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的消费者体验与麦工研究
下节课我们会有一个写作练习,麦当劳或者肯德基做一个星期的观察。
那么这里我在这里介绍两篇文献,有关麦当劳的消费者体验与麦工研究的两篇文献。一篇是阎云翔的“麦当劳餐厅里的社会空间”,收入《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一篇是潘天舒的“当代人类学十论”,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前篇是有关的麦当劳的消费者体验。
后篇是有关麦工的研究。曾发表在《社会》2011年第5期。
视角不同,田野的城市不同,田野的时间不同,呈现出来的麦当劳景观也有差异。不过,也有重合。第一是文献的重合,都引用了james waston的麦当劳在东亚的研究。第二是中国经历的社会转型与家庭关系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的快餐消费群体,以幼儿作为重要受众家庭的主要单位的西式快餐消费模式。”在两篇民族志中都有所呈现。
阎云翔认为,社会空间分为两个层次:1.空间如何形塑消费者的行动与社会关系。2.消费者如何把快餐店转化为他们的自己的空间。基于对社会空间的理解,他对麦当劳展开了2个月的调查,1994年8月到10月。并搜集了1987年到1993年的国内媒体对麦当劳的报道。他试图揭示一个dinning out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的消费方式占据的一个位置,它意味着单位支配的餐饮空间,从高级饭店,到单位食堂,再到小吃摊的一个被安置的空间慢慢地后退,以麦当劳为首的快餐店正在占据一个新的社会空间的位置,这个新的社会空间,正在被新的消费者群体参与,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休闲和社交的公共空间。这个以餐饮为纽带的社交空间的转换,意味着一个社会转型正在全面推动。那么他是怎么描写麦当劳呢?
他首先说麦当劳是平民化的娱乐场所。1.开放、令人愉快的环境。2.社会互动是高度仪式化和戏剧化的。
麦当劳给人印象深刻的。1.柜台和柜台后面的炫目的菜单。2.开放而干净的厨房。3.服务员亲切的服务,给顾客平等的感觉。
在这种舒适、愉悦的环境下,顾客会自觉地收拾垃圾。自觉效仿西方人,感觉是文明行为。
什么人光顾麦当劳呢?分为稀客与常客。稀客里又分北京人与外地人。常客有以下几个类别:1.年轻的白领。阎云翔把这些白领群体称之为雅皮士。他们试图通过麦当劳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2.青少年以及青年情侣。青少年是活跃的群体。谈恋爱的年轻男女也会来到这里找个较为隔离的角落谈恋爱。4.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光顾麦当劳。原因是一个女性如果一个人到国营饭店去吃饭的话,就会遭到他人的非议。很不自在。在麦当劳则无拘无束。现代女性更加关注男女平等。
fastfood在麦当劳的本土化的结果是根本不是fastfood,而是打造成一个休闲和社交互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儿童会在这里举办生日party,青少年会在这里聚会、举办私人仪式。麦当劳专门有儿童游戏区。儿童偏爱麦当劳食物,但是他们的父母却并不这么认为。一开始很多人吃不惯麦当劳食物,就是为了体验美国化和现代化,而逐渐喜爱去麦当劳就餐。
阎云翔这样解释道:“麦当劳空间发挥多方面的功能部分原因是北京缺少咖啡屋、茶馆、冰激凌店,当然也是通过制造诱人的环境,吸引尽可能多的顾客的经营策略的结果。一个人们可以在其间享受闲暇时光和体验中国版美国文化的地方。”并且总结道:“麦当劳提供了一个多义的、多元的开放的社会空间。”(第320页)一个社会刚刚开放,阶层和群体的分化刚刚露出端倪,没想到在麦当劳这一不过是美国的公路快餐功能的标志,寄托了这么大的热情,而且创造了多义的空间。食物的魅力以及食物打造的社会空间不可忽视。一个核心家庭的趋势刚刚露出端倪,麦当劳就满足了中国核心家庭的需求,那就是儿童的喜好成为家庭消费的主体与主导。fastfood在美国是公路需求的衍生。快到什么程度呢?车子开到那里,下单后,服务员从窗口递过去,就在车上吃。体面的餐馆是包含餐桌礼仪的,所以要付小费。麦当劳等快餐店的改革就是针对繁文缛节和包含环境消费的餐饮业。它更加大众化,更加平民化。所以,在美国,它也是平民的标志。阎云翔对中国版麦当劳的解读,将社会转型与消费群体以及社会空间联系在一起,他描写的消费者的体验,也是麦当劳的景观印象。诸如:座位、桌子和墙面都装饰以亮色,敞亮的柜台,不锈钢厨具,柔美的背景音乐,服务员统一服装,面带微笑,即使负责打扫厕所的雇员工作起来也是有条不紊的。作者对fastfood的语义的扭转,占据了他写作的大部分精力。如果继续观察的话,可以对上海火车站聚集的,包括火车站候车区域的麦当劳、肯德基进行观察,看看是不是依旧发挥了fastfood的功能。中国没有美国公路快餐在文化等级上的解放语义,那么中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入驻以来,它的文化语义如何解析呢?阎云翔将国营饭店的不自由和男性主导的话语权与麦当劳的自由与女性、儿童主导的话语权建立起对应关系,那么是不是有解释力呢?
