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记录时间开销——aTimeLogger2 使用心得
时间管理的第一步往往是记录时间开销,如同理财的第一步是记账一样。你只有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才谈得上时间管理。
而说到时间管理,柳比歇夫的大名立刻跃然而出(相关阅读《奇特的一生》),如果懒得去看全书,可以先看看百度百科的解释。
简而言之就是【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时间】。
而这里谈到的就是记录时间的App——aTimeLogger2,并将讲述如何用App帮助我们分析时间。在此基础上消除浪费时间和重新安排时间。
在这里先说一下为什么不用纸笔来记录,而选择手机软件。就我个人而言,夏天出门常常就是一个小手包,而冬天即使背了大包,在切换行动的时候需要从包里翻出来本子来来回回极为不便,加上常常忘记带(恩,我的确有试过一阵子),很难完整的记录下来。所以选择了基本不离手的、小巧易携带的手机。
▋第一步 记录时间
记录方式
养成习惯
类别设置
忠实记录
时间记录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全记录(我最初采用的方式),一种是部分记录-只记录你关心的那部分(现在采用的方式)。
各有其优缺点。
全记录:最开始难以养成习惯,需随时记录,统计的时候数据未必都有用(可通过类别设置优化)。但是因为是连续的记录,所以能够分析整天的时间花销比例,尤其是针对不知道哪儿去了的时间。适合初期完全不清楚自己整天的时间花销时。
部分记录:专注于某一件或者某几件事情,对于主要的事件可以记录的更为细致。无法分析其它时间都在干什么,更适合清楚自己全天时间花销的人。
首先需要养成记录时间的习惯,在每一次切换动作或者需要记录时能及时想起来点一下。
习惯的养成,意志力固然重要,但是还有一点也不能忽略,就是简单化。简单到完全不用动脑,形成身体记忆。
在使用这个App的时候,软件本身已经极力简化操作步骤(只需要点开App,点一下图标),对于个人而言如何简化则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类别,并且事先将所有事情归到相应类别里,在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用考虑我到底该点哪个类别好。对于突发事件或者概率很小的事件可以一律记到一个“其它”或者“杂”的类别,在备注里说明是什么事情。比如吃饭、宵夜等都可以归到“用餐”类别,但是和朋友聚餐就记到“休闲”类别。比如偶然有个兼职(经常性的就单独设类别),就可以记到“其它”类别当中,在备注写明事由。事先对所有情况有一个预测,在点选的时候就不会浪费时间,对于预料之外的事件第一次发生时就将其归好类别。
如果用“部分记录”的办法,就需要将每一项类别细化,比如你记录的可能是学英语的情况,那就按照“听、说、读、写”几个类别分,并在备注里写明听了什么、读了什么等。
大的方向可分为:
生活——睡眠(包含午休、小憩)、就餐(早中午餐)、人际交往(有需要可以单独列)、与家人相处、洗漱(整理自己)、家务(整理周边环境)、休息、休闲玩乐
职业——对于有需要的人来说还需要细分,比如:出差、会议、处理文件、进修等等
成长——阅读、运动、专业方面的学习、语言学习、兴趣爱好、自我管理(比如写周总结)
其它——偶发事件、浪费的时间
我自己曾经的类别:
判定是否需要单独设一个类别的标准就是:这件事情是否经常做?每天做的时间是否大于半小时?
比如一般人睡眠的时间都在1/3左右,这就要记录,利用这个软件来记录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跟踪每天的起床、入睡时间。
比如你有养花的爱好,每天多多少少都会在这件事情上花费一些时间,你希望统计自己在这一兴趣爱好上花了多少时间,就可以单独列一个类别。
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单独设一个类别呢?我的标准是:这件事情的时间统计对我的作用不大。
比如我曾经把日常下面所有可能的分类都单独列出来,这件事情在最初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我减少浪费的时间。但是,随着我对自己时间分配的了解,单独统计已经渐渐没有意义了。我渐渐把就餐、家务、养猫等时间都合并到“日常”类别里去。
我们了解了类别的种类,什么情况需要单独设一个类别,什么情况不需要单独设一个类别,接下来就可以动手实践了。这个实践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我自己的类别设置大概有一个月才真正调到顺手的程度。而检验类别设置是否合理,就需要时间管理的下一步——分析时间。
在讨论分析时间之前,有一点必须要提醒一下,记录时间是给自己看的、用来指导自己将来的时间管理的,所以有一点务必要做到,就是记录“有效时间”,我称之为“忠实记录”。我曾经一上班就切换到“工作”状态,下班切到“交通”。这样的记录只帮我养成了记录的习惯(一开始很难想起来该记啦,所以大段的时间分布好记也好补记),可是当我开始要分析的时候发现毫无作用。比如在工作的这些时间段内我真正去做事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时间是用在杂七杂八的事情上了?再重复一遍,时间记录是给自己看的,请对自己忠实。
