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知道的伟大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
查看话题 >[艺术笔记]:荷拉斯兄弟的荣誉与友爱
人居于此世,芸芸为生,
犹如年岁,犹如时代向往更高,
亦如更替,许多真实诚为多余,
在不同的岁月里持存;
圆满亦如此同一于生命,
人因之顺从于崇高的追寻。
——荷尔德林《时代精神》
1784年。这一年,中国仍处于乾隆皇帝的统治之下,这位时年73岁却仍老当益壮的君主,还在第六次南巡。所到之处,“皇恩浩荡,天下太平”。这一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对英和约,独立战争正式结束,13个追求自由民主的“殖民地”彻底告别君主统治的过去,获得了新生。这一年,启蒙思想家的卓越代表,煌煌巨著《百科全书》的编撰者,博学温和的狄德罗悄然辞世。他或许没有料到,留在他身后的法国,正处在路易十六治下的法国,会在不远的几年后,迎来一场天翻地覆的大革命。也正是在这一年,一个曾经失意沮丧几度试图自杀的年轻画家,终于苦尽甘来,获得了法国皇家艺术院院士的头衔。
这个青年名叫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1825年,后文简称大卫) ,1784年,他重新回到了罗马,回到这个对他艺术风格和个人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地方,潜心作画。雄心勃勃的他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意大利重新发掘的古典主义,意义重大,将会在不远的未来引领整个欧美艺术圈的发展;但他一定没有料到,他将和自己的祖国一起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起度过“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托克维尔语),也一起熬过“用烙铁烙他们,斩断他们的拇指,割下他们的舌头”的恐怖时期。1784年,大卫选择回到罗马,选择回到这个留有太多英雄遗迹的地方,在古典美德温润的怀抱中挥毫泼墨,将古罗马英雄的传奇故事融入画卷,他一定没有料到,几十年后,当他再次拿起沉重的画笔,却是在勾画另一个帝王的猩红长袍。幸运的历史都是一样,不幸的历史各有各的不幸。
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1784年,刚刚成为法国皇家艺术院院士的大卫返回罗马,潜心作画。依靠他富有岳父的支持和资助,大卫创作完成了与皇家要求完全不同的作品——《荷拉斯兄弟之盟》(《Le serment des Horaces》)。这幅画首先在罗马展出,如潮好评,随后在巴黎沙龙展出,在艺术圈和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
