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耳乐心 ——与古筝的故事及音乐的交集
音乐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那一个个的故事那一份份沉甸甸的感情。
与音乐的故事,真正的开端很巧妙,是一首古筝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慢板部分。即使之前学古筝很久了,弹过的曲子也不少。《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寒鸦戏水》、《林冲夜奔》等经典的曲子,在之前的学习时,轻重与快慢的处理都是用“标注”的,即是指通过看一些大家的演奏,将他们的处理方式记在我的谱上。
说回《草原》这首曲子,它悠扬的慢板部分我并没有想象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以及蔚蓝的天空,真正映入我的眼帘的,是《犬夜叉》里桔梗和犬夜叉在竹筏上的情景,橘红的夕阳下,水波微微荡漾,小竹筏缓缓前行着,半妖和人的爱,还没有腥风血雨,荆棘丛林,仍然是平静幸福的。
再说《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好故事并没有发生在我的身旁,我的世界,是小学的一个小小教室和都市里一个住所,阳台、人造湖、汽车的鸣笛、坑坑洼洼的学校黄土堆“后山”,是因为哥哥的侃侃而谈而对商业与政治的好奇,是动漫里的少女或奇幻,“自然”是什么?“知音”是什么?
而《渔舟唱晚》颂劳动的喜悦我也并没有真的体验过。但那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是可以想象。一年暑假,每两天就要因为古筝课而经过那片人工湖泊,那像碎了的玻璃一般发亮的湖面总是可以让我驻足,还有一次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那青白色的闪电像蛇吐的信子一般舔舐大地,我,从桥上走过,手死死的抓住那似乎马上就要被吹翻的伞,四周除了灯就没有比我更高的东西时那种真实的恐惧,那种对自然的敬畏……
《林冲夜奔》,这是我最讨厌的一首曲子了,作为不喜欢《水浒传》,不崇拜林冲这个人物的我,对这首曲子的处理只能用模仿来形容,只是手在弹,脑子在搜寻标注。即使老师再如何说紧迫感与无奈感我所能想象出来的,只是一个本来我不认识的软弱的男人,风雪之夜,注定上梁山的无力描写罢了。
亲历者们的文字描写即使再生动,对于没有体验过的“别人”其实就像是对盲人说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一般,对,只有自己去看去摸去思考,才会明白这些远远不能被别人的“体验”所代替的细腻却汹涌的感情。
在刘墉的一本书中提到了儿子刘轩学钢琴的事。一位著名的钢琴家教刘轩钢琴,问,你失恋过吗?答,没有。老师便说:那你一定弹不好这首曲子。若干年后,刘墉再听刘轩弹这首曲子,此时,寄托于音乐中的悲痛才真正从他的指尖流露。“钢琴诗人”肖邦的一首G小调叙事曲,也因为BBC的一个《肖邦拯救人生》两个真实的例子才让我真正理解它的情感。黑暗无边,彷徨绝望,焦躁不安,却还是选择前进,选择光明,纪录片中的男子与病痛抗争,女孩带着对生命的馈赠感恩地活着。若非此,只能是在大街上或是电视广告中看着如何将音乐与明显格格不入的情节杂交产生畸变。
去年年末听的音乐会,斯洛伐克国家爱乐乐团的无锡大剧院演出,我先是对现场棒极了的气氛赞美了一番,再是感慨首席小提琴手好帅,接着,门德尔松的A大调第四交响曲Op.90。我就……睡着了。幸好这听不懂的上半场在漫长的40分钟后结束了,下半场的好几首波尔卡就完全兴奋了起来,果然就这样闹闹腾腾的曲子最能调动积极性了,记得有一首波尔卡演出的时候简直要兴奋地跳起舞来了,台上的家伙们也开心地搂着肩膀唱了起来,一首滑稽火车头波尔卡里模仿火车的鸣笛声更是可爱。的确,快乐的情绪实在太容易传达,世界的快乐的一样哈哈大笑,而压抑和彷徨却需要时间来体验。我在这场音乐会还只能感受出快乐的符号。看来要听懂西方古典音乐,发现里面的故事,还有一段时间吧。
让孩子早早接触乐器虽然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打好基础,但只有真的去触摸生活的孩子才可以演奏出真正的音乐。我也还在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对话,也在用自己的经历去给穿越了长久历史之河的音乐作品脑海中配上自己可见可感的记忆,一点点看懂音乐里的甲骨文。
与音乐的故事,真正的开端很巧妙,是一首古筝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慢板部分。即使之前学古筝很久了,弹过的曲子也不少。《高山流水》、《渔舟唱晚》、《寒鸦戏水》、《林冲夜奔》等经典的曲子,在之前的学习时,轻重与快慢的处理都是用“标注”的,即是指通过看一些大家的演奏,将他们的处理方式记在我的谱上。
说回《草原》这首曲子,它悠扬的慢板部分我并没有想象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以及蔚蓝的天空,真正映入我的眼帘的,是《犬夜叉》里桔梗和犬夜叉在竹筏上的情景,橘红的夕阳下,水波微微荡漾,小竹筏缓缓前行着,半妖和人的爱,还没有腥风血雨,荆棘丛林,仍然是平静幸福的。
再说《高山流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好故事并没有发生在我的身旁,我的世界,是小学的一个小小教室和都市里一个住所,阳台、人造湖、汽车的鸣笛、坑坑洼洼的学校黄土堆“后山”,是因为哥哥的侃侃而谈而对商业与政治的好奇,是动漫里的少女或奇幻,“自然”是什么?“知音”是什么?
