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札记-电影篇
在我的电脑里,积压了上百部下载了很久但一直没看的电影。当我不知道看点什么的时候,就翻出一部。在挑选时,我常常有一些特定的理由,比如,某个演员或导演去世,或者最近在一些新闻和朋友的聊天中聊到过相关的信息。还有就是,关于某些片子之前我有个大概的了解,但因已知的内容太过阴暗消极,就一直没看。等到某天我心情比较低落的时候,这种片子往往会被翻出来,以毒攻毒。
不过我不是特别追新片,除非我觉得某部片子(尤其是像《星际穿越》这种好莱坞大片)只有在大屏幕上看才过瘾。去影院看片这件事对我来说,成本略高。倒不是说电影票太贵,毕竟在帝都,即使你是学生党,一年看个十次八次电影也花不了多少钱。我说的是那种仪式感。对我而言,到某个地方和一堆陌生人花将近两个小时时间一动不动的看一部电影,不能随便暂停,也不好意思吐槽,倒不如拿个平板电脑随便躺在哪里看来得舒服。
在2011年一个朋友教会我这种碎片化的方式看电影后,我的看片量每年递增。虽然至今仍不过千部,但对于电影的理解,也不再是只从“情节、人物、中心思想”这种角度去欣赏。电影和一切艺术品一样,探讨的都是关于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观者想的永远是自己的生活,恐怕会错过很多天马行空的快感。
以下是我2014年看的一些有感触的片子,以及我当时的一些想法。整理下来,作为对2014年的一种记录。
1、《背靠背,脸对脸》
把这部电影和现下国内蓬勃的电影市场中任意一部片子比,它都是实打实的好片。别看现在看电影的人和电影是越来越多,但就探讨问题而言,没有哪一部比这个电影谈得高明、敞亮。
牛振华也是那个时代的先驱演员了吧,可惜过世的早。这片子前半部分就好比中国版的纸牌屋,但后半部分又回归到我朝的种种特色状况中,充满了无奈。揉进了许多那个时代的特色,而且十分隐蔽,毫不动声色。最终结局则是开放式的。如果中国电影能回到正路上,这部电影或许将被推出来并被确认一定的历史地位。
2、《收件人不详》
正如很多人所说,导演金基德总会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很多隐喻。之前看他拍的《坏小子》和《雏妓》,我的情绪往往纠结在他镜头下人物的悲惨命运里。而在看这部《收件人不详》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的去寻找他留下的一个个符号。有一些我恐怕是看懂了,尤其是最疼的那几个:屠狗人的死亡,单身母亲被割乳,还有被弓箭射穿裆部的美国兵。
关于战后被美国扶植重建的韩国,处于一种非殖民化但并不比殖民好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战争创伤的一种延续。这种创伤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复杂的,多样化的。直到最后,战争本身的邪恶属性,把复杂的人们,一个个推向死亡。
3、《少年时代》
在电影末尾,主人公梅森的大学生活即将开始,鉴于导演用了12年拍完这部电影,除了每个演员脸上时间留下的痕迹,应该不必再做更多的猜想。
梅森的高中毕业让我想起自己的那个夏天,他失恋,我恋爱。一个多年前认识的乐手专门为他送上一曲,而我和我的朋友们挤在一个破旧阴暗的KTV里鬼哭狼嚎。或许对他而言,这不是个美好的假期。但事实却是,少年时代结束了,而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会改变一切,离开家的梅森将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正如《老友记》里说的那样,“欢迎来到这个真实的世界,它烂透了,但你会喜欢的”。他很可能也作出和他父母一样的错误选择,或者像每个年轻人一样做出更多不堪的“壮举”,或者有更多的奇妙经历。然后再回到那个山谷之间,身旁依偎着似曾相识的温暖。于是我不由得再次感慨:我们仿佛都是被时间锁掌控的人,不断地被它改变,并最终成为它所分配给我们的角色。
4、《她》
类似的主题,在英剧《黑镜》中也被探讨过,不过那个片子明显走的是黑暗风格,和这个片子的温暖截然不同。主角带着自己的手机无数次的走在城市之中,在高楼与人群间露出最天真无邪的笑容。这种感觉,似乎是只有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才能体会的。
