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床头、书柜、桌上,都堆着书,稍有不慎便会酿成轰然倒塌的事故。可惜买书一时快,读起来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2012年读了57本(待业的四个月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四仰八叉躺在床上读书),2013年读了39本,今年降到了32本。所以,这其实是一个羞于贴出的读书总结,提醒着被自己荒废的2014。
一月
《不留心,看不见》—— 作者是那个写过《小时候》,让读者笑出八块腹肌的桑格格,是那个曾经做过黑社会老大的女朋友,最后跑路去北京做了编辑的桑格格,偏偏是这个幽默善良、爱茶爱猫的桑格格,一度抑郁到入院治疗。在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结构中,有一个严厉的惩罚者,这个惩罚者会时时监控他/她的言行,一旦出现哪怕一点点过错或者失误,这个惩罚者就会以极其严厉的方式实施制裁和谴责。桑格格说有时候这个审判者会把她逼疯,同样的话,我也跟小来说过。书里记录了很多温暖的人和故事,也许是抑郁症患者更为敏感和脆弱,所以更容易捕捉到世间微小的美,也更容易被他人的善所感动。丑舅舅、豆豆、还有我熟悉的作家李娟,书里的每个人都那么生动立体,在字里行间呼之欲出。她从从童年时自己养的猫写到成年后朋友养的狗,从北京的秋天写到自己学陶、学茶,算是她前半生的纪录片吧,只不过片中的都是那些美好的片段。即便是不幸被摔死的小猫,在意外中丧生的朋友,都曾在这个世间和她的记忆里美好过。几首小诗也都妙绝,比如“纯正的孤独,质比金坚”。书还没面世的时候,在理想国工作的朋友利用职务之便先读到了书稿,他说《吾友郁达夫》把他看哭了。我们都想要有郁达夫这样的朋友,多么完美,其实哪有完人呢?只是因为格格眼见无一不好人罢了,或者说因为格格的善良、有趣、多才,生命中才会出现这样的朋友。近400页的书,最后一篇压轴文章给了她的爱人九色鹿。有人问九色鹿娶了格格是什么感觉,九色鹿说“敝帚自珍。”读到这里,击节叫好。
《身边的江湖》—— 有天小来发来一条消息:可曾读过《身边的江湖》?忽又读到,两眼插泪。后来我深夜读罢,给他发去一条消息:潸然泪下。野夫身上有着太多足以流传江湖的传说,高手行走江湖,见证传奇、历经风浪。结交的朋友都是扫地僧般的人物,眼见的故事或血雨腥风曲折离奇,或苦大仇深痛彻心扉。对于书中记录的苦难,野夫的态度不是高高在上的悲天悯人,因为他也是伤痕累累的苦难大众之一。在他的文字里看不到那种大风大浪之后的平和,也许那对他来说意味着原谅吧。自称土匪的黄永玉说:“我不原谅”。这个被柴静称为“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的土家汉子也以一副不原谅的姿态,对抗着生命的荒唐和世事的不公。
二月
《野火集》—— 启迪民智之书,20多年后读来仍不过时。民主女神,刘瑜、龙应台、林达当如是。《新周刊》曾在封面愤怒:你今天想骂的,鲁迅都骂过。曾经的当权者恐惧鲁迅,正如当今有人害怕龙应台。痛骂是武器,希望更多的人早日在痛骂之下清醒。
《去你家玩好吗》—— 很长时间以来,不管几点上床,我都要读一篇“一个”上的最新文章才能安心入睡。因为更喜欢纸质阅读,所以当上面的文章结集出版之后,我毫不犹豫买来再读一遍。《一个小姑娘》已经看过不下五遍了,再次读起,仍然泪眼婆娑。《冰箱里的企鹅》、《长颈鹿在超市做导购》、《再热也热不过初恋》这样的故事非内心纯净、灵魂轻盈的人不能写出来。宋冬野的《月亮河爱情都像一碗蜂蜜》和《董小姐》一样动人,囧叔的《狗王周骐圣》和他在“一个”上的另一个故事一样神奇。至于张嘉佳,我和平楚姑娘都觉得看过他的一篇文章就绝对没必要看他的书了。
《哥伦比亚的倒影》—— 给某中文系才子推荐木心的时候我用的词是“相见恨晚”。去年去听陈丹青讲木心,排队时我还感慨陈老师的粉丝年龄跨度好大。直到讲座的提问环节我才知道这个可笑的判断多么主观,那些50后和90后原来都是木心的读者。这才赶快买了木心的书,因为懒,拖到现在才读。不是所有的文章都看懂了,也不是所有的字都认识。但莫名觉得这才是美好的汉语应有的状态,同样是排列组合,木心的文字就是能让人口齿生香。他的叙述不疾不徐,自有节奏;他的描述蜻蜓点水却直击要害;他作文做人自有一股风流气度,这是修养和文化在岁月磨难之后的沉淀。