作者在结论中提炼了三点。1.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兴起的大众消费导致了外出就餐的新需求和对饮食行业的新期望。意思是说,中国人有了dinning out的时尚和习惯(事实上,上海人因为里弄住宅的拮据,早就有了dinning out的习惯和时尚)。2.新消费群体的出现是导致社会空间问题成为理解北京快餐热的重要环节的第二大因素。3.在诸如饭店之类的由市场主导的公共场所里发展起来的新型社会交往。
我可以把阎云翔的研究理解为已有的一个社会转型的图式,用麦当劳的中国经验来加以佐证。所以不确定社会空间问题到底是作者从学术范畴建构的一个语义转换问题,还是一个实体性的空间问题。
接着介绍第二篇文献,潘天舒的麦工研究。和阎文的舒适、愉悦的消费者体验不同,麦工在西方文献是所有低收入、低福利、低技能、乏味无趣、无尊严和面子可言的工作。简直和china blue当中的制造业女工相对等了。但是通过麦工的研究,2008年至2010年期间在上海静安区和黄浦区的麦当劳门店进行的田野调查和观察分析,作者发现,麦工体现出与欧美后工业时代mcjobs这一特殊工种的标签含义迥然不同的符号特征。我印象好像是时尚和现代,充满了自豪,有麦工的社会认同,对这份工作倾注了个人的情感。由于践行,团队管理,使得麦工个体对这一工作的理解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还有独特的服务业理念和目标。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一、麦工生成的语境。二、麦工的研究路径和策略。三、田野中的麦工世界:员工构成、工作时间与时间。四、麦工们的调适策略。五、小黑:一位明星麦工的职业轨迹。
在研究策略中,作者对方法论的介绍耳目一新。首先是快速研究法(rapid research methods),通过广告公司的媒介,被麦当劳接纳,快速建立田野关系,摸清员工信息,小黑就是这样认识的,并作为重要的报导人。其次是随行观察(shadowing)。拍摄小黑的一天的生活。“看他怎样做而不是听他怎样说”。这是随行观察以及影视人类学在应用当中的一个口号。
那么究竟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麦工的形象不同呢?作者发现,麦工,意味着从事有技术含量和发展前途的职业。日常实践中建立麦胞情谊。“在上海麦工们辛劳滋生出的,不仅是心理和生理疲劳,还有相当程度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第134页)他发现,麦工几乎是上海本地人,操沪语。肯德基和必胜客反而大量用外地人。更有意思的是,餐饮店之间互换食物,麦当劳员工拿牛肉汉堡换星巴克的提拉米苏,星巴克员工用星冰乐换麦当劳的板烧鸡腿堡。另外一点,不得不提,虽然在产区,麦工是标准化作业,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手法稍微掌握一下,就可以偷工减料,节省成本,(怪不得国外的快餐店给的食物又大又丰盛,国内的就缩水了,一顿早餐根本吃不饱),原因是员工的手法。这手法加上经理的暗示,就能心照不宣。如果按照标准化视频的教学从事操作,这样的员工就被看作是“拎不清”。用上海话这叫“划翎子”。然后到大检查的时候,一律换上标准化操作的熟练员工,接待员一律换上漂亮的小姑娘,获得外方上司的满意。(现在好像很少看到接待员了。都是自己点单。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宿舍都是攒优惠券,攒够了一同去开胃,反而很开心)。虽然规定员工内部不准谈恋爱,防止职场性骚扰,但是内部解决的还不少。好多男青年来做工是冲着漂亮小姑娘来的。他们把这个叫做“搓小姑娘”。公司规定卖不完的,或者剩下的,统统销毁,他们故意做多一些,打烊后,内部消化,这样反复吃上两三次,才打烊结束。这两个参与观察者也赶上这个机会,一同吃喝。就是这些变通,作者把它叫做麦工们的调适策略。
