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三)
影视板块——华语电影+电视剧部分:
电影(共19部,排名分先后):
1、闺蜜 (2014)
总评:六个人去看,阿旭睡着了。垃圾。
2、小时代3:刺金时代 (2014)
总评:垃圾中的良心产品。
3、毒战 毒戰 (2012)
初始评论:神马脏乱差!!!
总评:上周离家前最后一个晚上我爸在客厅边泡脚边看《触不可及》,我在卫生间洗漱以及跟我娘瞎聊前后将近五十分钟,马克西姆那首克罗地亚狂想曲一直响啊一直响。孙红雷是个好演员,我是看《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时候认识他的,那个痴情守候李小冉的角色让我记住人的帅不限于长相,可那也是我记忆中他唯一帅的时候,主要是后面他大红大紫的剧没看过,《我的父亲母亲》本身是质朴的形象,跟帅扯不上关系。照理说,他这种演技级别的跟他提帅不帅的简直就是中亵渎。但我发现其实人家自己不是这么想,特别想变帅的心思在《潜伏》后的转型中日渐凸显了,在各种能看见这位好演员的场合里你经常能见到他高昂着他骄傲自信的头颅以妄图跻身于这个审美审丑浑浊不轻的新媒体时代的时尚大潮里以丑但是有型、不帅但是有戏这样一种姿态糊弄观众。挑剧本的眼光跟尼古拉斯凯奇和强尼戴普一样儿一样儿的。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能凸显我帅我最帅我天下第一帅。尽管我没看过这位好演员的几部戏,但我记忆中,《潜伏》之后他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吗?跟刘烨一样,说他们是好演员,是夸他们曾经的兢兢业业,不代表他们的现在和将来。叔,咱不走歪路行不行?
4、太平轮(上) (2014)
初始评论:唉,又累计了一部不好的片子。老掉牙的剧情、拍摄方式、镜头运用、剪辑。。。有些人能把路人拍成影人,有些人用再多演员也只能排拍出MV的效果。赤壁都还好好的,这是怎么了,烂片传染病吗?还上下部!
总评:14年最后一部影院差评,好歹把这一年熬过去了,以后我有钱也不乱花了,何况我穷我更不要再乱进电影院了,也不要为了跟机油巩固感情将就将就了,有其他方法巩固感情。
5、绣春刀 (2014)
初始评论:此三星非彼三星,此片好歹是部电影。
总评:刘诗诗跟杨幂二位真的做不来演员这个行当,没办法硬要演的祖宗。关于张震的演技,知乎贴就够了。Always演自己,也Always有人爱看。
6、亲爱的 (2014)
初始评论:故事选得很典型,陈导是两边儿便宜都想占,变着法儿地理解万岁。在我看来,这种事根本不是可以谅解的事儿。它不仅是伤口,还是会溃烂的伤口,找着了就这么伤着吧,找不着的就等死吧,生不如死。不太喜欢这种叙事角度。包括里面夹杂的小情小调,合伙人的时候就不喜欢。但是这个题材值得拍。
总评:对陈可辛的不喜欢在合伙人的时候达到顶点,那是盘从价值观上面就开始无比低级又扭曲的烂菜,更不要说那几位极尽夸张的中国剧圈当家小生的合伙银幕贩丑以及那一年连着两部打着怀旧大旗的伪复古片儿各种招揽话题,弄得每天的社网从打开到关上全被那两伙人承包了。
这部戏倒恰巧是两部片子的人员合流,事过境迁,当初的不平早已熄灭。眼观年终各种盘点中,这部上映之初还有一定话题号召力的《亲爱的》几乎没被提及,既免去了如票房冠军《心花路放》般被嘲弄,也不会遭遇《一步之遥》的四面楚歌。但不被提及证明它既不够有话题性、也不够优秀、当然也不够差。
我个人仍然不喜欢陈可辛讲故事的方式,因为本身不喜欢所以也没再仔细发掘其余的闪光点,但我相信是有的,这部片子放到今年的华语电影中至少在及格线上。并且尽管后期宣传爱用催泪当卖点,我相信主创方的本意并不在此,比起合伙人的用力过猛,这部戏收敛的痕迹比较明显。演员使用上面也不知道甩合伙人多少条街,所以再重申一次,这是部不坏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是目前中国电影极具匮乏的一个缺口。不用做到韩国的程度,但也不可不做。从这种意义上讲,姑且不论这部电影本身质量,在目前的客观环境下,文以载道的目的也是达到了,《亲爱的》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话说回来,从陈可辛这连着的两部戏的反映来看,天朝观众对成功人士的持续关注度远远多过于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现实困境。戴老师谈论今年的电影的时候也提到了这部。在盘完这部分之后一并放上来对照着看。
7、后会无期 (2014)
总评:其实码字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嘲笑自己,这种盘点的意义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讨好自己的口味。对顺眼的抒发喜爱,对讨厌的口诛笔伐。其实真挺无聊的,但我看到很多跟我一样无聊的人在卖力地码字,再想想德波顿的《无聊的魅力》,顿时安心。瓣瓣上关注的一位专栏作家夸到极致,洋洋洒洒几千字的长评,看得出他是发自内心真喜欢,写得也挺好,至少我觉得比电影本身好。这就还是印证了那句话:逼格归逼格,口味归口味。
我一共也就看了十来部华语电影,都排到第七了。片子不坏,配乐还挺好,大仁哥的白衬衫更好。但我不喜欢跨界耍刀(我迷恋专注力拥有者),我更不清楚的是韩少该属于哪一界。相比之下四姑娘要好归类得多,他是商人。
8、归来 (2014)
初始评论:工整的作业,还是吃老本。小姑娘演得不错,特别是眼神。
总评:14年唯一一场独自去看的电影。后座的人全场无泪点的嘈杂讥笑让我彻底失去对进影院的信心。其实,最让我心凉的是跟我同龄或者更低龄一些的年轻一辈根本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最黑暗的一段岁月到底发生了什么,诸多亲历者即父辈一代也根本不知道那段岁月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以及八零年代一批作家反复书写反复拍摄的话题或许不是为了消费苦难,而是有太多该看的人没看该了解的人没有了解。我想,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让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了解它真实的过往,抚摸它结疤的伤痕,流下他们该流的泪水,从而产生集体抗体。家的功能从来都不是用来对外炫耀的,不是吗。
