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
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处于其中的单个人能做的,到底是什么?
利用零散的时间在Kindle上看完了《平凡的世界》,其中几次哭出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路遥,我想我会选择温情。只有一个温情的人,才能用最平凡的语言,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描绘出最打动人的画面。每一个人都会被他身处的时代打上深深的烙印,我想,这一点没有人能例外。
故事的大背景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最后新社会开始,由开始的集体责任制到实行生产责任制整个期间发生的故事。位于黄土高原一个平常的省、市、地、村的每一个人怎样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掌舵自己的命运沉浮。路遥对劳动有一种深刻的定义,感觉其中也不乏有佛家的一些理论,即是如果前途看不到希望,我们是否依然需要努力奋斗。毫无疑问,路遥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像他在后记上所说,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要平心静气地继续耕种。
在最开始看书的时候,我以为本书的主人公设定是孙少平,但是看到后来,更多觉得每一个生活在双水平的普通村民都是主人公。孙少平,少平的哥哥孙少安,兄弟金波,逝去的女友田晓霞,晓霞的父亲田福军,每一个人物之间像织民的一张网,在命运之中沉浮。一小的村庄便是一个大的社会的缩影,村支书、村委书记,副书记,即使是如此小的官职,也涉及到了官场上的争斗。自古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这里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其升迁降职,牵涉了周边许多人的变动。
书中能记住的人物不多,就连孙少平孙少安的名字也是看到第三部的时候才真正记忆下来。简单谈一下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几个人。
孙少安,孙少平的哥哥,父亲孙玉厚,从13岁起便因家庭的贫困回家种地。作为村中有名的贫困户,生活从最开始就教给了他苦难的意义。因此23岁的男孩子身上,便已见少有的成熟与世故。这个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能手。在集体生产制的时候,带领一队安排好各项事宜,赢得威望;在生产责任制刚开始的时候又抓住历史的潮流,建造砖厂。他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自己的强大信念,这种信念,是被生活磨砺出来的成熟,在任何境遇下都有的一种临危不乱。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很善良。这种善良驱使他在获得自身成功的同时,也能考虑到村中贫困人员的处境,想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一些事。也正是这种善良,才造成了他砖厂的失败,经历了一年多的极度消沉。但是,生活给人的磨炼只会让人更成熟,更有担当,这也就是苦难带给人的最大馈赠。
提起孙少安,必定要提起两个人,一个是田润叶,一个是孔秀莲。田润叶和他自小相识,在她萌生了爱情的冲动时,曾大胆地向他表白过。但是社会阶级的矛盾这时便凸显出来,人不是有了感情就能克服一切,现实的境遇往往由不得人自主选择。所以他痛苦地忽视润叶的感情,选择了与他社会地位更般配的秀莲。而这,也间接地造成了润叶婚姻的悲剧。不得不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和秀莲之间除了本身阶级的相同之外,更多了一份安心与踏实,之后十几年他与秀莲的生活便更印证了这一点。
路遥对于人的描写很令人着迷,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圣人,像秀莲最开始对少安家人的无微不至,到后来家境好转要求分家;像润叶最开始勇敢争取爱情,但后来却又懦弱地逃避生活;每一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缺点。但这,也正是值得我们讴歌之处。我站在书本的外面评价他们,为他们生气,鄙视他们的懦弱,但是,当自己处于当时的困境时,却往往还不如他们。而人的伟大也在于此,无论再多再小的缺点,终究无法改变人的善良本性。
关于爱情,路遥这样描写秀莲,谁说爱情是文人的世事,这个农村女子的爱情直接而炽烈。如此,人不因社会地位的高低或者文化程度的深浅而对爱情有不同的感受,在感情面前,所有的心都一样赤诚。
润叶在追求少平失败后,加之社会压力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李向前,开始了一段痛苦的婚姻。李向前是很让我感动的一个人,他善良,不抱怨,将自己的一腔感情倾注到和润叶有关的每一个人身上。在他后来出车祸失去双腿以后,反倒收获了润叶的爱情。所以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人总是会在失去的时候才会珍惜更多,而在有机会的时候却往往错过。命运的造化从来如此,但是,即使苦难大如失去双腿,又怎能确定这不是痛苦的幸福。