三月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瘦子的》—— 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我躺在草地上一口气读完,然后去雕刻时光和尹小姐窝在沙发里喝茶,觉得自己出门时选对书了。荞麦的书读过三本,都算不上特别好,但又都有值得一读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绝佳的下午茶读物。相比前两本长篇,短片的故事讲起来更需要技巧。荞麦讲得还算成功。很早之前在豆瓣上跟她聊过几句,后来在“一个”的签售现场见到,提及,她脱口而出:“你还在丽思卡尔顿吗?”原来好作家都有好记性。
《小辰光》—— 最初在豆瓣上关注wanze就是因为他名为“小辰光”的相册,小辰光即小时候,他把一代人的集体童年记忆用画笔一一展现。反光游戏、学自行车、压煤球、讨饭人……一幅小图配上寥寥数语,带你回到回不去的小时候。书寄到办公室,我拿给Jack看,他说:“这就是我的童年。”有的作家是观察者,有的作家是评论者,wanze是记录者,谢谢他,记录了许多人的小时候。
《琼美卡随想录》—— 木心是汉语大师,每个形容词都恰到好处,每个句子都那么熨帖舒展,一本书读下来仿佛一杯好茶入喉,甘甜顺畅而回味悠长。他说枫树、槭树、檞树是一群疯子,露天更衣、滥用颜色,这是怎样的奇思妙想?他说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这是怎样的机敏睿智?他说世界上最可爱的是花生米,若有人不认同此一论点,那么,花生酱如何,这是怎样的调皮可爱?他说那些自以为“开门见山”的人,我注视了——门也没有,山也没有,这是怎样的犀利尖锐?
《昨日书》—— 马世芳的青春之书、音乐之书。摇滚和青春,我想不出更好的组合了。
《一个人漂泊的日子》—— 高木直子的书里我最有认同感的一本。一个瘦小的女孩独自在大都市里追逐梦想的故事,那些经历多么熟悉,犹如“把青春献给身后那座灯火辉煌的城市”的我和我的朋友们。跟朋友开玩笑说漂泊在外,有好多本血泪史,找工作血泪史、租房血泪史,可是此中滋味都会在成长和强大之后化为口中那轻描淡写的一句玩笑,不是吗?
四月
《The Whispering Game and 5 Years of B.wing》—— 我对平楚姑娘说B.wing的书是给大人心里住着的那个小孩看的。如果你也像我和B.wing一样,敏感、脆弱、缺爱、缺乏安全感、充满幻想,那么你一定要读一读她的书。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知乎上搜张佳玮,你会发现很多人在提问为什么张佳玮知道的那么多。这样一个才情满满、知识面丰富、记忆力惊人的翩翩佳公子却自称普通人,写作于他来说,更像是在炫技,我等真正的普通人只能一边欣赏赞叹一边愤愤不平自己的才疏学浅。
五月
《爱上几个人渣》—— 专栏结集,书中快餐,等车时尚可一吃,多吃无益。
《只是孩子》—— 352页的书,我从319页开始哭,无视火车上诧异的乘客。不管你是否听过Patti Smith的歌,不管你是否认同摇滚和书里那些当代艺术形式,我想你都会被书中的爱情打动。他们只是孩子,因为一直坚守着那份单纯。两个灵魂一生的契合和相守,互为对方的缪斯,那份懂得,多少人穷极一生都无法拥有。
《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 写给孩子的童话,同样可以感动一个大人。你曾付出的温暖,都会在某个寒冷的时刻变本加厉的回来为你燃起一堆熊熊大火。有这么一个姑娘,她在认识我两个小时之后对我说:“我今天跟你说的话比我过去一个星期说的都多。”然后她执意请我吃饭,吃完饭又坚持带我回她办公室,拿了这本书送我。姑娘是好姑娘,书是好书。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书是小来送的,他曾说即使我从小娇生惯养,但独立一直在我的基因里。其实我想说,最初心中那份独立的力量可能都是来自于书本。
