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许传》剧评:《我们都期待着一个疯狂的周末,但你跟我说你“没想好”?》
我们都期待着一个疯狂的周末,但你跟我说你“没想好”?
文:鸫
周末白天上完班,晚上去魔方剧场看了熊伟导演作品《水许传》的第二场演出,因为之前有经朋友打过预防针,所以期待本来不高,但看完觉得出乎意料之处挺多,好的坏的都有。后面会详细说。
对于一个纯商业运作的团队来说,这部戏已经做得超乎我想象的好,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因为穷(讲真),而没有去看湖南“没想好”刘鑫复排版的《疯狂周末》的遗憾(其实很想去捧场)。
意外惊喜之处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因为没有现场看过这类型的戏剧,对我来说有很多认识上空白,疯狂周末的好评和其与本剧同为疯狂爆笑的喜剧,是一个填补我对戏剧认知的广度;
二是并且在内容上呈现了一个有些相似我遇到或者遇到过的情况:七拼八凑的剧组和戏剧人固有的苦闷的生活状态,引起了我的共鸣。可以看出一个纯粹商业的团队的背后还是有一颗真想做出好戏的心。
三是熊伟导演驾驭喜剧的功力确实有不俗之处。什么时候该抖什么包袱,什么时候该留白,节奏的抑扬顿挫,层层抛出和酝酿着包袱的推进,精准节奏的把控和段子的积累和创作,他是用心了的。毕竟是江西省话剧团的优秀的青年导演和演员,长期在从事着喜剧的创作,功力确实让我不得不服;喜剧的环环相扣引出戏中戏结构的快节奏转换,加上古典名著的戏说,合情合理又出乎意料的喜剧台词,在武大郎说出要设计出一个“三十分钟的理由”时,这个剧场自然而然的陷入“瘟疫一般的”疯狂的爆笑中,最惊奇的证据,是连身边一贯笑点很高的身边的女神也笑的流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戏中戏加上出场设计会从观众席中间的过道走来时,但这有意无意尝试着打破戏剧中的“第四堵墙”的可能,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于南昌市场上可见的戏剧,还是颇有新意的。这一闪而过的强烈真实感,虽然被一些在剧场前台附近里乱窜出的观众,和缺乏在设计上对这些乱窜的人的处理的考虑所打破。最近尝试过的戏也有类似问题存在,说出来我的想法可以和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可以设计一些即兴来应对对于这样情况的互动,或者干脆弃之不用,加强剧场管理。当然我们都看得出对于打破“第四堵墙”的工程肯定从剧场设计到整个剧的设计上来说,该剧的构思都是远远不够的。但对于这样的剧场这样的戏来说,不管是有意无意在尝试这样的工作的话,涉及到了第四堵墙,本人意见应该可以算作一个选项吧。
否则,置之不理,会造成极为不协调的观感。让人捉急:到底是在真的尝试打破“第四堵墙”么?
互动或管理两个方面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尝试,不但不会讨好观众,反倒是破坏了专心观剧的乐趣。说起来惭愧,我是免费的进来,就算不扮演枪手的角色,也本不好意思说什么缺点,但还是觉得对于小剧场,这种过于小心的原则不是长久之计,小剧场天生就具有实验的功能。
题外话:如果试着比较和周边城市的戏剧市场发展和戏剧的质量、观剧人次的差距,这个灰心是很真实残酷的,也凸显出南昌戏剧人努力的方向。这个戏对于南昌这座城市的戏剧市场戏剧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改变和机遇,我认为观望之后自然见分晓,倒是不用太过在意,毕竟对于长期的戏剧工作者而言,艺术市场的开拓本质上还是会受作品质量影响,这点我在贵阳看爱丁堡前沿剧展引进的《安德鲁与多里尼》有很深感触:好的戏即使贵,即使在戏剧相对不这么发达的地方,即使运作不怎么借助商业渠道,大家也会口口相传并趋之若鹜。
再来说说意外的失望之处,除了上文提到的对第四堵墙的尝试,只是一闪而过,后来的戏对此利用不多,加上前文提到的观感的破坏以外,我还是抱着希望这个小剧场和这些戏剧人能更好的目的,抛砖引玉提出一些批评的观点:
我看下来认为,该剧最大的问题,在于完整性上,故事发展到结尾,疯狂的笑声还仿佛回荡在脑海,讽刺的情绪被渲染到了进入高潮的阶段,以为戏会保持上升的趋势,以极其讽刺或者意外甚至是对前面风格的颠覆性尝试,让众人陷入风暴边缘的沉思。但没有,这个讽刺和爆笑的“瘟疫”、这些已经开始触及到了的敏感的话题,并没有继续下去,而是开始打起了梦想、同情、鼓励的煽情牌,而没有提供解决的途径。