《荷拉斯兄弟之盟》的原型故事出自历史学家李维的《罗马史》。故事发生在古罗马王政时期(Regnvm Romanvm,公元前753年-前509年)。根据李维的精彩描述,第三任王图鲁斯·豪斯提利乌斯(Tullus Hostilius)治下的罗马和邻国阿尔巴发生冲突,因两国历史渊源紧密,“双方都是特洛伊后代,因为拉维尼乌姆兴起于特洛伊,阿尔巴兴起于拉维尼乌姆,而罗马人兴起于阿尔巴王的世系”,双方都不想打一场“好似内战”,又或是“几近父子间的争斗”的战争,不想自相残杀。“正当双方观望时,他们找到了一个由命运本身所提供的解决方法。两军中当时正好各有一三孪兄弟,他们在年龄上、体力上不分伯仲。他们是豪拉提乌斯(拉丁文Horatios,即荷拉斯)和库利亚提乌斯(拉丁文Curiatios,即库利亚斯)。...王要求三孪兄弟各为自己的祖国用武器交战,统治权将归于胜利的一方。这没有什么反对意见。时间、地点也已商定。交战前,罗马人于阿尔巴人签订条约,规定:在这次交战中获胜的民族将毫无异议地统治另一民族”(李维《罗马史》卷一,23-24)。
故事更为悲剧的地方在于,两国选出的这两对三孪兄弟,相互之间有亲缘关系。荷拉斯兄弟中的老大娶了库利亚斯兄弟的姐姐为妻,而库利亚斯兄弟中的老三则是贺拉斯兄弟的妹妹的未婚夫。这两对三孪兄弟的决战关系着国家的统治或被奴役,但同时他们的个人利益又裹搅其中。
在双方势均力敌、激烈艰辛——“一经首次交锋,武器铿锵,寒剑火花四溅,巨大的恐惧扼住旁观者;希望不倾向于任何一方,声音停止了,呼吸屏住了”(李维《罗马史》卷一,25)——的战斗中,库利亚提三兄弟战死,荷拉斯兄弟二人战死,剩下一人为罗马赢得了战争和统治权。
荷拉斯兄弟的传奇故事有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演绎。值得一提的是,1782年,巴黎刚好上演了剧作家高乃依(1606-1684年)1640年创作的悲剧《荷拉斯》,大卫观看后深受触动,决定创作一幅以荷拉斯兄弟为主题的油画。时隔不久,他刚好接到路易十六的订件任务,于是趁此机会要求法国政府准许他到罗马体验生活,完成画作。1784年,大卫回到罗马进行创作。反复斟酌之后,他没有选择三兄弟鏖战沙场的场景,而选择了荷拉斯兄弟在两国签订了条约之后,武装好自己,走向战场的前一刻:荷拉斯三兄弟向他们的老父亲老贺拉斯宣誓的场面。11个月后,新古典主义代表的卓越画作《荷拉斯兄弟之盟》诞生了。
大卫《荷拉斯兄弟之盟》1784,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德农馆
《荷拉斯兄弟之盟》这幅画,总体上看,画面庄重神圣,色彩单纯肃穆。大卫善用透视,画幅真实立体,背景建筑采用多里克柱式和厚重的拱门,简单沉稳;前景中人物结构错落有致,形象饱满丰富。如同一个布置精致的戏剧舞台,大卫将背景建筑放入阴影中,并利用光线渲染将人物组像镶嵌在画幅中。戏剧张力强烈,但同时悲壮沉重的气氛贯穿始终。根据人物设定,我们将画卷分为左右两组,画幅左边的三兄弟和老父亲以及右边的女人小孩。
画幅左侧,身披红袍的老父亲荷拉斯左手持剑高举,右手上扬,神情悲苦中带着刚毅,正在引导儿子们向神灵起誓;三个儿子相互环抱,跨步挺立,右臂朝父亲手中的宝剑中心高举,神情肃穆。就像李维描写的一样,在战前宣誓的这一刻,“他们祖先的神,祖国和母亲,以及无论在家或在军中的公民,此刻都在注视他们的武器和手”。这场战争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因为“政治权押在这几个人的勇气和运气上”,国家是统治抑或被奴役的命运押在这三个年轻人的身上。大卫在设计人物姿态仪容时,充分借鉴了古典雕像的技巧,兄弟三人每人的肢干和分开的双腿形成稳定的三角形,三重叠加更突显三兄弟紧密团结、稳如磐石。三兄弟和老父亲的眼光都集中在交错的宝剑的中心点,使得“战前宣誓”这个主题得到最强烈和集中的表现。
大卫《荷拉斯兄弟之盟》局部
