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协笔记第二十四:似曾相似燕归来
这篇中的三版演绎,演奏者/指挥组合的另一版演绎都曾在另外的笔记中写过;所以……我想到了这么一个很装的题目。
这三个组合分别是:梅纽因/克伦佩勒,费拉斯/伯姆与施耐德汉/约胡姆。
Gramophone兄有次说,梅纽因和奥胖大概是录贝协最多的两位大师了。其实不管录音能留下多少,从琴童、到演奏者再到大师,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演奏,又岂能尽数。一次又一次,心中如果已经厌倦、麻木,怕是不能奏出一阕鲜活有生命的音乐的吧(即使是爵士乐那样以演奏者即兴地创造音乐的艺术,我记起有次看篇文章说,乐手对一遍又一遍地演奏Autumn Leaves这样的Standard也是烦得要死了)?我想,还是得发掘出一些新鲜感来,从演奏的感觉,到对作品的表达。要不然,纵不说听众厌烦、昏昏入睡,演奏者也要烦闷得不行了……
这大概也是版本比较的乐趣之一或者说乐趣之源所在吧。
从自己(不成器)地练习曲子的过程中,觉得演奏音乐本身是富于美感的事,创作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行为,或曰行为艺术。不像作画、练字,尚有笔迹可见;乐器奏响,声音倏尔即逝。有时候不慎错手,一个错音出来,这遍就算是错掉了。顺顺当当地演奏下来,只算是及格,还够不着高水平;奏得美,那才是音乐。这次这样演奏,下次再尝试其他的方式?于是这其中竟也有点冒险的感觉了。
回到正题……
先来一个时间上的比较:
1、梅纽因:1-23'30,2-9'48,3-9'59(EMI版:1-24'30,2-10'24,3-10'08)
2、费拉斯:1-24'39,2-11'26,3-10'29(柏林爱乐版:1-25'00,2-11'05,3-10'36)
3、施耐德汉:1-25'31,2-10'31,3-9'57(DG60年代版:1-24'35,2-10'48,3-11'01)
1.梅纽因与克伦佩勒,TESTAMENT
梅纽因这版与克伦佩勒的演绎,是一个现场录音;与EMI那版(笔记另见http://www.douban.com/note/227526071/)时间极接近。请教有知人士,原来这种先在录音室录或者现场录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此版的录音状况并不太理想。好在克伦佩勒并不是那种像门盖尔伯格、富特文格勒那种大师,他的一贯风格在其他唱片中也听得蛮足够、蛮好的了。接下来,也是听了不少的梅纽因大师。诚实地说,他的琴声到后来并不总堪细听,总是觉得仿佛费力、勉强才将音符拉出来,在高音区揉弦时又有种奇异的色彩。尤其是在一部大作品的开头,或许心理上需要一点适应和“调试”进入听梅纽因的时间。也许是我挑剔、过于狭隘了。虽然从乐句演奏来说,这版的开头并不糟糕(我听过一版很糟糕的布鲁赫第一的引子),大片的段落并无差池;公正地说,这版他的状态还是比较好的,独奏呈示部上来就很有感觉;从作品表达上来说,还是成功的,演奏得不乏动人的力量。到发展部后面已入佳境,激扬投入,如我这般也颇被梅大师的演奏感染。乘着余势,这版中的华彩十分精彩。
第二乐章的乐队引子,克伦佩勒的协奏相当美。不过总感觉梅大师的演奏比乐队要快了那么一点,节奏方面并不太合适;事实上第一乐章发展部以后(除了末段结束)都比较快,但在他的处理之下并不显得不合理,但在此乐章时会觉得略快了些。不考虑这个问题,梅大师的演奏还是比较不错的。最后过渡到下一乐章那下,实在是一听就知道是梅大师啊……