《每个店主都有一段江湖传说》—— 当天真的人只想做好一件小事时,他可以正确到无法估量。这是书中的一句话。台湾是一定会去的,这本书也是一定会带着的。
《知日*设计力》—— 对设计感兴趣的人都知道日本设计的地位,无需多言。好的设计可以让人透过作品看到设计师的情怀,可惜我们早已把情怀踩在脚下、扔在垃圾里了,所以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心怀敬意。书里有段话很有意思:近代以来,每当一个新的西方概念闯进东方的视野,常常是日本人最先接受并为之”命名“的。比如1872年译出的”美术“、1876年的”雕刻“、1882年的”绘画“、1897年的”建筑“等。“设计”一词亦然。
《草草集》—— 陈丹青的犀利和深刻一如既往。痛批社会现实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把恩师介绍给更多人,只因不忍让一代大师的风流才华被淹没,这才是文人的担当。去找小来的时候提及在车上读《草草集》,他笑了:我本来想送你《草草集》的。
六月
《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 张公子一向卖得一手好萌,前半部分的童话每一篇都很喜欢,只有心地澄澈的人才写得出来那么干净可爱的故事。长颈鹿可以去超市做导购,专为女孩子拿最上面一层货架的商品,夏日午后的阳光可以装在瓶子里售卖,在某一个冬日打开招待到访的朋友,真不知道他那些奇思妙想都是哪里来的!后半部门的小说堪比高中时读的青春小说啊,甘世佳那本叫什么来着,《道明寺》。
《1980年代的爱情》—— 一直挺欣赏野夫,但不得不说这算不上一部好小说。无论是故事结构、节奏还是人物对白和语言风格,拿写散文的套路来写小说是不对的。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读这本书之前不是陈坤的粉,读完之后没有变成粉,但对这个人以及他做的事起了敬意。这不是一本浮夸肤浅的明星自传,而是一个人对生命和心灵严肃认真的思考。至于文字,一个脑子里装着卡尔维诺的人,下笔自然不会差。很喜欢他的一句话:过于期待终点的到来,只会让它来的更“慢“。
七月
《拿不动的世界》—— 大橘子画图,东东枪配文。如果我没记错,大橘子是才女徐静蕾的闺蜜。图已很有想象力,文则更胜一筹。调皮的文字里透着忧伤,充满想象的故事里弥漫着情怀。唯有装了一肚子美好的细枝末节的人,才写得出这种故事。大学时期在牛博网上看到东东枪,看他在博客里写相声和曲艺,听他在《六里庄人民广播站》里借古讽今,后来一路追随看他的《俗话说》,订阅他的微信,看他从奥美的Junior Copy Writer 做到 Assistant Creative Director. 一开口便是包袱,一讲故事即是段子,偏偏是这样一个人,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着对相声和曲艺的研究和传承,对老一代艺术家的宣传,刻苦地钻研古代汉语,认真地咬文嚼字,咂摸典故,只因对汉语的那份热爱。
《不裁》—— 作为“中国最美图书”和“世界最美图书”,装帧设计满分。朱赢椿这个名字便是质量保证。内容乏善可陈,豆瓣上有人说内容完全是厕所读物范畴,可是装帧设计又不适合放厕所里,完全同意。再次验证:专栏结集不可读。
八月
《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 小人物的江湖传说和爱恨情仇,一样曲折离奇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精彩程度并不输给这个大时代。
九月
《树屋》—— 还是小人物,他们平凡到没有故乡,连住了三代人的房子都是违章建筑扩建而来,整个家族没有根,像树屋。但正是小人物的命运轨迹谱写了大时代的史诗。家族里的每个人好像都在逃避,爷爷奶奶逃避的是生命的苦难,良嗣的叔叔逃避的是曾经的挫折,良嗣的姑姑逃避的是看似亲情淡漠的家庭,良嗣的哥哥逃避得最彻底,直接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最终大家还是在爷爷去世、奶奶回到中国寻找过去之后又聚到了一起,像一棵树,枝叶指向都指向根的方向。逃避,是爷爷奶奶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的自我保护,是姑姑选择另一种生活的途径,是哥哥在痛苦之下寻求解脱的方式。