说回电影,没看过原著表示无法挑出改编的槽点,剧本单调剧情单薄,呈现出来的样子也就是清汤挂面。造成的原因估计也是多方面的,不过江郎才尽是事实。
9、天若有情 (1990)
总评:吴倩莲是我喜欢的美女;而刘德华的点我始终GET不到。盘到这部想起来今年还去看了大话西游的重映。其实出生在港片泛滥的时候也挺好的,不然也不会明白这种调调到底有哪里吸引人。
10、一步之遥 (2014)
总评:这是个喜欢度的排名,不是影片质量的排名。
反正姜文不该遭这份罪。大众对他的认知始终都在偏差,造神、泄愤、撕碎、不可原谅、遗臭万年???不过也好,在人人粉饰的时候人就要飘飘然,这场闹剧能照出多少妖魔鬼怪内心邪恶的狂妄之徒。时常需要温习西西里美丽传说的那篇“人民需要婊子”的影评。
11、蓝色大门 藍色大門 (2002)
初始评论:可能是过了年纪吧,知道美好也体会不了。不过总算有点明白陈柏霖的点了。
总评:这是身边多少机油的心头爱我就不说了。
12、心花路放 (2014)
初始评论:挺意外的,我以为我一直不喜欢宁浩的电影来着。
总评:我觉着自己跟宁浩的电影挺无缘的,第一部是《黄金大劫案》来的要我怎么产生好感。这部要补长评的我也不多说了。一言以蔽之,在我眼里它不是部烂大街的低俗笑话集锦,甚至不是宁浩自己谈论的那个模样。就如同“沙耶之歌”的故事,固执的误读。
13、蓝风筝 (1993)
初始评论:好的不论了。影片的平淡除了拍摄本身之外,主要归咎于吕丽萍总是少点什么,憨是她每个时段共有的气质。青年憨,中年憨,历经沧海桑田依然还是憨,再生动些就好了。
总评:唯一一部田壮壮,个人还是更喜欢《活着》。
1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1995)
总评:明年继续补剩下的老谋子。
15、天浴 (1998)
初始评论:不给那一星是因为昨天看的到现在还在高度恐惧中,晚上睡觉也有阴影,后遗症神马的没办法治疗
总评:连续一个星期没办法安眠,想到就发抖。
我此生永恒的噩梦,超过我看的所用恐怖电影,是这部电影让我明白电影能这么剧烈地伤害人。
16、菊豆 (1990)
初始评论:中国电影和中国诗圈一样,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等下一回不知道又得多少年。
总评:越早期的越出色。“人怕出名猪怕壮”是大实话。
17、疯狂的石头 (2006)
初始评论:“八年前的宁浩是领跑观众的,八年后的宁浩是被观众带着跑的。不知道是中国电影变了,还是宁浩变了。也许,躺着就能赚钱,何必坐着呢。”——magasa 在国内的确是少有的学习能力,连缝隙都能溢出才华。
总评:好才华,好电影。
18、推拿 (2014)
初始评论:难忘今晨,庆幸娄烨依然是娄烨。我发现当自己对一部片子爱得深沉的时候反而不会太主观,要么正常打分,要么不打分。都想把它们隐藏在别人的不喜欢或者不在乎之中,这样你就可以好好收藏好好珍视。迄今为止,娄烨的所有片子我都想这样对待,包括紫蝴蝶,口味这种东西很顽固很难改变。
总评:15年的第一部电影,我又看了一遍《推拿》。他的所有电影带给我很多已经灭绝了的美感。喜欢得死心塌地。
敢不敢说黄轩是迄今为止娄烨电影里最高颜值。
19、小武 (1997)
初始评论:把老纸哭得稀里哗啦落花流水。现在看算是怀旧片?NO,堪比穿越片,我真的回到了20年前,街头巷尾、嘈杂、灰尘、破旧、迎新。我见过他,我一定见过小武。就像我活过,那些岁月。
总评:今年的第一,小武。中国版出租车司机。我想我多年后也忘不了对着电脑大哭的圣诞前夜。
小结:华语片盘完了,第五部是分水岭,记忆中我看了好多好多烂片,盘下来也就4部,只是中间一大段都是谈不上喜欢或者讨厌的,最后3部是喜欢的。要补的是《黄金时代》、《蓝色骨头》。最后,15年补货,新片爱咋咋地。
接下来附上戴老师接受北青报的采访中提到我看过的几部电影的部分作为参考:
“成功”电影:非价值的、纯感官的表述
《小时代》/《后会无期》
《心花路放》/《亲爱的》
北青报:对比国庆档同期上映的另外两部影片《心花路放》《亲爱的》的大卖,你觉得这折射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生态?
戴锦华:这两部的有趣,在于刚好一悲一喜—中国电影市场上有传统的两种通俗的形态:喜闹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喜剧,和苦情戏。
不是说这类样式不负载社会信息,而是说它有着最简单的感官效果。我以为,这也是今年票房热卖片的共同特征。上半年的电影,人们一定会讨论其中的粉丝电影。我不想讨论《小时代》的极端恶评与巨大票房之间的反差,不去讨论郭粉与韩粉之争,我并不认同某些对类似影片的批判,尽管都有道理,但我不认为类似影片的成功与问题是“拜金主义”、“物质至上”,或“伪文艺”,而是相反,这类影片的成功与问题在于他们的非价值化。用我自己的语言就是对“坍塌”与“中空”的印证。影片甚至无需(也许无能)提供一个完整的情节链所必需的内在逻辑与价值依托。《小时代》中的男装广告、女装广告与各类流行文本的搬用或拼贴、十分钟一个极度戏剧性的事件而后瞬间冰释;《后会无期》的汽车旅行展现的并非公路片必需的空间穿越与时间累积,而是一个悬浮舞台上的片段偶遇(有人称段子)。同样,《心花路放》的“公路”更是一个“开心麻花”式的舞台……在我感知中,这与其说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不如说是非价值化的问题。其成功是在于以价值展览的表象拒绝了价值表述。于是,“我们”甚至无需“担心”在影片中遭遇价值,更不必“担心”在影片中遭到任何对我们熟悉的逻辑的冒犯。
北青报:您从这类卖座电影中感觉到的“坍塌和中空”,能更详细地谈谈吗?
