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谱》与安岐刻《书谱》
![]() |
孙过庭《书谱》与安岐刻《书谱》
公元1706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五年。一位年轻富有的扬州盐商从当时著名的官僚、收藏家真定梁清标梁相国家里得到了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唐孙过庭《书谱》墨迹本。他就是安岐安麓村。安岐捧卷在手,如逢至契,如获至宝,这时他刚刚年满23岁。
《书谱》是一件优秀草书作品。内容是孙过庭对书法的认识、理解、方法、笔法、运用、评论等。孙过庭的书法全面继承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宋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所以学习草书,学习王羲之一脉的晋唐书法,由此入手是登堂入室的捷径。
《书谱》对于中国书法更大的价值在于书论上。如果说:打仗要看《孙子兵法》。那么,学书就一定要看《书谱》。
《书谱》文辞优雅,文思缜密,言简意深,理论精湛,是中国书法史、乃至美术史、艺术史、甚至是哲学史上一篇最伟大的不朽著作。充满了作者对“古质今妍”的判断;对“达其情性”的要求;对“取会风骚”的追索;对“执使转用”的尊重;对“趋变适时”的勇气;以及对艺术辩证法和艺术心理学的熟练运用。初学者可以“入门窥奥”,会意者感受“四海知音”。安岐曾无限感慨:“余朝夕披对,想见前贤苦心著述,垂数千言,其精神贯注,原欲经世行远,使后之学者得所以依归。故吴傅朋云:‘学书当以过庭为指南。’不虚也”。
关于《书谱》还有二段公案。一是孙过庭的姓名身世;一是《书谱》是序文还是全文?
唐窦臮《述书赋》,窦蒙注说:“孙过庭,字虔礼,富阳人。右卫胄曹参军”。唐张怀瓘《书断》说:“孙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两个人与孙氏同在唐朝都没有说清楚。
唐诗人陈子昂是孙过庭的生前知己,撰有《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并序》:
呜乎!君讳虔礼,字过庭,有唐之□□人也。幼尚孝悌,不及学文;长而闻道,不及从事禄。值凶孽之灾,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忠信实显,而代不能明:仁义实勤,而物莫之贵。堙厄贫病,契阔良时。养心恬然,不染物累。独考性命之理,庶几天人之际。将期老有所述,死且不朽。宠荣之事,于我何有哉!志竟不遂,遇暴疾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时年若干。
呜乎!天道岂欺也哉!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铭曰:嗟嗟孙生!见尔迹,不知尔灵。天竟不遂子愿兮,今用无成。呜乎苍天,吾欲诉夫幽明!
墓志铭的记述是准确的。君讳虔礼,字过庭。
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孙过庭也先后都做过。
孙过庭《书谱》开始处有“书谱卷上”,结尾处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曰书谱”。宋徽宗在卷首题有“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书谱》是序文还是全文?《书谱》是不是还有卷下? 又成为一段公案。
《书谱》称之为“序”是自《宣和书谱》起,这才有宋徽宗题“唐孙过庭书谱序”。在这之前并没有“序”的说法。
现《书谱》墨迹本上有“书谱卷上”题记,而无“书谱卷下”题记。但《宣和书谱》有“书谱序上下二”的记载。经考《书谱》在宋代确实是分装成上、下两卷。文嘉于嘉靖四十四年检阅官府籍没严嵩家藏书画,对严嵩藏《书谱》有记载:“孙过庭《书谱》一,上下二卷全,上卷费鹅湖本,下卷吾家物也。纸墨精好,神采焕发”。也就是《书谱》上卷曾由费鹅湖收藏,下卷曾由文征明家收藏。同时在籍没严嵩财物之账簿上有记载:“孙过庭《书谱帖》一轴。”所谓“《书谱》一”表明此时已合装为一轴。
《书谱》上、下两卷在后世流传中经过多次改装,严嵩藏时将上、下二卷合装在一起。由于卷上保存较好,卷下保存较差,可能是孙过庭墨迹“书谱卷下”在流传中破损丢失了。合装后的《书谱》可以清楚看出《书谱》上半段较清洁完整,下半段则破损阙佚。
通过认真反复通读《书谱》。可以将其分为六部分,以及跋语。
第一、谈古论今。自“夫自古之善书者”至“无或疑焉”。
第二、书法要旨。自“余志学之年”至“蒙无所从”。
第三、辨识优劣。自“当仁者得意忘言,”至“宜从弃择”