第三乐章的回旋曲主题,梅纽因这样的处理有点别致……跟比较“维也纳”的施耐德汉等人的节奏不一样。其余没有太多足以言者,状态不如第一乐章那么好,也时不时有些小失误。
相比较EMI那版,即使此版音效差些,我想我也还是会稍偏好这版的。
2.费拉斯与伯姆,URANIA
此版贝协的乐队不是柏林爱乐了,而是Sinfonie-Orchester des Hessischen Rundfunks。相比梅纽因上版,倒是相对满意这个录音(1951年),声音的纵深感觉还不错,虽然沙沙底噪不免,但乐队的声音质感还是比较具体的。这版伯姆棒下的乐队气质,比那版(笔记另见http://www.douban.com/note/211412346/)更多了分力量感,很到位。要说到费拉斯的声音,我觉得听起来比那段时间的梅纽因要舒服多了,发音应该说没有那种强迫发声的感觉;但以某些时候演奏时音色又有种独特的“紧”的感觉(慢慢品味觉得可能与梅纽因音色那种“紧”有些神似,大概是某种情形下运弓的手法类似?),但不至于枯、干。虽然技术上没有达到海菲茨、米尔斯坦那样的高超、完美境界,但我就特别喜欢他的这种音色的感觉。揉弦和泛音也很漂亮。求教徐兄,是否费拉斯的发音方式要高明一些?他的回答是:应该是要松弛一点——确实形容得是。我的感觉是非常自然,听起来就很舒服。上来的状态同样比较不错。连接顺畅,细致又从容。独奏部分与乐队配合融洽,有大气之感。发展部尤为耐听、细听,他的演绎传达的感染力很突出;但又和梅纽因上版那种带有激昂雄壮的气概不同:费拉斯拉着,感觉是在一种内心(较)平静甚至可以说满足、安详的状态,他认真细致地演奏出美妙的乐句(也许还有几分自赏的意趣),所以发展部的娓娓道来也如许感人至深。
同样是克莱斯勒版华彩,费拉斯奏来也是另一番感觉,与梅纽因上版各有其妙。相较之下,第二乐章前面的乐队引子我会更喜欢上版克伦佩勒的处理,虽然伯姆的也很好。独奏小提琴录得不够突出,有点遗憾。演奏很不错,协奏也相得益彰,这时就对录音效果感着有可惜了。费拉斯对回旋曲的处理就比梅纽因“正统”多了。演奏中音准等技术方面的表现也同样好很多。副部主题奏得有点气象万千的意思了,不在第一主题之下。到第三乐章,费拉斯依然保持着很好的状态,这一乐章竟也有着别样的热烈感觉,带动得仿佛要起舞,很精彩。这章中间的华彩也非常赞。
(这张录音我只有贝小协的部分。有点可惜,对莫扎特的sinfonia也挺感兴趣的)
3.施耐德汉与约胡姆,TOWER
这版1959年的录音效果应该说是挺不错的(对了,这张是所谓的“世界初CD化”,之前应该仅有LP吧)。甫一播放,我简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乐队部分除了录音效果上的差别,几乎与DG1962版一模一样。独奏小提琴的部分录得也很清晰,施耐德汉的音色听得很清楚:纤细而集中、不乏力度,揉音有点干但不失甜美。1962版及较后的录音听来音色比这版中要“松”一点。这版与他1954版(切利比达凯)、1955版(卡拉扬)以及比较受好评的1953版(肯彭)相比,是非常接近的:节奏更加紧凑,力度的幅度与对比较1962版要大些。DG1962版突出之处,其中之一即在于相对从容、内敛的音乐气质,舒缓温和。而50年代的诸版中,则多少能感受到似乎来自于A.Busch的那种气质:直率、严谨而庄重、雄健。他也拉得很细,在一些乐段中有种学究般的认真;但要说把琴声和乐句拉得很美(简单的感官之美),也许是要比不上上一版费拉斯。发展部,动情而不过于沉溺。虽然有时觉得有那么点偏快,但与1962版、甚至1953版相比而言,我会更偏好此版中这部分的演绎,非常酣畅给力。
19分20进入华彩段(比这更快些的应该只有1964科尔特兹版),这也是他改编的那个版本。这版也许和1962版的有很细微的不同,个别地方应该是后来删节、改写了。可听性挺强的。