戴锦华:在我看来,热卖片成功的共同元素是感官性的,身体性的,直戳你的泪点和笑点,同时,以拥抱主流的姿态拒绝意义与价值。这次我真的必须说,这是中国商业电影与好莱坞的巨大落差:因为,好莱坞电影立足市场的前提之一,是以某种超越性价值为内核,藉此支撑其人物情节、叙事逻辑。
我所谓的“历史坍塌”不仅关于历史,更关于现实。历史从来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于未来的。历史意义、历史绵延的呈现始终为未来视野、愿景而获得并赋予。现代中国文化极为典型。当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冲击下开启其现代历史之时,我们曾在全球资本主义的未来视野中丧失了自己悠长的历史,遭到了无情的“降维”,中国历史一度丧失了它必需的时间维度,成为三维而非四维的空间所在:那是鲁迅的“铁屋子”,张爱玲的“泡在福尔马林药水里的婴儿”,是第五代电影中“空间对时间、天空对流水的胜利”。而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在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上获得的份额而加入了未来视野,我们由此而赢回了自己的历史时间。于是,中国进入了写史时代,我们蓦然拥有了对诸如“晚明现代性”、“康乾盛世”、“白银资本”的历史指认。然而,令我错愕的是,与此同时,我们却在大众文化的场域中再度自我降维:不仅是三维,甚至是二维:历史与价值建构坍塌为扁平的图画。我们可以对这一现象作出诸多解释:文化全球化进程、消费主义、景观社会的莅临,全球流动伴随的身份离散、独生子女结构化……但这一历史的赢回与得而复失,绵延的历史进程的显影与扁平而炫目、脆弱而坚硬的降维图画,的确标识着今日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而急迫的问题。关于电影,远不仅止于电影。
今年的有趣现象之一,是《后会无期》和《亲爱的》成了“文艺片”。影片的热爱者以文艺片之名为其辩护。而略带一点文艺气质的电影均遭到市场拒绝,我感受最深的是崔健的作品,《蓝色骨头》。
第五代归来:特质已经丧失 我对他们不再有期待
北青报:今年第五代导演都有作品,但张艺谋的《归来》,当时你对它有个非常激烈的批评,认为它就是个“烂片”,跌出了下限。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戴锦华:这可让我挨了不少骂。好吧,对我来说《归来》可称一部电影。众多所谓电影对我几乎是“职业性侮辱”,根本称不上电影—恕不一一点名。所谓电影,是指及格线之上。在一部电影的基准线之上,加上邹静之和张艺谋的组合,必然构成了我们的期待视野,因此影片令我极端失望。对我,它是烂片—电影中的烂片,而不是非电影中的烂片。我对影片的失望是朴素的:在这个大资本涌动,电影工业规模空前并继续增长的年代,电影人基本的认真态度、敬业精神,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这也是我支持《黄金时代》的原因。而我所谓的《归来》“跌破下限”,是在于我认为它缺少认真态度。不论称影片剧本几易其稿,它最终没有能提供核心情节的必需的合理性支撑。我们不知道女主的症状是失忆症还是阿兹海默症,任选其一会有完全不同的情节逻辑。编导可以虚构或创造一种不存在的心理疾患,但必须在情节逻辑上合理、服人。没能解决类似问题便投入拍摄,对我,是不认真、不敬业。
当然,以我自己的批评方法,我们也可以完全不论作品的艺术成败、情节逻辑,而将完成片的呈现视作社会、文化症候予以解读。在《归来》中,冯婉瑜病症的核心表征是不认识自己深爱的丈夫陆焉识—无论离去的、还是归来的。而她屡屡将他指认为方师傅—显然的、剧情中强暴者。依据剧情逻辑,冯婉瑜因遭强暴而罹病,但病状之一竟是自此不锁门。可能的解读是,冯婉瑜(潜意识地?)拒绝指认令自己深信的所爱之人,她每月的迎候是维系自己心灵的幻想。她始终在(潜意识)里呼唤、等待着暴力摧残?甚至是某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如果这便是文本的意义,我同样拒绝。但这也许比我朴素的失望表达,来得有趣而“深刻”。
北青报:今年除了张艺谋,还有陈凯歌、姜文等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上映,很多人称为今年是第五代的回归年,您对他们有期许吗?
戴锦华:坦率地说,今年我抱有期待的是姜文的《一步之遥》,侯孝贤的《聂隐娘》和张猛的《胜利》。对张艺谋和陈凯歌,我久已不再期待。1987年我已在文章中写过,第五代作为一个艺术群体已经终结了,一个美学浪潮,《孩子王》和《红高粱》就已经标志着这个群体的解体。我们已不能对其做整体评价。因此不存在回归的问题,只是说他们作为个人创作。从语言风格、审美上,他们的基本特质都已经丧失了。
好莱坞冲击:我非常佩服我们的“乐观”
北青报:中国将全面放开电影的进口配额,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你觉得会对中国电影产生什么影响?
戴锦华:影响当然是巨大的。资本无国界,电影有国籍。对资本和逐利而言,这一切无关宏旨。已有民企资本注入互联网,影片在回流中国市场获利。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仍在政策—进口份额的庇护下生长,享受着中国奇迹和中国电影奇迹创造的巨大空间和可能。但如果我们始终不能有相应的影片的事实—整体提高中国电影作品的质量,那么我们就是在挥霍着全球未遇的历史契机。好莱坞,夸张点说,是美国资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显现的巨大利益空间。相关中美谈判,从视电影为微不足道的笑噱头,到成为彼此博弈的大项目。所以好莱坞全线进入,是大限还是大考,马上要见分晓了。一边,我当然不希望我们打造完成的巨大的电影工业规模和全球领先的硬件基础,只为好莱坞造就了市场,另一边,迄今为止未变的文化事实,是电影始终是国际的形象名片,是国家文化生态和公众心理的中断显示屏。
但这个电影能否抓住这个空前绝后的历史契机,能否创造与电影事实相称的影片的事实,并非电影业、电影人所能独自完成。这同样取决于中国文化自觉的确立与实践。
北青报:很多人现在充满了乐观情绪,比如很多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同期上映,完全没有被打趴下,甚至有时还胜出?