如果说画面左侧是铁与血的沸腾交响曲,那么右侧则是混合泪水和困惑的哀伤蓝调。蓝衣女子倚靠在一把椅子上,她应该是荷拉斯三兄弟老大的妻子,她双眸紧闭,神情哀伤。此刻,她的母国正是罗马的敌国,她的同胞兄弟(即库利亚斯三兄弟)正是马上将和自己丈夫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死敌。在她身旁,坐着一位白衣女子,她低垂着头,神情幽怨凄婉。她是荷拉斯兄弟的妹妹,尚未出嫁,但已经和库利亚斯兄弟之一有了婚约。这场残酷的战争,意义重大,双方都会在战场上拼尽全力厮杀,直到分出最后胜负为止。这意味着无论战争结果如何,这两位可怜的女子都会丧失亲人。多么残酷的命运啊!而她们却无能为力。
两位年轻女子的后方,坐着一位身披长袍的年长女子,她应该是老荷拉斯的妻子,三兄弟的母亲。她垂着头,紧闭双眸,神色悲苦。国家的命运,同胞的将来,都压在三个在她眼里永远是未长大的孩子的肩上。她把三兄弟的孩子们拥在怀里,一个尚在襁褓中,另一个已到了知事的年龄。老妇人摸着孩子们稚嫩的脸蛋,紧锁眉头,她是否想起了三兄弟小时候乖巧可爱的模样,又或是前不久新婚仪式上那一对在神灵面前起誓的璧人?多么残酷的命运啊!而她却无能为力。
她怀中的那个小男孩,抿着嘴唇,手杵着下巴,若有所思地望着长辈们宣誓的场面。透过奶奶悲沉的叹息声,他是否明白父辈们正在干些什么?战争对于他来说,恐怕还只是小伙伴们叠起来的石头阵和母亲们简短的床头故事,他能理解此刻父亲们坚毅的声音里透出的讯息吗?他能感到父亲们肩头沉甸甸的荣誉和责任吗?孩子眼光所及之处,宝剑铿锵,寒光四射。
1784年,大卫在工作室中挥毫泼墨的时候,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什么在国内政治形势暗潮涌动,启蒙思想悄悄萌芽生长的时候,选择荷拉斯兄弟之盟这个场景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呢?他为什么选择回到罗马,一个将过去荣光煌封存在废墟中的城市作画呢?
让我们细细思索贺拉斯兄弟宣誓的历史背景。首先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即便此时罗马处于王制之下,它跟我们经验中的东方君主专制有着很多本质上的区别。罗马王政时期的君主称为“勒克斯”,由选举产生,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君主不是世袭的,当一个君主去世,罗马由元老院提名选出一名临时执政者(任期不确定)统治,临时执政者有权提名下一位君主的人选。一旦临时执政者有了君主人选,他要将这个人选提交人民大会投票选举,如果通过还将由元老院批准。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城邦,古罗马公民已经拥有相对的政治自由和平等地位。其次,背景中那场实为抢夺资源而起的战争——“罗马农夫从阿尔巴境内将劫获物带出,而阿尔巴人因而也从罗马境内这么做”,罗马和阿尔巴王国双方都不是正义的,都是出于“对统治权的欲望怂恿这两个有亲缘关系且相邻的民族诉诸武力”;但战争中也有卑鄙无耻的打法和相对文明节制的打法之分。罗马和阿尔巴王国通过订立条约的方式,以两对“在年龄上、体力上不分伯仲”的三孪兄弟的战争结果,决定两个国家的未来。
命运女神捻线轻歌,人类的困境已然定局,生活在物质相对匮乏环境下的有死之人,必须为扩大生存环境而争斗,那么个人是否仅仅是命运的棋子,身不由己地迈动步伐呢?
