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路
八十年代,这座江边城市还仅仅是两块鼻屎大的地方,迈开步子扯着蛋,张牙舞爪的城市扩张,还很遥远。一块是青弋江边徽商建立的古城,一块是长江边不平等条约下的半殖民地。我的母亲从封建的古城里来到了父亲所在的半殖民地,孕育了半封建半殖民的我。
八十年代留给我的印象,有些残缺而模糊,带着黑白色调,灰蒙蒙的质朴,但却不乏生动活泼,真诚朴实,如今的日新月异,精彩纷呈中却总透着一些苍白。而对于我来说,八十年代的记忆更多的是当年的那条街道。
中江是一条古河道,相传吴国伍子胥修筑了这条运河,连通太湖和长江,如今这条古河道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中江路是一条旧街道,老一辈的人都这么称呼,如今街名已经不再。街边牌子蓝底白字地写着北京西路,它就这样从意味悠远走向恶俗平庸。
当这条长江边的老街旁观我出生的时候,正是阴霾逐渐散去的八十年代的阳春三月。邓丽君在唱着小城故事多,霍元甲在街边共同播放,久违的小资调调,文艺情怀终于在街道里重新流淌,高大的梧桐树茂盛地把天空遮盖,绿得青翠欲滴,走入这条街道像走进树洞。江边轮船的汽笛声清亮悠远,声波夹杂着氤氲的水汽在梧桐编织的树洞中鱼贯而入,我习惯了在梦中听到悠远的汽笛声,像是远行的召唤,也像是旅人思乡的啜泣。街道因为客运码头时而喧嚣时而宁静。每当下客的时候,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拥挤的人群在这条街道上匆匆而过,他们走得那样急促,迫不及待,似乎厌倦了船舱的逼仄。而渐渐地人群像水蒸气一样 街道又回复那种宁静。
而我更喜欢夏天的街道,知鸟不厌其烦地叫着,激情旺盛得像个发情聒噪的女汉子。街边纳凉的躺椅一字排开,蒲扇轻摇带着花露水和桔子汽水的味道。棋手和围观的人聚精会神,庄重沉默,偶尔划破长空的“好棋”,像是那些年间,逼仄空间里情到浓处的一声叫喊。聊天的人群叽叽喳喳,让邻里八卦迅速渗透到每个屋檐下的角落。少妇刚洗完澡,带着洗发香精的香气,馥郁醉人。而小孩吃着冰棒,在永不疲倦的嬉戏。二楼木质的地板上撒满水,等水汽渐干,铺上席子,一群人席地玩耍。
此时,我的祖母就恬静地坐在屋外街边的躺椅上,江风拂过,她的眼神淡定而迷离。当年,祖母选择了在这座江边的街道上度过余生,是因为她觉得这地方像极了她再也回不去的松花江畔的故乡。因此祖父在上海去世后,她和她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彻底把家以及余生都放置在这座城市的江边,即便可以搬迁新房,也因为远离了这块街区,被她一口拒绝。仿佛这条江边的街道江边的屋子承载了她的一切,这也让我的八十年代都定格在了这条街道。
我依旧清晰地在脑海里留着她清丽淡雅的容颜,是我所见过的老人中最美丽的。她不苟言笑,对我尤为严厉,管束颇多,我幼时的性格受祖母影响很大。她时常牵着我,从江边的街道走到镜湖边,柳树下石凳上坐定,看湖,然后给我买画片或其他小玩意,再往回走。来回一段路现在看来很短,那时却觉得很长。祖母的性格有些古怪孤僻,但现在回想起来,丈夫的早逝,亲人的离散,家境的斗转,祖母这一生孤独凄惶让人同情。
我还记得街道上的左邻右里,他们的音容笑貌就在昨天,那个时代的邻里关系熟稔融洽,宛如一个大家庭,连八卦都透着人间的趣味。不像今天哪怕门对门也依然冰冷,偶尔一次碰面,虚情假意的客套生硬而尴尬。那些邻居,许多人离开这个世界,或者在某个空间生活着,却只能成为久远回忆。