戴锦华:几年前,韩国废除了保护制度,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在市场上和好莱坞抗衡了,中国电影人今天已有如此自信,我只有叹服或叹息。拍出了《恐怖直播》、《雪国列车》、《辩护人》的韩国影人有理由自信,我们的电影骄傲究竟是哪些呢?而且我宁愿我们瞩目实行“文化例外”的法国,同时珍视这契机,警惕而踏实地起步。对于能否成为世界电影大国,能否抗衡电影大国,我们的课题还太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罗皓菱
昨晚花了三小时看完《黄金时代》,发现一个现象,今年华语电影有很多演员参演了两部电影,并且很集中地出现在几部电影中,做一个小盘点:
郝蕾:《亲爱的》、《黄金时代》
袁泉:《后会无期》、《黄金时代》
黄轩:《推拿》、《黄金时代》
张译:《亲爱的》、《黄金时代》
冯绍峰:《后会无期》、《黄金时代》
王千源:《绣春刀》、《黄金时代》
王志文:《黄金时代》、《一步之遥》
如果是这批演话剧、演电视剧的演员凑在一起的话,其实也还不错。华语电影还能看的一年也就这么几部了。
剧(共2部):
很多人在说,今年的国剧有很多优秀作品面世,相比电影的惨景,电视剧方面让人看到曙光。遗憾的是,大热的几部国剧均未能一睹风采,《北平无战事》、《红色》、《红高粱》、《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更遗憾的是,导致我没看的原因恐怕并不是国字打头这种中二的理由,而是对某种文化的长期麻痹排斥,怎么也提不起兴致,没看也就无法鉴定前论的真伪,不过希望是真的吧。
好生惭愧,别人热血的时候我在无耻地感受着风花雪月。
1、我可能不会爱你 我可能不會愛你 IN TIME WITH YOU (2011)
初始评论:这几天闭着眼就是李大仁的含情脉脉情深款款柔情似水不温不火的脸和永无止境的独白。急死个人以及三观混乱双重标准的程又青。找一个你的理论可以在他那里横行霸道畅通无阻百试不爽的人就可以嫁了。
总评:IN TIME WITH YOU 可以译为“最好的告白是长久的陪伴”。今年的好事之一就是让我知道了有李大仁这号人的存在,今年的坏事之一是我想来想去发现这个人物才是偶像剧史上意淫的极限。而编剧天杀的居然是个男人。我曾跟机油半感慨半玩笑地说:如果这个世界可以像买东西一样买男盆友,各种牌子的男盆友都放在一个专门的超市货架上。那李大仁牌就是我此生挣钱的动力不管多贵我都要买这一款。
我本人是狮子座,程又青的诸多优点我是没有的,但坏毛病几乎全有。包括易怒、爱哭、无理取闹后生闷气又特别希望有人哄自己、习惯蹭娘亲的抚摸、对不符合自己行事准则的人事毫不留情翻白眼……数都数不过来。最后一集程又青哭着跟电话留言说自己是如此糟糕的根本不值得别人喜欢的人,这是狮子座典型的自我认知之一。自卑与自负这样亲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星座大概就是狮子座了。如果说哆啦A梦汇集了小孩子世界中所有所有不可实现之美梦,那么这个专为程又青款女生打造的李大仁又何尝不像是独自彷徨时为自己塑造的一个安慰。我们平日里那么幸苦地要强地生活,讨好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生怕生活失去了秩序脱离了掌控。闲下来时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安慰时常在自己身边。
剧中很多两人各自想象的部分,常常混迹于现实中让观众打个盹儿就分不清谁真谁假。其实让我后怕的也是这种幻觉,有时候连骗自己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存在都不可能了。
李大仁是我要珍藏的角色,他属于我内心最渴望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当然,我也清楚,我要是非要要这个牌子的另一半,我只能让自己的身边永远缺位。
最后,说两句电视剧本身,我自己看过的格局、质量最优的台剧。剧本很花心思,演绎方式上也比较新颖,话剧腔贯穿始终,大量的人物独白既达到“间离效果”又达到剖析与贴近人物内心的目的,活生生把大俗剧拉高了N个档次。而演员更是可遇不可求,我相信陈柏霖在演李大仁时已经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他演艺生涯中恐怕也没几次这样的好状态了。
要说今年看的所有剧中,《未生》是最喜欢的,那这一部就是倾注情感最多最让我无法自拔的。这恐怕也是由于自身性格与剧中人物重叠处颇多导致带入感超强与现实中理想另一半长期缺位的空虚之间的巨大落差给我个人造成的影响形成的。
2、匆匆那年(2014)
总评:其实“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是一种挺贱的状态,是感情陌路上贪心的结果。只是,这就是很多很多饮食男女的现实,尽管离我自己很远,但道德有时候不适合用来衡量男女之情是事实。
机油花一两个小时绘声绘色地讲了这个故事,也许我们都被其中不同的哪一个点击中。我自己是有些心疼方茴这个人物,傻姑娘遇渣男这种梗对于女性正义联盟而言真是屡试不爽。只是到了如今这个年纪遇到这样的故事早就无奈多过于愤怒了,因为年纪越大你就会越了解人这种动物方方面面的属性。GONE GIRL的书面写到这样一段话:我恨那个要求我还像五年前一样爱你的你。
叔本华说过:人就在满足之后空虚,空虚之后寻求新的满足之间摇摆着过完一生的。
其实这就是人与人的一种普遍状态,我想这个故事之所以全民风靡除了狗血剧是世俗世界亘古不变的畅销品之外,还因为它写出了这种绝大部分人共有或者必经的情感状态,那就是荷尔蒙短暂荡漾之后冗长乏味的社会责任时间段该怎么处理。男人和女人的处理方式南辕北辙,对待感情男人凭直觉,女人凭良心。就像《黄金时代》里丁玲对萧红说:我很奇怪作为一个女作家,你为何如此地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许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把。短期借贷跟长期投资怎么都不好握手言和的。
毕竟,长情是一种更为高级稀有的情感层次,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
电影(共19部,排名分先后):
1、闺蜜 (2014)
总评:六个人去看,阿旭睡着了。垃圾。
2、小时代3:刺金时代 (2014)
总评:垃圾中的良心产品。
3、毒战 毒戰 (2012)
初始评论:神马脏乱差!!!