如同面对必死的结局,人的选择虽然极其有限,但仍意义重大。荷拉斯三兄弟被置放到命运的舞台上,如何面对这惨烈的剧本,才真正凸显三兄弟的精神。此刻,老父亲递过宝剑,也递过优秀家族对于成员的教化——接受命运赐予的挑战,承担命运赋予的责任。今天的喧杂世界,人人热衷于谈论贵族教育,贵族气质,贵族身份,似乎通过财富堆砌的阶梯就能攀到贵族的云端;其实这是再庸俗再错误不过的观点。贵族(aristocrats)最初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aristos)一词的派生词,它意味着“有高贵教养的人”,这种“高贵教养”有“将人向上提升的巨大力量”,追求荣誉,自由,美好,高尚,所有这一类的东西。在它引导下的人不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而会愿意怀着崇高的理念为了其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
贵族追求荣誉,但他们眼中的荣誉并不来自于个人雄心的实现,不是像日后扬鞭跨过卢比孔河的王者,在阅读他人文功武略时泪如雨下的那种荣誉感,而是一种基于责任和对祖国的热爱而起、基于捍卫理念和保护同胞而强的荣誉感。正如此刻画卷中的荷拉斯三兄弟。他们慷慨迎战,与其说是为了实现君王的统治欲望,不如说是为了免除同胞手足残酷厮杀的血腥和马革裹尸的命运。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袅袅炊烟和老母亲的滚滚热汤,战阵边缘挺立的战友和城中病痛中的老兵,一起掏过鸟蛋犁过田的朋友,集市中心的神庙和草堂中不灭的家火,所有一切他们熟悉和热爱的人和事物的命运;罗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们誓死厮杀,与其说是为了实现自己个人的荣誉,不如说是为了实现整体同胞们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荣誉。战争决定的是城邦统治或被奴役的命运,换言之,是城邦中每个人自由或被奴役的命运,一旦屈身于别的城邦统治之下,罗马人引以为傲的自由和荣誉将不复存在。
贵族是一个友爱的整体,而不是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这种“友爱”并不是由血缘或家庭决定,而是由一种类似于家庭亲情的共同体情感来定义。同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可能相互争斗,相互勾心斗角,但同时他们以一种基本的团结精神聚合在一起;而罗马中的公民们也一样,他们可能争吵打斗,但同时他们被一种“同类人”的友爱(philia)联系在一起。不论他们的出身、地位和职务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共同体情感的浸润中被平衡、相对平等的规范联系在一起。身处战局中的荷拉斯兄弟,此刻对于“友爱”的体会肯定更加深刻。兄弟三人,互相支撑相互环抱,站立在神灵之下,众人之前。他们与其说是为了自己血脉相连的兄弟而战,不如说是为了与自己是“同类人”、同是平等的罗马公民的同胞手足而战,为了他们在其中享有自由和平等的罗马共同体而战。荷拉斯兄弟之间的“友爱”,属于他们个体,但是这个朋友圈也同时构成了一个集团,就像是缩小了的城邦;此刻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友爱”情感,有兄弟之情,但更多的是不同公民间为了同一目标共同出生入死的情义。
