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摄影:论“经营位置”和“游目骋怀”
一,问题的由来
鄙人不才,曾做过几年建筑杂志编辑,过程中逐渐对建筑与摄影之关系产生极大困惑。身临建筑杰作、现场体验之时,人往往在空间、材质、体形、序列等多重震撼之下,产生时空交融、宇宙洪荒般的通感。然而在当今传播建筑之通用媒介——摄影之中,四维的时空感知往往被压缩为二维的平面图像,加之“快阅读”时代,图像更是力图以夸张变形、炫目闪亮之强硬态度夺人眼球。这种图像制造法对于以创造纪念性“物体”为特征、以透视式定点观察为主的西方建筑造型传统,是相适应的、可接受的,但对于创造容纳性“场域”为特征、以游目骋怀式流动观察为主的东方建筑造型传统(如中国古代建筑),无疑就成了一场灾难了——简单地说,我们很难见到任何一件摄影作品,能够极好地传达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但如何能以二维媒介,尽可能多地传达四维的时空效果呢?
二,“三远法”与“经营位置”——中国画论的解释
我一直对这个问题迷惑不解,直到在“潘天寿写生展”中读到童中焘先生几段话:
“《之江遥望图》的画面经营,是大小远近的由下往上推的平远,兼有深远,是我们传统的画法。如用西方透视法,远山不会高于近处的竹子,山也不会那么大而深重。宗炳说,‘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沈括也说,‘……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宗炳说的‘理’,是‘应目会心’,沈括说的‘以大观小’,此‘大’谓心大。(有人解释‘大’为从下往下看,就片面、局限了。)总之,画山水不仅用目,更用心(包括情),而且往往是流动的(‘目既往还’,加上行的流动),几方面的综合,遂成‘妙写’。‘三远’就是本于妙理的妙法,‘远’是要求,是艺术处理,不拘在生理的‘三视’(平、高、俯)。所以分析地说,中国山水画里有西方的透视因素,但还有不尽合于透视,更有反透视的画法。”
“过去站在‘透视’的立场解释不了山水画的画面经营,有人生造‘散点透视’一词,终究还是说不通。因为散点、焦点,都是透视,点虽散了,还是近大远小、近浓后淡、近清晰后模糊……散点,能凑成一幅画?”
“西方的许多概念可以用来分析但不能解释中国画。严格说来,分析也是有危险的(只是因为百年多来,我们的学术乃至生活用语,已经普遍充斥了西方语辞,已成难以改变的习惯,已经拽不掉了)。很早以前,西方学者理查兹说过,‘(这些概念)将一种结构强加于一种根本没有一点这种结构模式之上’,如普遍、特殊、实体、性质、抽象、具体、形式、内容……等等。这就是说,西方的概念(包括‘透视’,还有我过去举出的中国画特征之一的‘超越性’等)夹带、偷运进一种与另外一个传统不相容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的根本是一分为二。其实,当我们‘张绢素以远映’时,画家的对象已经不是与心相对的‘客体’,而是内外合一,主客相融的了。”
童先生的话让我追想中国画论的基本论述——谢赫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气韵生动”是六法的核心,所谓“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回到童先生对“画面经营”的这段评述,便能理解到中国画“经营位置”的终极目的是“气韵生动”。以山水画为例,便是如何在方寸局限之二维空间内,创造观者能够“进入”“感受”“云游”之生动鲜活的宇宙,如同宗炳《画山水序》所准确描述的 “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郭熙《林泉高致》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亦属此意。