《失落的一角》——谢尔•希尔弗斯坦画给大人看的故事,缺一角的生命不是遗憾,太过圆满便失了棱角。
《失落的一角遇上大圆满》——不去依靠别人带给你生命的圆满,成长,就是不断打磨出更好的自己。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一口气读完,畅快、过瘾。送了一本作者签名本给博士姐姐,她发来消息:曾经觉得只有高尔泰才能把华丽的词用到让人舒服,严明也快了。这是一个组过摇滚乐队的摄影师,他说他希望自己的天真、敏感和好奇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枯萎,正是这些特质,让他窥视和捕捉到了须臾之间闪现的夸张的现实、孤独的生命、温暖的时刻、忧伤的情绪,我看到了正在换衣服的女孩儿青春躯体的美好呼之欲出,我看到了空旷寂寥的天地间一尊佛头脸上的萧瑟肆意弥漫,我看到夕阳下收工回家的米奇的无限落寞,他说:“我们喘着气,为的是那些喘不过气的时刻。”我猜他按下快门的每一刻,都是喘不过气的吧。
十月
这个月我居然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我,我,我,我能说我去迷笛了,我去跑步了吗?求别拆穿。
十一月
《乖,摸摸头》——书名就直击软肋。大冰说:“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离开三亚的这几年,遇到了许多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他们内心强大、精神富足,勇敢的坚持着,把生活过成了别人讲起来就一脸艳羡的故事。
十二月
《奇石》——一席的现场,主持人看我怀揣两本《奇石》,以为我是何伟的助理。另一本签名本送给了一个同样喜欢Peter的姑娘,她在国外也没帮我买到《Oracle Bones》。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这本书看完,印象最深的故事偏偏就是《甲骨文》。相比他作品饱受争议的妻子张彤禾,读者对何伟的评价倒是一边倒的好评。这个美国记者总是平静地告诉你他观察到的真实而荒诞的中国,白描般的叙述中没有过多评论,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试图去了解并理解的旁观者,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那些写尼泊尔、日本、埃及以美国的故事亦是如此)。身为中国人,我们却要从一个美国人笔下的故事开始对自身所处环境和时代的思考。
《虫子旁》—— 朱赢椿是我最喜欢的国内书籍设计师,是“中国最美图书“和”世界最美图书“的设计者。他可以为一只蜗牛写一本《蜗牛慢吞吞》,他在一席的演讲题目叫《慢慢慢下来》,他给我的《蚁呓》签名的时候,不紧不慢写下漂亮的名字之后又画了一只笔触细腻的蚂蚁。每天神色匆匆、疲于赶稿的媒体人做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慢生活“的选题,可是有几个人能真的慢下来?新周刊说中国是”急之国“,现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给我们的是时刻紧张焦躁的精神状态。慢下来,弥足珍贵,又谈何容易?朱赢椿做到了,美丽的南京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小小的角落,他一年四季都在这里发掘着你我都会忽略的美好。可能是一只在水洼边试探着喝水的小蚂蚁,可能是两只拥抱在一起的西瓜虫(真的是在拥抱),可能是一直正在捕捉猎物的蜘蛛。这些被我们厌弃、忽略、甚至一脚踩碎、一巴掌打烂的昆虫们,被他拍下来,写成了故事,画成了画。内心诗情画意的人,眼见之物无一不可入诗作画。在他眼里,夕阳下的白芷花、石缝里受伤的朱肩丽叩甲的盔甲、被踩死的斑衣蜡蝉的翅膀,都好看极了。在平心静气不慌不忙的的慢生活里,他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生命的美丽。2014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听着窗外次第绽放的烟花读完这本书,心仿佛都柔软了一些。
