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水平
这两天特着迷找陈丹青的东西来看,今天看了个蒋方舟和陈丹青的讲座。我的文学基础几乎为0。很多他们谈论的东西我都无法理解,只能听听他们说些什么,之后再买些书私下翻来看看。很有意思的是,我在观察整个讲座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层次的交流。
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都是分层次的。在上学时,往往是一类人和一类人在一起,如果上学时不怎么有交流,那么毕业后就更难再有联系了。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层次这个词,是一个金字塔形还是一个平行结构。你可以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版本。但是这一千个版本里肯定有参差不齐的理解能力的体现。功底厚的人读一本能看到问题会更深入,之后会把之前的积累和自己的问题有效贯穿起来,融入到自己已有的体系之中。而功底薄的人往往提出的问题如尘土一样,禁不起推敲。在QA环节,看到很多人提问。丹青和方舟都会相识一番,表情有种茫然,他们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没有理解对方的提问,亦或不知如何解答。
我终于体会到,敬仰一词中是带有一直畏惧感,在自己的功底没那么夯实的基础上,去问高人一些问题,往往会字不达意,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问,问什么。那种不自信的问题会带来对方安慰般的关怀。好的问题一定是能引发对方的思考,激起对方思想的火花,引发下一轮的思维碰撞。这样水平相当的提问会给彼此带来更多的受益。
功底薄不怕,就怕没有看清自己。
会问问题是件简单的事情,能问问题则是一件高深的水平。
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都是分层次的。在上学时,往往是一类人和一类人在一起,如果上学时不怎么有交流,那么毕业后就更难再有联系了。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层次这个词,是一个金字塔形还是一个平行结构。你可以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版本。但是这一千个版本里肯定有参差不齐的理解能力的体现。功底厚的人读一本能看到问题会更深入,之后会把之前的积累和自己的问题有效贯穿起来,融入到自己已有的体系之中。而功底薄的人往往提出的问题如尘土一样,禁不起推敲。在QA环节,看到很多人提问。丹青和方舟都会相识一番,表情有种茫然,他们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没有理解对方的提问,亦或不知如何解答。
我终于体会到,敬仰一词中是带有一直畏惧感,在自己的功底没那么夯实的基础上,去问高人一些问题,往往会字不达意,甚至不知道该如何问,问什么。那种不自信的问题会带来对方安慰般的关怀。好的问题一定是能引发对方的思考,激起对方思想的火花,引发下一轮的思维碰撞。这样水平相当的提问会给彼此带来更多的受益。
功底薄不怕,就怕没有看清自己。
会问问题是件简单的事情,能问问题则是一件高深的水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