三,"游目骋怀"与“凝视”——中西绘画之比较
在中国画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在图像中观察中国画论之“经营位置”与西方艺术传统之“构图(design)”的不同。西方艺术传统中,自文艺复兴充分研究利用透视法以来,绘画便受到透视的限制,“构图”只能在此束缚之下,通过调整画面角度、物体前后组合方式来尽可能呈现画家心中想展现的内容,而“气韵”只能通过晕涂法(sfumato)等笔触技法来完成。即使在现代艺术时期,塞尚以及之后的立体派试图突破透视限制以达到自己“所见的完整真实”时,他们的视点仍然是集中在观察对象上的一系列固定的点,所谓“打破透视法”只是将一系列定点凝视(gaze)的结果结合在一起,有些类似于对用广角镜头摄影、或是从不同角度拍摄后进行照片拼贴的结果。
为理解中国画“经营位置”与西方构图的根本思维不同,我们先从需明确处理空间问题的界画入手。在赵伯驹的《汉宫图》中,虽然所有正交直角的关系(画面中心的建筑、下方的围栏、轿子等)都以135度的轴测图方式呈现,但是其中穿插的人物、山石、树木却是平视的正视图,而画面左侧的望楼亦是以正侧的平视方式绘制。与西方“透视法”相比,我们便可以发现:轴测与正视图不存在透视的“灭点”,其视线是平行的,因此便是无限的。(西方人将轴测图称为“中国式透视”(Chinese perspective),便是不同文明比较视野下的敏锐观察。)
这样一来,观者视线进入画面时,先会在其中穿插错杂的、数组不同方向的平行视线中“流连”,在局限的小小画面中感受到广大的无限空间;进而在布满宫女的红色地毯之视觉导引之下,视线被不断引入画面深处的迷蒙雾霭之中,便产生了“主客合一”的空间感受。在这过程中,观者的视线是“游动”的:观者仿佛进入画面之中,在不断流动的视线下,空间不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仿佛有了勃勃生气,成为一个可以进入、起居、穿行,包罗万象的自足宇宙世界。——所谓“游目骋怀”“目既往还”,果不虚言也。相比而言,西方绘画的观察法是“凝视”,其结果无论是追求视觉准确性的“快照”(snapshot)或是追求结构准确性的“实体”(solid object),都依然是将物体作为审视对象、“主客对立”的。
这一效果的呈现并不是某种刻意的技法,而是基于中国画的基本理念——“澄怀味像”,意即依据心灵的真实来组织画面。因此中国画家不必如古埃及人一般拘泥于“最具表现力的角度”或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透视法等等规矩,而是依据内心对事物本质的直观体验将图像进行重新组织。“潘天寿写生展”中亦提到,中国画并非“不写生”,而是强调在现场先充分地体验、感受、记忆之后,回到书房再将所见“背临”出来,因此此时所展现的“看”是环仰四合后,心中充分梳理、整合得到的对全然宇宙的完整“体验”;而中国人的“观看”本质上是一种“游目骋怀”、物我合一的观看,因此呈现出来的心理图像也必然是基于流动视线的。
中国画这一整套哲学观和观察方法,也造就了一批特殊的绘画形式,如“留白”,便是舍去画家心灵中未曾关注的、不重要的内容,没入无限的空间之中;如手卷、册页等形式,便是将展卷、翻阅的动作也作为一种时间与空间交会的方式,将画家心中的宇宙一点一点地、动态地展现出来,正如画家的“体验”逐渐形成的过程一样。中国画“经营位置”的意图是重新组建、展现这个“体验”,这也便是中国画在二维画面内,呈现出四维空间的奥妙所在。
四,从二维到四维——建筑摄影与出版的解决方案
