。
书中不少内容显然是近年新撰写的,比如批评罗森,引她的著作《祖先与永恒》,这是2011年年底才出版的。谈地动仪的新说,提到冯锐等于2004-2005年制作的模型(第415页)。谈古代的烟草,最后有些幽默的“闲笔”,则引用了新周刊编的《2011语录》和陈丹青的《退步集续编》(2007年出版)。可知孙机先生的学术钻研和社会触觉都保持在非常高的状态。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虽是面向大众的读物,但其精深程度绝非普通读者所能完全领略。比如热衷“汉服”的年轻人要想透彻了解深衣的穿法,光看这本书还不够,势必要上溯到《中国古舆服论丛》,看那篇《深衣与楚服》;而爱看宫廷剧的观众,若想知道幞头、官帽的底里,只读《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也未必能参透,最好还是找来《中国古舆服论丛》,读里面的《从幞头到头巾》一文。实际上,这恰恰也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一个优点:它能引领你不断往高处去、往深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