江边的这条街道,充满了诸多的移民,那时他们还带着各地的印记,祖辈一代还操着各地口音,而如今他们的后代应该早已融入到了这座城市,成为了这座城市资历颇老的市民。门口的山东人家异常热情,愿意与周边分享他的一切,敢情是水泊梁山来的。广西人家的老人经常教我说粤语,说两广是一家。上海人家是右派,解放前家境很好,家里人都老有气质,我时常和他家的孙女过家家,可惜没发展最嫩的恋情。街上国营食品店的年轻阿姨,时常挑逗可爱逼人的我,而现在她们应该成了广场舞大妈了吧。国营理发店里的师傅,时常拿胡子蹭我脸,现在想必在为天上诸仙剃胡须,任务繁重。还有一江北的老太,叫项妈,家里婆媳关系不好,孤苦伶仃,时常找我祖母聊天,晚上一直在我家看电视,久而久之,年幼的我有些嫌弃,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还不走,后来她来的次数就少了,现在想来一直很愧疚。
家里的屋子是临街的两层楼房,父亲从小在这条街道边长大,因此朋友同学很多,屋子里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父亲家亲戚都在外地,也经常有人过来小住一段时间,那个年代不像如今彼此嫌烦也彼此不愿叨扰,亲戚来了都直接住在家中。堂哥时常过来,每次都带一个不一样的上海女人,让那时的我好生羡慕。唯一留在广东的四姑婆,也常从广州过来看祖母,和祖母文静的性格截然不同,姑婆是典型的广东人,爱玩爱闹爱吃爱说笑,风趣幽默,总能带来欢乐。那个时候的家里,总是热闹的。
后来上了小学,家里也会来许多我的小伙伴,经常一楼的房间塞满了人,摆起桌子,中间一拦就打起了乒乓,或是拍画片或是打弹子。而我最好的小伙伴也住在附近,他的父亲早逝了,母亲一个人带着他。偶尔忙的时候,就把他放到我家玩,和我一起吃饭,午睡。他是一个乐观善良的人,小时候长的很可爱,嘴也甜,长大后为人处事都很出色,总爱为别人着想。我们之间的情谊一直保持着,直到他回宁波老家的时候意外去世。如今回想,还是无尽唏嘘,每次去陵园都会给他带束花去墓碑前和他聊聊。
如今,曾经洋溢着的那些生活方式,已经渐行渐远,但仍然根深蒂固地在脑子里留存着上述场景。也许物质上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更感觉是在一个社区下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简单,开心,轻松,欢娱。想想我们的孩子,每天被困在斗室里,偶尔被带出去放风,接下来还有不得不随波逐流的繁重学习任务,此刻我都为他们感到孤独。
八十年代留给我的印象,有些残缺而模糊,带着黑白色调,灰蒙蒙的质朴,但却不乏生动活泼,真诚朴实,如今的日新月异,精彩纷呈中却总透着一些苍白。而对于我来说,八十年代的记忆更多的是当年的那条街道。
中江是一条古河道,相传吴国伍子胥修筑了这条运河,连通太湖和长江,如今这条古河道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中江路是一条旧街道,老一辈的人都这么称呼,如今街名已经不再。街边牌子蓝底白字地写着北京西路,它就这样从意味悠远走向恶俗平庸。
当这条长江边的老街旁观我出生的时候,正是阴霾逐渐散去的八十年代的阳春三月。邓丽君在唱着小城故事多,霍元甲在街边共同播放,久违的小资调调,文艺情怀终于在街道里重新流淌,高大的梧桐树茂盛地把天空遮盖,绿得青翠欲滴,走入这条街道像走进树洞。江边轮船的汽笛声清亮悠远,声波夹杂着氤氲的水汽在梧桐编织的树洞中鱼贯而入,我习惯了在梦中听到悠远的汽笛声,像是远行的召唤,也像是旅人思乡的啜泣。街道因为客运码头时而喧嚣时而宁静。每当下客的时候,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拥挤的人群在这条街道上匆匆而过,他们走得那样急促,迫不及待,似乎厌倦了船舱的逼仄。而渐渐地人群像水蒸气一样 街道又回复那种宁静。
而我更喜欢夏天的街道,知鸟不厌其烦地叫着,激情旺盛得像个发情聒噪的女汉子。街边纳凉的躺椅一字排开,蒲扇轻摇带着花露水和桔子汽水的味道。棋手和围观的人聚精会神,庄重沉默,偶尔划破长空的“好棋”,像是那些年间,逼仄空间里情到浓处的一声叫喊。聊天的人群叽叽喳喳,让邻里八卦迅速渗透到每个屋檐下的角落。少妇刚洗完澡,带着洗发香精的香气,馥郁醉人。而小孩吃着冰棒,在永不疲倦的嬉戏。二楼木质的地板上撒满水,等水汽渐干,铺上席子,一群人席地玩耍。