鲜艳,美,然后破碎。描述了只比现世社会进步那么一点点的科技环境,却引出了逐渐显现的社会问题。社交网络的发达,解决了寂寞,也带来了新的寂寞。人性的反复无常让自身不断发展的超智能也一筹莫展。或许爱只是一种感觉,她发之体肤,却止于心灵。
5、《辩护人》
今年看了不少韩国电影,对于以往印象只停留在《色即是空》和《我的野蛮女友》这两部片子的我而言(这两部也是好片子,尤其是前者,哈哈~),韩国电影所带来的力度,往往震惊不已。不过像以下这种上纲上线的话,我提醒自己尽量少说:“天朝和韩国之间的差距,体制上的恐怕远远大过于电影层面的”。
被宋康昊的表演完全征服。电影题材本身让我忘记了从所谓“电影角度”去观赏这部片子,而是一下子就陷入了情节中,变回小白观众。这部电影的不凡之处在于对历史的重述,虽然不一定是事实。电影主人公(韩国16任总统卢武铉)直至今日在本国还饱受争议,只不过在我们这儿对于“伟人”的争议都不能随便有罢了。影片中严刑拷打的情节非常虐心,一下子就把我看成一个陈丹青说的“受人欺负的脸。”
有句台词非常棒,“我并不认可,国民一定要富裕了才可能拥有权力。”
但其实,民主的过程并不是一呼百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陷入乌合之众的囹圄之中。
6、《横道世之介》
主人公世之介那有些局促的模样,很像我大学时候的一个同学。不同的是,他生活的世界没那么的多的繁杂,也没有太多争斗,他本人也从不期盼太多的空间。每个路过他的人,最终记得的,也只是自己路过了的岁月,以及他逐渐模糊的憨憨的笑容。他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洗衣机,那些关于生活的疲倦和污渍,经他一搅合,全都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气泡,轻轻地飘了起来。
我发现自己很喜欢看这种类型的日本电影,不疼不痒,却也不高不低的称量出了每个平凡的人生所拥有的重量。
7、《割腕者的天堂》
抑郁版本的《在路上》,部分情节甚至可当成是对杰克凯鲁亚克的致敬。
片中对于死后世界的呈现,带有一种刻意的颓败,这更接近自杀者生前的精神世界,在电影中幻化成一条没有目的地的公路。每个因抑郁而自杀的人活着的时候都拥有真实世界所有的东西,却是另一种的色彩。但色彩、味道之类的词太文艺了,会把这种痛苦表述的太过美好。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死亡和痛苦之间做出最佳的选择。
同类型的电影还有一部《丈夫得了抑郁症》,是朋友小胡推荐的。由堺雅人大叔和宫崎葵小妹妹主演的。同样好评。
8、《末代皇帝》
精纯的电影语言,让这片子看上去像一本精致的书。唯一有点可惜的地方,在对环境的回忆和刻画上,导演的过度渲染表达了其不能自控的文艺腔。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电影即使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和全面,但也要保持足够相对冷静和独特。如果历史是一头大象,十个外国导演摸十个地方,可以说出一百种模样。十个天朝主流导演只被允许摸三个地方,然后说出两个半摸样,既主流价值观、恶搞和敏感,没有词。
在最后的结尾中,导演对溥仪的一生,做出了很精妙的比喻:藏在龙椅下的小木盒被打开后,做了几十年皇帝梦的小蛐蛐终于还是爬了出来。这情节和《聊斋》里面的《促织》一样。
过着平凡生活的我们,往往强调自我选择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殊不知某些人,一生下来就几乎和所有正常选项无缘,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同时面对几个都糟糕的方向,然后战战兢兢的迈向下一个路口。活着的时候,他是被面具寄生了的落魄皇帝,死了以后,他是宏大叙事中的历史符号。
9、《悲情城市》
如果我不曾路过二二八公园,未曾听过关于它的故事,我不会了解那段台湾几十年戒严的历史。如果我不曾看过九份的山间云海,那么我也无法一眼就认出金瓜石的四联栋建筑。现在的那条人来人往吵吵闹闹的九份老街上,又有谁会想起这个山中小城过往的悲情?