面对命运女神的安排,荷拉斯兄弟并不是消极屈从,他们虽然必须按照命定的轨迹前行,但他们自我的意志、高尚的情感同样贯穿其中。面对必死的结局,老荷拉斯选择在“祖先的神”的注视中做最后一次“贵族教养”,荷拉斯兄弟选择在“所有人的注视”中拼尽全力保卫心中所爱。
两千多年后,身处罗马废墟中的大卫,将英雄们心中的荣誉与友爱重新搬上了舞台。他选择了战前立誓而不是战场绝杀的场景,选择了三兄弟相互环抱相互支撑而不是最终唯一的胜利者凯旋的姿态,不正透露着显而易见的偏好吗?荷拉斯兄弟的传奇,不是君王统治欲望得以实现的前传,而是贵族精神在荣誉和友爱中的密密正文。
在古老的废墟中将英雄们唤醒,大卫的心思,已在画卷中表露无遗。那个被老妇人揽在怀中,却凝神注视着荷拉斯三兄弟盟誓场面的小男孩,他的视角正是大卫想象的理想观众视角。大卫希望,在画框外驻足的观众——就像画卷内的小孩一样——重新观看一场远古的传奇,重新发现自己的世界,或许在别人的命运中重新经历自己的命运,在别人的痛苦中重新发掘自己的勇敢,在别人的不幸情境中重新训练自己的热爱。大卫希望,在自己的祖国,那个经历着启蒙思想暗潮洗刷着的国度,那些面朝着凡尔赛宫思索国运的人们,能在自己的画卷中看到,老父亲递过宝剑,三兄弟立誓,幼小的孩童在角落里观看,三代人传承,一种精神不息。人在观看过程中习得了一切,言行合一,身体力行。
犹如年岁,犹如时代向往更高,
亦如更替,许多真实诚为多余,
在不同的岁月里持存;
圆满亦如此同一于生命,
人因之顺从于崇高的追寻。
——荷尔德林《时代精神》
1784年。这一年,中国仍处于乾隆皇帝的统治之下,这位时年73岁却仍老当益壮的君主,还在第六次南巡。所到之处,“皇恩浩荡,天下太平”。这一年,美国国会批准了对英和约,独立战争正式结束,13个追求自由民主的“殖民地”彻底告别君主统治的过去,获得了新生。这一年,启蒙思想家的卓越代表,煌煌巨著《百科全书》的编撰者,博学温和的狄德罗悄然辞世。他或许没有料到,留在他身后的法国,正处在路易十六治下的法国,会在不远的几年后,迎来一场天翻地覆的大革命。也正是在这一年,一个曾经失意沮丧几度试图自杀的年轻画家,终于苦尽甘来,获得了法国皇家艺术院院士的头衔。
这个青年名叫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1825年,后文简称大卫) ,1784年,他重新回到了罗马,回到这个对他艺术风格和个人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地方,潜心作画。雄心勃勃的他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在意大利重新发掘的古典主义,意义重大,将会在不远的未来引领整个欧美艺术圈的发展;但他一定没有料到,他将和自己的祖国一起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起度过“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年代”(托克维尔语),也一起熬过“用烙铁烙他们,斩断他们的拇指,割下他们的舌头”的恐怖时期。1784年,大卫选择回到罗马,选择回到这个留有太多英雄遗迹的地方,在古典美德温润的怀抱中挥毫泼墨,将古罗马英雄的传奇故事融入画卷,他一定没有料到,几十年后,当他再次拿起沉重的画笔,却是在勾画另一个帝王的猩红长袍。幸运的历史都是一样,不幸的历史各有各的不幸。
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1784年,刚刚成为法国皇家艺术院院士的大卫返回罗马,潜心作画。依靠他富有岳父的支持和资助,大卫创作完成了与皇家要求完全不同的作品——《荷拉斯兄弟之盟》(《Le serment des Horaces》)。这幅画首先在罗马展出,如潮好评,随后在巴黎沙龙展出,在艺术圈和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