别人是“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这样看来这一年里我有一多半时间都无颜顾镜自怜。读没读书,骗不了别人,更骗不了自己。我这就上床读书去。
一月
《不留心,看不见》—— 作者是那个写过《小时候》,让读者笑出八块腹肌的桑格格,是那个曾经做过黑社会老大的女朋友,最后跑路去北京做了编辑的桑格格,偏偏是这个幽默善良、爱茶爱猫的桑格格,一度抑郁到入院治疗。在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结构中,有一个严厉的惩罚者,这个惩罚者会时时监控他/她的言行,一旦出现哪怕一点点过错或者失误,这个惩罚者就会以极其严厉的方式实施制裁和谴责。桑格格说有时候这个审判者会把她逼疯,同样的话,我也跟小来说过。书里记录了很多温暖的人和故事,也许是抑郁症患者更为敏感和脆弱,所以更容易捕捉到世间微小的美,也更容易被他人的善所感动。丑舅舅、豆豆、还有我熟悉的作家李娟,书里的每个人都那么生动立体,在字里行间呼之欲出。她从从童年时自己养的猫写到成年后朋友养的狗,从北京的秋天写到自己学陶、学茶,算是她前半生的纪录片吧,只不过片中的都是那些美好的片段。即便是不幸被摔死的小猫,在意外中丧生的朋友,都曾在这个世间和她的记忆里美好过。几首小诗也都妙绝,比如“纯正的孤独,质比金坚”。书还没面世的时候,在理想国工作的朋友利用职务之便先读到了书稿,他说《吾友郁达夫》把他看哭了。我们都想要有郁达夫这样的朋友,多么完美,其实哪有完人呢?只是因为格格眼见无一不好人罢了,或者说因为格格的善良、有趣、多才,生命中才会出现这样的朋友。近400页的书,最后一篇压轴文章给了她的爱人九色鹿。有人问九色鹿娶了格格是什么感觉,九色鹿说“敝帚自珍。”读到这里,击节叫好。
《身边的江湖》—— 有天小来发来一条消息:可曾读过《身边的江湖》?忽又读到,两眼插泪。后来我深夜读罢,给他发去一条消息:潸然泪下。野夫身上有着太多足以流传江湖的传说,高手行走江湖,见证传奇、历经风浪。结交的朋友都是扫地僧般的人物,眼见的故事或血雨腥风曲折离奇,或苦大仇深痛彻心扉。对于书中记录的苦难,野夫的态度不是高高在上的悲天悯人,因为他也是伤痕累累的苦难大众之一。在他的文字里看不到那种大风大浪之后的平和,也许那对他来说意味着原谅吧。自称土匪的黄永玉说:“我不原谅”。这个被柴静称为“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的土家汉子也以一副不原谅的姿态,对抗着生命的荒唐和世事的不公。
二月
《野火集》—— 启迪民智之书,20多年后读来仍不过时。民主女神,刘瑜、龙应台、林达当如是。《新周刊》曾在封面愤怒:你今天想骂的,鲁迅都骂过。曾经的当权者恐惧鲁迅,正如当今有人害怕龙应台。痛骂是武器,希望更多的人早日在痛骂之下清醒。
《去你家玩好吗》—— 很长时间以来,不管几点上床,我都要读一篇“一个”上的最新文章才能安心入睡。因为更喜欢纸质阅读,所以当上面的文章结集出版之后,我毫不犹豫买来再读一遍。《一个小姑娘》已经看过不下五遍了,再次读起,仍然泪眼婆娑。《冰箱里的企鹅》、《长颈鹿在超市做导购》、《再热也热不过初恋》这样的故事非内心纯净、灵魂轻盈的人不能写出来。宋冬野的《月亮河爱情都像一碗蜂蜜》和《董小姐》一样动人,囧叔的《狗王周骐圣》和他在“一个”上的另一个故事一样神奇。至于张嘉佳,我和平楚姑娘都觉得看过他的一篇文章就绝对没必要看他的书了。
《哥伦比亚的倒影》—— 给某中文系才子推荐木心的时候我用的词是“相见恨晚”。去年去听陈丹青讲木心,排队时我还感慨陈老师的粉丝年龄跨度好大。直到讲座的提问环节我才知道这个可笑的判断多么主观,那些50后和90后原来都是木心的读者。这才赶快买了木心的书,因为懒,拖到现在才读。不是所有的文章都看懂了,也不是所有的字都认识。但莫名觉得这才是美好的汉语应有的状态,同样是排列组合,木心的文字就是能让人口齿生香。他的叙述不疾不徐,自有节奏;他的描述蜻蜓点水却直击要害;他作文做人自有一股风流气度,这是修养和文化在岁月磨难之后的沉淀。