总评:上周离家前最后一个晚上我爸在客厅边泡脚边看《触不可及》,我在卫生间洗漱以及跟我娘瞎聊前后将近五十分钟,马克西姆那首克罗地亚狂想曲一直响啊一直响。孙红雷是个好演员,我是看《像雾像雨又像风》的时候认识他的,那个痴情守候李小冉的角色让我记住人的帅不限于长相,可那也是我记忆中他唯一帅的时候,主要是后面他大红大紫的剧没看过,《我的父亲母亲》本身是质朴的形象,跟帅扯不上关系。照理说,他这种演技级别的跟他提帅不帅的简直就是中亵渎。但我发现其实人家自己不是这么想,特别想变帅的心思在《潜伏》后的转型中日渐凸显了,在各种能看见这位好演员的场合里你经常能见到他高昂着他骄傲自信的头颅以妄图跻身于这个审美审丑浑浊不轻的新媒体时代的时尚大潮里以丑但是有型、不帅但是有戏这样一种姿态糊弄观众。挑剧本的眼光跟尼古拉斯凯奇和强尼戴普一样儿一样儿的。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能凸显我帅我最帅我天下第一帅。尽管我没看过这位好演员的几部戏,但我记忆中,《潜伏》之后他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吗?跟刘烨一样,说他们是好演员,是夸他们曾经的兢兢业业,不代表他们的现在和将来。叔,咱不走歪路行不行?
4、太平轮(上) (2014)
初始评论:唉,又累计了一部不好的片子。老掉牙的剧情、拍摄方式、镜头运用、剪辑。。。有些人能把路人拍成影人,有些人用再多演员也只能排拍出MV的效果。赤壁都还好好的,这是怎么了,烂片传染病吗?还上下部!
总评:14年最后一部影院差评,好歹把这一年熬过去了,以后我有钱也不乱花了,何况我穷我更不要再乱进电影院了,也不要为了跟机油巩固感情将就将就了,有其他方法巩固感情。
5、绣春刀 (2014)
初始评论:此三星非彼三星,此片好歹是部电影。
总评:刘诗诗跟杨幂二位真的做不来演员这个行当,没办法硬要演的祖宗。关于张震的演技,知乎贴就够了。Always演自己,也Always有人爱看。
6、亲爱的 (2014)
初始评论:故事选得很典型,陈导是两边儿便宜都想占,变着法儿地理解万岁。在我看来,这种事根本不是可以谅解的事儿。它不仅是伤口,还是会溃烂的伤口,找着了就这么伤着吧,找不着的就等死吧,生不如死。不太喜欢这种叙事角度。包括里面夹杂的小情小调,合伙人的时候就不喜欢。但是这个题材值得拍。
总评:对陈可辛的不喜欢在合伙人的时候达到顶点,那是盘从价值观上面就开始无比低级又扭曲的烂菜,更不要说那几位极尽夸张的中国剧圈当家小生的合伙银幕贩丑以及那一年连着两部打着怀旧大旗的伪复古片儿各种招揽话题,弄得每天的社网从打开到关上全被那两伙人承包了。
这部戏倒恰巧是两部片子的人员合流,事过境迁,当初的不平早已熄灭。眼观年终各种盘点中,这部上映之初还有一定话题号召力的《亲爱的》几乎没被提及,既免去了如票房冠军《心花路放》般被嘲弄,也不会遭遇《一步之遥》的四面楚歌。但不被提及证明它既不够有话题性、也不够优秀、当然也不够差。
我个人仍然不喜欢陈可辛讲故事的方式,因为本身不喜欢所以也没再仔细发掘其余的闪光点,但我相信是有的,这部片子放到今年的华语电影中至少在及格线上。并且尽管后期宣传爱用催泪当卖点,我相信主创方的本意并不在此,比起合伙人的用力过猛,这部戏收敛的痕迹比较明显。演员使用上面也不知道甩合伙人多少条街,所以再重申一次,这是部不坏的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是目前中国电影极具匮乏的一个缺口。不用做到韩国的程度,但也不可不做。从这种意义上讲,姑且不论这部电影本身质量,在目前的客观环境下,文以载道的目的也是达到了,《亲爱的》有自己的独特价值。
话说回来,从陈可辛这连着的两部戏的反映来看,天朝观众对成功人士的持续关注度远远多过于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现实困境。戴老师谈论今年的电影的时候也提到了这部。在盘完这部分之后一并放上来对照着看。
7、后会无期 (2014)
总评:其实码字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嘲笑自己,这种盘点的意义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讨好自己的口味。对顺眼的抒发喜爱,对讨厌的口诛笔伐。其实真挺无聊的,但我看到很多跟我一样无聊的人在卖力地码字,再想想德波顿的《无聊的魅力》,顿时安心。瓣瓣上关注的一位专栏作家夸到极致,洋洋洒洒几千字的长评,看得出他是发自内心真喜欢,写得也挺好,至少我觉得比电影本身好。这就还是印证了那句话:逼格归逼格,口味归口味。
我一共也就看了十来部华语电影,都排到第七了。片子不坏,配乐还挺好,大仁哥的白衬衫更好。但我不喜欢跨界耍刀(我迷恋专注力拥有者),我更不清楚的是韩少该属于哪一界。相比之下四姑娘要好归类得多,他是商人。
8、归来 (2014)
初始评论:工整的作业,还是吃老本。小姑娘演得不错,特别是眼神。
总评:14年唯一一场独自去看的电影。后座的人全场无泪点的嘈杂讥笑让我彻底失去对进影院的信心。其实,最让我心凉的是跟我同龄或者更低龄一些的年轻一辈根本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我们这个民族最黑暗的一段岁月到底发生了什么,诸多亲历者即父辈一代也根本不知道那段岁月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以及八零年代一批作家反复书写反复拍摄的话题或许不是为了消费苦难,而是有太多该看的人没看该了解的人没有了解。我想,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让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了解它真实的过往,抚摸它结疤的伤痕,流下他们该流的泪水,从而产生集体抗体。家的功能从来都不是用来对外炫耀的,不是吗。