少平的好朋友金波。这个自小和少平肝胆相照的男孩子,深刻的诠释了友谊。从在初中时各种无私的帮助,到后来他们长大成人,这种友情从未变过。少平和金波,兰香和金秀。这四个孩子的感情包含了所有的纯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纯净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反而如最醇的酒,因时间愈发浓厚。好的朋友可能不天天在你身边,但却始终在你左右。
金波的感情带有一些浪漫色彩。这个吹笛子能手,本身应该也是多愁善感的,从未拥有短暂失去的感情成了他生命中最浓重的一笔。当后来他再来到青海,在变了模样的街头哼起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眼泪也随着流下来。从来未到到,从来未失去。
孙少平,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本书的男主角。他的心路历程及思想是有趣且发人深醒的。从上初中开始意识到贫困的家庭便给他带来了深深的自卑感,在大家都领完饭后偷偷去领自己那一份“丙”菜,并在惺惺相惜中萌生了第一份和同病相怜的女子郝红梅的感情冲动。尽管这份感情短暂而世俗地结束了, 却真正促成了他成熟的开始。他开始了作为一个人的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也引导他一步步走向以后的路,心中的目标也更明确。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心。从初中思考意识的觉醒,使他更成熟地面对自己的贫困,更友善地去思考他人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像他最后在煤矿上发生灾难时吟起的那首诗: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一切将逝去.... 如苹果花丛的薄雾 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关于孙少平我似乎有很多话想说,但却理不出一条完整的思路。从初中开始的自卑,到阅读带来的思考,到高中毕业回家种地,到外出揽工,他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深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知识带给他的力量。像他那些家境优越的朋友所说,他的身上有一种和其他农村人不同的气质。知识的积累带给人的变化是巨大的,知识不是从外表上让一个人健壮了体魄,而是从思想上让人成熟。孙少平让人敬佩的,是他对别人那巨大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整个人类的悲悯。知晓每一个人的缺点,但对那些缺点并不憎恶,而是抱有一种深深的同情。生活的世界是狭小而辛苦的,但精神的世界却宽广而富足。
孙少平是相当能吃苦的,并且对劳动怀有一种敬意。他外出揽工是成熟的开始,如果说刚刚离开家乡的他仍是个怯怯的少年,但经历这段生活磨炼的他却成长成了一个男人。这种磨炼使他知道,以后无论任何苦难他都可以面对。这种苦难除了完善他的体魄的同时,也坚强了他的思想。这个时候,他对于自卑的定义已经改变,他可以从容地穿着一身破烂衣裳,在遇见晓霞时从容地打个招呼。也正是这种对于自身的认可,吸引了晓霞的爱情。这两个人的感情,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心灵的碰撞,这种感情,便两个人在生活中共同进步,思想上共同成熟,真正达到了1+1>2的结果。
在如今社会的我们,太多时候感情成为了生活的附属品。但是,就像润叶和向前一样,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或许从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也可以成为相互依靠的终生伴侣。只是,如果没有一个最亲近的人可以了解自己最深层的想法,可以和自己热烈地探讨某个问题,终究或许也是无趣。
但是,至此为止不代表孙少平就是完美的。他仍然是一个人,只要是一个人,就避免不了要和自身所有的缺点作斗争,而且,一个圣人终究也是无趣。在少平的人生生涯中,他的每一步进取,每一次苦难,都让他变得更为坚毅。在最后他出事故毁容时,依然摆脱不了我们每个人固有的伤心痛苦及自卑。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最终,我们都将变得更为坚强。
最后,简单谈一下官场上的问题。田福军大学毕业任县委书记,这个人是很有思想的,并且有魄力,后续出场的省委书记乔伯年也是如此。这些是真心想为广大人民做一些事的,一切思考的出发点都是人民。但是,从另一方面,书里也描写了很多类似当今官员的领导,他们眼界狭隘,更多时候注意的是排场,注意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像一开始说的,即使在一个村里,官场的纷争也是平静而激烈的。田福堂,金俊山,金俊武,孙玉亭,在我看来无关轻重的一个人,却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一村人的命运,整个省市国家的官员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了。《平凡的世界》所涉及到的知识面之广和文字之优美,真的体现了作者的涵养和思考。时代造英雄,所有的经历皆是财富。
书中涉及的思想,我用文字终究连1/10都描绘不出来,也说不上自己有多么深的感悟,只是,时间的积累终会有其成果。
以作者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评论的结束:
我庆幸降生于这个伟大而值得骄傲的国度。无论我们曾经历了多少痛苦和磨难,且还将要面对多少严峻考验,也不论我们处于何种位置何种境地,我们都会为能服务于伟大的祖国和如此众多的同胞而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智。
结论一目了然: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利用零散的时间在Kindle上看完了《平凡的世界》,其中几次哭出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路遥,我想我会选择温情。只有一个温情的人,才能用最平凡的语言,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描绘出最打动人的画面。每一个人都会被他身处的时代打上深深的烙印,我想,这一点没有人能例外。
故事的大背景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到最后新社会开始,由开始的集体责任制到实行生产责任制整个期间发生的故事。位于黄土高原一个平常的省、市、地、村的每一个人怎样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掌舵自己的命运沉浮。路遥对劳动有一种深刻的定义,感觉其中也不乏有佛家的一些理论,即是如果前途看不到希望,我们是否依然需要努力奋斗。毫无疑问,路遥对此是持肯定态度的,像他在后记上所说,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要平心静气地继续耕种。
在最开始看书的时候,我以为本书的主人公设定是孙少平,但是看到后来,更多觉得每一个生活在双水平的普通村民都是主人公。孙少平,少平的哥哥孙少安,兄弟金波,逝去的女友田晓霞,晓霞的父亲田福军,每一个人物之间像织民的一张网,在命运之中沉浮。一小的村庄便是一个大的社会的缩影,村支书、村委书记,副书记,即使是如此小的官职,也涉及到了官场上的争斗。自古官大一级压死人,在这里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一个人所处的位置,其升迁降职,牵涉了周边许多人的变动。
书中能记住的人物不多,就连孙少平孙少安的名字也是看到第三部的时候才真正记忆下来。简单谈一下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几个人。
孙少安,孙少平的哥哥,父亲孙玉厚,从13岁起便因家庭的贫困回家种地。作为村中有名的贫困户,生活从最开始就教给了他苦难的意义。因此23岁的男孩子身上,便已见少有的成熟与世故。这个人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能手。在集体生产制的时候,带领一队安排好各项事宜,赢得威望;在生产责任制刚开始的时候又抓住历史的潮流,建造砖厂。他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自己的强大信念,这种信念,是被生活磨砺出来的成熟,在任何境遇下都有的一种临危不乱。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很善良。这种善良驱使他在获得自身成功的同时,也能考虑到村中贫困人员的处境,想尽自己所能为他们做一些事。也正是这种善良,才造成了他砖厂的失败,经历了一年多的极度消沉。但是,生活给人的磨炼只会让人更成熟,更有担当,这也就是苦难带给人的最大馈赠。
提起孙少安,必定要提起两个人,一个是田润叶,一个是孔秀莲。田润叶和他自小相识,在她萌生了爱情的冲动时,曾大胆地向他表白过。但是社会阶级的矛盾这时便凸显出来,人不是有了感情就能克服一切,现实的境遇往往由不得人自主选择。所以他痛苦地忽视润叶的感情,选择了与他社会地位更般配的秀莲。而这,也间接地造成了润叶婚姻的悲剧。不得不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和秀莲之间除了本身阶级的相同之外,更多了一份安心与踏实,之后十几年他与秀莲的生活便更印证了这一点。
路遥对于人的描写很令人着迷,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圣人,像秀莲最开始对少安家人的无微不至,到后来家境好转要求分家;像润叶最开始勇敢争取爱情,但后来却又懦弱地逃避生活;每一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缺点。但这,也正是值得我们讴歌之处。我站在书本的外面评价他们,为他们生气,鄙视他们的懦弱,但是,当自己处于当时的困境时,却往往还不如他们。而人的伟大也在于此,无论再多再小的缺点,终究无法改变人的善良本性。
关于爱情,路遥这样描写秀莲,谁说爱情是文人的世事,这个农村女子的爱情直接而炽烈。如此,人不因社会地位的高低或者文化程度的深浅而对爱情有不同的感受,在感情面前,所有的心都一样赤诚。
润叶在追求少平失败后,加之社会压力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李向前,开始了一段痛苦的婚姻。李向前是很让我感动的一个人,他善良,不抱怨,将自己的一腔感情倾注到和润叶有关的每一个人身上。在他后来出车祸失去双腿以后,反倒收获了润叶的爱情。所以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人总是会在失去的时候才会珍惜更多,而在有机会的时候却往往错过。命运的造化从来如此,但是,即使苦难大如失去双腿,又怎能确定这不是痛苦的幸福。
少平的好朋友金波。这个自小和少平肝胆相照的男孩子,深刻的诠释了友谊。从在初中时各种无私的帮助,到后来他们长大成人,这种友情从未变过。少平和金波,兰香和金秀。这四个孩子的感情包含了所有的纯净,难能可贵的是,这种纯净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反而如最醇的酒,因时间愈发浓厚。好的朋友可能不天天在你身边,但却始终在你左右。