据我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这个剧本确实没有写出满意的结尾,但经过了舞台形式上的设计,多次尝试后,编排出一个结尾。虽然打过预防针,但这段众人在暗光中的对剧中剧的“剧外生活”部分,进行着不可靠的煽情情景再现,但没有进行深挖,这是最大的败笔。在剧本创作上的不完整,导演剧本一体中心制,演员的投入层度不够,这个败笔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可我们知道,有的矛盾,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理解而得到解决的。这里的矛盾回到戏中的戏剧人之间的矛盾,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戏中戏的真实感的应用。
如果只是按照我的设想,这后面剧情一定得有更疯狂也更严肃的发展,比如小三的爱是什么样的爱,他的目的在于哪里,“导演”对“小三”的真实态度和打算,每个剧中“演员”自己生活的矛盾该怎么自然的坦诚相对并解决那个互相之间的看不起从而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本剧最主线:这个里面(甚至到这里可以说外面)演砸的戏该如何去演?是不是能冲出这个舞台的限制,来到观众席上去拷问?
对接下来的剧情的挖掘过程不能少了。否则,戏中戏只是一个剧情结构的噱头,而对于本剧前面成型的故事结构是彻底的否定。
单看这个结尾,在形式上有很多实验的布景和舞台变化。这多少挽回了没有说服力的结尾。虎头蛇尾,这个蛇还是有点意思的。
最后的话:错过了“没想好”的《疯狂周末》,在这个周末的晚上,看了带来意外颇多的《水许传》,经历了一开始没有期待,被不断逗乐和带入,变得有些期待,最后又失望的一个周末,这周日的凌晨三点,写下这些放肆的文字,希望对他们说,我期待着一个疯狂的周末,你不能只是跟我说你没想好。
文:鸫
周末白天上完班,晚上去魔方剧场看了熊伟导演作品《水许传》的第二场演出,因为之前有经朋友打过预防针,所以期待本来不高,但看完觉得出乎意料之处挺多,好的坏的都有。后面会详细说。
对于一个纯商业运作的团队来说,这部戏已经做得超乎我想象的好,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因为穷(讲真),而没有去看湖南“没想好”刘鑫复排版的《疯狂周末》的遗憾(其实很想去捧场)。
意外惊喜之处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因为没有现场看过这类型的戏剧,对我来说有很多认识上空白,疯狂周末的好评和其与本剧同为疯狂爆笑的喜剧,是一个填补我对戏剧认知的广度;
二是并且在内容上呈现了一个有些相似我遇到或者遇到过的情况:七拼八凑的剧组和戏剧人固有的苦闷的生活状态,引起了我的共鸣。可以看出一个纯粹商业的团队的背后还是有一颗真想做出好戏的心。
三是熊伟导演驾驭喜剧的功力确实有不俗之处。什么时候该抖什么包袱,什么时候该留白,节奏的抑扬顿挫,层层抛出和酝酿着包袱的推进,精准节奏的把控和段子的积累和创作,他是用心了的。毕竟是江西省话剧团的优秀的青年导演和演员,长期在从事着喜剧的创作,功力确实让我不得不服;喜剧的环环相扣引出戏中戏结构的快节奏转换,加上古典名著的戏说,合情合理又出乎意料的喜剧台词,在武大郎说出要设计出一个“三十分钟的理由”时,这个剧场自然而然的陷入“瘟疫一般的”疯狂的爆笑中,最惊奇的证据,是连身边一贯笑点很高的身边的女神也笑的流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戏中戏加上出场设计会从观众席中间的过道走来时,但这有意无意尝试着打破戏剧中的“第四堵墙”的可能,虽然时间不长,但对于南昌市场上可见的戏剧,还是颇有新意的。这一闪而过的强烈真实感,虽然被一些在剧场前台附近里乱窜出的观众,和缺乏在设计上对这些乱窜的人的处理的考虑所打破。最近尝试过的戏也有类似问题存在,说出来我的想法可以和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办法:可以设计一些即兴来应对对于这样情况的互动,或者干脆弃之不用,加强剧场管理。当然我们都看得出对于打破“第四堵墙”的工程肯定从剧场设计到整个剧的设计上来说,该剧的构思都是远远不够的。但对于这样的剧场这样的戏来说,不管是有意无意在尝试这样的工作的话,涉及到了第四堵墙,本人意见应该可以算作一个选项吧。
否则,置之不理,会造成极为不协调的观感。让人捉急:到底是在真的尝试打破“第四堵墙”么?