小黑的故事乃是一路奋斗的故事,从麦当劳的兼职员工,到全职员工,再到奥运会麦当劳进入北京的选拔人员,正在上升之际,去当兵,在福建当了两年炮兵,回来后,从基层员工做起,表现出色,升为记时经理,又通过培训与考试,又升为第二经理,他想向店长进军,但是天花板效应已经普及,就是没有空缺。他当兵两年,这两年,上海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就铺天盖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他当上计时经理的时候,摘掉了员工帽,“穿衬衫打领带的感觉真好”。军队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训练和麦当劳的管理制度非常合拍,很多领导都看中他当兵的这个履历。由于升店长无望,他辞职,来到了85度c,虽然工资待遇提升,但是他说,管理一塌糊涂。以他的麦工履历来开,这家台湾人呢开的面包店,人员管理非常不专业。需要提及的是,他做第二经理的工资才两千多,这也太低了吧。当然,那是2008年。2010年,他正准备离开85度c,去到哈根达斯去做店长。这似乎是个好消息,面试,他的麦当劳履历是绝对的考虑因素。也说明,2010年,哈根达斯入驻上海的势头刚刚开始,机遇还很多。
在结论中,作者更多地讨论麦工发展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之所以会有麦工的社会认同,是因为麦工的意义世界嵌入社会结构转型之中,反映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什么变化呢?一是纺织厂工人的下岗,去向何处?四十到五十岁的下岗、退休职工进入麦当劳,成为麦当劳的员工。二是专科学历的年轻人,青睐麦当劳的职业光环,加入麦当劳,是年轻的骨干的麦工群体。他们的待遇不同,年轻人在意的,中年人不在意。作者重点讨论麦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以麦当劳生产者和提供者即麦工们的视角,来重视和反思这种体验,试图进一步阐发跨国文化与地方转型力量间的互动关系。”跨国文化和地方转型是形塑麦工的两股结构性力量。麦工的本土化进程,例如,麦当劳品牌的塑造,广告的投放,明星代言,时尚的餐厅布置,给麦工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文化参照体系。
其实到最后,也不是太明白作者所说的文化参照体系是什么?麦工的体验、认同在小黑的身上能体现出来,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调适策略。标准化的食物生产,通过地方化和本土化的过程,通过人的操作,将其扭转。这个观点倒是说得很透彻。但是我认为,身份认同和调适策略是两个概念。小黑从麦工经历打上深刻烙印的适应标准化生产的专业化管理技术与知识,这可否是“规范性知识”?相对于技术知识,这套规范性知识乃是麦当劳餐饮输出的食物工业的文明制度与理念,而且也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这样,麦工就拥有一个强大的物质力量的支持。这套规范性知识,竟然被作者忽略,所以在技术和主体互动的细节的塑造上,显然还是不够有血有肉。麦当劳的食物,毕竟还是在快餐层次,培养大众化的食物消费惯习——食物和环境整合起来,美国的公路与汽车快餐,还是在国内流行不起来的。卖和吃,是两个概念。它体现了景观社会的渗透。作者把麦工的工作世界进行压缩,压缩的结果是,“麦工的日常行为时刻受制于所属的社群以及其中发生的社会互动,其行为方式、人格、生活选择和社会阅历是由其所处的特定时空条件决定的。”(第148页)
以上介绍了两篇有关麦当劳的民族志研究,我们的写作练习就在这个语境展开。但是我希望,在写作之前,把这些理论和视角统统扔掉,统统扔掉,如实纪录自己的观察,经验,经验,经验是描写的基础。这句话永远都不变。