回到文初的问题:是否能用摄影在二维画面中创造出四维的时空感?答案是肯定的。如近年大红大紫的荷兰建筑摄影师Iwan Baan,虽然我们不确定他是否曾受到中国画影响,但确可以在他的摄影作品中看到类似处理手法:他的镜头所关注的对象不是建筑“物体”,而是“空间”的整体体验本身——这是吸收老子哲学和日本传统建筑影响的现代建筑之核心要义。Iwan Baan刻意经营留白,利用摆拍人物形成曲折动线,导引观者视线蜿蜒折入画面深处以突出深远感,多少有几分“游目骋怀”的视线流动之感。
在西方建筑界,这并非Iwan Baan独自一人的创造。著名当代建筑师的Christian Kerez早期的建筑摄影作品中,也体现出对迷蒙之间的“气韵”和诗性空间的关注,而非简单的“光影”或“明暗”等物体造型的问题。
可见,即便是受制于定点对焦的摄影,依然可以利用中国画论的原理,创造出空间的深度与气韵。我们再看当红中国建筑摄影师的作品,就能他们所关注的对象仍然是建筑“物体”,或更加直接,只是将建筑物体作为画面“平面构图”的素材罢了。这种中国建筑杂志中常见的建筑摄影更像是漂亮的商业宣传图片,而对严肃的、理解性的建筑传播,功用有限。对于尚未习得良好判断能力的初学者和业主方,如果只是通过此类照片来理解建筑,建筑就难免从需要潜心雕琢的空间艺术,降格为拼贴的图像游戏了。
尽管如此,用摄影术再现容纳性“场域”为特征、以游目骋怀式流动观察为主的东方传统建筑依然是困难的。摄影总是会受到画幅、焦点、透视的限制,无法如中国画般地自由表达人们所观察到的全部宇宙。曾见过的最佳案例是用书籍装帧设计尽力接近的——那是一本日本园林的画册,以4开的大页面,摄影不留白边,满满地占据整幅页面,扑面而来、占据整个视野,逼得人直接融入照片之中。
看来,要准确体味、传达中国古代建筑之空间宇宙,中国的出版家、建筑师、设计师、摄影师们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鄙人不才,曾做过几年建筑杂志编辑,过程中逐渐对建筑与摄影之关系产生极大困惑。身临建筑杰作、现场体验之时,人往往在空间、材质、体形、序列等多重震撼之下,产生时空交融、宇宙洪荒般的通感。然而在当今传播建筑之通用媒介——摄影之中,四维的时空感知往往被压缩为二维的平面图像,加之“快阅读”时代,图像更是力图以夸张变形、炫目闪亮之强硬态度夺人眼球。这种图像制造法对于以创造纪念性“物体”为特征、以透视式定点观察为主的西方建筑造型传统,是相适应的、可接受的,但对于创造容纳性“场域”为特征、以游目骋怀式流动观察为主的东方建筑造型传统(如中国古代建筑),无疑就成了一场灾难了——简单地说,我们很难见到任何一件摄影作品,能够极好地传达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但如何能以二维媒介,尽可能多地传达四维的时空效果呢?
二,“三远法”与“经营位置”——中国画论的解释
我一直对这个问题迷惑不解,直到在“潘天寿写生展”中读到童中焘先生几段话:
“《之江遥望图》的画面经营,是大小远近的由下往上推的平远,兼有深远,是我们传统的画法。如用西方透视法,远山不会高于近处的竹子,山也不会那么大而深重。宗炳说,‘神本无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沈括也说,‘……以大观小之法,其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宗炳说的‘理’,是‘应目会心’,沈括说的‘以大观小’,此‘大’谓心大。(有人解释‘大’为从下往下看,就片面、局限了。)总之,画山水不仅用目,更用心(包括情),而且往往是流动的(‘目既往还’,加上行的流动),几方面的综合,遂成‘妙写’。‘三远’就是本于妙理的妙法,‘远’是要求,是艺术处理,不拘在生理的‘三视’(平、高、俯)。所以分析地说,中国山水画里有西方的透视因素,但还有不尽合于透视,更有反透视的画法。”
“过去站在‘透视’的立场解释不了山水画的画面经营,有人生造‘散点透视’一词,终究还是说不通。因为散点、焦点,都是透视,点虽散了,还是近大远小、近浓后淡、近清晰后模糊……散点,能凑成一幅画?”
