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梭罗的《野果》
当我在图书馆偶然发现这本书时,有些惊讶,在我印象中梭罗没有写过这么一本完整的书。读到译者的引言知道,梭罗临终前并未完成《野果》这本书,之后这本书的手稿经过辗转被纽约公共图书馆收藏,在此之前手稿已被转手多次,顺序也被打乱,除此之外,梭罗的笔迹潦草,很难辨认,因此后人整理这些遗留的手稿的过程十分艰难,在他去世一百三十多年后,《野果》这本书才得以出版。 在把这本书借回来整整一个月后,我终于读完了它。并不是说它艰涩难懂,难以卒读。 真正的原因是,这本书里提到了大约二百六十种野果,很大一部分作者只是寥寥几笔,为了弄清楚作者到底说的是哪种果实,只得边查资料边看下去,我认为这本手一个最大的缺点是,除了少数植物外,竟然都没有给出拉丁名!没有拉丁名真是一个而很大的“八阿哥”,不知道是译者自己删了,还是梭罗当时就没有标明拉丁名,各种悬钩子属(比如书中的树莓、茅莓、鹅莓、常绿悬钩子、花状悬钩子)、越桔(书里提到的黑莓、蓝莓、黑越橘、低灌/高灌越橘)、茶藨子植物果实的描写,看得摸不着头脑。再加上书里面提到了很多北美地区才有的物种,在没有标明拉丁的情况下真的很难去查询,我云里雾里,模糊不清。书中有一种被译为“荆棘”(p207)的植物,梭罗的在原稿中的英文名是“Thorn”,据他描述,“···果形椭圆略方,鲜红的果皮上有时会有些黄黄的不规则斑点···”,我实在是搞不清楚,梭罗所说的“荆棘”到底是哪一种能吃且如此漂亮的野果。根据现在汉语解释,“荆”和“棘”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具体是哪种需要进一步地查阅资料。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一物多名造成的误会真是容易张冠李戴。由此可见,当初我林奈男神╭(╯3╰)╮对生物界做出了多大的贡献。第二个比较大的"八阿哥"是译者在翻译和校正过程中犯的错误。第24页写到“Shadbush棠棣”,根据《中国植物志》正确译法应为“唐棣Amelanchier sinica”(也有可能是唐棣属的其他种),这种植物属于苹果亚科,结的果实为梨果,梭罗在文中所描写,这种果实酸甜可口,“我不得不说它们的味道和蓝莓、越橘难分高下”,看起来还很好吃呢。我个人猜想,译者之所以译为“棠棣”,可能是受了另一种同时蔷薇科植物“棣棠花Kerria japonica”的影响,这种蔷薇亚科植物的果实为瘦果,想必也不怎么好吃吧。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小的错误,比如把“紫菀”写成“紫苑”,“菝葜”的错误注音等等。不过这些小问题也不必吹毛求疵。 如果过分在意以上问题,那真是误解了作者的本意,辜负他的心意了。这不是一本科普性质的书籍,而是一本具有自然性质的散文。当我把《种子的信仰》看了一半扔在一边看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刻都是愉悦的。梭罗对野果的那种热爱并不是对食物的热爱,而是一种孩童般的喜悦。而我对此深有同感。他每天散步回家,在自然笔记本上写观察到的植物的生长状态,花是否开了,子房开始膨大一点点,果实渐渐有豌豆那么大了,什么时候才会变红呢?啊!终于变红了。或者又在本子上写,今天摘了足足几夸脱低灌蓝莓,开心;那些被红彤彤果吸引的一大群山雀、知更鸟和蓝鸫在山林里饱食了一顿;下次我得抢在这些鸟儿的前头去摘那些黑越桔。真是有趣。 《野苹果》这一章相较其他野果而言在这本书占了比较长篇幅。苹果这种植物很早就存在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北欧神话中,被视为高尚的象征。梭罗认为,野苹果只适宜在野外寒风中食用。户外的空气和锻炼会让人的口味产生变化,久坐时觉得不好吃或者难以下咽的果子,这时也会觉得分外可口。“在野外,这时你的身体已经被锻炼激活,风霜冻得你手指僵硬,听到树上的残叶被凄厉的风吹得嚓嚓响,松鸦空中盘旋着尖叫。这时,待在屋里那会觉得酸涩的果子现在成为走在外面最好吃的东西···”,只有拥有“户外人的味觉”才能体会野苹果的美妙之处。如果把野苹果带回家,当初觉得清爽可口的果子立刻变得很不堪了。所谓的“户外人的味觉”个人感觉非常奇妙,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看到这里时也不由得会心一笑。当人在野外的时候,整个心灵是敞开的,感受着自然赐予的一切,与此同时,味觉也更加开放,更重要的是,面对着大自然,人的心情不由得更加舒畅。于我而言,吃野果与其说是品尝“野果”本身,尝的更是一种采摘的愉悦,是一种触摸到自然的欣喜,以及由此而生的感激。小时候吃过龙葵Solanum nigrum的浆果,酸酸的,后来知道这种果实含有龙葵碱,微毒;尝过方言所称的“蛇果”,大人说那是蛇吃的,有毒,可是它们长得实在是诱人,后来知道是蔷薇科的蛇莓Duchesnea indica,无毒但是不好吃;尝过山里面的金樱子Rosa laevigata,母亲说它们可以用来酿酒,我小心地摘下一颗,舔了舔它的外果皮,酸酸甜甜;尝过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的裂开的蒴果,甜甜的,吃完舌头都变紫了;各种悬钩子属,但至今还没吃到特别好吃的,对未来的野外之行也更加期待······怎样才能不吃到有毒的果实呢,首先还是得了解它们。连它们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也别想着吃了吧。 读梭罗的书除了了解一些植物学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体会他所表达的思想,感受他的心境。梭罗在很多处都提到在我们享受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时要对大自然的恩赐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激之心,不能一味地索取,更不能无谓地破坏自然。在我看来梭罗并不是一位被世人因为《瓦尔登湖》而误会的“隐居者”,而是自身在融入自然环境后更好地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以及探讨自身价值,从而不会囿于世俗,超越自身思想的局限,成为一个更好的存在。这本书里所有的野果都是梭罗在马萨诸塞州所见,或许作者的原意是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自然风物的热爱(由最后的结语推测),不管怎么样,文字之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不经意表现出来的童心。一直相信,真正爱大自然的人,必然拥有一颗好奇之心,感恩之心,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