三月
《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瘦子的》—— 一个阳光很好的下午,我躺在草地上一口气读完,然后去雕刻时光和尹小姐窝在沙发里喝茶,觉得自己出门时选对书了。荞麦的书读过三本,都算不上特别好,但又都有值得一读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绝佳的下午茶读物。相比前两本长篇,短片的故事讲起来更需要技巧。荞麦讲得还算成功。很早之前在豆瓣上跟她聊过几句,后来在“一个”的签售现场见到,提及,她脱口而出:“你还在丽思卡尔顿吗?”原来好作家都有好记性。
《小辰光》—— 最初在豆瓣上关注wanze就是因为他名为“小辰光”的相册,小辰光即小时候,他把一代人的集体童年记忆用画笔一一展现。反光游戏、学自行车、压煤球、讨饭人……一幅小图配上寥寥数语,带你回到回不去的小时候。书寄到办公室,我拿给Jack看,他说:“这就是我的童年。”有的作家是观察者,有的作家是评论者,wanze是记录者,谢谢他,记录了许多人的小时候。
《琼美卡随想录》—— 木心是汉语大师,每个形容词都恰到好处,每个句子都那么熨帖舒展,一本书读下来仿佛一杯好茶入喉,甘甜顺畅而回味悠长。他说枫树、槭树、檞树是一群疯子,露天更衣、滥用颜色,这是怎样的奇思妙想?他说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这是怎样的机敏睿智?他说世界上最可爱的是花生米,若有人不认同此一论点,那么,花生酱如何,这是怎样的调皮可爱?他说那些自以为“开门见山”的人,我注视了——门也没有,山也没有,这是怎样的犀利尖锐?
《昨日书》—— 马世芳的青春之书、音乐之书。摇滚和青春,我想不出更好的组合了。
《一个人漂泊的日子》—— 高木直子的书里我最有认同感的一本。一个瘦小的女孩独自在大都市里追逐梦想的故事,那些经历多么熟悉,犹如“把青春献给身后那座灯火辉煌的城市”的我和我的朋友们。跟朋友开玩笑说漂泊在外,有好多本血泪史,找工作血泪史、租房血泪史,可是此中滋味都会在成长和强大之后化为口中那轻描淡写的一句玩笑,不是吗?
四月
《The Whispering Game and 5 Years of B.wing》—— 我对平楚姑娘说B.wing的书是给大人心里住着的那个小孩看的。如果你也像我和B.wing一样,敏感、脆弱、缺爱、缺乏安全感、充满幻想,那么你一定要读一读她的书。
《我这个普通人的生活》—— 知乎上搜张佳玮,你会发现很多人在提问为什么张佳玮知道的那么多。这样一个才情满满、知识面丰富、记忆力惊人的翩翩佳公子却自称普通人,写作于他来说,更像是在炫技,我等真正的普通人只能一边欣赏赞叹一边愤愤不平自己的才疏学浅。
五月
《爱上几个人渣》—— 专栏结集,书中快餐,等车时尚可一吃,多吃无益。
《只是孩子》—— 352页的书,我从319页开始哭,无视火车上诧异的乘客。不管你是否听过Patti Smith的歌,不管你是否认同摇滚和书里那些当代艺术形式,我想你都会被书中的爱情打动。他们只是孩子,因为一直坚守着那份单纯。两个灵魂一生的契合和相守,互为对方的缪斯,那份懂得,多少人穷极一生都无法拥有。
《奥菲利亚的影子剧院》—— 写给孩子的童话,同样可以感动一个大人。你曾付出的温暖,都会在某个寒冷的时刻变本加厉的回来为你燃起一堆熊熊大火。有这么一个姑娘,她在认识我两个小时之后对我说:“我今天跟你说的话比我过去一个星期说的都多。”然后她执意请我吃饭,吃完饭又坚持带我回她办公室,拿了这本书送我。姑娘是好姑娘,书是好书。
《独立,从一个人旅行开始》—— 书是小来送的,他曾说即使我从小娇生惯养,但独立一直在我的基因里。其实我想说,最初心中那份独立的力量可能都是来自于书本。
《每个店主都有一段江湖传说》—— 当天真的人只想做好一件小事时,他可以正确到无法估量。这是书中的一句话。台湾是一定会去的,这本书也是一定会带着的。