互动或管理两个方面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尝试,不但不会讨好观众,反倒是破坏了专心观剧的乐趣。说起来惭愧,我是免费的进来,就算不扮演枪手的角色,也本不好意思说什么缺点,但还是觉得对于小剧场,这种过于小心的原则不是长久之计,小剧场天生就具有实验的功能。
题外话:如果试着比较和周边城市的戏剧市场发展和戏剧的质量、观剧人次的差距,这个灰心是很真实残酷的,也凸显出南昌戏剧人努力的方向。这个戏对于南昌这座城市的戏剧市场戏剧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改变和机遇,我认为观望之后自然见分晓,倒是不用太过在意,毕竟对于长期的戏剧工作者而言,艺术市场的开拓本质上还是会受作品质量影响,这点我在贵阳看爱丁堡前沿剧展引进的《安德鲁与多里尼》有很深感触:好的戏即使贵,即使在戏剧相对不这么发达的地方,即使运作不怎么借助商业渠道,大家也会口口相传并趋之若鹜。
再来说说意外的失望之处,除了上文提到的对第四堵墙的尝试,只是一闪而过,后来的戏对此利用不多,加上前文提到的观感的破坏以外,我还是抱着希望这个小剧场和这些戏剧人能更好的目的,抛砖引玉提出一些批评的观点:
我看下来认为,该剧最大的问题,在于完整性上,故事发展到结尾,疯狂的笑声还仿佛回荡在脑海,讽刺的情绪被渲染到了进入高潮的阶段,以为戏会保持上升的趋势,以极其讽刺或者意外甚至是对前面风格的颠覆性尝试,让众人陷入风暴边缘的沉思。但没有,这个讽刺和爆笑的“瘟疫”、这些已经开始触及到了的敏感的话题,并没有继续下去,而是开始打起了梦想、同情、鼓励的煽情牌,而没有提供解决的途径。
据我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这个剧本确实没有写出满意的结尾,但经过了舞台形式上的设计,多次尝试后,编排出一个结尾。虽然打过预防针,但这段众人在暗光中的对剧中剧的“剧外生活”部分,进行着不可靠的煽情情景再现,但没有进行深挖,这是最大的败笔。在剧本创作上的不完整,导演剧本一体中心制,演员的投入层度不够,这个败笔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可我们知道,有的矛盾,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理解而得到解决的。这里的矛盾回到戏中的戏剧人之间的矛盾,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戏中戏的真实感的应用。
如果只是按照我的设想,这后面剧情一定得有更疯狂也更严肃的发展,比如小三的爱是什么样的爱,他的目的在于哪里,“导演”对“小三”的真实态度和打算,每个剧中“演员”自己生活的矛盾该怎么自然的坦诚相对并解决那个互相之间的看不起从而深刻的理解,最重要的就是本剧最主线:这个里面(甚至到这里可以说外面)演砸的戏该如何去演?是不是能冲出这个舞台的限制,来到观众席上去拷问?
对接下来的剧情的挖掘过程不能少了。否则,戏中戏只是一个剧情结构的噱头,而对于本剧前面成型的故事结构是彻底的否定。
单看这个结尾,在形式上有很多实验的布景和舞台变化。这多少挽回了没有说服力的结尾。虎头蛇尾,这个蛇还是有点意思的。
最后的话:错过了“没想好”的《疯狂周末》,在这个周末的晚上,看了带来意外颇多的《水许传》,经历了一开始没有期待,被不断逗乐和带入,变得有些期待,最后又失望的一个周末,这周日的凌晨三点,写下这些放肆的文字,希望对他们说,我期待着一个疯狂的周末,你不能只是跟我说你没想好。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