金波的感情带有一些浪漫色彩。这个吹笛子能手,本身应该也是多愁善感的,从未拥有短暂失去的感情成了他生命中最浓重的一笔。当后来他再来到青海,在变了模样的街头哼起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眼泪也随着流下来。从来未到到,从来未失去。
孙少平,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本书的男主角。他的心路历程及思想是有趣且发人深醒的。从上初中开始意识到贫困的家庭便给他带来了深深的自卑感,在大家都领完饭后偷偷去领自己那一份“丙”菜,并在惺惺相惜中萌生了第一份和同病相怜的女子郝红梅的感情冲动。尽管这份感情短暂而世俗地结束了, 却真正促成了他成熟的开始。他开始了作为一个人的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也引导他一步步走向以后的路,心中的目标也更明确。一个人的强大,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心。从初中思考意识的觉醒,使他更成熟地面对自己的贫困,更友善地去思考他人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不是一个孩子。像他最后在煤矿上发生灾难时吟起的那首诗: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一切将逝去.... 如苹果花丛的薄雾 金黄的落叶堆满我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关于孙少平我似乎有很多话想说,但却理不出一条完整的思路。从初中开始的自卑,到阅读带来的思考,到高中毕业回家种地,到外出揽工,他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深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是知识带给他的力量。像他那些家境优越的朋友所说,他的身上有一种和其他农村人不同的气质。知识的积累带给人的变化是巨大的,知识不是从外表上让一个人健壮了体魄,而是从思想上让人成熟。孙少平让人敬佩的,是他对别人那巨大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整个人类的悲悯。知晓每一个人的缺点,但对那些缺点并不憎恶,而是抱有一种深深的同情。生活的世界是狭小而辛苦的,但精神的世界却宽广而富足。
孙少平是相当能吃苦的,并且对劳动怀有一种敬意。他外出揽工是成熟的开始,如果说刚刚离开家乡的他仍是个怯怯的少年,但经历这段生活磨炼的他却成长成了一个男人。这种磨炼使他知道,以后无论任何苦难他都可以面对。这种苦难除了完善他的体魄的同时,也坚强了他的思想。这个时候,他对于自卑的定义已经改变,他可以从容地穿着一身破烂衣裳,在遇见晓霞时从容地打个招呼。也正是这种对于自身的认可,吸引了晓霞的爱情。这两个人的感情,从任何角度来说都是心灵的碰撞,这种感情,便两个人在生活中共同进步,思想上共同成熟,真正达到了1+1>2的结果。
在如今社会的我们,太多时候感情成为了生活的附属品。但是,就像润叶和向前一样,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或许从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最后也可以成为相互依靠的终生伴侣。只是,如果没有一个最亲近的人可以了解自己最深层的想法,可以和自己热烈地探讨某个问题,终究或许也是无趣。
但是,至此为止不代表孙少平就是完美的。他仍然是一个人,只要是一个人,就避免不了要和自身所有的缺点作斗争,而且,一个圣人终究也是无趣。在少平的人生生涯中,他的每一步进取,每一次苦难,都让他变得更为坚毅。在最后他出事故毁容时,依然摆脱不了我们每个人固有的伤心痛苦及自卑。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最终,我们都将变得更为坚强。
最后,简单谈一下官场上的问题。田福军大学毕业任县委书记,这个人是很有思想的,并且有魄力,后续出场的省委书记乔伯年也是如此。这些是真心想为广大人民做一些事的,一切思考的出发点都是人民。但是,从另一方面,书里也描写了很多类似当今官员的领导,他们眼界狭隘,更多时候注意的是排场,注意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像一开始说的,即使在一个村里,官场的纷争也是平静而激烈的。田福堂,金俊山,金俊武,孙玉亭,在我看来无关轻重的一个人,却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一村人的命运,整个省市国家的官员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了。《平凡的世界》所涉及到的知识面之广和文字之优美,真的体现了作者的涵养和思考。时代造英雄,所有的经历皆是财富。
书中涉及的思想,我用文字终究连1/10都描绘不出来,也说不上自己有多么深的感悟,只是,时间的积累终会有其成果。
以作者后记中的一段话作为评论的结束:
我庆幸降生于这个伟大而值得骄傲的国度。无论我们曾经历了多少痛苦和磨难,且还将要面对多少严峻考验,也不论我们处于何种位置何种境地,我们都会为能服务于伟大的祖国和如此众多的同胞而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才智。
结论一目了然: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