《知日*设计力》—— 对设计感兴趣的人都知道日本设计的地位,无需多言。好的设计可以让人透过作品看到设计师的情怀,可惜我们早已把情怀踩在脚下、扔在垃圾里了,所以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心怀敬意。书里有段话很有意思:近代以来,每当一个新的西方概念闯进东方的视野,常常是日本人最先接受并为之”命名“的。比如1872年译出的”美术“、1876年的”雕刻“、1882年的”绘画“、1897年的”建筑“等。“设计”一词亦然。
《草草集》—— 陈丹青的犀利和深刻一如既往。痛批社会现实的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把恩师介绍给更多人,只因不忍让一代大师的风流才华被淹没,这才是文人的担当。去找小来的时候提及在车上读《草草集》,他笑了:我本来想送你《草草集》的。
六月
《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 张公子一向卖得一手好萌,前半部分的童话每一篇都很喜欢,只有心地澄澈的人才写得出来那么干净可爱的故事。长颈鹿可以去超市做导购,专为女孩子拿最上面一层货架的商品,夏日午后的阳光可以装在瓶子里售卖,在某一个冬日打开招待到访的朋友,真不知道他那些奇思妙想都是哪里来的!后半部门的小说堪比高中时读的青春小说啊,甘世佳那本叫什么来着,《道明寺》。
《1980年代的爱情》—— 一直挺欣赏野夫,但不得不说这算不上一部好小说。无论是故事结构、节奏还是人物对白和语言风格,拿写散文的套路来写小说是不对的。
《突然就走到了西藏》—— 读这本书之前不是陈坤的粉,读完之后没有变成粉,但对这个人以及他做的事起了敬意。这不是一本浮夸肤浅的明星自传,而是一个人对生命和心灵严肃认真的思考。至于文字,一个脑子里装着卡尔维诺的人,下笔自然不会差。很喜欢他的一句话:过于期待终点的到来,只会让它来的更“慢“。
七月
《拿不动的世界》—— 大橘子画图,东东枪配文。如果我没记错,大橘子是才女徐静蕾的闺蜜。图已很有想象力,文则更胜一筹。调皮的文字里透着忧伤,充满想象的故事里弥漫着情怀。唯有装了一肚子美好的细枝末节的人,才写得出这种故事。大学时期在牛博网上看到东东枪,看他在博客里写相声和曲艺,听他在《六里庄人民广播站》里借古讽今,后来一路追随看他的《俗话说》,订阅他的微信,看他从奥美的Junior Copy Writer 做到 Assistant Creative Director. 一开口便是包袱,一讲故事即是段子,偏偏是这样一个人,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着对相声和曲艺的研究和传承,对老一代艺术家的宣传,刻苦地钻研古代汉语,认真地咬文嚼字,咂摸典故,只因对汉语的那份热爱。
《不裁》—— 作为“中国最美图书”和“世界最美图书”,装帧设计满分。朱赢椿这个名字便是质量保证。内容乏善可陈,豆瓣上有人说内容完全是厕所读物范畴,可是装帧设计又不适合放厕所里,完全同意。再次验证:专栏结集不可读。
八月
《我讲个故事你可别当真啊》—— 小人物的江湖传说和爱恨情仇,一样曲折离奇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精彩程度并不输给这个大时代。
九月
《树屋》—— 还是小人物,他们平凡到没有故乡,连住了三代人的房子都是违章建筑扩建而来,整个家族没有根,像树屋。但正是小人物的命运轨迹谱写了大时代的史诗。家族里的每个人好像都在逃避,爷爷奶奶逃避的是生命的苦难,良嗣的叔叔逃避的是曾经的挫折,良嗣的姑姑逃避的是看似亲情淡漠的家庭,良嗣的哥哥逃避得最彻底,直接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最终大家还是在爷爷去世、奶奶回到中国寻找过去之后又聚到了一起,像一棵树,枝叶指向都指向根的方向。逃避,是爷爷奶奶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代的自我保护,是姑姑选择另一种生活的途径,是哥哥在痛苦之下寻求解脱的方式。
《失落的一角》——谢尔•希尔弗斯坦画给大人看的故事,缺一角的生命不是遗憾,太过圆满便失了棱角。
《失落的一角遇上大圆满》——不去依靠别人带给你生命的圆满,成长,就是不断打磨出更好的自己。