“西方的许多概念可以用来分析但不能解释中国画。严格说来,分析也是有危险的(只是因为百年多来,我们的学术乃至生活用语,已经普遍充斥了西方语辞,已成难以改变的习惯,已经拽不掉了)。很早以前,西方学者理查兹说过,‘(这些概念)将一种结构强加于一种根本没有一点这种结构模式之上’,如普遍、特殊、实体、性质、抽象、具体、形式、内容……等等。这就是说,西方的概念(包括‘透视’,还有我过去举出的中国画特征之一的‘超越性’等)夹带、偷运进一种与另外一个传统不相容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西方思维方式的根本是一分为二。其实,当我们‘张绢素以远映’时,画家的对象已经不是与心相对的‘客体’,而是内外合一,主客相融的了。”
童先生的话让我追想中国画论的基本论述——谢赫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气韵生动”是六法的核心,所谓“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回到童先生对“画面经营”的这段评述,便能理解到中国画“经营位置”的终极目的是“气韵生动”。以山水画为例,便是如何在方寸局限之二维空间内,创造观者能够“进入”“感受”“云游”之生动鲜活的宇宙,如同宗炳《画山水序》所准确描述的 “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暎,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郭熙《林泉高致》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亦属此意。
三,"游目骋怀"与“凝视”——中西绘画之比较
在中国画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尝试在图像中观察中国画论之“经营位置”与西方艺术传统之“构图(design)”的不同。西方艺术传统中,自文艺复兴充分研究利用透视法以来,绘画便受到透视的限制,“构图”只能在此束缚之下,通过调整画面角度、物体前后组合方式来尽可能呈现画家心中想展现的内容,而“气韵”只能通过晕涂法(sfumato)等笔触技法来完成。即使在现代艺术时期,塞尚以及之后的立体派试图突破透视限制以达到自己“所见的完整真实”时,他们的视点仍然是集中在观察对象上的一系列固定的点,所谓“打破透视法”只是将一系列定点凝视(gaze)的结果结合在一起,有些类似于对用广角镜头摄影、或是从不同角度拍摄后进行照片拼贴的结果。
![]() |
塞尚 |
![]() |
毕加索 |
![]() |
森山方 |
为理解中国画“经营位置”与西方构图的根本思维不同,我们先从需明确处理空间问题的界画入手。在赵伯驹的《汉宫图》中,虽然所有正交直角的关系(画面中心的建筑、下方的围栏、轿子等)都以135度的轴测图方式呈现,但是其中穿插的人物、山石、树木却是平视的正视图,而画面左侧的望楼亦是以正侧的平视方式绘制。与西方“透视法”相比,我们便可以发现:轴测与正视图不存在透视的“灭点”,其视线是平行的,因此便是无限的。(西方人将轴测图称为“中国式透视”(Chinese perspective),便是不同文明比较视野下的敏锐观察。)
这样一来,观者视线进入画面时,先会在其中穿插错杂的、数组不同方向的平行视线中“流连”,在局限的小小画面中感受到广大的无限空间;进而在布满宫女的红色地毯之视觉导引之下,视线被不断引入画面深处的迷蒙雾霭之中,便产生了“主客合一”的空间感受。在这过程中,观者的视线是“游动”的:观者仿佛进入画面之中,在不断流动的视线下,空间不再是平面的、静止的,而是仿佛有了勃勃生气,成为一个可以进入、起居、穿行,包罗万象的自足宇宙世界。——所谓“游目骋怀”“目既往还”,果不虚言也。相比而言,西方绘画的观察法是“凝视”,其结果无论是追求视觉准确性的“快照”(snapshot)或是追求结构准确性的“实体”(solid object),都依然是将物体作为审视对象、“主客对立”的。