Tips:类别设置技巧,不喜欢分组的话,可以把一个类型的活动设置成一个色系的颜色,不同类型之间的颜色差别大一些,最后看饼图的时候就更直观。
▋第二步 分析时间
软件使用
数据分析
以下图片是App Store的介绍图片,在此借用一下。
aTimelogger2加强了部分功能,但我并不觉得所有功能都有用,比如同时多个活动,在1版本的时候我特别希望有这么个功能,真正有了使用起来,发现一点都不好用。操作上需要增加步骤——原来只要点一下类别图标,现在还得去点暂停或者关闭。最后统计的时候类别不是很清楚,如你在上厕所的时候同时看书,最后统计的时间就会除了这两项再增加一个”上厕所和看书“。
我的解决办法还是”忠实记录“,记这个阶段内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你在地铁上阅读,那就只需要记录”阅读“,不需要记录”交通“,但是边做地铁边玩游戏,就还是记“交通”吧。
查看历史记录,饼图,可按照日、周、月查看,这就是最简单的时间分析——查看每天的各项事情的用时比例。
目标管理,如果你的自我管理是通过时间来量化的,这就是一个帮助你统计的利器。可按每次、每天、每周统计。
编辑模式。可增加备注,需注意的是,如果一个活动中间有暂停,那备注会给每个时间段都写上,无法单独写。
群组功能:在查看饼图的时候,可以按群组或者按类别查看。
我的方法
最开始试图分析我记录的数据时,绕了很多弯路。比如前面说到的记录的时间并不是“有效时间”,我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做了多少多少事情,觉得每天工作睡觉以外剩下的时间好少。当我开始“忠实记录”的时候,就会发现实际上8小时的工作时间真正用来做事情的时间其实没有多少,而8小时之外的时间也没我想想的那么少或那么多。
比如我曾把aTimelogger2的数据报表全部导入excel,试图去分析,可是导入的数据还需要做许多处理,才能真正有用。试行了几周后,逐渐发现真正需要的是每天做某事花了多少时间,于是直接做了个每周的表格,手动填入数据即可,10分钟不到,填完之后自动生成饼图,还可以利用excel的条件格式突出显示最少最多的时间,之后放到周总结里去分析,分析除了统计各项类别的平均用时以总结这周的情况外,还需要对一些特殊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平时都睡眠7小时,有几天都要8、9个小时,那就要看看是什么原因,找到原因并去解决。
以下是我的时间记录
这个饼图软件里也有,可以每周统计的时候,截图保留。
在你的数据没有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至少有效的一周的记录),就谈不上去分析时间。按周总结有几个好处:生活状态基本上都是按周循环的——学生的课程是按周循环、职场中人一般是5个工作日+2个休息日;7天时间不短也不长,平均下来的时间能代表这周普遍数值;再没有时间,一周总能抽出点时间吧。
可做一个excel模板,按照套路分析(各项时间总用时、平均每天用时、超出或者过少的异常情况、某些特殊数值)。
时间管理开始的阶段是需要掌握自己哪个时间段效率高,哪个时间段无法专心等等,所以我才尝试统计每项活动用时以及时间分布,但是当你心里有数之后,就可以抛开这个统计,减少专门花在“时间管理”上的时间。(另外,如果精通excel,拿原始数据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第三步 消除浪费、调整时间
经过上一步的统计和分析,基本上就能看出来自己的时间都耗费在哪里,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按照柳比歇夫的分析法,浪费时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该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等等。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浪费时间的因素会不太一样。比如:可能因为经常被别人打断,所以没法完成预期中的事情;必须要睡够8个小时,勉强早起之后也常常是在半梦半醒中看书;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刷社交网站不知不觉就过去几个小时又导致晚睡……
并不是所有的原因都能直接从数据中推理出来,真正能感受到这些是因为你在用心观察自己如何消费时间。
记录时间应该是伴随着生活作息调整,一遍观察总结,一边修正。单纯的记录生活的常态,并且止于此并没有多少作用。我们为什么记录时间开销呢?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底线状态”、“普遍状态”和“极限状态”,在临近考试、论文的deadline、工作的某个临界点时,我们或许能表现出平时都没有的干劲,如果恰好是在这个状态下记录,那要清楚这只是在卯足了劲儿的情况下表现出的。而身体状况不佳、或者家事烦扰的情况下记录的又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但是也无需责备自己。大多数我们都处于平均的那个“普遍状态”。时间记录最希望摸清的是普遍状态,大概了解底线和极限状态。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按照我们内心真正期望的那个样子生活,而不是被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占满。