第二乐章也和后来的1962版挺接近的。施氏的此乐章演绎有一种亲和温厚的气质,缓缓道来。这版与1962版的第二乐章都堪称教科书般的典范演绎。第三乐章,施氏的回旋曲主题的节奏,是我个人比较赞成的,虽然我也不排斥其他的方式。副部主题奏得少见地大气。也许录音转制有点问题吧,到一定音区琴声有点奇怪,到高音区好像就偏高一些,听起来也比较尖。整体来说,本乐章奏得仔细、“整齐”;这也是他一贯的表现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张碟后面的巴赫录音,非常推荐,味道很棒。
写完回头看,本文低于我原来的预期和想象。本来的计划还包括再与之前写过的版本比较地细谈的,写着有点累了,东西也写得不怎么好接上了,而且也有想要避免的毛病在内。可惜。拖得太久。新的一年,我要做到的一件事就是加强时间管理,好好规划自己的生活。
再转贴两篇文章:
一是jimdrp先生博客的一篇文章:(http://jimdrp.blog.163.com/blog/static/180368091201192105618334/)。前头是关于施耐德汉分别与Kempen、富特文格勒合作的贝协的一个小故事。原来这两个录音时间上如此接近!
二是在百度文库看到的杨晓航先生的一篇文章:(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hE8uckybNRK5s-PvM1YhuVAHLoMKzW8oowJRmiFy5iGruH4Dwcv-vvbDj6pGnud8P1_-VtRaryJ7JeGeoJjOztTVijtEfwFog3NG14oUi)。写法比较专业,是我学习的目标。
第二十五:蒂博与谢林
第二十六:高克指挥的两版:奥伊斯特拉赫与科冈
这三个组合分别是:梅纽因/克伦佩勒,费拉斯/伯姆与施耐德汉/约胡姆。
Gramophone兄有次说,梅纽因和奥胖大概是录贝协最多的两位大师了。其实不管录音能留下多少,从琴童、到演奏者再到大师,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演奏,又岂能尽数。一次又一次,心中如果已经厌倦、麻木,怕是不能奏出一阕鲜活有生命的音乐的吧(即使是爵士乐那样以演奏者即兴地创造音乐的艺术,我记起有次看篇文章说,乐手对一遍又一遍地演奏Autumn Leaves这样的Standard也是烦得要死了)?我想,还是得发掘出一些新鲜感来,从演奏的感觉,到对作品的表达。要不然,纵不说听众厌烦、昏昏入睡,演奏者也要烦闷得不行了……
这大概也是版本比较的乐趣之一或者说乐趣之源所在吧。
从自己(不成器)地练习曲子的过程中,觉得演奏音乐本身是富于美感的事,创作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行为,或曰行为艺术。不像作画、练字,尚有笔迹可见;乐器奏响,声音倏尔即逝。有时候不慎错手,一个错音出来,这遍就算是错掉了。顺顺当当地演奏下来,只算是及格,还够不着高水平;奏得美,那才是音乐。这次这样演奏,下次再尝试其他的方式?于是这其中竟也有点冒险的感觉了。
回到正题……
先来一个时间上的比较:
1、梅纽因:1-23'30,2-9'48,3-9'59(EMI版:1-24'30,2-10'24,3-10'08)
2、费拉斯:1-24'39,2-11'26,3-10'29(柏林爱乐版:1-25'00,2-11'05,3-10'36)
3、施耐德汉:1-25'31,2-10'31,3-9'57(DG60年代版:1-24'35,2-10'48,3-11'01)
1.梅纽因与克伦佩勒,TESTAMENT