![]() |
汉宫图,赵伯驹 |
这一效果的呈现并不是某种刻意的技法,而是基于中国画的基本理念——“澄怀味像”,意即依据心灵的真实来组织画面。因此中国画家不必如古埃及人一般拘泥于“最具表现力的角度”或是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绘画透视法等等规矩,而是依据内心对事物本质的直观体验将图像进行重新组织。“潘天寿写生展”中亦提到,中国画并非“不写生”,而是强调在现场先充分地体验、感受、记忆之后,回到书房再将所见“背临”出来,因此此时所展现的“看”是环仰四合后,心中充分梳理、整合得到的对全然宇宙的完整“体验”;而中国人的“观看”本质上是一种“游目骋怀”、物我合一的观看,因此呈现出来的心理图像也必然是基于流动视线的。
中国画这一整套哲学观和观察方法,也造就了一批特殊的绘画形式,如“留白”,便是舍去画家心灵中未曾关注的、不重要的内容,没入无限的空间之中;如手卷、册页等形式,便是将展卷、翻阅的动作也作为一种时间与空间交会的方式,将画家心中的宇宙一点一点地、动态地展现出来,正如画家的“体验”逐渐形成的过程一样。中国画“经营位置”的意图是重新组建、展现这个“体验”,这也便是中国画在二维画面内,呈现出四维空间的奥妙所在。
![]() |
溪山秋霁图,郭熙 |
![]() |
内人双陆图,周昉 |
四,从二维到四维——建筑摄影与出版的解决方案
回到文初的问题:是否能用摄影在二维画面中创造出四维的时空感?答案是肯定的。如近年大红大紫的荷兰建筑摄影师Iwan Baan,虽然我们不确定他是否曾受到中国画影响,但确可以在他的摄影作品中看到类似处理手法:他的镜头所关注的对象不是建筑“物体”,而是“空间”的整体体验本身——这是吸收老子哲学和日本传统建筑影响的现代建筑之核心要义。Iwan Baan刻意经营留白,利用摆拍人物形成曲折动线,导引观者视线蜿蜒折入画面深处以突出深远感,多少有几分“游目骋怀”的视线流动之感。
![]() |
Iwan Baan摄影,德国私人别墅,UNStudio设计 |
![]() |
Iwan Baan摄影,鄂尔多斯博物馆,MAD设计 |
在西方建筑界,这并非Iwan Baan独自一人的创造。著名当代建筑师的Christian Kerez早期的建筑摄影作品中,也体现出对迷蒙之间的“气韵”和诗性空间的关注,而非简单的“光影”或“明暗”等物体造型的问题。
![]() |
Christian Kerez摄影作品 |
![]() |
Christian Kerez摄影作品 |
可见,即便是受制于定点对焦的摄影,依然可以利用中国画论的原理,创造出空间的深度与气韵。我们再看当红中国建筑摄影师的作品,就能他们所关注的对象仍然是建筑“物体”,或更加直接,只是将建筑物体作为画面“平面构图”的素材罢了。这种中国建筑杂志中常见的建筑摄影更像是漂亮的商业宣传图片,而对严肃的、理解性的建筑传播,功用有限。对于尚未习得良好判断能力的初学者和业主方,如果只是通过此类照片来理解建筑,建筑就难免从需要潜心雕琢的空间艺术,降格为拼贴的图像游戏了。
![]() |
关注“物体”的摄影方式(苏州博物馆,贝聿铭设计) |
![]() |
关注“构图”的摄影方式(法隆寺宝物馆,谷口吉生设计) |
尽管如此,用摄影术再现容纳性“场域”为特征、以游目骋怀式流动观察为主的东方传统建筑依然是困难的。摄影总是会受到画幅、焦点、透视的限制,无法如中国画般地自由表达人们所观察到的全部宇宙。曾见过的最佳案例是用书籍装帧设计尽力接近的——那是一本日本园林的画册,以4开的大页面,摄影不留白边,满满地占据整幅页面,扑面而来、占据整个视野,逼得人直接融入照片之中。
看来,要准确体味、传达中国古代建筑之空间宇宙,中国的出版家、建筑师、设计师、摄影师们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
温暖的月亮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5-01-05 21:5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