我上个星期偶然发现,我们这一带的麦当劳,竟然被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占领。这一头是清一色的男性老年人,那一头是清一色的女性老年人,夹杂着若干男子。这个景观如此壮观,我一时间懵了。正如阎云翔所说的,麦当劳舒适、明亮的环境,冬天暖气,夏天冷气,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老年人消磨时间的去处。他们就坐在那里,乍一看,很像葛兰言所说的,二元对立的性别集团。可是怎么会聚集在麦当劳这个“社会空间”呢?消费的功能被排斥了,成为纯粹的闲暇空间。这个语义的转换,较之阎文所说的白领和青少年、女性这样的常客,非常具有冲击性。我认为,恰恰是麦当劳舒适、明亮的环境,成为老年人闲暇空间的最佳聚集。他们在边缘,把消费空间留给白领、青少年和女性所谓的常客。由于边缘空间的占领,麦当劳在某种意义上提供了社区的社会福利。
我觉得麦当劳的观察还可再细,再细,不同的地域,体现出来的景观是不同的。例如我们这一带因为深处郊区,就没有商圈集中的地带所推出的饮品柜台,在其他地方却有,而且慢慢被消费者接受、尝试。小学生放了学,就来到麦当劳吃东西,写作业,还不断尝试其他食物,甚至慷慨请客。有些桌子下还有栓狗的链子,这些细致的设计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考虑到顾客的需要。大多数麦当劳如果能借助公共卫生设施,则会砍削卫生间的设计,火车站很多人对卫生间的需求迫切,但是火车站的麦当劳就故意砍削,还写明没有。我和nova在兰州,对于地方食物实在拒绝的时候,就去麦当劳吃早餐,我看到一个流浪妇女坐在那,休憩,遭到了员工的白眼和歧视。因为特别不卫生。在地方化与标准化的过程中,麦当劳在不断地生产城市化体验与社区意义。不然不会看到社区涌现的孤寡老人的身影,流浪人员的身影,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异文化的流动。这些多样化的经验与体验,如果不纳入民族志的经验基础,则会很容易接受阎云翔的自由与不自由的设计蓝图,或是潘天舒的麦工的意义世界的文化参考系。
意义就在身边,可是怎样转化成学术语言,这两篇文献无疑还是给予了很多启发与进一步观察的可能。
那么这里我在这里介绍两篇文献,有关麦当劳的消费者体验与麦工研究的两篇文献。一篇是阎云翔的“麦当劳餐厅里的社会空间”,收入《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一篇是潘天舒的“当代人类学十论”,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
前篇是有关的麦当劳的消费者体验。
后篇是有关麦工的研究。曾发表在《社会》2011年第5期。
视角不同,田野的城市不同,田野的时间不同,呈现出来的麦当劳景观也有差异。不过,也有重合。第一是文献的重合,都引用了james waston的麦当劳在东亚的研究。第二是中国经历的社会转型与家庭关系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的快餐消费群体,以幼儿作为重要受众家庭的主要单位的西式快餐消费模式。”在两篇民族志中都有所呈现。
阎云翔认为,社会空间分为两个层次:1.空间如何形塑消费者的行动与社会关系。2.消费者如何把快餐店转化为他们的自己的空间。基于对社会空间的理解,他对麦当劳展开了2个月的调查,1994年8月到10月。并搜集了1987年到1993年的国内媒体对麦当劳的报道。他试图揭示一个dinning out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的消费方式占据的一个位置,它意味着单位支配的餐饮空间,从高级饭店,到单位食堂,再到小吃摊的一个被安置的空间慢慢地后退,以麦当劳为首的快餐店正在占据一个新的社会空间的位置,这个新的社会空间,正在被新的消费者群体参与,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休闲和社交的公共空间。这个以餐饮为纽带的社交空间的转换,意味着一个社会转型正在全面推动。那么他是怎么描写麦当劳呢?