第四、勤学苦练。自“夫心之所达,”至“断可极于所诣矣”。
第五、循序渐进。自“若思通楷则”至“偏玩所乖”。
第六、理想状态。自“易曰”至“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
跋语。自“汉魏以来”至“垂拱三年写记”。
可以说这是符合孙过庭“今撰为六篇”的意思的。《书谱》全文3700余字,就古人论书之作已在鸿篇之列。况且《书谱》论述精密全面。清陈奕禧认为:“《书谱》所述溯古迈今,追微阐妙,穷极议论,体势笔法,发露殆无遗蕴。”很难想象这只是一篇序文,后面还有“六篇”?有人说:孙过庭写完《书谱序》后就去世了,这也不符合“今撰为六篇”的意思。一般来说:一部巨制的“序跋”往往是写就之后再撰的。
假如《书谱》是一篇序文,后面还有“六篇”。“六篇”的篇目和内容后世均不见记载。唐张怀瓘《书断》中说:“孙(虔礼)尝作《运笔论》,亦得书之旨趣”。其后有:“孙过庭云: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犹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并有得也。”其语见于《书谱》,可知张怀瓘所言之《运笔论》,即是《书谱》。
《书谱》在唐代及以后多有临本,临本与孙过庭墨迹本基本相同,偶有细微差别。但从未见有其他内容。
我认为:《书谱》即是全文。
值得一说的是,在日本发现流传的《书谱》(空海临本)比现墨迹本在“使转为形质”后面多出二十八字:“草无点画,不扬魁岸;真无使转,都乏神明。真势促而易从,草体赊而难就。” 显然这是孙过庭的本意。可见《书谱》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反复加工修改完善的过程。可能多次修改誊抄,出现了两个或多个稿本。
从以上诸点考察,《书谱》即是全文。
《书谱》墨迹本有两段缺损。一是“汉末伯英”下少一百六十六字,一是“心不厌精”下少三十字。现在印刷出版的墨迹本一般使用 宋薛绍彭刻本补缺。
公元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25岁的安岐在天津沽水草堂迎接假道津门改补南安的陈奕禧。已经60岁的陈奕禧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鉴赏家。安岐拿出珍藏的书画与陈奕禧品阅。陈对《书谱》格外珍重心赏,特别用《圣教序》笔法,楷释《书谱》全文。
公元1711年,康熙五十年。28岁的安岐重金邀请苏州刻碑高手顾嘉颖、顾锡韩父子在天津以自藏的孙过庭《书谱》墨迹本为蓝本摹刻《书谱》。先行木刻,而后上石,历经五年竣工。同时还将陈奕禧楷释《书谱》附刻其后。这次摹刻《书谱》之精远超以前。世人尊称:安刻书谱。亦称:天津本。清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称:“(《太清楼》、《薛绍彭刻本》、《停云馆》、《玉烟堂帖》)皆不佳。······孙过庭《书谱》,唯国初安麓村所刻绝精”。安岐自23岁得到《书谱》,33岁刻毕《书谱》整整历经十载。安岐在摹刻《书谱》后留有跋文一篇。
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这时安岐已经去世十三、四年。安刻《书谱》刻石从安家流出,扬州盐商汪廷璋购得。汪廷璋也留有一篇跋文。公元1895年,乾隆六十年。两淮都转盐运使曾燠得到安刻《书谱》刻石,十分喜爱,就用船把这些石头运回自己的老家江西南城,结果船在途中翻覆,原石掉落长江。之后打捞出部分原石,由当时的金石收藏家端方收藏,这以后原石的下落就不清楚了。安刻《书谱》木刻板今藏山东诸城,惜板已漫漶。而《书谱》墨迹本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汪廷璋在《书谱》跋文里写道:“珠玉移徒云烟变灭”。
房弘毅君留心翰墨,艺术、学术名满天下。君远赴东瀛传播中华书道期间热心搜求我国书法遗珍。得安刻《书谱》佳本,此次精印以馈同好。特嘱余作跋文注释,并撰文介绍《书谱》及安刻。余对孙过庭十分景仰,对《书谱》素来偏爱,青少年时常常抄写背诵,回想当年,仿佛眼前。
有好事者问:照相印刷早已完美,高清影印墨迹本《书谱》也有多种出版,为何还要印行《安刻》?我想:刻本易得笔法骨力沉稳,墨迹易得姿态流畅连贯。所以,学习临习《书谱》时最好墨迹与刻本相互参照。古人云:一日临帖,一日写碑。这样笔墨中才有金石气、书卷气。更重要的是了解、理解《书谱》的内容并加以实践运用。我想:房弘毅君印行此本一是表达对安岐、《安刻》的敬重,一是也有这个意思。
虔礼有知。安岐有知。是为记。
顾清木
2013年6月12日,时值癸巳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