而说到时间管理,柳比歇夫的大名立刻跃然而出(相关阅读《奇特的一生》),如果懒得去看全书,可以先看看百度百科的解释。
简而言之就是【记录时间、分析时间、消除时间浪费、重新安排时间】。
而这里谈到的就是记录时间的App——aTimeLogger2,并将讲述如何用App帮助我们分析时间。在此基础上消除浪费时间和重新安排时间。
在这里先说一下为什么不用纸笔来记录,而选择手机软件。就我个人而言,夏天出门常常就是一个小手包,而冬天即使背了大包,在切换行动的时候需要从包里翻出来本子来来回回极为不便,加上常常忘记带(恩,我的确有试过一阵子),很难完整的记录下来。所以选择了基本不离手的、小巧易携带的手机。
▋第一步 记录时间
记录方式
养成习惯
类别设置
忠实记录
时间记录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全记录(我最初采用的方式),一种是部分记录-只记录你关心的那部分(现在采用的方式)。
各有其优缺点。
全记录:最开始难以养成习惯,需随时记录,统计的时候数据未必都有用(可通过类别设置优化)。但是因为是连续的记录,所以能够分析整天的时间花销比例,尤其是针对不知道哪儿去了的时间。适合初期完全不清楚自己整天的时间花销时。
部分记录:专注于某一件或者某几件事情,对于主要的事件可以记录的更为细致。无法分析其它时间都在干什么,更适合清楚自己全天时间花销的人。
首先需要养成记录时间的习惯,在每一次切换动作或者需要记录时能及时想起来点一下。
习惯的养成,意志力固然重要,但是还有一点也不能忽略,就是简单化。简单到完全不用动脑,形成身体记忆。
在使用这个App的时候,软件本身已经极力简化操作步骤(只需要点开App,点一下图标),对于个人而言如何简化则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类别,并且事先将所有事情归到相应类别里,在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不用考虑我到底该点哪个类别好。对于突发事件或者概率很小的事件可以一律记到一个“其它”或者“杂”的类别,在备注里说明是什么事情。比如吃饭、宵夜等都可以归到“用餐”类别,但是和朋友聚餐就记到“休闲”类别。比如偶然有个兼职(经常性的就单独设类别),就可以记到“其它”类别当中,在备注写明事由。事先对所有情况有一个预测,在点选的时候就不会浪费时间,对于预料之外的事件第一次发生时就将其归好类别。
如果用“部分记录”的办法,就需要将每一项类别细化,比如你记录的可能是学英语的情况,那就按照“听、说、读、写”几个类别分,并在备注里写明听了什么、读了什么等。
大的方向可分为:
生活——睡眠(包含午休、小憩)、就餐(早中午餐)、人际交往(有需要可以单独列)、与家人相处、洗漱(整理自己)、家务(整理周边环境)、休息、休闲玩乐
职业——对于有需要的人来说还需要细分,比如:出差、会议、处理文件、进修等等
成长——阅读、运动、专业方面的学习、语言学习、兴趣爱好、自我管理(比如写周总结)
其它——偶发事件、浪费的时间
我自己曾经的类别:
![]() |
判定是否需要单独设一个类别的标准就是:这件事情是否经常做?每天做的时间是否大于半小时?
比如一般人睡眠的时间都在1/3左右,这就要记录,利用这个软件来记录还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跟踪每天的起床、入睡时间。
比如你有养花的爱好,每天多多少少都会在这件事情上花费一些时间,你希望统计自己在这一兴趣爱好上花了多少时间,就可以单独列一个类别。
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单独设一个类别呢?我的标准是:这件事情的时间统计对我的作用不大。
比如我曾经把日常下面所有可能的分类都单独列出来,这件事情在最初是有意义的,可以帮助我减少浪费的时间。但是,随着我对自己时间分配的了解,单独统计已经渐渐没有意义了。我渐渐把就餐、家务、养猫等时间都合并到“日常”类别里去。
我们了解了类别的种类,什么情况需要单独设一个类别,什么情况不需要单独设一个类别,接下来就可以动手实践了。这个实践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我自己的类别设置大概有一个月才真正调到顺手的程度。而检验类别设置是否合理,就需要时间管理的下一步——分析时间。
在讨论分析时间之前,有一点必须要提醒一下,记录时间是给自己看的、用来指导自己将来的时间管理的,所以有一点务必要做到,就是记录“有效时间”,我称之为“忠实记录”。我曾经一上班就切换到“工作”状态,下班切到“交通”。这样的记录只帮我养成了记录的习惯(一开始很难想起来该记啦,所以大段的时间分布好记也好补记),可是当我开始要分析的时候发现毫无作用。比如在工作的这些时间段内我真正去做事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时间是用在杂七杂八的事情上了?再重复一遍,时间记录是给自己看的,请对自己忠实。
Tips:类别设置技巧,不喜欢分组的话,可以把一个类型的活动设置成一个色系的颜色,不同类型之间的颜色差别大一些,最后看饼图的时候就更直观。
▋第二步 分析时间
软件使用
数据分析