他首先说麦当劳是平民化的娱乐场所。1.开放、令人愉快的环境。2.社会互动是高度仪式化和戏剧化的。
麦当劳给人印象深刻的。1.柜台和柜台后面的炫目的菜单。2.开放而干净的厨房。3.服务员亲切的服务,给顾客平等的感觉。
在这种舒适、愉悦的环境下,顾客会自觉地收拾垃圾。自觉效仿西方人,感觉是文明行为。
什么人光顾麦当劳呢?分为稀客与常客。稀客里又分北京人与外地人。常客有以下几个类别:1.年轻的白领。阎云翔把这些白领群体称之为雅皮士。他们试图通过麦当劳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2.青少年以及青年情侣。青少年是活跃的群体。谈恋爱的年轻男女也会来到这里找个较为隔离的角落谈恋爱。4.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光顾麦当劳。原因是一个女性如果一个人到国营饭店去吃饭的话,就会遭到他人的非议。很不自在。在麦当劳则无拘无束。现代女性更加关注男女平等。
fastfood在麦当劳的本土化的结果是根本不是fastfood,而是打造成一个休闲和社交互动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儿童会在这里举办生日party,青少年会在这里聚会、举办私人仪式。麦当劳专门有儿童游戏区。儿童偏爱麦当劳食物,但是他们的父母却并不这么认为。一开始很多人吃不惯麦当劳食物,就是为了体验美国化和现代化,而逐渐喜爱去麦当劳就餐。
阎云翔这样解释道:“麦当劳空间发挥多方面的功能部分原因是北京缺少咖啡屋、茶馆、冰激凌店,当然也是通过制造诱人的环境,吸引尽可能多的顾客的经营策略的结果。一个人们可以在其间享受闲暇时光和体验中国版美国文化的地方。”并且总结道:“麦当劳提供了一个多义的、多元的开放的社会空间。”(第320页)一个社会刚刚开放,阶层和群体的分化刚刚露出端倪,没想到在麦当劳这一不过是美国的公路快餐功能的标志,寄托了这么大的热情,而且创造了多义的空间。食物的魅力以及食物打造的社会空间不可忽视。一个核心家庭的趋势刚刚露出端倪,麦当劳就满足了中国核心家庭的需求,那就是儿童的喜好成为家庭消费的主体与主导。fastfood在美国是公路需求的衍生。快到什么程度呢?车子开到那里,下单后,服务员从窗口递过去,就在车上吃。体面的餐馆是包含餐桌礼仪的,所以要付小费。麦当劳等快餐店的改革就是针对繁文缛节和包含环境消费的餐饮业。它更加大众化,更加平民化。所以,在美国,它也是平民的标志。阎云翔对中国版麦当劳的解读,将社会转型与消费群体以及社会空间联系在一起,他描写的消费者的体验,也是麦当劳的景观印象。诸如:座位、桌子和墙面都装饰以亮色,敞亮的柜台,不锈钢厨具,柔美的背景音乐,服务员统一服装,面带微笑,即使负责打扫厕所的雇员工作起来也是有条不紊的。作者对fastfood的语义的扭转,占据了他写作的大部分精力。如果继续观察的话,可以对上海火车站聚集的,包括火车站候车区域的麦当劳、肯德基进行观察,看看是不是依旧发挥了fastfood的功能。中国没有美国公路快餐在文化等级上的解放语义,那么中国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入驻以来,它的文化语义如何解析呢?阎云翔将国营饭店的不自由和男性主导的话语权与麦当劳的自由与女性、儿童主导的话语权建立起对应关系,那么是不是有解释力呢?