梅纽因这版与克伦佩勒的演绎,是一个现场录音;与EMI那版(笔记另见http://www.douban.com/note/227526071/)时间极接近。请教有知人士,原来这种先在录音室录或者现场录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此版的录音状况并不太理想。好在克伦佩勒并不是那种像门盖尔伯格、富特文格勒那种大师,他的一贯风格在其他唱片中也听得蛮足够、蛮好的了。接下来,也是听了不少的梅纽因大师。诚实地说,他的琴声到后来并不总堪细听,总是觉得仿佛费力、勉强才将音符拉出来,在高音区揉弦时又有种奇异的色彩。尤其是在一部大作品的开头,或许心理上需要一点适应和“调试”进入听梅纽因的时间。也许是我挑剔、过于狭隘了。虽然从乐句演奏来说,这版的开头并不糟糕(我听过一版很糟糕的布鲁赫第一的引子),大片的段落并无差池;公正地说,这版他的状态还是比较好的,独奏呈示部上来就很有感觉;从作品表达上来说,还是成功的,演奏得不乏动人的力量。到发展部后面已入佳境,激扬投入,如我这般也颇被梅大师的演奏感染。乘着余势,这版中的华彩十分精彩。
第二乐章的乐队引子,克伦佩勒的协奏相当美。不过总感觉梅大师的演奏比乐队要快了那么一点,节奏方面并不太合适;事实上第一乐章发展部以后(除了末段结束)都比较快,但在他的处理之下并不显得不合理,但在此乐章时会觉得略快了些。不考虑这个问题,梅大师的演奏还是比较不错的。最后过渡到下一乐章那下,实在是一听就知道是梅大师啊……
第三乐章的回旋曲主题,梅纽因这样的处理有点别致……跟比较“维也纳”的施耐德汉等人的节奏不一样。其余没有太多足以言者,状态不如第一乐章那么好,也时不时有些小失误。
相比较EMI那版,即使此版音效差些,我想我也还是会稍偏好这版的。
2.费拉斯与伯姆,URANIA
此版贝协的乐队不是柏林爱乐了,而是Sinfonie-Orchester des Hessischen Rundfunks。相比梅纽因上版,倒是相对满意这个录音(1951年),声音的纵深感觉还不错,虽然沙沙底噪不免,但乐队的声音质感还是比较具体的。这版伯姆棒下的乐队气质,比那版(笔记另见http://www.douban.com/note/211412346/)更多了分力量感,很到位。要说到费拉斯的声音,我觉得听起来比那段时间的梅纽因要舒服多了,发音应该说没有那种强迫发声的感觉;但以某些时候演奏时音色又有种独特的“紧”的感觉(慢慢品味觉得可能与梅纽因音色那种“紧”有些神似,大概是某种情形下运弓的手法类似?),但不至于枯、干。虽然技术上没有达到海菲茨、米尔斯坦那样的高超、完美境界,但我就特别喜欢他的这种音色的感觉。揉弦和泛音也很漂亮。求教徐兄,是否费拉斯的发音方式要高明一些?他的回答是:应该是要松弛一点——确实形容得是。我的感觉是非常自然,听起来就很舒服。上来的状态同样比较不错。连接顺畅,细致又从容。独奏部分与乐队配合融洽,有大气之感。发展部尤为耐听、细听,他的演绎传达的感染力很突出;但又和梅纽因上版那种带有激昂雄壮的气概不同:费拉斯拉着,感觉是在一种内心(较)平静甚至可以说满足、安详的状态,他认真细致地演奏出美妙的乐句(也许还有几分自赏的意趣),所以发展部的娓娓道来也如许感人至深。
同样是克莱斯勒版华彩,费拉斯奏来也是另一番感觉,与梅纽因上版各有其妙。相较之下,第二乐章前面的乐队引子我会更喜欢上版克伦佩勒的处理,虽然伯姆的也很好。独奏小提琴录得不够突出,有点遗憾。演奏很不错,协奏也相得益彰,这时就对录音效果感着有可惜了。费拉斯对回旋曲的处理就比梅纽因“正统”多了。演奏中音准等技术方面的表现也同样好很多。副部主题奏得有点气象万千的意思了,不在第一主题之下。到第三乐章,费拉斯依然保持着很好的状态,这一乐章竟也有着别样的热烈感觉,带动得仿佛要起舞,很精彩。这章中间的华彩也非常赞。