而《渔舟唱晚》颂劳动的喜悦我也并没有真的体验过。但那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是可以想象。一年暑假,每两天就要因为古筝课而经过那片人工湖泊,那像碎了的玻璃一般发亮的湖面总是可以让我驻足,还有一次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那青白色的闪电像蛇吐的信子一般舔舐大地,我,从桥上走过,手死死的抓住那似乎马上就要被吹翻的伞,四周除了灯就没有比我更高的东西时那种真实的恐惧,那种对自然的敬畏……
《林冲夜奔》,这是我最讨厌的一首曲子了,作为不喜欢《水浒传》,不崇拜林冲这个人物的我,对这首曲子的处理只能用模仿来形容,只是手在弹,脑子在搜寻标注。即使老师再如何说紧迫感与无奈感我所能想象出来的,只是一个本来我不认识的软弱的男人,风雪之夜,注定上梁山的无力描写罢了。
亲历者们的文字描写即使再生动,对于没有体验过的“别人”其实就像是对盲人说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一般,对,只有自己去看去摸去思考,才会明白这些远远不能被别人的“体验”所代替的细腻却汹涌的感情。
在刘墉的一本书中提到了儿子刘轩学钢琴的事。一位著名的钢琴家教刘轩钢琴,问,你失恋过吗?答,没有。老师便说:那你一定弹不好这首曲子。若干年后,刘墉再听刘轩弹这首曲子,此时,寄托于音乐中的悲痛才真正从他的指尖流露。“钢琴诗人”肖邦的一首G小调叙事曲,也因为BBC的一个《肖邦拯救人生》两个真实的例子才让我真正理解它的情感。黑暗无边,彷徨绝望,焦躁不安,却还是选择前进,选择光明,纪录片中的男子与病痛抗争,女孩带着对生命的馈赠感恩地活着。若非此,只能是在大街上或是电视广告中看着如何将音乐与明显格格不入的情节杂交产生畸变。
去年年末听的音乐会,斯洛伐克国家爱乐乐团的无锡大剧院演出,我先是对现场棒极了的气氛赞美了一番,再是感慨首席小提琴手好帅,接着,门德尔松的A大调第四交响曲Op.90。我就……睡着了。幸好这听不懂的上半场在漫长的40分钟后结束了,下半场的好几首波尔卡就完全兴奋了起来,果然就这样闹闹腾腾的曲子最能调动积极性了,记得有一首波尔卡演出的时候简直要兴奋地跳起舞来了,台上的家伙们也开心地搂着肩膀唱了起来,一首滑稽火车头波尔卡里模仿火车的鸣笛声更是可爱。的确,快乐的情绪实在太容易传达,世界的快乐的一样哈哈大笑,而压抑和彷徨却需要时间来体验。我在这场音乐会还只能感受出快乐的符号。看来要听懂西方古典音乐,发现里面的故事,还有一段时间吧。
让孩子早早接触乐器虽然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打好基础,但只有真的去触摸生活的孩子才可以演奏出真正的音乐。我也还在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对话,也在用自己的经历去给穿越了长久历史之河的音乐作品脑海中配上自己可见可感的记忆,一点点看懂音乐里的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