所谓大师,就是几乎不用一个特写,依然可 以让雷老虎拿金马。在一个又一个长镜头下,婚丧嫁娶的 队伍在九份的山路上缓缓前行,除了紧迫的风声和绵延不断的海浪声,所有关于人的动静一直沉默着。此时,主题曲前奏的鼓声响起,一下,两下,沉闷的叙述着那段台湾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10、《时空旅恋人》
中国有句俗话叫“好活赖活都一天。”言下之意就是,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质量,本片说的就是这个,但又不仅仅是。因为这只是关于如何生活的方法论,而这部电影又再次深入提到了关于生活的本质。
本以为这个片子的精华部分在最开始父子之间的对话中已表达,即父亲轻描淡写的说,自己拥有回到过去的能力,但只是去读完所有想读的书,这恐怕是导演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所梦想的。然后这个故事就会滑向屌丝通过时空旅行最终逆袭这种烂俗的情节中,但美丽的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亲人的逝去和下一代的诞生,则让主角一次又一次靠近生活的真谛。
当我想象自己是时空旅人的时候,我可能无数次的尝试钻这项能力的空子。可只有像电影里一样的剧情延续,才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11、《浮生一日》
最后,以一部纪录片结束这篇琐碎的文字。
正所谓“众生皆苦”,有人在一段熟悉的痛苦中开始新的一天,有人却在一场集体的狂欢中死在这天,有人在晨曦微露时困卧在家里的沙发上,有人在夜幕降临时踏上一段新的旅途。
不过我不是特别追新片,除非我觉得某部片子(尤其是像《星际穿越》这种好莱坞大片)只有在大屏幕上看才过瘾。去影院看片这件事对我来说,成本略高。倒不是说电影票太贵,毕竟在帝都,即使你是学生党,一年看个十次八次电影也花不了多少钱。我说的是那种仪式感。对我而言,到某个地方和一堆陌生人花将近两个小时时间一动不动的看一部电影,不能随便暂停,也不好意思吐槽,倒不如拿个平板电脑随便躺在哪里看来得舒服。
在2011年一个朋友教会我这种碎片化的方式看电影后,我的看片量每年递增。虽然至今仍不过千部,但对于电影的理解,也不再是只从“情节、人物、中心思想”这种角度去欣赏。电影和一切艺术品一样,探讨的都是关于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如果观者想的永远是自己的生活,恐怕会错过很多天马行空的快感。
以下是我2014年看的一些有感触的片子,以及我当时的一些想法。整理下来,作为对2014年的一种记录。
1、《背靠背,脸对脸》
把这部电影和现下国内蓬勃的电影市场中任意一部片子比,它都是实打实的好片。别看现在看电影的人和电影是越来越多,但就探讨问题而言,没有哪一部比这个电影谈得高明、敞亮。
牛振华也是那个时代的先驱演员了吧,可惜过世的早。这片子前半部分就好比中国版的纸牌屋,但后半部分又回归到我朝的种种特色状况中,充满了无奈。揉进了许多那个时代的特色,而且十分隐蔽,毫不动声色。最终结局则是开放式的。如果中国电影能回到正路上,这部电影或许将被推出来并被确认一定的历史地位。
![]() |
2、《收件人不详》
正如很多人所说,导演金基德总会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很多隐喻。之前看他拍的《坏小子》和《雏妓》,我的情绪往往纠结在他镜头下人物的悲惨命运里。而在看这部《收件人不详》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的去寻找他留下的一个个符号。有一些我恐怕是看懂了,尤其是最疼的那几个:屠狗人的死亡,单身母亲被割乳,还有被弓箭射穿裆部的美国兵。