说回电影,没看过原著表示无法挑出改编的槽点,剧本单调剧情单薄,呈现出来的样子也就是清汤挂面。造成的原因估计也是多方面的,不过江郎才尽是事实。
9、天若有情 (1990)
总评:吴倩莲是我喜欢的美女;而刘德华的点我始终GET不到。盘到这部想起来今年还去看了大话西游的重映。其实出生在港片泛滥的时候也挺好的,不然也不会明白这种调调到底有哪里吸引人。
10、一步之遥 (2014)
总评:这是个喜欢度的排名,不是影片质量的排名。
反正姜文不该遭这份罪。大众对他的认知始终都在偏差,造神、泄愤、撕碎、不可原谅、遗臭万年???不过也好,在人人粉饰的时候人就要飘飘然,这场闹剧能照出多少妖魔鬼怪内心邪恶的狂妄之徒。时常需要温习西西里美丽传说的那篇“人民需要婊子”的影评。
11、蓝色大门 藍色大門 (2002)
初始评论:可能是过了年纪吧,知道美好也体会不了。不过总算有点明白陈柏霖的点了。
总评:这是身边多少机油的心头爱我就不说了。
12、心花路放 (2014)
初始评论:挺意外的,我以为我一直不喜欢宁浩的电影来着。
总评:我觉着自己跟宁浩的电影挺无缘的,第一部是《黄金大劫案》来的要我怎么产生好感。这部要补长评的我也不多说了。一言以蔽之,在我眼里它不是部烂大街的低俗笑话集锦,甚至不是宁浩自己谈论的那个模样。就如同“沙耶之歌”的故事,固执的误读。
13、蓝风筝 (1993)
初始评论:好的不论了。影片的平淡除了拍摄本身之外,主要归咎于吕丽萍总是少点什么,憨是她每个时段共有的气质。青年憨,中年憨,历经沧海桑田依然还是憨,再生动些就好了。
总评:唯一一部田壮壮,个人还是更喜欢《活着》。
14、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1995)
总评:明年继续补剩下的老谋子。
15、天浴 (1998)
初始评论:不给那一星是因为昨天看的到现在还在高度恐惧中,晚上睡觉也有阴影,后遗症神马的没办法治疗
总评:连续一个星期没办法安眠,想到就发抖。
我此生永恒的噩梦,超过我看的所用恐怖电影,是这部电影让我明白电影能这么剧烈地伤害人。
16、菊豆 (1990)
初始评论:中国电影和中国诗圈一样,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等下一回不知道又得多少年。
总评:越早期的越出色。“人怕出名猪怕壮”是大实话。
17、疯狂的石头 (2006)
初始评论:“八年前的宁浩是领跑观众的,八年后的宁浩是被观众带着跑的。不知道是中国电影变了,还是宁浩变了。也许,躺着就能赚钱,何必坐着呢。”——magasa 在国内的确是少有的学习能力,连缝隙都能溢出才华。
总评:好才华,好电影。
18、推拿 (2014)
初始评论:难忘今晨,庆幸娄烨依然是娄烨。我发现当自己对一部片子爱得深沉的时候反而不会太主观,要么正常打分,要么不打分。都想把它们隐藏在别人的不喜欢或者不在乎之中,这样你就可以好好收藏好好珍视。迄今为止,娄烨的所有片子我都想这样对待,包括紫蝴蝶,口味这种东西很顽固很难改变。
总评:15年的第一部电影,我又看了一遍《推拿》。他的所有电影带给我很多已经灭绝了的美感。喜欢得死心塌地。
敢不敢说黄轩是迄今为止娄烨电影里最高颜值。
19、小武 (1997)
初始评论:把老纸哭得稀里哗啦落花流水。现在看算是怀旧片?NO,堪比穿越片,我真的回到了20年前,街头巷尾、嘈杂、灰尘、破旧、迎新。我见过他,我一定见过小武。就像我活过,那些岁月。
总评:今年的第一,小武。中国版出租车司机。我想我多年后也忘不了对着电脑大哭的圣诞前夜。
小结:华语片盘完了,第五部是分水岭,记忆中我看了好多好多烂片,盘下来也就4部,只是中间一大段都是谈不上喜欢或者讨厌的,最后3部是喜欢的。要补的是《黄金时代》、《蓝色骨头》。最后,15年补货,新片爱咋咋地。
接下来附上戴老师接受北青报的采访中提到我看过的几部电影的部分作为参考:
“成功”电影:非价值的、纯感官的表述
《小时代》/《后会无期》
《心花路放》/《亲爱的》
北青报:对比国庆档同期上映的另外两部影片《心花路放》《亲爱的》的大卖,你觉得这折射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生态?
戴锦华:这两部的有趣,在于刚好一悲一喜—中国电影市场上有传统的两种通俗的形态:喜闹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喜剧,和苦情戏。
不是说这类样式不负载社会信息,而是说它有着最简单的感官效果。我以为,这也是今年票房热卖片的共同特征。上半年的电影,人们一定会讨论其中的粉丝电影。我不想讨论《小时代》的极端恶评与巨大票房之间的反差,不去讨论郭粉与韩粉之争,我并不认同某些对类似影片的批判,尽管都有道理,但我不认为类似影片的成功与问题是“拜金主义”、“物质至上”,或“伪文艺”,而是相反,这类影片的成功与问题在于他们的非价值化。用我自己的语言就是对“坍塌”与“中空”的印证。影片甚至无需(也许无能)提供一个完整的情节链所必需的内在逻辑与价值依托。《小时代》中的男装广告、女装广告与各类流行文本的搬用或拼贴、十分钟一个极度戏剧性的事件而后瞬间冰释;《后会无期》的汽车旅行展现的并非公路片必需的空间穿越与时间累积,而是一个悬浮舞台上的片段偶遇(有人称段子)。同样,《心花路放》的“公路”更是一个“开心麻花”式的舞台……在我感知中,这与其说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不如说是非价值化的问题。其成功是在于以价值展览的表象拒绝了价值表述。于是,“我们”甚至无需“担心”在影片中遭遇价值,更不必“担心”在影片中遭到任何对我们熟悉的逻辑的冒犯。
北青报:您从这类卖座电影中感觉到的“坍塌和中空”,能更详细地谈谈吗?