《荷拉斯兄弟之盟》的原型故事出自历史学家李维的《罗马史》。故事发生在古罗马王政时期(Regnvm Romanvm,公元前753年-前509年)。根据李维的精彩描述,第三任王图鲁斯·豪斯提利乌斯(Tullus Hostilius)治下的罗马和邻国阿尔巴发生冲突,因两国历史渊源紧密,“双方都是特洛伊后代,因为拉维尼乌姆兴起于特洛伊,阿尔巴兴起于拉维尼乌姆,而罗马人兴起于阿尔巴王的世系”,双方都不想打一场“好似内战”,又或是“几近父子间的争斗”的战争,不想自相残杀。“正当双方观望时,他们找到了一个由命运本身所提供的解决方法。两军中当时正好各有一三孪兄弟,他们在年龄上、体力上不分伯仲。他们是豪拉提乌斯(拉丁文Horatios,即荷拉斯)和库利亚提乌斯(拉丁文Curiatios,即库利亚斯)。...王要求三孪兄弟各为自己的祖国用武器交战,统治权将归于胜利的一方。这没有什么反对意见。时间、地点也已商定。交战前,罗马人于阿尔巴人签订条约,规定:在这次交战中获胜的民族将毫无异议地统治另一民族”(李维《罗马史》卷一,23-24)。
故事更为悲剧的地方在于,两国选出的这两对三孪兄弟,相互之间有亲缘关系。荷拉斯兄弟中的老大娶了库利亚斯兄弟的姐姐为妻,而库利亚斯兄弟中的老三则是贺拉斯兄弟的妹妹的未婚夫。这两对三孪兄弟的决战关系着国家的统治或被奴役,但同时他们的个人利益又裹搅其中。
在双方势均力敌、激烈艰辛——“一经首次交锋,武器铿锵,寒剑火花四溅,巨大的恐惧扼住旁观者;希望不倾向于任何一方,声音停止了,呼吸屏住了”(李维《罗马史》卷一,25)——的战斗中,库利亚提三兄弟战死,荷拉斯兄弟二人战死,剩下一人为罗马赢得了战争和统治权。
荷拉斯兄弟的传奇故事有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艺术演绎。值得一提的是,1782年,巴黎刚好上演了剧作家高乃依(1606-1684年)1640年创作的悲剧《荷拉斯》,大卫观看后深受触动,决定创作一幅以荷拉斯兄弟为主题的油画。时隔不久,他刚好接到路易十六的订件任务,于是趁此机会要求法国政府准许他到罗马体验生活,完成画作。1784年,大卫回到罗马进行创作。反复斟酌之后,他没有选择三兄弟鏖战沙场的场景,而选择了荷拉斯兄弟在两国签订了条约之后,武装好自己,走向战场的前一刻:荷拉斯三兄弟向他们的老父亲老贺拉斯宣誓的场面。11个月后,新古典主义代表的卓越画作《荷拉斯兄弟之盟》诞生了。
![]() |
大卫《荷拉斯兄弟之盟》1784,现藏于法国卢浮宫德农馆
《荷拉斯兄弟之盟》这幅画,总体上看,画面庄重神圣,色彩单纯肃穆。大卫善用透视,画幅真实立体,背景建筑采用多里克柱式和厚重的拱门,简单沉稳;前景中人物结构错落有致,形象饱满丰富。如同一个布置精致的戏剧舞台,大卫将背景建筑放入阴影中,并利用光线渲染将人物组像镶嵌在画幅中。戏剧张力强烈,但同时悲壮沉重的气氛贯穿始终。根据人物设定,我们将画卷分为左右两组,画幅左边的三兄弟和老父亲以及右边的女人小孩。
画幅左侧,身披红袍的老父亲荷拉斯左手持剑高举,右手上扬,神情悲苦中带着刚毅,正在引导儿子们向神灵起誓;三个儿子相互环抱,跨步挺立,右臂朝父亲手中的宝剑中心高举,神情肃穆。就像李维描写的一样,在战前宣誓的这一刻,“他们祖先的神,祖国和母亲,以及无论在家或在军中的公民,此刻都在注视他们的武器和手”。这场战争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因为“政治权押在这几个人的勇气和运气上”,国家是统治抑或被奴役的命运押在这三个年轻人的身上。大卫在设计人物姿态仪容时,充分借鉴了古典雕像的技巧,兄弟三人每人的肢干和分开的双腿形成稳定的三角形,三重叠加更突显三兄弟紧密团结、稳如磐石。三兄弟和老父亲的眼光都集中在交错的宝剑的中心点,使得“战前宣誓”这个主题得到最强烈和集中的表现。