《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一口气读完,畅快、过瘾。送了一本作者签名本给博士姐姐,她发来消息:曾经觉得只有高尔泰才能把华丽的词用到让人舒服,严明也快了。这是一个组过摇滚乐队的摄影师,他说他希望自己的天真、敏感和好奇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枯萎,正是这些特质,让他窥视和捕捉到了须臾之间闪现的夸张的现实、孤独的生命、温暖的时刻、忧伤的情绪,我看到了正在换衣服的女孩儿青春躯体的美好呼之欲出,我看到了空旷寂寥的天地间一尊佛头脸上的萧瑟肆意弥漫,我看到夕阳下收工回家的米奇的无限落寞,他说:“我们喘着气,为的是那些喘不过气的时刻。”我猜他按下快门的每一刻,都是喘不过气的吧。
十月
这个月我居然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我,我,我,我能说我去迷笛了,我去跑步了吗?求别拆穿。
十一月
《乖,摸摸头》——书名就直击软肋。大冰说:“请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在过着你想要的生活。“离开三亚的这几年,遇到了许多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他们内心强大、精神富足,勇敢的坚持着,把生活过成了别人讲起来就一脸艳羡的故事。
十二月
《奇石》——一席的现场,主持人看我怀揣两本《奇石》,以为我是何伟的助理。另一本签名本送给了一个同样喜欢Peter的姑娘,她在国外也没帮我买到《Oracle Bones》。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这本书看完,印象最深的故事偏偏就是《甲骨文》。相比他作品饱受争议的妻子张彤禾,读者对何伟的评价倒是一边倒的好评。这个美国记者总是平静地告诉你他观察到的真实而荒诞的中国,白描般的叙述中没有过多评论,大多数时候他只是一个试图去了解并理解的旁观者,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那些写尼泊尔、日本、埃及以美国的故事亦是如此)。身为中国人,我们却要从一个美国人笔下的故事开始对自身所处环境和时代的思考。
《虫子旁》—— 朱赢椿是我最喜欢的国内书籍设计师,是“中国最美图书“和”世界最美图书“的设计者。他可以为一只蜗牛写一本《蜗牛慢吞吞》,他在一席的演讲题目叫《慢慢慢下来》,他给我的《蚁呓》签名的时候,不紧不慢写下漂亮的名字之后又画了一只笔触细腻的蚂蚁。每天神色匆匆、疲于赶稿的媒体人做了一个又一个关于”慢生活“的选题,可是有几个人能真的慢下来?新周刊说中国是”急之国“,现代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给我们的是时刻紧张焦躁的精神状态。慢下来,弥足珍贵,又谈何容易?朱赢椿做到了,美丽的南京大学校园里,有一个小小的角落,他一年四季都在这里发掘着你我都会忽略的美好。可能是一只在水洼边试探着喝水的小蚂蚁,可能是两只拥抱在一起的西瓜虫(真的是在拥抱),可能是一直正在捕捉猎物的蜘蛛。这些被我们厌弃、忽略、甚至一脚踩碎、一巴掌打烂的昆虫们,被他拍下来,写成了故事,画成了画。内心诗情画意的人,眼见之物无一不可入诗作画。在他眼里,夕阳下的白芷花、石缝里受伤的朱肩丽叩甲的盔甲、被踩死的斑衣蜡蝉的翅膀,都好看极了。在平心静气不慌不忙的的慢生活里,他没有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生命的美丽。2014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听着窗外次第绽放的烟花读完这本书,心仿佛都柔软了一些。
别人是“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这样看来这一年里我有一多半时间都无颜顾镜自怜。读没读书,骗不了别人,更骗不了自己。我这就上床读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