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纸媒的死亡笔记—《我们不完美》读书笔记
时间:1954年—2007年
地点:罗马,维托里奥大街
事件起因:一个美国已婚商人,为了能够再次与自己曾经抛弃的女子待在同一屋檐下,用打印机、用人、用其他的东西来填满为她建造的屋檐,为了她创立了一份报纸。
结局:随着电视媒体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崛起,再加上家族企业的衰落,一夜之间,这份报纸便从报摊上消失了,现在它死了!
这就是《我们不完美》这本书大概讲述的故事,然而那曾经装着整个世界的办公室,如今只剩下杯盘狼藉的垃圾,那些曾经在其间工作(只是工作,不是奋斗)的人却已被生活折磨的千疮百孔。
已经很难清楚地想起来,上一次买报纸看是什么时候了,或许是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买的不是一份体育报纸,就是一份号称“报业良心”的南方某周报。中学时代,还对这个世界充满浪漫主义的期待,关心粮食和蔬菜,渴望自由与正义,相信人类和未来。那时候,买一份报纸,把每一版都折成巴掌大的纸块,放在作业本或者辅导书下,逐字逐句地阅读,还要时不时抬头瞅瞅讲台上的老师或者窗外的班主任,小心翼翼地翻页,那时很单纯的享受阅读的快乐。后来,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的增长,每天打开电脑不管你是否情愿都会有无尽的新闻涌现你的眼前,从各国领导人的出行访谈到平民百姓的家长理短,从娱乐明星的花边新闻到恐怖组织的血腥暴行,从世界的这个角落到太空的那个角落,都会朝你扑面而来,就像北京冬天的风,凛冽而无情。面对这璀璨夺目的信息海洋,你只能看到光辉的表面是什么。然后不论你是谁,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其实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我不得不承认我在那一段时间里内心很浮躁,为了不给自己添堵,所以我避免阅读一切报纸和期刊,专注于经过时间过滤而沉淀下来的东西,比如书籍。
而最近阅读报纸还是为了应对公务员考试,因为有一种叫做申论的东西要写,有人建议我去看看党报的时评,我听从建议,于是看了看报纸,而且是电子版的。或许报纸存在的价值只是给读者提供聊天的谈资,某某地方发生爆炸死亡多多人,某某政要贪污腐败被捕入狱···或许你只是需要避免跟熟悉的人在一起时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报纸提供的信息自然而然让你化解窘态。
读过此书,或许会让一个本来对新闻行业抱以热情的年轻人大打退堂鼓,现实不是坚定的信念,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充斥着腐朽与暮气的死气沉沉。书中讣问作者高亚瑟坐在办公室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样过着生活,靠书籍和臆想来攥写讣告新闻;商业记者文海丽整日靠四处打电话来获得新闻材料,生活中为了避免一个人孤独而自我欺骗和一个吃软饭的生活在一起;审读编辑柯海明整天忙于纠正错字和文法错误,丝毫不关注新闻的可读性或价值;文字编辑露芘·扎戛自以为是的改错标题,整日生活在抱怨之中;···这家报纸说到底纯粹只是在糊弄读者,所以它的破产自然没什么奇怪的,奇怪的反而是它竟然存在了这么久才倒闭。
报纸因何而生,报纸因何而亡,《我们不完美》中的众生绘给了我们一个鲜活的标本。
PS: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也许人人都像这样,寄念于奥特,于是无形中放大了自己在他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或许我们都会把自己的感情寄于某人身上,想象着没有自己对方会过得如何苦不堪言,实际上没了任何人,明日的太阳都会照常升起,当然如果明天阴天的话除外。此话给予诸君,共勉!
地点:罗马,维托里奥大街
事件起因:一个美国已婚商人,为了能够再次与自己曾经抛弃的女子待在同一屋檐下,用打印机、用人、用其他的东西来填满为她建造的屋檐,为了她创立了一份报纸。
结局:随着电视媒体的兴起,以及互联网的崛起,再加上家族企业的衰落,一夜之间,这份报纸便从报摊上消失了,现在它死了!
这就是《我们不完美》这本书大概讲述的故事,然而那曾经装着整个世界的办公室,如今只剩下杯盘狼藉的垃圾,那些曾经在其间工作(只是工作,不是奋斗)的人却已被生活折磨的千疮百孔。
已经很难清楚地想起来,上一次买报纸看是什么时候了,或许是我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买的不是一份体育报纸,就是一份号称“报业良心”的南方某周报。中学时代,还对这个世界充满浪漫主义的期待,关心粮食和蔬菜,渴望自由与正义,相信人类和未来。那时候,买一份报纸,把每一版都折成巴掌大的纸块,放在作业本或者辅导书下,逐字逐句地阅读,还要时不时抬头瞅瞅讲台上的老师或者窗外的班主任,小心翼翼地翻页,那时很单纯的享受阅读的快乐。后来,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的增长,每天打开电脑不管你是否情愿都会有无尽的新闻涌现你的眼前,从各国领导人的出行访谈到平民百姓的家长理短,从娱乐明星的花边新闻到恐怖组织的血腥暴行,从世界的这个角落到太空的那个角落,都会朝你扑面而来,就像北京冬天的风,凛冽而无情。面对这璀璨夺目的信息海洋,你只能看到光辉的表面是什么。然后不论你是谁,对于这个世界而言,其实你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我不得不承认我在那一段时间里内心很浮躁,为了不给自己添堵,所以我避免阅读一切报纸和期刊,专注于经过时间过滤而沉淀下来的东西,比如书籍。
而最近阅读报纸还是为了应对公务员考试,因为有一种叫做申论的东西要写,有人建议我去看看党报的时评,我听从建议,于是看了看报纸,而且是电子版的。或许报纸存在的价值只是给读者提供聊天的谈资,某某地方发生爆炸死亡多多人,某某政要贪污腐败被捕入狱···或许你只是需要避免跟熟悉的人在一起时出现无话可说的尴尬,报纸提供的信息自然而然让你化解窘态。
读过此书,或许会让一个本来对新闻行业抱以热情的年轻人大打退堂鼓,现实不是坚定的信念,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充斥着腐朽与暮气的死气沉沉。书中讣问作者高亚瑟坐在办公室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样过着生活,靠书籍和臆想来攥写讣告新闻;商业记者文海丽整日靠四处打电话来获得新闻材料,生活中为了避免一个人孤独而自我欺骗和一个吃软饭的生活在一起;审读编辑柯海明整天忙于纠正错字和文法错误,丝毫不关注新闻的可读性或价值;文字编辑露芘·扎戛自以为是的改错标题,整日生活在抱怨之中;···这家报纸说到底纯粹只是在糊弄读者,所以它的破产自然没什么奇怪的,奇怪的反而是它竟然存在了这么久才倒闭。
报纸因何而生,报纸因何而亡,《我们不完美》中的众生绘给了我们一个鲜活的标本。
PS:书中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也许人人都像这样,寄念于奥特,于是无形中放大了自己在他人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或许我们都会把自己的感情寄于某人身上,想象着没有自己对方会过得如何苦不堪言,实际上没了任何人,明日的太阳都会照常升起,当然如果明天阴天的话除外。此话给予诸君,共勉!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