戴锦华:在我看来,热卖片成功的共同元素是感官性的,身体性的,直戳你的泪点和笑点,同时,以拥抱主流的姿态拒绝意义与价值。这次我真的必须说,这是中国商业电影与好莱坞的巨大落差:因为,好莱坞电影立足市场的前提之一,是以某种超越性价值为内核,藉此支撑其人物情节、叙事逻辑。
我所谓的“历史坍塌”不仅关于历史,更关于现实。历史从来不是关于过去的,而是关于未来的。历史意义、历史绵延的呈现始终为未来视野、愿景而获得并赋予。现代中国文化极为典型。当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冲击下开启其现代历史之时,我们曾在全球资本主义的未来视野中丧失了自己悠长的历史,遭到了无情的“降维”,中国历史一度丧失了它必需的时间维度,成为三维而非四维的空间所在:那是鲁迅的“铁屋子”,张爱玲的“泡在福尔马林药水里的婴儿”,是第五代电影中“空间对时间、天空对流水的胜利”。而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在全球资本主义市场上获得的份额而加入了未来视野,我们由此而赢回了自己的历史时间。于是,中国进入了写史时代,我们蓦然拥有了对诸如“晚明现代性”、“康乾盛世”、“白银资本”的历史指认。然而,令我错愕的是,与此同时,我们却在大众文化的场域中再度自我降维:不仅是三维,甚至是二维:历史与价值建构坍塌为扁平的图画。我们可以对这一现象作出诸多解释:文化全球化进程、消费主义、景观社会的莅临,全球流动伴随的身份离散、独生子女结构化……但这一历史的赢回与得而复失,绵延的历史进程的显影与扁平而炫目、脆弱而坚硬的降维图画,的确标识着今日中国社会、文化的巨大而急迫的问题。关于电影,远不仅止于电影。
今年的有趣现象之一,是《后会无期》和《亲爱的》成了“文艺片”。影片的热爱者以文艺片之名为其辩护。而略带一点文艺气质的电影均遭到市场拒绝,我感受最深的是崔健的作品,《蓝色骨头》。
第五代归来:特质已经丧失 我对他们不再有期待
北青报:今年第五代导演都有作品,但张艺谋的《归来》,当时你对它有个非常激烈的批评,认为它就是个“烂片”,跌出了下限。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戴锦华:这可让我挨了不少骂。好吧,对我来说《归来》可称一部电影。众多所谓电影对我几乎是“职业性侮辱”,根本称不上电影—恕不一一点名。所谓电影,是指及格线之上。在一部电影的基准线之上,加上邹静之和张艺谋的组合,必然构成了我们的期待视野,因此影片令我极端失望。对我,它是烂片—电影中的烂片,而不是非电影中的烂片。我对影片的失望是朴素的:在这个大资本涌动,电影工业规模空前并继续增长的年代,电影人基本的认真态度、敬业精神,应该是最起码的要求。这也是我支持《黄金时代》的原因。而我所谓的《归来》“跌破下限”,是在于我认为它缺少认真态度。不论称影片剧本几易其稿,它最终没有能提供核心情节的必需的合理性支撑。我们不知道女主的症状是失忆症还是阿兹海默症,任选其一会有完全不同的情节逻辑。编导可以虚构或创造一种不存在的心理疾患,但必须在情节逻辑上合理、服人。没能解决类似问题便投入拍摄,对我,是不认真、不敬业。
当然,以我自己的批评方法,我们也可以完全不论作品的艺术成败、情节逻辑,而将完成片的呈现视作社会、文化症候予以解读。在《归来》中,冯婉瑜病症的核心表征是不认识自己深爱的丈夫陆焉识—无论离去的、还是归来的。而她屡屡将他指认为方师傅—显然的、剧情中强暴者。依据剧情逻辑,冯婉瑜因遭强暴而罹病,但病状之一竟是自此不锁门。可能的解读是,冯婉瑜(潜意识地?)拒绝指认令自己深信的所爱之人,她每月的迎候是维系自己心灵的幻想。她始终在(潜意识)里呼唤、等待着暴力摧残?甚至是某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如果这便是文本的意义,我同样拒绝。但这也许比我朴素的失望表达,来得有趣而“深刻”。
北青报:今年除了张艺谋,还有陈凯歌、姜文等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上映,很多人称为今年是第五代的回归年,您对他们有期许吗?
戴锦华:坦率地说,今年我抱有期待的是姜文的《一步之遥》,侯孝贤的《聂隐娘》和张猛的《胜利》。对张艺谋和陈凯歌,我久已不再期待。1987年我已在文章中写过,第五代作为一个艺术群体已经终结了,一个美学浪潮,《孩子王》和《红高粱》就已经标志着这个群体的解体。我们已不能对其做整体评价。因此不存在回归的问题,只是说他们作为个人创作。从语言风格、审美上,他们的基本特质都已经丧失了。
好莱坞冲击:我非常佩服我们的“乐观”
北青报:中国将全面放开电影的进口配额,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你觉得会对中国电影产生什么影响?
戴锦华:影响当然是巨大的。资本无国界,电影有国籍。对资本和逐利而言,这一切无关宏旨。已有民企资本注入互联网,影片在回流中国市场获利。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仍在政策—进口份额的庇护下生长,享受着中国奇迹和中国电影奇迹创造的巨大空间和可能。但如果我们始终不能有相应的影片的事实—整体提高中国电影作品的质量,那么我们就是在挥霍着全球未遇的历史契机。好莱坞,夸张点说,是美国资本已经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电影市场显现的巨大利益空间。相关中美谈判,从视电影为微不足道的笑噱头,到成为彼此博弈的大项目。所以好莱坞全线进入,是大限还是大考,马上要见分晓了。一边,我当然不希望我们打造完成的巨大的电影工业规模和全球领先的硬件基础,只为好莱坞造就了市场,另一边,迄今为止未变的文化事实,是电影始终是国际的形象名片,是国家文化生态和公众心理的中断显示屏。
但这个电影能否抓住这个空前绝后的历史契机,能否创造与电影事实相称的影片的事实,并非电影业、电影人所能独自完成。这同样取决于中国文化自觉的确立与实践。
北青报:很多人现在充满了乐观情绪,比如很多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同期上映,完全没有被打趴下,甚至有时还胜出?