大卫《荷拉斯兄弟之盟》局部
如果说画面左侧是铁与血的沸腾交响曲,那么右侧则是混合泪水和困惑的哀伤蓝调。蓝衣女子倚靠在一把椅子上,她应该是荷拉斯三兄弟老大的妻子,她双眸紧闭,神情哀伤。此刻,她的母国正是罗马的敌国,她的同胞兄弟(即库利亚斯三兄弟)正是马上将和自己丈夫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死敌。在她身旁,坐着一位白衣女子,她低垂着头,神情幽怨凄婉。她是荷拉斯兄弟的妹妹,尚未出嫁,但已经和库利亚斯兄弟之一有了婚约。这场残酷的战争,意义重大,双方都会在战场上拼尽全力厮杀,直到分出最后胜负为止。这意味着无论战争结果如何,这两位可怜的女子都会丧失亲人。多么残酷的命运啊!而她们却无能为力。
两位年轻女子的后方,坐着一位身披长袍的年长女子,她应该是老荷拉斯的妻子,三兄弟的母亲。她垂着头,紧闭双眸,神色悲苦。国家的命运,同胞的将来,都压在三个在她眼里永远是未长大的孩子的肩上。她把三兄弟的孩子们拥在怀里,一个尚在襁褓中,另一个已到了知事的年龄。老妇人摸着孩子们稚嫩的脸蛋,紧锁眉头,她是否想起了三兄弟小时候乖巧可爱的模样,又或是前不久新婚仪式上那一对在神灵面前起誓的璧人?多么残酷的命运啊!而她却无能为力。
她怀中的那个小男孩,抿着嘴唇,手杵着下巴,若有所思地望着长辈们宣誓的场面。透过奶奶悲沉的叹息声,他是否明白父辈们正在干些什么?战争对于他来说,恐怕还只是小伙伴们叠起来的石头阵和母亲们简短的床头故事,他能理解此刻父亲们坚毅的声音里透出的讯息吗?他能感到父亲们肩头沉甸甸的荣誉和责任吗?孩子眼光所及之处,宝剑铿锵,寒光四射。
1784年,大卫在工作室中挥毫泼墨的时候,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为什么在国内政治形势暗潮涌动,启蒙思想悄悄萌芽生长的时候,选择荷拉斯兄弟之盟这个场景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呢?他为什么选择回到罗马,一个将过去荣光煌封存在废墟中的城市作画呢?
让我们细细思索贺拉斯兄弟宣誓的历史背景。首先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即便此时罗马处于王制之下,它跟我们经验中的东方君主专制有着很多本质上的区别。罗马王政时期的君主称为“勒克斯”,由选举产生,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君主不是世袭的,当一个君主去世,罗马由元老院提名选出一名临时执政者(任期不确定)统治,临时执政者有权提名下一位君主的人选。一旦临时执政者有了君主人选,他要将这个人选提交人民大会投票选举,如果通过还将由元老院批准。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古老城邦,古罗马公民已经拥有相对的政治自由和平等地位。其次,背景中那场实为抢夺资源而起的战争——“罗马农夫从阿尔巴境内将劫获物带出,而阿尔巴人因而也从罗马境内这么做”,罗马和阿尔巴王国双方都不是正义的,都是出于“对统治权的欲望怂恿这两个有亲缘关系且相邻的民族诉诸武力”;但战争中也有卑鄙无耻的打法和相对文明节制的打法之分。罗马和阿尔巴王国通过订立条约的方式,以两对“在年龄上、体力上不分伯仲”的三孪兄弟的战争结果,决定两个国家的未来。
命运女神捻线轻歌,人类的困境已然定局,生活在物质相对匮乏环境下的有死之人,必须为扩大生存环境而争斗,那么个人是否仅仅是命运的棋子,身不由己地迈动步伐呢?