此时,我的祖母就恬静地坐在屋外街边的躺椅上,江风拂过,她的眼神淡定而迷离。当年,祖母选择了在这座江边的街道上度过余生,是因为她觉得这地方像极了她再也回不去的松花江畔的故乡。因此祖父在上海去世后,她和她最小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父亲,彻底把家以及余生都放置在这座城市的江边,即便可以搬迁新房,也因为远离了这块街区,被她一口拒绝。仿佛这条江边的街道江边的屋子承载了她的一切,这也让我的八十年代都定格在了这条街道。
我依旧清晰地在脑海里留着她清丽淡雅的容颜,是我所见过的老人中最美丽的。她不苟言笑,对我尤为严厉,管束颇多,我幼时的性格受祖母影响很大。她时常牵着我,从江边的街道走到镜湖边,柳树下石凳上坐定,看湖,然后给我买画片或其他小玩意,再往回走。来回一段路现在看来很短,那时却觉得很长。祖母的性格有些古怪孤僻,但现在回想起来,丈夫的早逝,亲人的离散,家境的斗转,祖母这一生孤独凄惶让人同情。
我还记得街道上的左邻右里,他们的音容笑貌就在昨天,那个时代的邻里关系熟稔融洽,宛如一个大家庭,连八卦都透着人间的趣味。不像今天哪怕门对门也依然冰冷,偶尔一次碰面,虚情假意的客套生硬而尴尬。那些邻居,许多人离开这个世界,或者在某个空间生活着,却只能成为久远回忆。
江边的这条街道,充满了诸多的移民,那时他们还带着各地的印记,祖辈一代还操着各地口音,而如今他们的后代应该早已融入到了这座城市,成为了这座城市资历颇老的市民。门口的山东人家异常热情,愿意与周边分享他的一切,敢情是水泊梁山来的。广西人家的老人经常教我说粤语,说两广是一家。上海人家是右派,解放前家境很好,家里人都老有气质,我时常和他家的孙女过家家,可惜没发展最嫩的恋情。街上国营食品店的年轻阿姨,时常挑逗可爱逼人的我,而现在她们应该成了广场舞大妈了吧。国营理发店里的师傅,时常拿胡子蹭我脸,现在想必在为天上诸仙剃胡须,任务繁重。还有一江北的老太,叫项妈,家里婆媳关系不好,孤苦伶仃,时常找我祖母聊天,晚上一直在我家看电视,久而久之,年幼的我有些嫌弃,一次我问她为什么还不走,后来她来的次数就少了,现在想来一直很愧疚。
家里的屋子是临街的两层楼房,父亲从小在这条街道边长大,因此朋友同学很多,屋子里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父亲家亲戚都在外地,也经常有人过来小住一段时间,那个年代不像如今彼此嫌烦也彼此不愿叨扰,亲戚来了都直接住在家中。堂哥时常过来,每次都带一个不一样的上海女人,让那时的我好生羡慕。唯一留在广东的四姑婆,也常从广州过来看祖母,和祖母文静的性格截然不同,姑婆是典型的广东人,爱玩爱闹爱吃爱说笑,风趣幽默,总能带来欢乐。那个时候的家里,总是热闹的。
后来上了小学,家里也会来许多我的小伙伴,经常一楼的房间塞满了人,摆起桌子,中间一拦就打起了乒乓,或是拍画片或是打弹子。而我最好的小伙伴也住在附近,他的父亲早逝了,母亲一个人带着他。偶尔忙的时候,就把他放到我家玩,和我一起吃饭,午睡。他是一个乐观善良的人,小时候长的很可爱,嘴也甜,长大后为人处事都很出色,总爱为别人着想。我们之间的情谊一直保持着,直到他回宁波老家的时候意外去世。如今回想,还是无尽唏嘘,每次去陵园都会给他带束花去墓碑前和他聊聊。
如今,曾经洋溢着的那些生活方式,已经渐行渐远,但仍然根深蒂固地在脑子里留存着上述场景。也许物质上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更感觉是在一个社区下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加接近,简单,开心,轻松,欢娱。想想我们的孩子,每天被困在斗室里,偶尔被带出去放风,接下来还有不得不随波逐流的繁重学习任务,此刻我都为他们感到孤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