(这张录音我只有贝小协的部分。有点可惜,对莫扎特的sinfonia也挺感兴趣的)
3.施耐德汉与约胡姆,TOWER
这版1959年的录音效果应该说是挺不错的(对了,这张是所谓的“世界初CD化”,之前应该仅有LP吧)。甫一播放,我简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乐队部分除了录音效果上的差别,几乎与DG1962版一模一样。独奏小提琴的部分录得也很清晰,施耐德汉的音色听得很清楚:纤细而集中、不乏力度,揉音有点干但不失甜美。1962版及较后的录音听来音色比这版中要“松”一点。这版与他1954版(切利比达凯)、1955版(卡拉扬)以及比较受好评的1953版(肯彭)相比,是非常接近的:节奏更加紧凑,力度的幅度与对比较1962版要大些。DG1962版突出之处,其中之一即在于相对从容、内敛的音乐气质,舒缓温和。而50年代的诸版中,则多少能感受到似乎来自于A.Busch的那种气质:直率、严谨而庄重、雄健。他也拉得很细,在一些乐段中有种学究般的认真;但要说把琴声和乐句拉得很美(简单的感官之美),也许是要比不上上一版费拉斯。发展部,动情而不过于沉溺。虽然有时觉得有那么点偏快,但与1962版、甚至1953版相比而言,我会更偏好此版中这部分的演绎,非常酣畅给力。
19分20进入华彩段(比这更快些的应该只有1964科尔特兹版),这也是他改编的那个版本。这版也许和1962版的有很细微的不同,个别地方应该是后来删节、改写了。可听性挺强的。
第二乐章也和后来的1962版挺接近的。施氏的此乐章演绎有一种亲和温厚的气质,缓缓道来。这版与1962版的第二乐章都堪称教科书般的典范演绎。第三乐章,施氏的回旋曲主题的节奏,是我个人比较赞成的,虽然我也不排斥其他的方式。副部主题奏得少见地大气。也许录音转制有点问题吧,到一定音区琴声有点奇怪,到高音区好像就偏高一些,听起来也比较尖。整体来说,本乐章奏得仔细、“整齐”;这也是他一贯的表现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张碟后面的巴赫录音,非常推荐,味道很棒。
写完回头看,本文低于我原来的预期和想象。本来的计划还包括再与之前写过的版本比较地细谈的,写着有点累了,东西也写得不怎么好接上了,而且也有想要避免的毛病在内。可惜。拖得太久。新的一年,我要做到的一件事就是加强时间管理,好好规划自己的生活。
再转贴两篇文章:
一是jimdrp先生博客的一篇文章:(http://jimdrp.blog.163.com/blog/static/180368091201192105618334/)。前头是关于施耐德汉分别与Kempen、富特文格勒合作的贝协的一个小故事。原来这两个录音时间上如此接近!
二是在百度文库看到的杨晓航先生的一篇文章:(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hE8uckybNRK5s-PvM1YhuVAHLoMKzW8oowJRmiFy5iGruH4Dwcv-vvbDj6pGnud8P1_-VtRaryJ7JeGeoJjOztTVijtEfwFog3NG14oUi)。写法比较专业,是我学习的目标。
第二十五:蒂博与谢林
第二十六:高克指挥的两版:奥伊斯特拉赫与科冈
![]() |
水的意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贝协笔记第五十三:Gruenberg和Szenthelyi (2人喜欢)
- 还乡杂记之,二?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