戴锦华:几年前,韩国废除了保护制度,是他们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在市场上和好莱坞抗衡了,中国电影人今天已有如此自信,我只有叹服或叹息。拍出了《恐怖直播》、《雪国列车》、《辩护人》的韩国影人有理由自信,我们的电影骄傲究竟是哪些呢?而且我宁愿我们瞩目实行“文化例外”的法国,同时珍视这契机,警惕而踏实地起步。对于能否成为世界电影大国,能否抗衡电影大国,我们的课题还太多。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罗皓菱
昨晚花了三小时看完《黄金时代》,发现一个现象,今年华语电影有很多演员参演了两部电影,并且很集中地出现在几部电影中,做一个小盘点:
郝蕾:《亲爱的》、《黄金时代》
袁泉:《后会无期》、《黄金时代》
黄轩:《推拿》、《黄金时代》
张译:《亲爱的》、《黄金时代》
冯绍峰:《后会无期》、《黄金时代》
王千源:《绣春刀》、《黄金时代》
王志文:《黄金时代》、《一步之遥》
如果是这批演话剧、演电视剧的演员凑在一起的话,其实也还不错。华语电影还能看的一年也就这么几部了。
剧(共2部):
很多人在说,今年的国剧有很多优秀作品面世,相比电影的惨景,电视剧方面让人看到曙光。遗憾的是,大热的几部国剧均未能一睹风采,《北平无战事》、《红色》、《红高粱》、《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更遗憾的是,导致我没看的原因恐怕并不是国字打头这种中二的理由,而是对某种文化的长期麻痹排斥,怎么也提不起兴致,没看也就无法鉴定前论的真伪,不过希望是真的吧。
好生惭愧,别人热血的时候我在无耻地感受着风花雪月。
1、我可能不会爱你 我可能不會愛你 IN TIME WITH YOU (2011)
初始评论:这几天闭着眼就是李大仁的含情脉脉情深款款柔情似水不温不火的脸和永无止境的独白。急死个人以及三观混乱双重标准的程又青。找一个你的理论可以在他那里横行霸道畅通无阻百试不爽的人就可以嫁了。
总评:IN TIME WITH YOU 可以译为“最好的告白是长久的陪伴”。今年的好事之一就是让我知道了有李大仁这号人的存在,今年的坏事之一是我想来想去发现这个人物才是偶像剧史上意淫的极限。而编剧天杀的居然是个男人。我曾跟机油半感慨半玩笑地说:如果这个世界可以像买东西一样买男盆友,各种牌子的男盆友都放在一个专门的超市货架上。那李大仁牌就是我此生挣钱的动力不管多贵我都要买这一款。
我本人是狮子座,程又青的诸多优点我是没有的,但坏毛病几乎全有。包括易怒、爱哭、无理取闹后生闷气又特别希望有人哄自己、习惯蹭娘亲的抚摸、对不符合自己行事准则的人事毫不留情翻白眼……数都数不过来。最后一集程又青哭着跟电话留言说自己是如此糟糕的根本不值得别人喜欢的人,这是狮子座典型的自我认知之一。自卑与自负这样亲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星座大概就是狮子座了。如果说哆啦A梦汇集了小孩子世界中所有所有不可实现之美梦,那么这个专为程又青款女生打造的李大仁又何尝不像是独自彷徨时为自己塑造的一个安慰。我们平日里那么幸苦地要强地生活,讨好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生怕生活失去了秩序脱离了掌控。闲下来时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安慰时常在自己身边。
剧中很多两人各自想象的部分,常常混迹于现实中让观众打个盹儿就分不清谁真谁假。其实让我后怕的也是这种幻觉,有时候连骗自己真的有这样一个人存在都不可能了。
李大仁是我要珍藏的角色,他属于我内心最渴望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当然,我也清楚,我要是非要要这个牌子的另一半,我只能让自己的身边永远缺位。
最后,说两句电视剧本身,我自己看过的格局、质量最优的台剧。剧本很花心思,演绎方式上也比较新颖,话剧腔贯穿始终,大量的人物独白既达到“间离效果”又达到剖析与贴近人物内心的目的,活生生把大俗剧拉高了N个档次。而演员更是可遇不可求,我相信陈柏霖在演李大仁时已经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他演艺生涯中恐怕也没几次这样的好状态了。
要说今年看的所有剧中,《未生》是最喜欢的,那这一部就是倾注情感最多最让我无法自拔的。这恐怕也是由于自身性格与剧中人物重叠处颇多导致带入感超强与现实中理想另一半长期缺位的空虚之间的巨大落差给我个人造成的影响形成的。
2、匆匆那年(2014)
总评:其实“我们要互相亏欠,我们要藕断丝连”是一种挺贱的状态,是感情陌路上贪心的结果。只是,这就是很多很多饮食男女的现实,尽管离我自己很远,但道德有时候不适合用来衡量男女之情是事实。
机油花一两个小时绘声绘色地讲了这个故事,也许我们都被其中不同的哪一个点击中。我自己是有些心疼方茴这个人物,傻姑娘遇渣男这种梗对于女性正义联盟而言真是屡试不爽。只是到了如今这个年纪遇到这样的故事早就无奈多过于愤怒了,因为年纪越大你就会越了解人这种动物方方面面的属性。GONE GIRL的书面写到这样一段话:我恨那个要求我还像五年前一样爱你的你。
叔本华说过:人就在满足之后空虚,空虚之后寻求新的满足之间摇摆着过完一生的。
其实这就是人与人的一种普遍状态,我想这个故事之所以全民风靡除了狗血剧是世俗世界亘古不变的畅销品之外,还因为它写出了这种绝大部分人共有或者必经的情感状态,那就是荷尔蒙短暂荡漾之后冗长乏味的社会责任时间段该怎么处理。男人和女人的处理方式南辕北辙,对待感情男人凭直觉,女人凭良心。就像《黄金时代》里丁玲对萧红说:我很奇怪作为一个女作家,你为何如此地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许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把。短期借贷跟长期投资怎么都不好握手言和的。
毕竟,长情是一种更为高级稀有的情感层次,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