作者在结论中提炼了三点。1.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兴起的大众消费导致了外出就餐的新需求和对饮食行业的新期望。意思是说,中国人有了dinning out的时尚和习惯(事实上,上海人因为里弄住宅的拮据,早就有了dinning out的习惯和时尚)。2.新消费群体的出现是导致社会空间问题成为理解北京快餐热的重要环节的第二大因素。3.在诸如饭店之类的由市场主导的公共场所里发展起来的新型社会交往。
我可以把阎云翔的研究理解为已有的一个社会转型的图式,用麦当劳的中国经验来加以佐证。所以不确定社会空间问题到底是作者从学术范畴建构的一个语义转换问题,还是一个实体性的空间问题。
接着介绍第二篇文献,潘天舒的麦工研究。和阎文的舒适、愉悦的消费者体验不同,麦工在西方文献是所有低收入、低福利、低技能、乏味无趣、无尊严和面子可言的工作。简直和china blue当中的制造业女工相对等了。但是通过麦工的研究,2008年至2010年期间在上海静安区和黄浦区的麦当劳门店进行的田野调查和观察分析,作者发现,麦工体现出与欧美后工业时代mcjobs这一特殊工种的标签含义迥然不同的符号特征。我印象好像是时尚和现代,充满了自豪,有麦工的社会认同,对这份工作倾注了个人的情感。由于践行,团队管理,使得麦工个体对这一工作的理解在社会认同的基础上还有独特的服务业理念和目标。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一、麦工生成的语境。二、麦工的研究路径和策略。三、田野中的麦工世界:员工构成、工作时间与时间。四、麦工们的调适策略。五、小黑:一位明星麦工的职业轨迹。
在研究策略中,作者对方法论的介绍耳目一新。首先是快速研究法(rapid research methods),通过广告公司的媒介,被麦当劳接纳,快速建立田野关系,摸清员工信息,小黑就是这样认识的,并作为重要的报导人。其次是随行观察(shadowing)。拍摄小黑的一天的生活。“看他怎样做而不是听他怎样说”。这是随行观察以及影视人类学在应用当中的一个口号。
那么究竟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麦工的形象不同呢?作者发现,麦工,意味着从事有技术含量和发展前途的职业。日常实践中建立麦胞情谊。“在上海麦工们辛劳滋生出的,不仅是心理和生理疲劳,还有相当程度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第134页)他发现,麦工几乎是上海本地人,操沪语。肯德基和必胜客反而大量用外地人。更有意思的是,餐饮店之间互换食物,麦当劳员工拿牛肉汉堡换星巴克的提拉米苏,星巴克员工用星冰乐换麦当劳的板烧鸡腿堡。另外一点,不得不提,虽然在产区,麦工是标准化作业,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手法稍微掌握一下,就可以偷工减料,节省成本,(怪不得国外的快餐店给的食物又大又丰盛,国内的就缩水了,一顿早餐根本吃不饱),原因是员工的手法。这手法加上经理的暗示,就能心照不宣。如果按照标准化视频的教学从事操作,这样的员工就被看作是“拎不清”。用上海话这叫“划翎子”。然后到大检查的时候,一律换上标准化操作的熟练员工,接待员一律换上漂亮的小姑娘,获得外方上司的满意。(现在好像很少看到接待员了。都是自己点单。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宿舍都是攒优惠券,攒够了一同去开胃,反而很开心)。虽然规定员工内部不准谈恋爱,防止职场性骚扰,但是内部解决的还不少。好多男青年来做工是冲着漂亮小姑娘来的。他们把这个叫做“搓小姑娘”。公司规定卖不完的,或者剩下的,统统销毁,他们故意做多一些,打烊后,内部消化,这样反复吃上两三次,才打烊结束。这两个参与观察者也赶上这个机会,一同吃喝。就是这些变通,作者把它叫做麦工们的调适策略。
小黑的故事乃是一路奋斗的故事,从麦当劳的兼职员工,到全职员工,再到奥运会麦当劳进入北京的选拔人员,正在上升之际,去当兵,在福建当了两年炮兵,回来后,从基层员工做起,表现出色,升为记时经理,又通过培训与考试,又升为第二经理,他想向店长进军,但是天花板效应已经普及,就是没有空缺。他当兵两年,这两年,上海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就铺天盖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他当上计时经理的时候,摘掉了员工帽,“穿衬衫打领带的感觉真好”。军队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训练和麦当劳的管理制度非常合拍,很多领导都看中他当兵的这个履历。由于升店长无望,他辞职,来到了85度c,虽然工资待遇提升,但是他说,管理一塌糊涂。以他的麦工履历来开,这家台湾人呢开的面包店,人员管理非常不专业。需要提及的是,他做第二经理的工资才两千多,这也太低了吧。当然,那是2008年。2010年,他正准备离开85度c,去到哈根达斯去做店长。这似乎是个好消息,面试,他的麦当劳履历是绝对的考虑因素。也说明,2010年,哈根达斯入驻上海的势头刚刚开始,机遇还很多。