如同面对必死的结局,人的选择虽然极其有限,但仍意义重大。荷拉斯三兄弟被置放到命运的舞台上,如何面对这惨烈的剧本,才真正凸显三兄弟的精神。此刻,老父亲递过宝剑,也递过优秀家族对于成员的教化——接受命运赐予的挑战,承担命运赋予的责任。今天的喧杂世界,人人热衷于谈论贵族教育,贵族气质,贵族身份,似乎通过财富堆砌的阶梯就能攀到贵族的云端;其实这是再庸俗再错误不过的观点。贵族(aristocrats)最初在古希腊语中是“最优秀的”(aristos)一词的派生词,它意味着“有高贵教养的人”,这种“高贵教养”有“将人向上提升的巨大力量”,追求荣誉,自由,美好,高尚,所有这一类的东西。在它引导下的人不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任何人,而会愿意怀着崇高的理念为了其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
贵族追求荣誉,但他们眼中的荣誉并不来自于个人雄心的实现,不是像日后扬鞭跨过卢比孔河的王者,在阅读他人文功武略时泪如雨下的那种荣誉感,而是一种基于责任和对祖国的热爱而起、基于捍卫理念和保护同胞而强的荣誉感。正如此刻画卷中的荷拉斯三兄弟。他们慷慨迎战,与其说是为了实现君王的统治欲望,不如说是为了免除同胞手足残酷厮杀的血腥和马革裹尸的命运。他们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袅袅炊烟和老母亲的滚滚热汤,战阵边缘挺立的战友和城中病痛中的老兵,一起掏过鸟蛋犁过田的朋友,集市中心的神庙和草堂中不灭的家火,所有一切他们熟悉和热爱的人和事物的命运;罗马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们誓死厮杀,与其说是为了实现自己个人的荣誉,不如说是为了实现整体同胞们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荣誉。战争决定的是城邦统治或被奴役的命运,换言之,是城邦中每个人自由或被奴役的命运,一旦屈身于别的城邦统治之下,罗马人引以为傲的自由和荣誉将不复存在。
贵族是一个友爱的整体,而不是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这种“友爱”并不是由血缘或家庭决定,而是由一种类似于家庭亲情的共同体情感来定义。同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可能相互争斗,相互勾心斗角,但同时他们以一种基本的团结精神聚合在一起;而罗马中的公民们也一样,他们可能争吵打斗,但同时他们被一种“同类人”的友爱(philia)联系在一起。不论他们的出身、地位和职务有什么不同,他们在共同体情感的浸润中被平衡、相对平等的规范联系在一起。身处战局中的荷拉斯兄弟,此刻对于“友爱”的体会肯定更加深刻。兄弟三人,互相支撑相互环抱,站立在神灵之下,众人之前。他们与其说是为了自己血脉相连的兄弟而战,不如说是为了与自己是“同类人”、同是平等的罗马公民的同胞手足而战,为了他们在其中享有自由和平等的罗马共同体而战。荷拉斯兄弟之间的“友爱”,属于他们个体,但是这个朋友圈也同时构成了一个集团,就像是缩小了的城邦;此刻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的“友爱”情感,有兄弟之情,但更多的是不同公民间为了同一目标共同出生入死的情义。
面对命运女神的安排,荷拉斯兄弟并不是消极屈从,他们虽然必须按照命定的轨迹前行,但他们自我的意志、高尚的情感同样贯穿其中。面对必死的结局,老荷拉斯选择在“祖先的神”的注视中做最后一次“贵族教养”,荷拉斯兄弟选择在“所有人的注视”中拼尽全力保卫心中所爱。
两千多年后,身处罗马废墟中的大卫,将英雄们心中的荣誉与友爱重新搬上了舞台。他选择了战前立誓而不是战场绝杀的场景,选择了三兄弟相互环抱相互支撑而不是最终唯一的胜利者凯旋的姿态,不正透露着显而易见的偏好吗?荷拉斯兄弟的传奇,不是君王统治欲望得以实现的前传,而是贵族精神在荣誉和友爱中的密密正文。
在古老的废墟中将英雄们唤醒,大卫的心思,已在画卷中表露无遗。那个被老妇人揽在怀中,却凝神注视着荷拉斯三兄弟盟誓场面的小男孩,他的视角正是大卫想象的理想观众视角。大卫希望,在画框外驻足的观众——就像画卷内的小孩一样——重新观看一场远古的传奇,重新发现自己的世界,或许在别人的命运中重新经历自己的命运,在别人的痛苦中重新发掘自己的勇敢,在别人的不幸情境中重新训练自己的热爱。大卫希望,在自己的祖国,那个经历着启蒙思想暗潮洗刷着的国度,那些面朝着凡尔赛宫思索国运的人们,能在自己的画卷中看到,老父亲递过宝剑,三兄弟立誓,幼小的孩童在角落里观看,三代人传承,一种精神不息。人在观看过程中习得了一切,言行合一,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