以下图片是App Store的介绍图片,在此借用一下。
![]() |
aTimelogger2加强了部分功能,但我并不觉得所有功能都有用,比如同时多个活动,在1版本的时候我特别希望有这么个功能,真正有了使用起来,发现一点都不好用。操作上需要增加步骤——原来只要点一下类别图标,现在还得去点暂停或者关闭。最后统计的时候类别不是很清楚,如你在上厕所的时候同时看书,最后统计的时间就会除了这两项再增加一个”上厕所和看书“。
我的解决办法还是”忠实记录“,记这个阶段内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你在地铁上阅读,那就只需要记录”阅读“,不需要记录”交通“,但是边做地铁边玩游戏,就还是记“交通”吧。
![]() |
![]() |
查看历史记录,饼图,可按照日、周、月查看,这就是最简单的时间分析——查看每天的各项事情的用时比例。
![]() |
目标管理,如果你的自我管理是通过时间来量化的,这就是一个帮助你统计的利器。可按每次、每天、每周统计。
![]() |
编辑模式。可增加备注,需注意的是,如果一个活动中间有暂停,那备注会给每个时间段都写上,无法单独写。
群组功能:在查看饼图的时候,可以按群组或者按类别查看。
我的方法
最开始试图分析我记录的数据时,绕了很多弯路。比如前面说到的记录的时间并不是“有效时间”,我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做了多少多少事情,觉得每天工作睡觉以外剩下的时间好少。当我开始“忠实记录”的时候,就会发现实际上8小时的工作时间真正用来做事情的时间其实没有多少,而8小时之外的时间也没我想想的那么少或那么多。
比如我曾把aTimelogger2的数据报表全部导入excel,试图去分析,可是导入的数据还需要做许多处理,才能真正有用。试行了几周后,逐渐发现真正需要的是每天做某事花了多少时间,于是直接做了个每周的表格,手动填入数据即可,10分钟不到,填完之后自动生成饼图,还可以利用excel的条件格式突出显示最少最多的时间,之后放到周总结里去分析,分析除了统计各项类别的平均用时以总结这周的情况外,还需要对一些特殊数据进行分析,比如平时都睡眠7小时,有几天都要8、9个小时,那就要看看是什么原因,找到原因并去解决。
以下是我的时间记录
![]() |
![]() |
这个饼图软件里也有,可以每周统计的时候,截图保留。
在你的数据没有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至少有效的一周的记录),就谈不上去分析时间。按周总结有几个好处:生活状态基本上都是按周循环的——学生的课程是按周循环、职场中人一般是5个工作日+2个休息日;7天时间不短也不长,平均下来的时间能代表这周普遍数值;再没有时间,一周总能抽出点时间吧。
可做一个excel模板,按照套路分析(各项时间总用时、平均每天用时、超出或者过少的异常情况、某些特殊数值)。
时间管理开始的阶段是需要掌握自己哪个时间段效率高,哪个时间段无法专心等等,所以我才尝试统计每项活动用时以及时间分布,但是当你心里有数之后,就可以抛开这个统计,减少专门花在“时间管理”上的时间。(另外,如果精通excel,拿原始数据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第三步 消除浪费、调整时间
经过上一步的统计和分析,基本上就能看出来自己的时间都耗费在哪里,找出浪费时间的因素。按照柳比歇夫的分析法,浪费时间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做了应该由别人做的工作;做了浪费别人时间的工作;犯了过去犯过的错误;开会和处理人事关系时间过长等等。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浪费时间的因素会不太一样。比如:可能因为经常被别人打断,所以没法完成预期中的事情;必须要睡够8个小时,勉强早起之后也常常是在半梦半醒中看书;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刷社交网站不知不觉就过去几个小时又导致晚睡……
并不是所有的原因都能直接从数据中推理出来,真正能感受到这些是因为你在用心观察自己如何消费时间。
记录时间应该是伴随着生活作息调整,一遍观察总结,一边修正。单纯的记录生活的常态,并且止于此并没有多少作用。我们为什么记录时间开销呢?
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底线状态”、“普遍状态”和“极限状态”,在临近考试、论文的deadline、工作的某个临界点时,我们或许能表现出平时都没有的干劲,如果恰好是在这个状态下记录,那要清楚这只是在卯足了劲儿的情况下表现出的。而身体状况不佳、或者家事烦扰的情况下记录的又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但是也无需责备自己。大多数我们都处于平均的那个“普遍状态”。时间记录最希望摸清的是普遍状态,大概了解底线和极限状态。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按照我们内心真正期望的那个样子生活,而不是被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占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