在结论中,作者更多地讨论麦工发展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之所以会有麦工的社会认同,是因为麦工的意义世界嵌入社会结构转型之中,反映了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什么变化呢?一是纺织厂工人的下岗,去向何处?四十到五十岁的下岗、退休职工进入麦当劳,成为麦当劳的员工。二是专科学历的年轻人,青睐麦当劳的职业光环,加入麦当劳,是年轻的骨干的麦工群体。他们的待遇不同,年轻人在意的,中年人不在意。作者重点讨论麦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以麦当劳生产者和提供者即麦工们的视角,来重视和反思这种体验,试图进一步阐发跨国文化与地方转型力量间的互动关系。”跨国文化和地方转型是形塑麦工的两股结构性力量。麦工的本土化进程,例如,麦当劳品牌的塑造,广告的投放,明星代言,时尚的餐厅布置,给麦工确认自己的身份认同,提供了文化参照体系。
其实到最后,也不是太明白作者所说的文化参照体系是什么?麦工的体验、认同在小黑的身上能体现出来,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调适策略。标准化的食物生产,通过地方化和本土化的过程,通过人的操作,将其扭转。这个观点倒是说得很透彻。但是我认为,身份认同和调适策略是两个概念。小黑从麦工经历打上深刻烙印的适应标准化生产的专业化管理技术与知识,这可否是“规范性知识”?相对于技术知识,这套规范性知识乃是麦当劳餐饮输出的食物工业的文明制度与理念,而且也有自己的经济基础,这样,麦工就拥有一个强大的物质力量的支持。这套规范性知识,竟然被作者忽略,所以在技术和主体互动的细节的塑造上,显然还是不够有血有肉。麦当劳的食物,毕竟还是在快餐层次,培养大众化的食物消费惯习——食物和环境整合起来,美国的公路与汽车快餐,还是在国内流行不起来的。卖和吃,是两个概念。它体现了景观社会的渗透。作者把麦工的工作世界进行压缩,压缩的结果是,“麦工的日常行为时刻受制于所属的社群以及其中发生的社会互动,其行为方式、人格、生活选择和社会阅历是由其所处的特定时空条件决定的。”(第148页)
以上介绍了两篇有关麦当劳的民族志研究,我们的写作练习就在这个语境展开。但是我希望,在写作之前,把这些理论和视角统统扔掉,统统扔掉,如实纪录自己的观察,经验,经验,经验是描写的基础。这句话永远都不变。
我上个星期偶然发现,我们这一带的麦当劳,竟然被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占领。这一头是清一色的男性老年人,那一头是清一色的女性老年人,夹杂着若干男子。这个景观如此壮观,我一时间懵了。正如阎云翔所说的,麦当劳舒适、明亮的环境,冬天暖气,夏天冷气,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老年人消磨时间的去处。他们就坐在那里,乍一看,很像葛兰言所说的,二元对立的性别集团。可是怎么会聚集在麦当劳这个“社会空间”呢?消费的功能被排斥了,成为纯粹的闲暇空间。这个语义的转换,较之阎文所说的白领和青少年、女性这样的常客,非常具有冲击性。我认为,恰恰是麦当劳舒适、明亮的环境,成为老年人闲暇空间的最佳聚集。他们在边缘,把消费空间留给白领、青少年和女性所谓的常客。由于边缘空间的占领,麦当劳在某种意义上提供了社区的社会福利。
我觉得麦当劳的观察还可再细,再细,不同的地域,体现出来的景观是不同的。例如我们这一带因为深处郊区,就没有商圈集中的地带所推出的饮品柜台,在其他地方却有,而且慢慢被消费者接受、尝试。小学生放了学,就来到麦当劳吃东西,写作业,还不断尝试其他食物,甚至慷慨请客。有些桌子下还有栓狗的链子,这些细致的设计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考虑到顾客的需要。大多数麦当劳如果能借助公共卫生设施,则会砍削卫生间的设计,火车站很多人对卫生间的需求迫切,但是火车站的麦当劳就故意砍削,还写明没有。我和nova在兰州,对于地方食物实在拒绝的时候,就去麦当劳吃早餐,我看到一个流浪妇女坐在那,休憩,遭到了员工的白眼和歧视。因为特别不卫生。在地方化与标准化的过程中,麦当劳在不断地生产城市化体验与社区意义。不然不会看到社区涌现的孤寡老人的身影,流浪人员的身影,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异文化的流动。这些多样化的经验与体验,如果不纳入民族志的经验基础,则会很容易接受阎云翔的自由与不自由的设计蓝图,或是潘天舒的麦工的意义世界的文化参考系。
意义就在身边,可是怎样转化成学术语言,这两篇文献无疑还是给予了很多启发与进一步观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