关于战后被美国扶植重建的韩国,处于一种非殖民化但并不比殖民好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战争创伤的一种延续。这种创伤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复杂的,多样化的。直到最后,战争本身的邪恶属性,把复杂的人们,一个个推向死亡。
![]() |
3、《少年时代》
在电影末尾,主人公梅森的大学生活即将开始,鉴于导演用了12年拍完这部电影,除了每个演员脸上时间留下的痕迹,应该不必再做更多的猜想。
梅森的高中毕业让我想起自己的那个夏天,他失恋,我恋爱。一个多年前认识的乐手专门为他送上一曲,而我和我的朋友们挤在一个破旧阴暗的KTV里鬼哭狼嚎。或许对他而言,这不是个美好的假期。但事实却是,少年时代结束了,而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会改变一切,离开家的梅森将独自面对这个世界,正如《老友记》里说的那样,“欢迎来到这个真实的世界,它烂透了,但你会喜欢的”。他很可能也作出和他父母一样的错误选择,或者像每个年轻人一样做出更多不堪的“壮举”,或者有更多的奇妙经历。然后再回到那个山谷之间,身旁依偎着似曾相识的温暖。于是我不由得再次感慨:我们仿佛都是被时间锁掌控的人,不断地被它改变,并最终成为它所分配给我们的角色。
![]() |
4、《她》
类似的主题,在英剧《黑镜》中也被探讨过,不过那个片子明显走的是黑暗风格,和这个片子的温暖截然不同。主角带着自己的手机无数次的走在城市之中,在高楼与人群间露出最天真无邪的笑容。这种感觉,似乎是只有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才能体会的。
鲜艳,美,然后破碎。描述了只比现世社会进步那么一点点的科技环境,却引出了逐渐显现的社会问题。社交网络的发达,解决了寂寞,也带来了新的寂寞。人性的反复无常让自身不断发展的超智能也一筹莫展。或许爱只是一种感觉,她发之体肤,却止于心灵。
![]() |
5、《辩护人》
今年看了不少韩国电影,对于以往印象只停留在《色即是空》和《我的野蛮女友》这两部片子的我而言(这两部也是好片子,尤其是前者,哈哈~),韩国电影所带来的力度,往往震惊不已。不过像以下这种上纲上线的话,我提醒自己尽量少说:“天朝和韩国之间的差距,体制上的恐怕远远大过于电影层面的”。
被宋康昊的表演完全征服。电影题材本身让我忘记了从所谓“电影角度”去观赏这部片子,而是一下子就陷入了情节中,变回小白观众。这部电影的不凡之处在于对历史的重述,虽然不一定是事实。电影主人公(韩国16任总统卢武铉)直至今日在本国还饱受争议,只不过在我们这儿对于“伟人”的争议都不能随便有罢了。影片中严刑拷打的情节非常虐心,一下子就把我看成一个陈丹青说的“受人欺负的脸。”
有句台词非常棒,“我并不认可,国民一定要富裕了才可能拥有权力。”
但其实,民主的过程并不是一呼百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陷入乌合之众的囹圄之中。
![]() |
6、《横道世之介》
主人公世之介那有些局促的模样,很像我大学时候的一个同学。不同的是,他生活的世界没那么的多的繁杂,也没有太多争斗,他本人也从不期盼太多的空间。每个路过他的人,最终记得的,也只是自己路过了的岁月,以及他逐渐模糊的憨憨的笑容。他就像是一个神奇的洗衣机,那些关于生活的疲倦和污渍,经他一搅合,全都变成了五彩斑斓的气泡,轻轻地飘了起来。
我发现自己很喜欢看这种类型的日本电影,不疼不痒,却也不高不低的称量出了每个平凡的人生所拥有的重量。
![]() |
7、《割腕者的天堂》
抑郁版本的《在路上》,部分情节甚至可当成是对杰克凯鲁亚克的致敬。
片中对于死后世界的呈现,带有一种刻意的颓败,这更接近自杀者生前的精神世界,在电影中幻化成一条没有目的地的公路。每个因抑郁而自杀的人活着的时候都拥有真实世界所有的东西,却是另一种的色彩。但色彩、味道之类的词太文艺了,会把这种痛苦表述的太过美好。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死亡和痛苦之间做出最佳的选择。
同类型的电影还有一部《丈夫得了抑郁症》,是朋友小胡推荐的。由堺雅人大叔和宫崎葵小妹妹主演的。同样好评。
![]() |
8、《末代皇帝》
精纯的电影语言,让这片子看上去像一本精致的书。唯一有点可惜的地方,在对环境的回忆和刻画上,导演的过度渲染表达了其不能自控的文艺腔。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电影即使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和全面,但也要保持足够相对冷静和独特。如果历史是一头大象,十个外国导演摸十个地方,可以说出一百种模样。十个天朝主流导演只被允许摸三个地方,然后说出两个半摸样,既主流价值观、恶搞和敏感,没有词。
在最后的结尾中,导演对溥仪的一生,做出了很精妙的比喻:藏在龙椅下的小木盒被打开后,做了几十年皇帝梦的小蛐蛐终于还是爬了出来。这情节和《聊斋》里面的《促织》一样。
过着平凡生活的我们,往往强调自我选择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殊不知某些人,一生下来就几乎和所有正常选项无缘,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同时面对几个都糟糕的方向,然后战战兢兢的迈向下一个路口。活着的时候,他是被面具寄生了的落魄皇帝,死了以后,他是宏大叙事中的历史符号。
![]() |
9、《悲情城市》
如果我不曾路过二二八公园,未曾听过关于它的故事,我不会了解那段台湾几十年戒严的历史。如果我不曾看过九份的山间云海,那么我也无法一眼就认出金瓜石的四联栋建筑。现在的那条人来人往吵吵闹闹的九份老街上,又有谁会想起这个山中小城过往的悲情?
所谓大师,就是几乎不用一个特写,依然可 以让雷老虎拿金马。在一个又一个长镜头下,婚丧嫁娶的 队伍在九份的山路上缓缓前行,除了紧迫的风声和绵延不断的海浪声,所有关于人的动静一直沉默着。此时,主题曲前奏的鼓声响起,一下,两下,沉闷的叙述着那段台湾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 |
10、《时空旅恋人》
中国有句俗话叫“好活赖活都一天。”言下之意就是,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活质量,本片说的就是这个,但又不仅仅是。因为这只是关于如何生活的方法论,而这部电影又再次深入提到了关于生活的本质。
本以为这个片子的精华部分在最开始父子之间的对话中已表达,即父亲轻描淡写的说,自己拥有回到过去的能力,但只是去读完所有想读的书,这恐怕是导演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所梦想的。然后这个故事就会滑向屌丝通过时空旅行最终逆袭这种烂俗的情节中,但美丽的爱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亲人的逝去和下一代的诞生,则让主角一次又一次靠近生活的真谛。
当我想象自己是时空旅人的时候,我可能无数次的尝试钻这项能力的空子。可只有像电影里一样的剧情延续,才会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 |
11、《浮生一日》
最后,以一部纪录片结束这篇琐碎的文字。
正所谓“众生皆苦”,有人在一段熟悉的痛苦中开始新的一天,有人却在一场集体的狂欢中死在这天,有人在晨曦微露时困卧在家里的沙发上,有人在夜幕降临时踏上一段新的旅途。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